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24日傍晚6点17分,住在维莱勒贝尔市的15岁少年穆赞写完当天的博客,离线下网。9月份,他升入当地中学,前不久,刚刚在一家工厂找到实习机会。在好朋友亚辛的眼里,穆赞“是个讲笑话的高手,我都不知道他那些幽默风趣的笑话到底从哪儿搜罗来的!”但谁也没有想到,穆赞的博客永远停在了11月24日傍晚的那一刻。仅仅过了不到24小时,他就在一次意外中,和形影不离的好朋友、16岁的拉腊米命丧公路。
2005年骚乱的“升级版”
25日下午,穆赞和拉腊米同乘一辆小型摩托车练习越野驾驶。在十字路口,一辆“以正常速度行驶”的警车和穆赞与拉腊米的摩托车撞个正着。碎玻璃散落满地,车门留下猛烈撞击的印痕。“鸡蛋碰石头”的结果让年轻人当场身亡,他们都没有戴头盔。根据警方初步调查,事故的原因应该是:摩托车以极快的速度闯过红灯,和正常行驶、警灯处于关闭状态的警车相撞。换句话说,警车在事故中“没有责任”。
不到两个小时,法新社记者接到当地居民打来的电话,声称有年轻人正在焚烧汽车,还封锁了通往事故现场的街道。警察赶来的时候,他们抄起手边能找到的东西,向警察扔去。
小规模冲突很快发展成破坏性的骚乱。年轻人三五成群,沿着大街“扫荡”,汽车、垃圾箱、车库,他们见什么烧什么,甚至连警察分局都不放过。这个距离巴黎只有20公里的城市,夜空里甚至“断断续续地响起了枪声”。当晚,20余辆共和国保安警察的警车驰往维莱勒贝尔增援。
然而。更大规模的骚乱还在后面。第二天、第三天,骚乱蔓延到法国其他城镇,除去放火、向警察投掷石块外,骚乱人群甚至向警察开枪射击。在政府强有力的压制下,骚乱持续三天基本平息,但它造成的杀伤力却非常惊人:131名警察血染警服(数人伤势严重)。216辆汽车被付之一炬,41幢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破坏。2005年的那场全国性骚乱,差不多乱了三个礼拜,总共也只有200多名警察负伤——媒体纷纷惊呼:这是2005年骚乱的“升级版”。
骚乱发生的时候,总统萨科齐正在中国,开始他就任以来的第一次亚洲之行。在北京,他身着短裤T恤,在寒冷的早晨到朝阳公园跑步锻炼;他如约来到清华大学讲演,法国味十足地亲吻女大学生的面颊;看完两千年前的地下文物。他又来到洋溢现代气息的798艺术区……
其实,萨科齐在北京的表现是“外松内紧”。骚乱的消息让他“盛怒不已”。据说,当巴黎的亲信汇报完工作、聆听完总统的部署放下电话的时候,耳边总统盛怒的余音还在嗡嗡作响。28日凌晨7点,总统专机刚降落到巴黎国际机场,萨科齐立即恢复了雷厉风行的工作节奏:他首先前往医院,慰问在骚乱中负伤的警察和消防员;9点,他返回爱丽舍宫,会见维莱勒贝尔市市长;9点45分,他和总理、内政部长、司法部长和国务秘书碰了个头,算是一个“讨论安全问题的会议”;11点。按照原计划,他和内阁部长们会面。
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汹涌
穆赞的好朋友拉腊米住在维莱勒贝尔的低租金住宅区,这里外表看去有些旧,但是保养得还好,楼下空地绿树成荫。不过,住宅区每家都有苦恼的事。以拉腊米一家为例,他的父亲尝试过上千种职业,现在仍然没有固定的工作。每个月他到面包店帮忙两个星期,再到学校忙活一个星期,问起他的老板,都说这是一个好人,他们一家配得上当地的“模范家庭”。但这家人从塞内加尔移民到法国40多年始终没有实现“劳动致富”。
有什么办法呢?在维莱勒贝尔,能靠打零工养家糊口已经算是件值得庆幸的事了。这里的失业率是20%,在该市的某些街区,失业率甚至高达30%。一年又一年,越来越多的家庭被划进贫困线里。这里的居民年平均收入仅为6250欧元,只有周围省份平均收入的一半。令人不解的是,维莱勒贝尔的地理位置却并不偏僻:它和瓦鲁西国际机场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0公里。从这里出发向南,走公路只有20公里就能到达巴黎,假如坐火车,可以选择巴黎大区快速铁路网D线。
穆赞和拉腊米的死,让亲友悲痛万分。他们是公认的一对好朋友、好学生。两个少年性格和顺,走路时甚至“小心到避免踩到蚂蚁”。他们被爹妈管得很严,晚上从不随便出门。一个邻居说:“我不止一次地把钱交给拉腊米,让他帮我跑腿买东西。”他们的意外,让大家议论纷纷:“两个孩子怎么会和警车撞到一起?”一个参与了骚乱的年轻人直白地告诉记者:“事故发生后不久,电视台就进行了报道。但是我们不相信警察局说的一切……和其他事儿一样。政府不会说出真相。”
误会,不足以解释骚乱的根源。但不信任的鸿沟,显然已横亘在政府和社会之间,里面还掺进了仇恨的情绪。2005年骚乱过后,法国政府出台了“郊区马歇尔计划”,但郊区城镇的穷困和治安混乱却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参与维莱勒贝尔骚乱的年轻人大多在16到18岁之间,他们趁着暗夜。起劲地和警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既不觉得有什么骄傲,也不觉得有什么丢脸”。黑夜过去,红日东升,他们把脸洗干净,背起书包,步履轻快地到学校上课,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很多年轻人事后承认,之所以上街闹事,仅仅是因为听说有两个同龄人被警车撞死了,“所以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悲剧发生以后,萨科齐准备接见两个孩子的家属,亲自安慰他们,但是他们一度拒绝前往爱丽舍宫。
法国社会显然出了问题。就任以来顺风顺水、精力过人的萨科齐总统最近接连遭遇“组合拳”的袭击。刚刚过去的11月,真称得上惊心动魄:铁路工人罢工尚未平息,公务员又要上街游行;这一边,学生封锁校园,抗议“大学自治法案”;那一边,漂亮的女司法部长达蒂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法官们“夹道欢迎”。抗议政府的司法结构大调整……出访中国,算是总统给自己缓一口气儿,然而他险峰未过,又涉深川,巴黎郊区骚乱虽然迅速平息,但是骚乱过后的第一次民意调查却显示,萨科齐的支持率第一次跌到50%以下。
萨科齐正在迅速失去民心!从9月到现在,他的民意支持率猛然下跌了16%。参与调查的老百姓对总统的信心指数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对萨科齐经济政策持不信任态度人群的比例从10月份的42%升到49%,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萨科齐。“难以解决法国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就像约好了似的,法国数家有影响的时政周刊11月最后两周的封面文章,前后脚地和萨科齐闹别扭:“中产阶级深陷惶恐之中”(《观点》),“铁路工人、学生、公务员、法官:法国处处说‘不’”(《新观察家》)。
要人人平等,还是多劳多得?
11月,法新社一条不起眼的新闻刺激了老百姓的神经。老百姓悲观地看到自己和富人的差距。据统计。法 国目前最有钱的50个人年平均收入高达380万欧元,而法国现在的最低年薪标准是1.2万欧元。也就是说,都是法国人。最富有的人群每工作1年,年薪相当于拿最低年薪的人工作316年。再看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法国的贫困人口已经有700万之多,占总人口的13%。他们月收入不到666欧元。年收入不超过8000欧元。
法国贫富分化正在加剧。从1998年到2005年,法国3500个富有家庭的实际收入上升了42.6%,而90%以上的人的实际收入同期仅上升了4.6%。与此同时,法国领取法定最低工资的人群在不断壮大,比例从1991年的8.6%发展到去年的15.1%。他们有正式工作,却拿着法律所允许的最低工资,因此被称为“有工作的穷人”。至于失业者或是无权领取失业金的人群。日子就更难过了。
1997年,27岁的热罗姆一家迁到巴黎近郊居住,住进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外加宽敞的花园,算是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了。十年过去了,他们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从今年开始,家庭开支变得更加可怕:每个月,两辆汽车要“吃”掉300欧元;房贷要还700欧元;冬天要烧暖气,油价十年涨了三倍。热罗姆的妻子重新开始工作。去年。热罗姆在客厅安了一个烧木柴的壁炉,“能省多少。就算多少”。当法国社会富的愈富、穷的愈穷的时候,中产阶级的日子原来也不好过。
“我,要做一个提高国民购买力的总统。”这是萨科齐竞选总统时反复向选民做出的承诺。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法国中产阶级最感恐慌的一件事,便是购买力不断下降!老百姓眼巴巴看着超市里的各种食品价格不断上涨。从2001年到今天,法国家庭生活支出中,面包上涨49.3%,瓶装牛奶上涨21.3%。医疗费上涨20%……有统计表明,1960年,住房和交通费用分别占法国家庭总开支的7.7%和10.9%;到了去年,两项开支的比例分别上升到12.7%和17.2%。如今的法国,廉价消费悄然兴起,更多的低收入家庭选择到廉价商店购买廉价商品。当然,不是所有商品只涨不降。一些高科技产品如液晶电视和数码相机,价格就不断“跳水”——但是,老百姓不可能天天去买那些东西啊。购买力不断下降,不能说全是萨科齐的过错,但是法国老百姓的钱袋子确实变得越来越平瘪。
尽管如此,萨科齐还在考验大家的忍耐力。39岁的米歌尔是法国铁路公司的火车司机,他的时间表和家里人永远合不上拍:“晚上,他们都睡觉了,我却守在驾驶室。我来公司18年了,几乎从没和家人一起过过圣诞节。”米歇尔盘算着,再熬十几年,到了公司规定的岁数。自己就能过上悠闲的退休生活啦:“那时,我还不太老,还踢得动足球。”然而,萨科齐总统推行的“特殊养老金制度”改革,猛地把米歇尔的退休期限一下子推迟了好几年。
法国的铁路工人因为工作艰苦而享有国家规定的特殊养老金政策。他们平均只要支付完37.5年(而不是其他行业规定的40年)的退休保险,就可以光荣退休。少交两年半保险金却拿全额养老金,而且比别人早拿两年半,势必存在亏空。过去,这笔钱由国家垫,高达数亿欧元,萨科齐对此早有表示:铁路工人的工作条件比1855年制定这项政策的时候已经大大改善,为弥补财政赤字,国家不再打算垫这笔钱。所谓的“特殊养老金制度”改革,就是削掉铁路工人的提前退休特权,轮到米歇尔身上,他要多等三年才能过上悠闲的退休生活。
米歇尔想不通。他说。萨科齐要求铁路职工勒紧裤带的同时,却通过了一项有利于富人的税收封顶政策。他看过报纸的分析,“特殊养老金制度”假如取消,国家每年仅能节省2亿欧元;而税收封顶政策的实施,却让国家每年少收入150亿欧元——总统先生,您,真的就差我们这点保险金吗?
在发达国家里,法国对富人的税收政策素以。“心狠手辣”著称,有数字为证:1997年到2003年间,平均每天都有一位法国巨富因不堪忍受高税收而移民国外。2006年,有45.6万法国人因“生财有道”而缴纳了特殊的“巨富税”;同年,649名巨富放弃法国国籍,转投税收宽松的国家,这其中包括最红的歌星约翰尼-阿利代。所谓“巨富税”,有一个好听的大名——“社会团结财富税”。控制贫富两极分化,征税反哺贫困人群,是它设立的目的。然而,“劫富济贫”的同时,却让法国的富人很受伤。早有学者撰文指出:假如法国继续如此对待巨富,那么每年流失的税金将高达70亿欧元。巨富出走他国,不仅会带走个人财产,还会带走公司和企业,长期坚持这项政策,不利于法国经济发展。
法国人对“平等”二字情有独钟!如果说过去的法国看重的是“人人平等”,那么萨科齐的经济政策,无论“特殊养老金制度”改革,还是税收封顶,实际就是提倡劳动致富,鼓励多劳多得。要么,继续在“人人平等”的旗号下,刻薄地对待富人,维护特殊人群的既得利益,短暂地赢得民意和社会平静。却无法激发法国的经济活力;要么,冒着加剧贫富分化、激发社会动荡的风险,坚持多劳多得、劳动致富的政治主张。虽然现在罢工不断,却有希望提高法国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应对全球化挑战。
萨科齐,退缩还是前进
11月29日的晚上,萨科齐亮相法国电视一台和二台。就法国目前面临的所有问题——维莱勒贝尔的骚乱、交通部门的罢工、购买力下降、大学自治改革——一一点评。多劳多得,仍是所有讲话的核心。萨科齐毫不妥协地宣布:“我当选,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要把工作进行到底。”
2005年骚乱的“升级版”
25日下午,穆赞和拉腊米同乘一辆小型摩托车练习越野驾驶。在十字路口,一辆“以正常速度行驶”的警车和穆赞与拉腊米的摩托车撞个正着。碎玻璃散落满地,车门留下猛烈撞击的印痕。“鸡蛋碰石头”的结果让年轻人当场身亡,他们都没有戴头盔。根据警方初步调查,事故的原因应该是:摩托车以极快的速度闯过红灯,和正常行驶、警灯处于关闭状态的警车相撞。换句话说,警车在事故中“没有责任”。
不到两个小时,法新社记者接到当地居民打来的电话,声称有年轻人正在焚烧汽车,还封锁了通往事故现场的街道。警察赶来的时候,他们抄起手边能找到的东西,向警察扔去。
小规模冲突很快发展成破坏性的骚乱。年轻人三五成群,沿着大街“扫荡”,汽车、垃圾箱、车库,他们见什么烧什么,甚至连警察分局都不放过。这个距离巴黎只有20公里的城市,夜空里甚至“断断续续地响起了枪声”。当晚,20余辆共和国保安警察的警车驰往维莱勒贝尔增援。
然而。更大规模的骚乱还在后面。第二天、第三天,骚乱蔓延到法国其他城镇,除去放火、向警察投掷石块外,骚乱人群甚至向警察开枪射击。在政府强有力的压制下,骚乱持续三天基本平息,但它造成的杀伤力却非常惊人:131名警察血染警服(数人伤势严重)。216辆汽车被付之一炬,41幢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破坏。2005年的那场全国性骚乱,差不多乱了三个礼拜,总共也只有200多名警察负伤——媒体纷纷惊呼:这是2005年骚乱的“升级版”。
骚乱发生的时候,总统萨科齐正在中国,开始他就任以来的第一次亚洲之行。在北京,他身着短裤T恤,在寒冷的早晨到朝阳公园跑步锻炼;他如约来到清华大学讲演,法国味十足地亲吻女大学生的面颊;看完两千年前的地下文物。他又来到洋溢现代气息的798艺术区……
其实,萨科齐在北京的表现是“外松内紧”。骚乱的消息让他“盛怒不已”。据说,当巴黎的亲信汇报完工作、聆听完总统的部署放下电话的时候,耳边总统盛怒的余音还在嗡嗡作响。28日凌晨7点,总统专机刚降落到巴黎国际机场,萨科齐立即恢复了雷厉风行的工作节奏:他首先前往医院,慰问在骚乱中负伤的警察和消防员;9点,他返回爱丽舍宫,会见维莱勒贝尔市市长;9点45分,他和总理、内政部长、司法部长和国务秘书碰了个头,算是一个“讨论安全问题的会议”;11点。按照原计划,他和内阁部长们会面。
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汹涌
穆赞的好朋友拉腊米住在维莱勒贝尔的低租金住宅区,这里外表看去有些旧,但是保养得还好,楼下空地绿树成荫。不过,住宅区每家都有苦恼的事。以拉腊米一家为例,他的父亲尝试过上千种职业,现在仍然没有固定的工作。每个月他到面包店帮忙两个星期,再到学校忙活一个星期,问起他的老板,都说这是一个好人,他们一家配得上当地的“模范家庭”。但这家人从塞内加尔移民到法国40多年始终没有实现“劳动致富”。
有什么办法呢?在维莱勒贝尔,能靠打零工养家糊口已经算是件值得庆幸的事了。这里的失业率是20%,在该市的某些街区,失业率甚至高达30%。一年又一年,越来越多的家庭被划进贫困线里。这里的居民年平均收入仅为6250欧元,只有周围省份平均收入的一半。令人不解的是,维莱勒贝尔的地理位置却并不偏僻:它和瓦鲁西国际机场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0公里。从这里出发向南,走公路只有20公里就能到达巴黎,假如坐火车,可以选择巴黎大区快速铁路网D线。
穆赞和拉腊米的死,让亲友悲痛万分。他们是公认的一对好朋友、好学生。两个少年性格和顺,走路时甚至“小心到避免踩到蚂蚁”。他们被爹妈管得很严,晚上从不随便出门。一个邻居说:“我不止一次地把钱交给拉腊米,让他帮我跑腿买东西。”他们的意外,让大家议论纷纷:“两个孩子怎么会和警车撞到一起?”一个参与了骚乱的年轻人直白地告诉记者:“事故发生后不久,电视台就进行了报道。但是我们不相信警察局说的一切……和其他事儿一样。政府不会说出真相。”
误会,不足以解释骚乱的根源。但不信任的鸿沟,显然已横亘在政府和社会之间,里面还掺进了仇恨的情绪。2005年骚乱过后,法国政府出台了“郊区马歇尔计划”,但郊区城镇的穷困和治安混乱却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参与维莱勒贝尔骚乱的年轻人大多在16到18岁之间,他们趁着暗夜。起劲地和警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既不觉得有什么骄傲,也不觉得有什么丢脸”。黑夜过去,红日东升,他们把脸洗干净,背起书包,步履轻快地到学校上课,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很多年轻人事后承认,之所以上街闹事,仅仅是因为听说有两个同龄人被警车撞死了,“所以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悲剧发生以后,萨科齐准备接见两个孩子的家属,亲自安慰他们,但是他们一度拒绝前往爱丽舍宫。
法国社会显然出了问题。就任以来顺风顺水、精力过人的萨科齐总统最近接连遭遇“组合拳”的袭击。刚刚过去的11月,真称得上惊心动魄:铁路工人罢工尚未平息,公务员又要上街游行;这一边,学生封锁校园,抗议“大学自治法案”;那一边,漂亮的女司法部长达蒂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法官们“夹道欢迎”。抗议政府的司法结构大调整……出访中国,算是总统给自己缓一口气儿,然而他险峰未过,又涉深川,巴黎郊区骚乱虽然迅速平息,但是骚乱过后的第一次民意调查却显示,萨科齐的支持率第一次跌到50%以下。
萨科齐正在迅速失去民心!从9月到现在,他的民意支持率猛然下跌了16%。参与调查的老百姓对总统的信心指数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对萨科齐经济政策持不信任态度人群的比例从10月份的42%升到49%,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萨科齐。“难以解决法国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就像约好了似的,法国数家有影响的时政周刊11月最后两周的封面文章,前后脚地和萨科齐闹别扭:“中产阶级深陷惶恐之中”(《观点》),“铁路工人、学生、公务员、法官:法国处处说‘不’”(《新观察家》)。
要人人平等,还是多劳多得?
11月,法新社一条不起眼的新闻刺激了老百姓的神经。老百姓悲观地看到自己和富人的差距。据统计。法 国目前最有钱的50个人年平均收入高达380万欧元,而法国现在的最低年薪标准是1.2万欧元。也就是说,都是法国人。最富有的人群每工作1年,年薪相当于拿最低年薪的人工作316年。再看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法国的贫困人口已经有700万之多,占总人口的13%。他们月收入不到666欧元。年收入不超过8000欧元。
法国贫富分化正在加剧。从1998年到2005年,法国3500个富有家庭的实际收入上升了42.6%,而90%以上的人的实际收入同期仅上升了4.6%。与此同时,法国领取法定最低工资的人群在不断壮大,比例从1991年的8.6%发展到去年的15.1%。他们有正式工作,却拿着法律所允许的最低工资,因此被称为“有工作的穷人”。至于失业者或是无权领取失业金的人群。日子就更难过了。
1997年,27岁的热罗姆一家迁到巴黎近郊居住,住进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外加宽敞的花园,算是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了。十年过去了,他们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从今年开始,家庭开支变得更加可怕:每个月,两辆汽车要“吃”掉300欧元;房贷要还700欧元;冬天要烧暖气,油价十年涨了三倍。热罗姆的妻子重新开始工作。去年。热罗姆在客厅安了一个烧木柴的壁炉,“能省多少。就算多少”。当法国社会富的愈富、穷的愈穷的时候,中产阶级的日子原来也不好过。
“我,要做一个提高国民购买力的总统。”这是萨科齐竞选总统时反复向选民做出的承诺。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法国中产阶级最感恐慌的一件事,便是购买力不断下降!老百姓眼巴巴看着超市里的各种食品价格不断上涨。从2001年到今天,法国家庭生活支出中,面包上涨49.3%,瓶装牛奶上涨21.3%。医疗费上涨20%……有统计表明,1960年,住房和交通费用分别占法国家庭总开支的7.7%和10.9%;到了去年,两项开支的比例分别上升到12.7%和17.2%。如今的法国,廉价消费悄然兴起,更多的低收入家庭选择到廉价商店购买廉价商品。当然,不是所有商品只涨不降。一些高科技产品如液晶电视和数码相机,价格就不断“跳水”——但是,老百姓不可能天天去买那些东西啊。购买力不断下降,不能说全是萨科齐的过错,但是法国老百姓的钱袋子确实变得越来越平瘪。
尽管如此,萨科齐还在考验大家的忍耐力。39岁的米歌尔是法国铁路公司的火车司机,他的时间表和家里人永远合不上拍:“晚上,他们都睡觉了,我却守在驾驶室。我来公司18年了,几乎从没和家人一起过过圣诞节。”米歇尔盘算着,再熬十几年,到了公司规定的岁数。自己就能过上悠闲的退休生活啦:“那时,我还不太老,还踢得动足球。”然而,萨科齐总统推行的“特殊养老金制度”改革,猛地把米歇尔的退休期限一下子推迟了好几年。
法国的铁路工人因为工作艰苦而享有国家规定的特殊养老金政策。他们平均只要支付完37.5年(而不是其他行业规定的40年)的退休保险,就可以光荣退休。少交两年半保险金却拿全额养老金,而且比别人早拿两年半,势必存在亏空。过去,这笔钱由国家垫,高达数亿欧元,萨科齐对此早有表示:铁路工人的工作条件比1855年制定这项政策的时候已经大大改善,为弥补财政赤字,国家不再打算垫这笔钱。所谓的“特殊养老金制度”改革,就是削掉铁路工人的提前退休特权,轮到米歇尔身上,他要多等三年才能过上悠闲的退休生活。
米歇尔想不通。他说。萨科齐要求铁路职工勒紧裤带的同时,却通过了一项有利于富人的税收封顶政策。他看过报纸的分析,“特殊养老金制度”假如取消,国家每年仅能节省2亿欧元;而税收封顶政策的实施,却让国家每年少收入150亿欧元——总统先生,您,真的就差我们这点保险金吗?
在发达国家里,法国对富人的税收政策素以。“心狠手辣”著称,有数字为证:1997年到2003年间,平均每天都有一位法国巨富因不堪忍受高税收而移民国外。2006年,有45.6万法国人因“生财有道”而缴纳了特殊的“巨富税”;同年,649名巨富放弃法国国籍,转投税收宽松的国家,这其中包括最红的歌星约翰尼-阿利代。所谓“巨富税”,有一个好听的大名——“社会团结财富税”。控制贫富两极分化,征税反哺贫困人群,是它设立的目的。然而,“劫富济贫”的同时,却让法国的富人很受伤。早有学者撰文指出:假如法国继续如此对待巨富,那么每年流失的税金将高达70亿欧元。巨富出走他国,不仅会带走个人财产,还会带走公司和企业,长期坚持这项政策,不利于法国经济发展。
法国人对“平等”二字情有独钟!如果说过去的法国看重的是“人人平等”,那么萨科齐的经济政策,无论“特殊养老金制度”改革,还是税收封顶,实际就是提倡劳动致富,鼓励多劳多得。要么,继续在“人人平等”的旗号下,刻薄地对待富人,维护特殊人群的既得利益,短暂地赢得民意和社会平静。却无法激发法国的经济活力;要么,冒着加剧贫富分化、激发社会动荡的风险,坚持多劳多得、劳动致富的政治主张。虽然现在罢工不断,却有希望提高法国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应对全球化挑战。
萨科齐,退缩还是前进
11月29日的晚上,萨科齐亮相法国电视一台和二台。就法国目前面临的所有问题——维莱勒贝尔的骚乱、交通部门的罢工、购买力下降、大学自治改革——一一点评。多劳多得,仍是所有讲话的核心。萨科齐毫不妥协地宣布:“我当选,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要把工作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