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就应该是让学生放飞理想、放飞思维、放飞个性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的功能是去唤醒、激发、鼓舞学生;而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了论辩、思维乃至创新的能力,课堂应该迸发出老师和学生智慧碰撞的火花。而以往板着的面孔说教和传授的历史教育,是不可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力和创造活力勃发的诱因的。历史课只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吸引学生。
一、巧设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发端。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尽量少提不需要思考就能从书中找到现成答案的再现性问题,而是要深入挖掘教材,精心构思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后才能回答的问题或是具有吸引力的问题。
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教材提到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故意设下一个伏笔,朗诵一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问学生知道这句诗出自哪位代诗人吗?有的学生能回答出来——龚自珍,有的学生一定会产生疑问,说龚自珍干吗?他与圆明园有关系吗?
我没有急于给学生一个答案,而留下一个悬念。接着我说“我们一起去了解英法联军火烧这个世界艺术瑰宝圆明园的史实,然后我再告诉你们龚自珍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关系”。经过这个问题之后,学生们对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听得特别认真,他们知道了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过程中带走了我国大量的奇珍异宝,都惋惜如此绚丽的艺术宝库却毁于英法侵略者手中,更加痛恨英法侵略者的侵略行径。
那么龚自珍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都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我不失时机地把答案告诉了他们,当得知圆明园正是龚自珍儿子龚半伦为了卖国求荣带领英法联军烧的,都感觉很惊愕。学生对这部分近代历史记忆一定深刻。文史不分家,我个人认为历史课堂教学不应注重结果而是更要注重过程。
二、注意细节性、故事性
历史新教材采取主题式编写方式,每个单元构成一个主题,教师应围绕本单元的核心重点选择补充一些有趣味的材料,避免学生因教学内容枯燥而分心。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准备一些与教材知识有关的,并且有启迪性、教育性、激励性、趣味性的小故事是极受学生欢迎的。但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只是一种调剂。通过这些历史小典故,历史小故事既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如在讲宋元文化时提到苏轼,我对学生们说关于苏轼有一些有趣味的事,苏轼这个文化人就连跟她妹妹斗嘴也是文绉绉的,说有一日似是取笑他妹妹“脚踵未出香房内,额头先到画堂前”。学生有的在那回味是什么意思,有的轻声发出笑声。我接着问:“苏轼这话是取笑人、她妹妹什么地方大啊?”有的性子急的学生抢着说“脑门”,引来一片哄堂大笑。我故意给我的学生卖个关子:“你们说苏妹妹会怎么说,学生们什么表情都有,但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非常强烈地、急切地想知道苏小妹到底说什么了,我故意停顿下来四处环视学生,有的同学就急得直接问老师:“说了什么啊?”其他的也都七嘴八舌开始问:“老师她说什么了?”“老师他说什么了?”看到气氛此刻达到高潮,我说,“大家听好了”,原本活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静悄悄了,可以看出感兴趣的知识对他们是有多么大的吸引力。我说苏小妹他就以其兄长脸作答“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方流到嘴边”当我说完学生又是一次会心会意的大笑,我问学生:“苏小妹说他哥哥哪儿啊?”学生们这次是一起喊“脸”,此刻课堂又一次爆发出笑声。整节课学生和老师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的。教学的效果也非常好。
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数字非常重要,数字材料如果使用的好,同样或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在讲京杭大运河时,教材提到隋的富庶与大运河的关系,在讲述隋朝富庶时列举出一些数字,教材中提供了当时洛阳的三大粮仓储存粮食的资料:兴罗仓有粮3 000窖,每窖8 000石;回落仓有300窖;含嘉仓有400多窖。学生通过粮仓储粮情况能感受到当时隋朝确实是极其富庶,但是对“窖”“石”这些计量单位,转化成学生平时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数字或头脑中能感觉出的实物,必将使学生更加信服隋的富庶,也能更好地理解大运河的开凿对隋的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我为学生做了如下转化,《汉书。律历志》载:“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各朝各代一石虽然不同,但都差不太多,隋朝当时的一石大约为120斤上下,即使我们照一百斤算,那3 700多窖,每窖8 000石就是两千九百六十万石,四舍五入,那么算三千万石的话,刚才说没说每石算一百斤,我们现在大米袋包装一般为50斤,那么就是说当时在洛阳城粮仓至少就有六千万袋粮食。课堂上学生在听到这组数字之后,都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呼声。想必这组数字对他们来说足够震撼吧,他们也能认识到隋的富,更能体会京杭大运河的经济效应。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肢体语言同样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充满感情、富于感染力的肢体语言,能传递给学生各种丰富的信息,去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如我再讲海峡两岸关系的时候,就充满感情的用语言和肢体的充分配合,向学生们说明内地与台湾的骨肉亲情,血浓于水,表达了内地对台湾同胞的思念之情。效果非常好,增进学生对台湾同胞的认识。总之,新课程改背景下的历史数学,在不断摸索、实验之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摸索出更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历史教学增添一份精彩!
一、巧设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发端。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尽量少提不需要思考就能从书中找到现成答案的再现性问题,而是要深入挖掘教材,精心构思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后才能回答的问题或是具有吸引力的问题。
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教材提到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故意设下一个伏笔,朗诵一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问学生知道这句诗出自哪位代诗人吗?有的学生能回答出来——龚自珍,有的学生一定会产生疑问,说龚自珍干吗?他与圆明园有关系吗?
我没有急于给学生一个答案,而留下一个悬念。接着我说“我们一起去了解英法联军火烧这个世界艺术瑰宝圆明园的史实,然后我再告诉你们龚自珍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关系”。经过这个问题之后,学生们对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听得特别认真,他们知道了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过程中带走了我国大量的奇珍异宝,都惋惜如此绚丽的艺术宝库却毁于英法侵略者手中,更加痛恨英法侵略者的侵略行径。
那么龚自珍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都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我不失时机地把答案告诉了他们,当得知圆明园正是龚自珍儿子龚半伦为了卖国求荣带领英法联军烧的,都感觉很惊愕。学生对这部分近代历史记忆一定深刻。文史不分家,我个人认为历史课堂教学不应注重结果而是更要注重过程。
二、注意细节性、故事性
历史新教材采取主题式编写方式,每个单元构成一个主题,教师应围绕本单元的核心重点选择补充一些有趣味的材料,避免学生因教学内容枯燥而分心。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准备一些与教材知识有关的,并且有启迪性、教育性、激励性、趣味性的小故事是极受学生欢迎的。但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只是一种调剂。通过这些历史小典故,历史小故事既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如在讲宋元文化时提到苏轼,我对学生们说关于苏轼有一些有趣味的事,苏轼这个文化人就连跟她妹妹斗嘴也是文绉绉的,说有一日似是取笑他妹妹“脚踵未出香房内,额头先到画堂前”。学生有的在那回味是什么意思,有的轻声发出笑声。我接着问:“苏轼这话是取笑人、她妹妹什么地方大啊?”有的性子急的学生抢着说“脑门”,引来一片哄堂大笑。我故意给我的学生卖个关子:“你们说苏妹妹会怎么说,学生们什么表情都有,但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非常强烈地、急切地想知道苏小妹到底说什么了,我故意停顿下来四处环视学生,有的同学就急得直接问老师:“说了什么啊?”其他的也都七嘴八舌开始问:“老师她说什么了?”“老师他说什么了?”看到气氛此刻达到高潮,我说,“大家听好了”,原本活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静悄悄了,可以看出感兴趣的知识对他们是有多么大的吸引力。我说苏小妹他就以其兄长脸作答“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方流到嘴边”当我说完学生又是一次会心会意的大笑,我问学生:“苏小妹说他哥哥哪儿啊?”学生们这次是一起喊“脸”,此刻课堂又一次爆发出笑声。整节课学生和老师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的。教学的效果也非常好。
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数字非常重要,数字材料如果使用的好,同样或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在讲京杭大运河时,教材提到隋的富庶与大运河的关系,在讲述隋朝富庶时列举出一些数字,教材中提供了当时洛阳的三大粮仓储存粮食的资料:兴罗仓有粮3 000窖,每窖8 000石;回落仓有300窖;含嘉仓有400多窖。学生通过粮仓储粮情况能感受到当时隋朝确实是极其富庶,但是对“窖”“石”这些计量单位,转化成学生平时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数字或头脑中能感觉出的实物,必将使学生更加信服隋的富庶,也能更好地理解大运河的开凿对隋的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我为学生做了如下转化,《汉书。律历志》载:“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各朝各代一石虽然不同,但都差不太多,隋朝当时的一石大约为120斤上下,即使我们照一百斤算,那3 700多窖,每窖8 000石就是两千九百六十万石,四舍五入,那么算三千万石的话,刚才说没说每石算一百斤,我们现在大米袋包装一般为50斤,那么就是说当时在洛阳城粮仓至少就有六千万袋粮食。课堂上学生在听到这组数字之后,都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呼声。想必这组数字对他们来说足够震撼吧,他们也能认识到隋的富,更能体会京杭大运河的经济效应。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肢体语言同样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充满感情、富于感染力的肢体语言,能传递给学生各种丰富的信息,去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如我再讲海峡两岸关系的时候,就充满感情的用语言和肢体的充分配合,向学生们说明内地与台湾的骨肉亲情,血浓于水,表达了内地对台湾同胞的思念之情。效果非常好,增进学生对台湾同胞的认识。总之,新课程改背景下的历史数学,在不断摸索、实验之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摸索出更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历史教学增添一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