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展示的是一名普通教师在一线岗位上,使用人教版教材的体会和感受。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实的感受,让我们体会到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硬件,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带我们一起领略教材这一特殊栽体在课堂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些思考,这些思考包扩成功喜悦的分享、困惑中的期待、真诚的建议等。
【关键词】基础硬件 鲜明的1克 诚实 无声之师
万物生长靠太阳,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靠教材。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认为教学活动的基础硬件便是教材,因为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是每一个教学阶段教学目标的具体说明,而教学大纲是对教材的归纳、提炼、进一步说明、补充和导向,所以说一个教师能否正确合理地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为学生设计正确合理的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之—。
我将自己使用人教版数学教材的粗浅认识和感受简单概括如下:
一、由于数学源于分配物品、计算时间、丈量土地和容积等实践,因而数学与客观实在是非常接近的,人们能够很容易地找到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简单地说,数学知识是生活、生产的产物。教材凸显了这一点,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
比如在量、计量、估量的教学方面。在以往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在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时出错率比较高,有时错得让人哭笑不得,究其原因,我们也往往归结为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不专心审题、马虎等。但是这册教材从章节的引导图到例题的主题图都在指明: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必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从“有多重”开始体验,然后掂一掂、称一称到明确“l克、1千克有多重”。这是教材指引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深切体会后建立鲜明的1克、一千克有多重的表象,这样学生才能在遇到具体物体的称量时自然而然的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并不是上课“听”明白了,下课就混淆的学习状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在上这一节课的时候,按照教材的指引,想办法让学生体验,我和学生一起称了一粒口香糖,一枚硬币,一颗蚕豆、两袋盐、—个大点的土豆等,学生很轻松地明白了,称较轻物品时用克作单位,较重物品用千克作单位,有的孩子还在课余时,说一本数学书、书包等物品大约有多重,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是明白了所学知识因而对此产生了兴趣所致。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比如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教材依此引导教师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在计算方面的体现。如《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教材的引导图提示让学生以合作交流的形式用11根小棒动手摆正方形、三角形和正五边形,从而分享自己的重大发现:“小棒不够了”或是“小棒多余了”引出平均分分法下的剩余问题,揭示和引导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紧接着出示例题1:把下面的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个是要摆6个草莓,另一个是要摆7个草莓。巧妙的是教材将这两个小题以虚线分左右同时出示,进行对比学习。我想教材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揭示学习方法:对比学习(平均分结果的对比和除法横式的对比)。2、通过对比理解平均分分法会有两种情况。(刚好分完和有剩余的情况)3、理解有余数的情况下商和余数的名数是不同的。4、渗透学习方法—一比较法。因此我在这一节课的处理时没有过多地进行情境创设和借助多媒体手段,而是像教材那样简单明了地直接进入学习主题。我也将黑板分成左右两部分,把13个草莓卡片和例题中的文字叙述如同教材那样展示在黑板上。我让学生先读读题,弄明白要解决什么问题,和前后座位的四个同学商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取出学具摆一摆。然后请—个小组的同学上台来摆一摆,写一写。第二种情况会摆不会写,卡壳了。为什么?因为没有分完有剩余,不知道怎么写。我引导学生,仿照第一个算式来写,7÷2=3(盘)……1(个)(边写边研究思考:就是求7里面有几个27有3个2,就是有3盘……7÷2=3(盘)……那么余下来的1个草莓怎么写呢?7÷2=3(盘)¨…1(个))最后再让学生看着算式,对比摆好的图片说一说7÷2=3(盘)……1(个)中每一个数表示的含义。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方面的体现。如教材第53页的例4: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每次烤9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教材通过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以画图的策略,简明扼要地揭示数量关系,从图中学生很清楚地看出要解决“剩下的几次烤完”,要先解决还剩下多少个面包也就是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的问题,剩下的面包同样每9个烤一次,就是求54个里面有几个9。但是我发现有些学生将这种稍复杂的图和算式结合起来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有些学生这道题的列式为90÷9=10, 36÷9=4,10-4=6,显然这样的做法也是正确的。这些学生还不能接受( 90-36)÷9=6(次)这样的算式。这种情况我允许它的存在,并表扬这些同学爱动脑筋,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鼓励他们研究例题中为什么这样列式?和自己的列式比较,哪个更能简单清晰地表达解题的思路,让每个学生都有数学思考和数学发展。
教材是教师无声之师,它面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面向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它要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教材绝大部分地方处理得非常好,但有的地方我觉得有些模糊。如对有些问题的书写格式没有特别交代,我觉得数学的书写格式是学生思路的表达式,比较重要。如二年级下册第67页的例5,对于至少租几条船的问题,以各种方式表征之后,怎样进行书写不太确定,学生书面作业不太好完成。第107页的第10题,大部分学生提的问题是关于要花多少钱的,可是他们不会书写。再如对于有些问题情境只有图没有文字。如教材第97页的第3题,学生有的认识这些交通工具,有的不认识,自己起的名字五花八门,注意力分散了,不少学生提问题忽略了每分钟行多少千米的含义,给提出数学问题带来一定的困难。我想要是明示物品名称,即可以扩大学生的眼界,又能让学生准确表述,避开辨认、自己起名字的困扰,直接进入数学学习,效果要好些。
普朗克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一洛克说: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恺撒说:人们都是凭天性思考,按规则说话一恺撒。我说:思考让我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认知,让我期待善意的批评和指正。
【关键词】基础硬件 鲜明的1克 诚实 无声之师
万物生长靠太阳,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靠教材。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认为教学活动的基础硬件便是教材,因为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是每一个教学阶段教学目标的具体说明,而教学大纲是对教材的归纳、提炼、进一步说明、补充和导向,所以说一个教师能否正确合理地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为学生设计正确合理的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之—。
我将自己使用人教版数学教材的粗浅认识和感受简单概括如下:
一、由于数学源于分配物品、计算时间、丈量土地和容积等实践,因而数学与客观实在是非常接近的,人们能够很容易地找到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简单地说,数学知识是生活、生产的产物。教材凸显了这一点,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
比如在量、计量、估量的教学方面。在以往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在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时出错率比较高,有时错得让人哭笑不得,究其原因,我们也往往归结为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不专心审题、马虎等。但是这册教材从章节的引导图到例题的主题图都在指明: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必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从“有多重”开始体验,然后掂一掂、称一称到明确“l克、1千克有多重”。这是教材指引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深切体会后建立鲜明的1克、一千克有多重的表象,这样学生才能在遇到具体物体的称量时自然而然的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并不是上课“听”明白了,下课就混淆的学习状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在上这一节课的时候,按照教材的指引,想办法让学生体验,我和学生一起称了一粒口香糖,一枚硬币,一颗蚕豆、两袋盐、—个大点的土豆等,学生很轻松地明白了,称较轻物品时用克作单位,较重物品用千克作单位,有的孩子还在课余时,说一本数学书、书包等物品大约有多重,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是明白了所学知识因而对此产生了兴趣所致。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比如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教材依此引导教师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在计算方面的体现。如《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教材的引导图提示让学生以合作交流的形式用11根小棒动手摆正方形、三角形和正五边形,从而分享自己的重大发现:“小棒不够了”或是“小棒多余了”引出平均分分法下的剩余问题,揭示和引导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紧接着出示例题1:把下面的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个是要摆6个草莓,另一个是要摆7个草莓。巧妙的是教材将这两个小题以虚线分左右同时出示,进行对比学习。我想教材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揭示学习方法:对比学习(平均分结果的对比和除法横式的对比)。2、通过对比理解平均分分法会有两种情况。(刚好分完和有剩余的情况)3、理解有余数的情况下商和余数的名数是不同的。4、渗透学习方法—一比较法。因此我在这一节课的处理时没有过多地进行情境创设和借助多媒体手段,而是像教材那样简单明了地直接进入学习主题。我也将黑板分成左右两部分,把13个草莓卡片和例题中的文字叙述如同教材那样展示在黑板上。我让学生先读读题,弄明白要解决什么问题,和前后座位的四个同学商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取出学具摆一摆。然后请—个小组的同学上台来摆一摆,写一写。第二种情况会摆不会写,卡壳了。为什么?因为没有分完有剩余,不知道怎么写。我引导学生,仿照第一个算式来写,7÷2=3(盘)……1(个)(边写边研究思考:就是求7里面有几个27有3个2,就是有3盘……7÷2=3(盘)……那么余下来的1个草莓怎么写呢?7÷2=3(盘)¨…1(个))最后再让学生看着算式,对比摆好的图片说一说7÷2=3(盘)……1(个)中每一个数表示的含义。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方面的体现。如教材第53页的例4: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每次烤9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教材通过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以画图的策略,简明扼要地揭示数量关系,从图中学生很清楚地看出要解决“剩下的几次烤完”,要先解决还剩下多少个面包也就是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的问题,剩下的面包同样每9个烤一次,就是求54个里面有几个9。但是我发现有些学生将这种稍复杂的图和算式结合起来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有些学生这道题的列式为90÷9=10, 36÷9=4,10-4=6,显然这样的做法也是正确的。这些学生还不能接受( 90-36)÷9=6(次)这样的算式。这种情况我允许它的存在,并表扬这些同学爱动脑筋,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鼓励他们研究例题中为什么这样列式?和自己的列式比较,哪个更能简单清晰地表达解题的思路,让每个学生都有数学思考和数学发展。
教材是教师无声之师,它面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面向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它要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教材绝大部分地方处理得非常好,但有的地方我觉得有些模糊。如对有些问题的书写格式没有特别交代,我觉得数学的书写格式是学生思路的表达式,比较重要。如二年级下册第67页的例5,对于至少租几条船的问题,以各种方式表征之后,怎样进行书写不太确定,学生书面作业不太好完成。第107页的第10题,大部分学生提的问题是关于要花多少钱的,可是他们不会书写。再如对于有些问题情境只有图没有文字。如教材第97页的第3题,学生有的认识这些交通工具,有的不认识,自己起的名字五花八门,注意力分散了,不少学生提问题忽略了每分钟行多少千米的含义,给提出数学问题带来一定的困难。我想要是明示物品名称,即可以扩大学生的眼界,又能让学生准确表述,避开辨认、自己起名字的困扰,直接进入数学学习,效果要好些。
普朗克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一洛克说: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恺撒说:人们都是凭天性思考,按规则说话一恺撒。我说:思考让我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认知,让我期待善意的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