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健康的身体是大学生适应学习环境、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工作、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但近期社会上因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引起了社会和国家的关注。本文以我市三所大学的在校及毕业学生为调研对象,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其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摸底; 以院校的在职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其在校期间心理健康指导的情况进行了数据的收集和信息的汇总。将上述信息和数据进行了归类和汇总,以大学生需要平衡为切入点将如何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健康体魄,塑造阳光快乐性格,提出了从自身和外界两方面进行引导和干预,从而达到加强自身需要认识、保障心理健康最终目的。
关键词:需要平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适
中图分类號: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20-0046-02
我国因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而发生的各种不良社会现象时有发生,媒体曝光马加爵杀人、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案件、复旦大学寝室投毒案黄洋之死、刘雅婷跳楼自杀等等事件,令整个社会颇为困惑,当今社会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哪里出了问题?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外界影响因素较多,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重视,只有当心理健康出现问题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时才会被外界关注一时,关注过后依然会回到现实中,等待着悲剧反复的再次发生、再次被关注。
一方面,这种状况源于我国应试教育机制影响,社会、学校及家长过分关注考试分数,学校关注升学率,家长关注考上了什么样的大学,给青少年更多的是学业的压力,没有针对青少年身心的真正需要来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青少年非兴趣的学习形成学习逆反的现象。
另一方面,这种状况还源于我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有些学校认为有心理健康机构,配备辅导教师就算完善了校园内心理健康课程,其课程内容没有严格的要求。国家曾在1999年后连续几次发文对各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要求,各地学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学校内部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等机构,并设置了心理健康辅导老师,但此项工作仍是形式上的重视,实际上忽视,这些部门和专业教师的实际工作成效仍不明显,工作内容和范围仍很模糊,将其落在实处仍是任重道远。
1 大学生心理健康呈现的问题汇总
1.1 以学生为调研对象相关调查
问卷在我市5所院校抽取样本展开调查,共发放405份问卷,收回376份,有效问卷376份,回效率为92.8%,符合调查研究的标准。
通过表1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总结为:由于个体的需要排次情况,普遍认为学习压力大、对考试存有焦虑心情、人际交往紧张和情感困惑,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专兼职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辅导和引导。
1.2 以教师为调研对象的相关调查
利用深度访谈,采访在岗高校、初高中教师5人,收集了相关的数据显示:5所院校中只有1所院校专兼职教师队伍配备完善;调查的61人中只有16人取得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教师,且从业的时间短,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类培训和学习参与的较少。
1.3 以家长为调研对象的相关调查
在调研的家庭中,父母属于中等学历的较为普遍,研究生学历的仅占33%。家庭氛围良好融洽的为50%,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主要依靠沟通,十个家庭中,4个家庭能及时发现孩子的相关问题并及时解决。但超过一半的家庭,发现解决不了或是没有发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1.4 以校园为调研对象的相关调查
重点中学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较为重视,从师资配备、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实施、教学形式等方面都有较为规范的管理,普通中学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各方面疏于管理,认为配备了教师和功能室就完成了任务,流于形式而属于内容。
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上述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将10道题目归纳为: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学业课业、身体健康、学校家庭五个方面,相对应的数据结果呈现出目前青少年自身产生诸如学业课业负担重、人际关系紧张、身体发育困扰、情感困惑等一些心理问题:青少年自身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长期匮乏而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外界给予合理的帮助和干预过少。
我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从其自身的需要、不同需要的程度以及外界的影响展开分析。
3 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策建议
3.1 大学生正确看待自身需要加以调适
3.1.1 正确认识自身需要
人有需要,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阶段不同的环境需要也会随着变化,大学阶段的需要,自身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自我正常的、现实的、积极的、近期的需要应该学会认识和辨别。
身体发生巨大的变化,体型接近成人、性机能成熟、神经系统发育基本完全,心理上突出既独立又依赖、既成熟又幼稚、既勇敢又胆怯、既高傲又自卑的多种矛盾的混合体。他们的需要来自成就、理解、社交、道德、情感、物质、生存、自由、权利、鼓励、奉献等方面,还有一些来自不正常的需要,比如不当物质需要、不当的网络需要、攀比的需要、溺爱的需要等等。青少年应该知晓自身需要的特点,自身在不同向度的需要是什么,才能对自身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自身需要的认知和辨析才能得以实现。
3.1.2 学会自我调适
青少年正处在各方面初长成的阶段,害羞、不自信,对于心理健康问题更是难以启齿去寻求帮助,可以采取自我调适的办法来解决。作为青少年本身,在上述自身需要相关知识的引导下,基本能辨明自身问题出现在何处,自我开导,转换思路考虑问题,自我暗示,音乐放松,多参加集体项目等形式都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办法,当然,若能寻求家人、朋友、专业机构来帮助和干预,其治愈会更快
3.2 外界适度干预
3.2.1 家长的关怀与关注
家庭温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深远的,自身提供重视,加强心理教育的学习;细心关注,快乐示范,俗话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言传身教”的作用,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3.2.2 学校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建设,提高利用率;定期与家长交流沟通,增进家校联系。
参考文献
[1]蒋桂芳.基于需要理论的青少年道德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3.
关键词:需要平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适
中图分类號: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20-0046-02
我国因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而发生的各种不良社会现象时有发生,媒体曝光马加爵杀人、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案件、复旦大学寝室投毒案黄洋之死、刘雅婷跳楼自杀等等事件,令整个社会颇为困惑,当今社会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哪里出了问题?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外界影响因素较多,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重视,只有当心理健康出现问题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时才会被外界关注一时,关注过后依然会回到现实中,等待着悲剧反复的再次发生、再次被关注。
一方面,这种状况源于我国应试教育机制影响,社会、学校及家长过分关注考试分数,学校关注升学率,家长关注考上了什么样的大学,给青少年更多的是学业的压力,没有针对青少年身心的真正需要来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青少年非兴趣的学习形成学习逆反的现象。
另一方面,这种状况还源于我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有些学校认为有心理健康机构,配备辅导教师就算完善了校园内心理健康课程,其课程内容没有严格的要求。国家曾在1999年后连续几次发文对各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要求,各地学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学校内部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等机构,并设置了心理健康辅导老师,但此项工作仍是形式上的重视,实际上忽视,这些部门和专业教师的实际工作成效仍不明显,工作内容和范围仍很模糊,将其落在实处仍是任重道远。
1 大学生心理健康呈现的问题汇总
1.1 以学生为调研对象相关调查
问卷在我市5所院校抽取样本展开调查,共发放405份问卷,收回376份,有效问卷376份,回效率为92.8%,符合调查研究的标准。
通过表1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总结为:由于个体的需要排次情况,普遍认为学习压力大、对考试存有焦虑心情、人际交往紧张和情感困惑,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专兼职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辅导和引导。
1.2 以教师为调研对象的相关调查
利用深度访谈,采访在岗高校、初高中教师5人,收集了相关的数据显示:5所院校中只有1所院校专兼职教师队伍配备完善;调查的61人中只有16人取得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教师,且从业的时间短,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类培训和学习参与的较少。
1.3 以家长为调研对象的相关调查
在调研的家庭中,父母属于中等学历的较为普遍,研究生学历的仅占33%。家庭氛围良好融洽的为50%,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主要依靠沟通,十个家庭中,4个家庭能及时发现孩子的相关问题并及时解决。但超过一半的家庭,发现解决不了或是没有发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1.4 以校园为调研对象的相关调查
重点中学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较为重视,从师资配备、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实施、教学形式等方面都有较为规范的管理,普通中学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各方面疏于管理,认为配备了教师和功能室就完成了任务,流于形式而属于内容。
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上述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将10道题目归纳为: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学业课业、身体健康、学校家庭五个方面,相对应的数据结果呈现出目前青少年自身产生诸如学业课业负担重、人际关系紧张、身体发育困扰、情感困惑等一些心理问题:青少年自身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长期匮乏而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外界给予合理的帮助和干预过少。
我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从其自身的需要、不同需要的程度以及外界的影响展开分析。
3 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策建议
3.1 大学生正确看待自身需要加以调适
3.1.1 正确认识自身需要
人有需要,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阶段不同的环境需要也会随着变化,大学阶段的需要,自身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自我正常的、现实的、积极的、近期的需要应该学会认识和辨别。
身体发生巨大的变化,体型接近成人、性机能成熟、神经系统发育基本完全,心理上突出既独立又依赖、既成熟又幼稚、既勇敢又胆怯、既高傲又自卑的多种矛盾的混合体。他们的需要来自成就、理解、社交、道德、情感、物质、生存、自由、权利、鼓励、奉献等方面,还有一些来自不正常的需要,比如不当物质需要、不当的网络需要、攀比的需要、溺爱的需要等等。青少年应该知晓自身需要的特点,自身在不同向度的需要是什么,才能对自身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自身需要的认知和辨析才能得以实现。
3.1.2 学会自我调适
青少年正处在各方面初长成的阶段,害羞、不自信,对于心理健康问题更是难以启齿去寻求帮助,可以采取自我调适的办法来解决。作为青少年本身,在上述自身需要相关知识的引导下,基本能辨明自身问题出现在何处,自我开导,转换思路考虑问题,自我暗示,音乐放松,多参加集体项目等形式都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办法,当然,若能寻求家人、朋友、专业机构来帮助和干预,其治愈会更快
3.2 外界适度干预
3.2.1 家长的关怀与关注
家庭温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深远的,自身提供重视,加强心理教育的学习;细心关注,快乐示范,俗话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言传身教”的作用,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3.2.2 学校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建设,提高利用率;定期与家长交流沟通,增进家校联系。
参考文献
[1]蒋桂芳.基于需要理论的青少年道德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