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山归来,下一届亦即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阿拉上海举行。
相约2021年,为什么上海成为中国首个举办世界技能大赛的地方?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先生告诉《新民周刊》记者:“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最近,上海推出5条滨江微旅行线路,其中一条——杨浦滨江,足以证明薛理勇的论点。在这里,能看到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工业遗存,譬如上海船厂,几乎伴随着上海开埠同时诞生。一开始,船厂主要提供船舶维修服务,之后逐渐生产小型船只。后来,中国最早的机械造纸厂、外商纱厂、工业自来水厂以及最大的毛条生产厂等陆续在此建立,这里也成了中国最早的工业区。
在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起来之际,近代服务业也在当年的上海发展起来——红帮裁缝、中西餐饮厨师、美容美发师等,都曾经全国知名。甚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提出“繁荣首都服务业”,将一些上海老字号餐饮企业迁往北京。在当时来说,这就是上海品牌服务国家的典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五”期间,上海在支援全国经济建设中开始发挥重大作用。这些支援,包括援建内地企业——支援机器、产品、人才,更包括将企业向内地迁移。即便将许多工厂搬迁内地,上海的工业优势,在当时的全国来说,仍堪称巨大。与此同时,各级各类各种职业学校教育,在上海都有所发展,并与企业里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相结合,使得上海的工匠整体上保持在全国一流水准。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职业教育在全国仍然领先一步。直到20世纪90年代,当上海的职业教育与德国、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地区进行交流时,亦能发现,尽管中国总体上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但上海的工匠们并非没有自己的优势与绝活。
“张华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中国铁路上海局有限公司上海动车段的一张“名片”。张华本人如今是中国动车“顶尖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铁路“火车头奖章”的获得者、段聘动车组诊断工程师。在创新工作室,张华要做传帮带的工作,甚至在中国铁路上海局所在的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动车维修部门,他还做兼职教师。
“传帮带,恰恰是上海工匠绝活得以延续的必由之路。”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郭扬告诉记者,“前些年,国内许多地方大力发展普通高校学历教育。这本身并无不妥。然而,在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迈进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包括技师学院之类的学生,还没有走出校门,就有了高级工证书。然而,我也注意到,这样的高级工,在人力资源市场并不被普遍认可。原因很简单——用人单位已经从前些年只看重学历证书,发展到更注重看员工的实操能力。没有现场经验的高级工,实际上是必须回炉再锻炼的。”
在成为优秀工匠的历程中,如今,学历是一种必须的经历。没有必要的学历基础,工匠之路走不长。然而,除了学历之外,跟师学艺之途同样必不可少,特别是对于希望能够传承绝活的有大志向的工匠来说。
张华本人也是从跟着师傅学手艺开始进入职场生涯的。2010年以前,他主要负责传统红皮火车的电气维修工作。“除了电工,那些年,我跟着不同的师傅学习了钳工、电焊等技术。”张华说。2010年,当时的上海铁路局大力发展CRH动车组,张华被派往青岛四方动车基地系统学习。“刚走进动车基地的时候相当震撼,一列列洁白的和谐号列车真是太漂亮了!”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张华感慨万千。如果没有这次系统的跟师学艺,张华成不了动车维修专家。再回溯既往,如果没有十多年红皮火车的跟师学艺、独立维修、自带徒弟之经验,并学习了不少工种的绝活,成为传统火车维修的多面能手,张华也不会有机会前往青岛四方动车基地学习。
“没有老师傅的传帮带,没有小师傅的学习劲头,上海的优秀工匠就不会如此层出不穷。”郭扬如此分析。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上海的老字号企业在师徒带教方面,甚至有明文规定。以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为例,这家我国文房四宝行业的知名企业,继承了300多年的制造工艺,作为国家级非遗示范基地,拥有六位非遗继承人、五位国家级大师。该公司明文规定,名师带徒制度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薪酬激励制度、首席技师评聘制度、技能人才激励制度、技能培训管理制度、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制度并列。“在师徒双方意愿明确的基础上,签订名师带徒协议,口传身教,培养时间不少于3年。” 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名师带徒制度充分发挥了我们公司高级技能人才的领军带头作用,促进员工技能提升。”
当然也必须注意到,和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等类似,一些已经成为非遗项目的传统工艺,尽管仍有师徒带教模式,可比起一些新兴产业来,确实遇到不少传承方面的难处。
以恒源祥公司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绒绣为例。绒绣大师李蔷表示:“非遗普及做得虽好,沉下心来学艺的年轻人还是太少。”原因很简单,如果单纯按照市场标准衡量,绒绣费时费工,在年轻人看来,回报却很低。今年62岁的李蔷,经历了国营绒绣厂的倒闭,幸而进入恒源祥成为首席绒绣师,成立了工作室,才把一身绒绣技艺保留下来。在国营绒绣厂的时候,李蔷一开始是小学徒,后来也带过徒弟传授技艺。然而,由于效益问题,年轻人干了几年往往学会点皮毛就中途放弃,殊为可惜。为了保住绒绣这一门绝活,恒源祥公司方面给予李蔷以很大的支持,甚至在选拔传承人上,公司方面动足脑筋——又要年轻吃得起苦,又要有工艺美术基础,又要是沉得下心来。公司努力改变绒绣学习期间学员收入偏低、可能流失的局面。公司未来的目标,则是“活化”非遗,把传统工艺做活,让市场重新认可它们。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能拜名师为徒传承绝活,如果未来有一个良好的期许,自然也会安心学下去。李蔷的徒弟、“90后”姑娘马俊,心里的念想就是跟着师傅好好学,保住绒绣——上海文化品牌上这一抹亮色。
相约2021年,为什么上海成为中国首个举办世界技能大赛的地方?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先生告诉《新民周刊》记者:“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最近,上海推出5条滨江微旅行线路,其中一条——杨浦滨江,足以证明薛理勇的论点。在这里,能看到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工业遗存,譬如上海船厂,几乎伴随着上海开埠同时诞生。一开始,船厂主要提供船舶维修服务,之后逐渐生产小型船只。后来,中国最早的机械造纸厂、外商纱厂、工业自来水厂以及最大的毛条生产厂等陆续在此建立,这里也成了中国最早的工业区。
在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起来之际,近代服务业也在当年的上海发展起来——红帮裁缝、中西餐饮厨师、美容美发师等,都曾经全国知名。甚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提出“繁荣首都服务业”,将一些上海老字号餐饮企业迁往北京。在当时来说,这就是上海品牌服务国家的典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五”期间,上海在支援全国经济建设中开始发挥重大作用。这些支援,包括援建内地企业——支援机器、产品、人才,更包括将企业向内地迁移。即便将许多工厂搬迁内地,上海的工业优势,在当时的全国来说,仍堪称巨大。与此同时,各级各类各种职业学校教育,在上海都有所发展,并与企业里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相结合,使得上海的工匠整体上保持在全国一流水准。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职业教育在全国仍然领先一步。直到20世纪90年代,当上海的职业教育与德国、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地区进行交流时,亦能发现,尽管中国总体上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但上海的工匠们并非没有自己的优势与绝活。
绝活得以传承
“张华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中国铁路上海局有限公司上海动车段的一张“名片”。张华本人如今是中国动车“顶尖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铁路“火车头奖章”的获得者、段聘动车组诊断工程师。在创新工作室,张华要做传帮带的工作,甚至在中国铁路上海局所在的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动车维修部门,他还做兼职教师。
“传帮带,恰恰是上海工匠绝活得以延续的必由之路。”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郭扬告诉记者,“前些年,国内许多地方大力发展普通高校学历教育。这本身并无不妥。然而,在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迈进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包括技师学院之类的学生,还没有走出校门,就有了高级工证书。然而,我也注意到,这样的高级工,在人力资源市场并不被普遍认可。原因很简单——用人单位已经从前些年只看重学历证书,发展到更注重看员工的实操能力。没有现场经验的高级工,实际上是必须回炉再锻炼的。”
在成为优秀工匠的历程中,如今,学历是一种必须的经历。没有必要的学历基础,工匠之路走不长。然而,除了学历之外,跟师学艺之途同样必不可少,特别是对于希望能够传承绝活的有大志向的工匠来说。
张华本人也是从跟着师傅学手艺开始进入职场生涯的。2010年以前,他主要负责传统红皮火车的电气维修工作。“除了电工,那些年,我跟着不同的师傅学习了钳工、电焊等技术。”张华说。2010年,当时的上海铁路局大力发展CRH动车组,张华被派往青岛四方动车基地系统学习。“刚走进动车基地的时候相当震撼,一列列洁白的和谐号列车真是太漂亮了!”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张华感慨万千。如果没有这次系统的跟师学艺,张华成不了动车维修专家。再回溯既往,如果没有十多年红皮火车的跟师学艺、独立维修、自带徒弟之经验,并学习了不少工种的绝活,成为传统火车维修的多面能手,张华也不会有机会前往青岛四方动车基地学习。
“没有老师傅的传帮带,没有小师傅的学习劲头,上海的优秀工匠就不会如此层出不穷。”郭扬如此分析。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上海的老字号企业在师徒带教方面,甚至有明文规定。以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为例,这家我国文房四宝行业的知名企业,继承了300多年的制造工艺,作为国家级非遗示范基地,拥有六位非遗继承人、五位国家级大师。该公司明文规定,名师带徒制度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薪酬激励制度、首席技师评聘制度、技能人才激励制度、技能培训管理制度、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制度并列。“在师徒双方意愿明确的基础上,签订名师带徒协议,口传身教,培养时间不少于3年。” 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名师带徒制度充分发挥了我们公司高级技能人才的领军带头作用,促进员工技能提升。”
当然也必须注意到,和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等类似,一些已经成为非遗项目的传统工艺,尽管仍有师徒带教模式,可比起一些新兴产业来,确实遇到不少传承方面的难处。
以恒源祥公司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绒绣为例。绒绣大师李蔷表示:“非遗普及做得虽好,沉下心来学艺的年轻人还是太少。”原因很简单,如果单纯按照市场标准衡量,绒绣费时费工,在年轻人看来,回报却很低。今年62岁的李蔷,经历了国营绒绣厂的倒闭,幸而进入恒源祥成为首席绒绣师,成立了工作室,才把一身绒绣技艺保留下来。在国营绒绣厂的时候,李蔷一开始是小学徒,后来也带过徒弟传授技艺。然而,由于效益问题,年轻人干了几年往往学会点皮毛就中途放弃,殊为可惜。为了保住绒绣这一门绝活,恒源祥公司方面给予李蔷以很大的支持,甚至在选拔传承人上,公司方面动足脑筋——又要年轻吃得起苦,又要有工艺美术基础,又要是沉得下心来。公司努力改变绒绣学习期间学员收入偏低、可能流失的局面。公司未来的目标,则是“活化”非遗,把传统工艺做活,让市场重新认可它们。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能拜名师为徒传承绝活,如果未来有一个良好的期许,自然也会安心学下去。李蔷的徒弟、“90后”姑娘马俊,心里的念想就是跟着师傅好好学,保住绒绣——上海文化品牌上这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