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密度对DK玉米新组合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on05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开展DK638和DK667这2个玉米新组合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6.0万~8.25万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直线上升,而穗长、穗粒重、行粒数和穗周长趋于直线降低。DK638密度不宜低于6.75万株/hm2,DK667不宜低于7.5万株/hm2。
  关键词:DK玉米新组合;种植密度;产量性状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5-27-02
  夏玉米是黄淮平原重要的粮食作物,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是该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种植模式。玉米生长季较短、光热资源有限,自我调节能力较低,不适宜的群体结构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从而导致产量降低[1]。提高密度是获得玉米高产的重要途径,耐密品种的选择是育种学者研究的方向之一[2]。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与品种特性有关,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适宜密度。受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的委托,濉溪县杨柳农业科学实验站进行了DK638、DK667这2个玉米新组合不同种植密度试验,为DK玉米新组合的鉴定和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组合为DK638和DK667,由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设计与实施 裂区设计,品种为主区,密度为裂区。各品种设4个密度:6万株/hm2(株距27.8cm)、6.75万株/hm2(株距24.7cm)、7.5万株/hm2(株距22.2cm)和8.25万株/hm2(株距20.2cm)。裂区内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每小区种植6行,行长6m,行距0.60m,小区面积21.6m2。试验地周围设置保护行,两边不少于5行,两端不低于5m。试验于2015年6~9月在杨柳实验站进行,土壤为砂姜黑土,粘壤土,肥力中等。前茬小麦,产量7 500kg/hm2。小麦收获后秸秆机械粉碎覆盖,播种机基施NPK(28-6-6)复合肥600kg/hm2。6月20日播种,9月24~28日相继成熟,10月3日收获。田间管理按高产田要求进行。6月21日微喷40min。7月5日用烟嘧·莠去津定向喷雾除草,7月27日人工拔草。7月7日用阿维菌素·甲维盐喷雾防治害虫,7月13日遇雨撒施尿素180kg/hm2。同时,在密度试验相邻区域进行了品比试验,密度为6.75万株/hm2,其它同上述试验。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夏玉米生长期调查生育期和病害、倒伏、倒折情况。吐丝、授粉结束后,于每个小区边2行连续选择10株,测量株高、穗位高。每区收获中间2行,实测收获株数、穗数。收获的果穗取10穗,测定穗长、穗周长、秃尖长、穗轴质量、穗行数、行粒数,考种后手工脱粒;余机械脱粒。机脱和手工脱粒的籽粒称重加权计算穗粒重和产量,从机脱样品中取样测定百粒重。采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整理,DPS v7.05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法。
  1.4 试验期间的气候条件 濉溪县2015年6月中旬至9月下旬气温持续偏低,降水少但均匀,日照正常。平均气温21.1℃,比历年平均25.4℃低4.3℃;积温2 367.8℃·d,比历年平均2 848.2℃·d少480.4℃·d。旬平均气温较历年平均低1.3~5.4℃。灌浆期气温低,锈病偏重发生。降水量321.8mm,比历年平均528.4mm少215.6mm,总量偏少,但关键时段都有适宜的降水量,全生育期未出现旱情。日照时数698.9h,比历年平均725.3h少26.4h,属于正常范围。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DK2个组合的产量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步增加。DK638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0 164.0kg/hm2,与6.0万株/hm2比较,密度6.75万、7.5万和8.25万株/hm2分别增产2.29%、3.70%和8.51%。DK667最高产量为10 113.8kg/hm2,6.75万、7.5万和8.25万株/hm2分别比6.0万株/hm2增产5.16%、10.39%和14.12%(表1)。分析表明:2个组合产量(Y)与密度(X)直线正相关,Y638=7307.7+336.60X,r=0.967*;Y667=5513.6+562.27X,r=0.997**。品比试验DK638产量为9 573.4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3.52%;DK667产量9 333.4kg/hm2,比对照增产0.93%。2个试验的产量水平相当,DK638优于DK667。方差分析表明:DK638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显著,8.25万株/hm2与6.75万、7.50万株/hm2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6.0万株/hm2;而DK667不同处理间差异极显著,8.25万株/hm2与7.50万株/hm2产量差异未达极显著水平,但极显著高于6.75、6.0万株/hm2。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2个组合的穗长、穗周长和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趋于减少,秃尖长趋于延长,穗粒重降低[3]。8.25万株/hm2与6.0万株/hm2相比,DK638穗长缩短0.7cm,穗周长缩小0.9cm,穗行数减少1.3行,行粒数减少4.7粒,百粒重降低1.8g,秃尖长增加0.5cm,穗粒重降低25.1g;DK667穗长、穗周长和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分别减少1.1、0.7cm和0.4行、3.9粒、1.3g,秃尖延长0.1cm,穗粒重降低21.6g。方差分析表明,DK638的穗长、穗周长和秃尖长、行粒数、穗粒重与密度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0.05),DK667的穗长、行粒数、穗粒重和百粒重与密度近似直线相关(P<0.1)。穗长、穗粒重、行粒数和穗周长受密度的影响较大[4]。
  3 结论与讨论
  (1)适宜的群体是高产的核心[5],合理密植是调控群体的重要途径[6]。玉米生产是群体物质激励过程,而非个体的表现,要想获得高产,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刘伟等研究表明:在2.25万~11.25万株/hm2范围内,随种植密度增大,登海661和农大108的群体籽粒产量显著增加,单株产量显著减小[7]。曹彩云等研究表明:6万~9万株/hm2密度下,郑单958和先玉335的产量和密度呈线性关系,中单909的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关系[8]。李洪岐等对郑单958和浚单20研究表明:6.75万~9.00万株/hm2范围内,玉米产量随密度增加呈抛物线变化,在8.25万株/hm2达到最大[9]。本研究表明:6.0万~8.25万株/hm2,DK638和DK667产量与密度呈直线相关,与刘伟、曹彩云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2)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使群体和个体发展协调,穗数、穗粒数、粒重三者协调。密度增加势必对单株性状产生抑制,本研究结果体现了这一规律。随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粒重、行粒数和穗周长趋于直线降低。
  (3)穗数、穗粒数和粒重是构成玉米产量的三大要素,最优密度就是三大要素相互协调、叶面积指数大小及发展合理、群体光能利用率高、组成最高产量时的密度[10]。研究表明:DK638密度不宜低于6.75万株/hm2,DK667不宜低于7.5万株/hm2。
  (4)在试验设计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逐渐提高,说明产量还有提高的潜力,种植密度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今后应在现有试验基础上,考虑继续增加密度处理作进一步的研究,以便确定最优的种植密度。
  参考文献
  [1]张倩,张洪生,宋希云,等.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夏玉米光合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35(4):1235-1241.
  [2]曹胜虎,张吉旺,董树亭,等.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6):1343-1353.
  [3]刘战东,肖俊夫,南纪琴,等.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形态指标、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0(9):8-10,14.
  [4]李军虎,张翠绵,杜义英,等.化控条件下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4,22(3):72-76.
  [5]吕丽华,王璞,易镇邪,等.密度对夏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7,15(2):79-81.
  [6]邵立威,王艳哲,苗文芳,等.品种与密度对华北平原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1,26(3):182-188.
  [7]刘伟,张吉旺,吕鹏,等.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登海661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1,37(7):1301-1307.
  [8]曹彩云,李伟,党红凯,等.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产量性状及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3,28(增):161-166.
  [9]李洪岐,蔺海明,梁书荣,等.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32(20):6584-6590.
  [10]党德宣,苏东涛,陈朝辉,等.试论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性状影响分析[J].农业信息网络,2015(3):58-61.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该文采用PCR方法研究了养猪场中猪粪和土壤中耐四环素乳糖发酵型肠杆菌(TR-LFE)中的tet-R分布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在分离的258株耐四环素乳糖发酵型肠杆菌中,共检测到191株含有tet-R基因,占74.03%。各样品的耐四环素乳糖发酵型肠杆菌中tet-R基因的检出率范围为3.12%~96.87%。根据检出频率的大小,各类tet-R基因的排列顺序为:tet(A),tet(B),tet
随着国民越来越重视纸质书籍的阅读,国内图书馆的人流量及典藏数量不断增加,传统采用图书标签和条形码的图书管理方式不仅管理效率低而且人工耗费大。本文针对当前图书馆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射频识别技术为核心,以提高查阅效率,减轻工作人员负担为目标,结合Web Service及数据库等技术,设计实现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
摘 要:麻栎是皖东地区著名的乡土树种,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于一身,极具栽培推广价值。该文从麻栎用材林整地要求、壮苗选择、苗木处理、造林方法、栽后管理等环节总结出一套丰产栽培技术,以期为相关经营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皖东地区;麻栎;用材林;丰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7-0104-02  麻栎(Quercus acutissi
摘 要:近年来,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由此引发的征地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该文主要从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和征地政策出发,分析研究征地补偿费用与分配问题,以探寻解决征地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征地;补偿费用;分配  中图分类号 F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004-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
摘 要:为了深入研究鱼类snrpc基因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斑马鱼snrpc的发育时序表达,来探讨snrpc基因在斑马鱼中的功能机理。从斑马鱼的胚胎中提取RNA,进行反转录、PCR、克隆等,得到snrpc基因在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斑马鱼胚胎发育初期,snrpc表达量较高,随着胚胎的不断发育,snrpc的mRNA表达量有所下降,到后期表达量又上升。因此,snrpc表达量的变化可能预
摘 要:黍子是山西省晋西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它是禾谷类作物中最抗旱的作物之一。为了提高晋北半干旱地区黍子产量及品质,以雁黍8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施氮水平(0、50、65、140、185kg/hm2),探讨了不同氮肥水平对黍子生育时期、经济性状、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N0产量(3 960kg/hm2)、N1产量(4 900kg/hm2)到N2产量(5
该文首先用PCR等方法,对闵行污水处理厂分离的β-内酰胺类抗性菌株中Ⅰ类整合子和基因盒的存在情况进行测定;其次,对含有Ⅰ类整合子-基因盒的抗性菌株抽提质粒,分析Ⅰ类整合
摘 要:该文以2011-2013年融安县早稻“3414”试验为基础,研究中等磷、钾肥用量下,不同施氮量对早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旨在筛选出融安县早稻适宜的施氮量。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早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增加显著,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施氮量150kg/hm2时的产量和效益最高,因此融安县双季早稻适宜的施氮量为150kg/hm2。  关键词:双季早稻;施氮量;产量;融安县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拖网网板为网衣提供水平张力,是拖网作业系统非常重要的渔具构件之一。该文利用CFD软件FLUENT研究了展弦比对矩形曲面网板其水动力性能的影响。研究中设计了2种不同展弦比λ的网板,在流速1.54m/s,迎流冲角α = 0°~50°时,建立数值水槽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网板的阻力系数Cd、升力系数Cl、俯仰力矩系数Cm和升阻比K,对比不同网板的水动力性能差异。结果表明,1号网板(λ = 2.0)与
摘 要: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该文介绍了以濮阳市华龙区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并从继续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华龙区;农民收入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0-0018-02  近年来,我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