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说过,“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的两大动力,一是中国的城市化,二是美国的高技术”,他的这句话让全世界将目光集聚于中国的城镇化。众所周知,“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因此,我着重谈谈“教育与城镇化的关系”。
今年3月份,全国政协代表团访问了荷兰首都海牙市,接待方讲了一个很奇怪的概念:二战以后,荷兰实施了一个“不造大城市、只造小城市”的政策,造了很多20万人口规模的小城市。首都海牙原来有60多万人,后来城市人口缩减到40多万,人口疏散到了小城镇,包括荷兰中央政府的各个部委也分散到了小城市。这个政策在前几十年运行得很好,但是最近十年出现了“倒流”现象。不少人从20多万人口的小城市返回了海牙,海牙市的人口从40多万增加到了60多万,并且还在继续增加,海牙市政府已经开始限制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这说明我们过去遵照的西方城市发展规律出现了新的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倒流”现象呢?接待方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小城市生活单调,20多万人口的小城市没有办法提供一个城市应有的高品质生活。二是小城市的企业生存较难,现在的企业和百年之前的企业不一样,它不可能永远地存在下去,它经历着一个“不断生长、不断创业、不断垮台”的过程,可以说新陈代谢十分频繁。一个小城市的大企业垮台之后,城市的经济产业升级就更无从谈起。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没有大学,没有足够的人才(研究人员)支撑产业的发展。因此,海牙市在城市复兴的过程中,发挥国际法庭所在地的优势,坚持办好海牙国际法学院等高水平大学。
另一个例子是底特律。2013年底特律这座“汽车之城”正式申请破产保护,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城市。汽车产业是全世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产业之一,特别是在中国当前,汽车产业仍是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但在当时却传来美国底特律市破产的消息,造成了一个城市的破产。原因何在?因为底特律缺乏研究型大学。我们联想到美国曾经的钢铁城——匹兹堡,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劳动生产力已经不适合发展这样的产业之时,美国的钢铁产业开始走下坡路,匹兹堡整个城市奄奄一息。刚好那个时候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看到匹兹堡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口,钢材像破烂一样堆在城市中心。但是,为什么匹兹堡没有破产,且能够成功转型?原因就在于匹兹堡有两所著名大学,一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它的计算机专业在美国仅次于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另外一所是匹兹堡大学,它的医学专业也非常好,浙江省也有不少学生和教师去匹兹堡大学进修。这两所大学联手推动了匹兹堡产业的成功转型。
上述事例说明,一座城市的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城市发展到一定形态的时候,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是现在,如果我们要搞新型城镇化建设,就必须研究好“名校与名市的关系”问题。
联想到中国,我们会发现还有一些新的问题,即城镇化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在经济发展前30年,中国的农民工支撑了中国的工业化,挑起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重担。但是,今后是不是继续以这样的形态前行?我认为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教育与城市的关系”问题。原国家教育部部长、现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曾跟我讲过,现在中国每年有700万左右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职高和中专应届毕业生的规模估计达到了800万左右,二者相加达到了1500万。这些应届毕业生当中,60%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们毕业之后基本上都要向城镇进行转移,而大部分都不再回到农村,毕竟大学生村官的数量很少。职高和中专的学生所学专业基本上与工业相关,他们毕业之后大多也不会回到农村,将有序地在城里进行工作。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在今后2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年大概将有12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如果农村每年有900万人通过上大学、高职、职高和中专等求学的形式转移到大城市里,那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形式和内容将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中国工业化是福音,因为像现在这样企业主每年举个牌子到人才市场招收临时工的方式,我国不可能实现高水平的工业化。因此,我们在研究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的素质时,要注意到中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这个情况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全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超过35%的都是中高等收入国家,而中国在人均年收入只有6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超过了30%,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将给中国城镇化带来一种新的形态。
由此,我们应该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比如说是否要规划好每个城市的教育结构。在欧洲每个100万人口甚至是60万人口左右的大城市就拥有一所好大学,像德国的科隆市,城市面积不大,但是拥有著名的科隆大学,支撑了整个城市高水平地发展。而在中国,有很多即将成为100万人口的大中城市,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所大学,更不用说好大学,可见教育布局对于中国的城镇化是极其重要的。另外,我们需要做好城市产业规划,如果一个城市的地价达到2万元每平方米,如果人均年收入超过了1万美元,有些产业就不再适合发展。像以纺织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就需要很多的农民工。因此,不同的城市要有不同的产业规划,不能什么产业都上。只有做好了产业规划,才能做好城市人口规划,才能做好居民收入规划,然后做好城市发展规划。再比如,我们需要做好城市人才规划,这样才能将整个城市的网络和通讯智慧连接起来,这样才能让城市环境发生新的更大变化。我认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就包含了这些内容。
我在开头引用了斯蒂格利茨的那句话,即“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技术将极大地影响二十一世纪全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当然,中国工程院有些院士提出,为什么中国的高技术不能起重大作用?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将城镇化插上高科技的翅膀,然后与全世界的高科技结合起来,这样中国将在全球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和强大阵容的城市管理者,中国的城镇化应该会更加精彩!我想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含义。
今年3月份,全国政协代表团访问了荷兰首都海牙市,接待方讲了一个很奇怪的概念:二战以后,荷兰实施了一个“不造大城市、只造小城市”的政策,造了很多20万人口规模的小城市。首都海牙原来有60多万人,后来城市人口缩减到40多万,人口疏散到了小城镇,包括荷兰中央政府的各个部委也分散到了小城市。这个政策在前几十年运行得很好,但是最近十年出现了“倒流”现象。不少人从20多万人口的小城市返回了海牙,海牙市的人口从40多万增加到了60多万,并且还在继续增加,海牙市政府已经开始限制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这说明我们过去遵照的西方城市发展规律出现了新的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倒流”现象呢?接待方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小城市生活单调,20多万人口的小城市没有办法提供一个城市应有的高品质生活。二是小城市的企业生存较难,现在的企业和百年之前的企业不一样,它不可能永远地存在下去,它经历着一个“不断生长、不断创业、不断垮台”的过程,可以说新陈代谢十分频繁。一个小城市的大企业垮台之后,城市的经济产业升级就更无从谈起。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没有大学,没有足够的人才(研究人员)支撑产业的发展。因此,海牙市在城市复兴的过程中,发挥国际法庭所在地的优势,坚持办好海牙国际法学院等高水平大学。
另一个例子是底特律。2013年底特律这座“汽车之城”正式申请破产保护,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城市。汽车产业是全世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产业之一,特别是在中国当前,汽车产业仍是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但在当时却传来美国底特律市破产的消息,造成了一个城市的破产。原因何在?因为底特律缺乏研究型大学。我们联想到美国曾经的钢铁城——匹兹堡,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劳动生产力已经不适合发展这样的产业之时,美国的钢铁产业开始走下坡路,匹兹堡整个城市奄奄一息。刚好那个时候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看到匹兹堡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口,钢材像破烂一样堆在城市中心。但是,为什么匹兹堡没有破产,且能够成功转型?原因就在于匹兹堡有两所著名大学,一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它的计算机专业在美国仅次于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另外一所是匹兹堡大学,它的医学专业也非常好,浙江省也有不少学生和教师去匹兹堡大学进修。这两所大学联手推动了匹兹堡产业的成功转型。
上述事例说明,一座城市的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城市发展到一定形态的时候,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是现在,如果我们要搞新型城镇化建设,就必须研究好“名校与名市的关系”问题。
联想到中国,我们会发现还有一些新的问题,即城镇化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在经济发展前30年,中国的农民工支撑了中国的工业化,挑起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重担。但是,今后是不是继续以这样的形态前行?我认为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教育与城市的关系”问题。原国家教育部部长、现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曾跟我讲过,现在中国每年有700万左右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职高和中专应届毕业生的规模估计达到了800万左右,二者相加达到了1500万。这些应届毕业生当中,60%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们毕业之后基本上都要向城镇进行转移,而大部分都不再回到农村,毕竟大学生村官的数量很少。职高和中专的学生所学专业基本上与工业相关,他们毕业之后大多也不会回到农村,将有序地在城里进行工作。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在今后2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年大概将有12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如果农村每年有900万人通过上大学、高职、职高和中专等求学的形式转移到大城市里,那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形式和内容将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中国工业化是福音,因为像现在这样企业主每年举个牌子到人才市场招收临时工的方式,我国不可能实现高水平的工业化。因此,我们在研究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的素质时,要注意到中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这个情况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全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超过35%的都是中高等收入国家,而中国在人均年收入只有6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超过了30%,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将给中国城镇化带来一种新的形态。
由此,我们应该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比如说是否要规划好每个城市的教育结构。在欧洲每个100万人口甚至是60万人口左右的大城市就拥有一所好大学,像德国的科隆市,城市面积不大,但是拥有著名的科隆大学,支撑了整个城市高水平地发展。而在中国,有很多即将成为100万人口的大中城市,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所大学,更不用说好大学,可见教育布局对于中国的城镇化是极其重要的。另外,我们需要做好城市产业规划,如果一个城市的地价达到2万元每平方米,如果人均年收入超过了1万美元,有些产业就不再适合发展。像以纺织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就需要很多的农民工。因此,不同的城市要有不同的产业规划,不能什么产业都上。只有做好了产业规划,才能做好城市人口规划,才能做好居民收入规划,然后做好城市发展规划。再比如,我们需要做好城市人才规划,这样才能将整个城市的网络和通讯智慧连接起来,这样才能让城市环境发生新的更大变化。我认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就包含了这些内容。
我在开头引用了斯蒂格利茨的那句话,即“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技术将极大地影响二十一世纪全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当然,中国工程院有些院士提出,为什么中国的高技术不能起重大作用?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将城镇化插上高科技的翅膀,然后与全世界的高科技结合起来,这样中国将在全球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和强大阵容的城市管理者,中国的城镇化应该会更加精彩!我想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