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那时我还是《南华早报》的一名记者,我去了一趟唐山。那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距离北京只有250公里。由于排放超标,当地政府关闭了一些小型民营钢厂,我去采访一些受到工厂倒闭影响的人。
在采访路上,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我,有时候早上醒来的时候,他会发现自己的车子一夜间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小颗粒,几乎变成了黑色。在雾霾严重的日子,他几乎无法呼吸。
包括居住在北京的人们在内,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经历这位唐山出租车司机同样的噩梦,这促使政府正式向污染问题“宣战”。但迄今为止,并未看到污染减轻的迹象。在东北城市哈尔滨,因燃煤取暖,衡量空气中最有害细微颗粒密度的PM 2.5指数在11月8日飙升至1400,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设定的每日安全标准的56倍。
在唐山所在的中国钢铁生产大省河北,当地经济已开始感受到治理污染问题所带来的痛苦,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从2012年的高达9.6%,跌至2014年的6.5%。随着经济向更清洁、更高效的增长模式转型,中国这个拥有逾13亿人口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作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这些挑战已迫使中国在近几年更积极地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努力。中国政府需要与美国和欧盟等其它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合作,以寻求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既帮助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也提升产业水平,防止经济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联合国历史性的“2015巴黎会议”(又称COP21)于11月30日开幕。在20多年的相关谈判之后,该会议旨在设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目标,最终将全球温度升幅控制在高于工业革命前2摄氏度以内。在设定减排目标、确保必要资金支持的全球讨论中,中国可以(并且应该)起到重要领导作用。
积极的改变
多年来,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一直不那么积极。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拒绝接受合法减排目标的约束,认为富裕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它们制造污染的历史更久。过去10年,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在于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由于缺乏“资金、技术、能力以及政府政策”,中国未能拿出足够过硬的自身数据来用于讨论。
但近几年,中国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已变得更为积极主动。去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将中国的排放峰值定在2030年前后,或更早的时间。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也宣布,到2025年,美国的排放量将比2005年水平减少26%至28%。
中国还主动承诺出资31亿美元,帮助其它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该金额超过了奥巴马总统向绿色气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承诺的30亿美元,后者属于发达国家承诺义务的一部分。根据相关协议,发达国家每年需向该基金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然而,美国的出资是否能得到其国会支持目前仍不明朗。10月31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敦促发达国家要履行出资承诺,他表示,这一点对巴黎会议的成功与否将至关重要。
全球变暖的危害
如果全球变暖得不到很好的遏制,它将加剧干旱、疾病和可用水资源等问题,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也将十分显著。研究人员在《自然》(Nature)杂志的一篇文章中称:“如果人类社会未来的适应状况与过去相似,那么到2100年,相对于气候没有变化条件下,持续的气候变暖将导致全球平均收入水平下降约23%,加剧全球收入不平等,从而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预测,自本世纪初以来,中国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1%,这一比例是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
美中合作
从贸易、投资到外交政策,美国和中国在很多领域仍然是竞争关系。奥巴马总统已将亚洲视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支点”,谋求制衡中国在亚洲地区日益壮大的影响力。美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在10月签署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而中国被排除在外。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主导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并在亚洲和欧洲启动了“一带一路”计划。
尽管存在竞争,气候变化却已成为让两大经济体在共同利益下关系更加紧密的关键议题。任何一国不积极参与,联合国希望减缓全球变暖的目标都无法实现。中美应在《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Ten Year Framework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的基础上,深化在空气质量、水资源管理、数据分析和技术共享等领域的合作。
挑战和机遇
根据2016至2020年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国政府的目标是至少实现6.5%的年经济增长率。因国内产能过剩且全球经济复苏步履蹒跚,中国经济增长已经放缓,今年第三季度GDP更是跌破7%,低于过去十年平均约10%的速度,因此,十三五规划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正在进行中的中国经济转型旨在更加注重增长质量,而规划中的高目标可能会让转型问题更加复杂。这将需要深化结构性改革,以鼓励创新并升级价值链。这方面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降低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让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竞争性行业。
中国政府还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减排政策的顺利推行。作为加强法制的举措之一,政府在强化监管的同时,还应该对高排放企业进行惩罚。
中国还必须改进统计制度,确保更精确地估算能源消耗。政府对煤炭年消耗数据的最新修正显示,中国的煤炭实际使用量比此前公布的多出17%。这一修正是改善其数据系统迈出的良好一步。不过,政府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以保证数据收集的透明和可信。
中国领导层已经在遏制排放方面做出了明确承诺,因为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也是中国强化其负责任的全球领袖形象的一个良好机会。
在采访路上,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我,有时候早上醒来的时候,他会发现自己的车子一夜间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小颗粒,几乎变成了黑色。在雾霾严重的日子,他几乎无法呼吸。
包括居住在北京的人们在内,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经历这位唐山出租车司机同样的噩梦,这促使政府正式向污染问题“宣战”。但迄今为止,并未看到污染减轻的迹象。在东北城市哈尔滨,因燃煤取暖,衡量空气中最有害细微颗粒密度的PM 2.5指数在11月8日飙升至1400,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设定的每日安全标准的56倍。
在唐山所在的中国钢铁生产大省河北,当地经济已开始感受到治理污染问题所带来的痛苦,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从2012年的高达9.6%,跌至2014年的6.5%。随着经济向更清洁、更高效的增长模式转型,中国这个拥有逾13亿人口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作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这些挑战已迫使中国在近几年更积极地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努力。中国政府需要与美国和欧盟等其它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合作,以寻求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既帮助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也提升产业水平,防止经济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联合国历史性的“2015巴黎会议”(又称COP21)于11月30日开幕。在20多年的相关谈判之后,该会议旨在设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目标,最终将全球温度升幅控制在高于工业革命前2摄氏度以内。在设定减排目标、确保必要资金支持的全球讨论中,中国可以(并且应该)起到重要领导作用。
积极的改变
多年来,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一直不那么积极。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拒绝接受合法减排目标的约束,认为富裕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它们制造污染的历史更久。过去10年,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在于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由于缺乏“资金、技术、能力以及政府政策”,中国未能拿出足够过硬的自身数据来用于讨论。
但近几年,中国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已变得更为积极主动。去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将中国的排放峰值定在2030年前后,或更早的时间。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也宣布,到2025年,美国的排放量将比2005年水平减少26%至28%。
中国还主动承诺出资31亿美元,帮助其它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该金额超过了奥巴马总统向绿色气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承诺的30亿美元,后者属于发达国家承诺义务的一部分。根据相关协议,发达国家每年需向该基金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然而,美国的出资是否能得到其国会支持目前仍不明朗。10月31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敦促发达国家要履行出资承诺,他表示,这一点对巴黎会议的成功与否将至关重要。
全球变暖的危害
如果全球变暖得不到很好的遏制,它将加剧干旱、疾病和可用水资源等问题,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也将十分显著。研究人员在《自然》(Nature)杂志的一篇文章中称:“如果人类社会未来的适应状况与过去相似,那么到2100年,相对于气候没有变化条件下,持续的气候变暖将导致全球平均收入水平下降约23%,加剧全球收入不平等,从而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预测,自本世纪初以来,中国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1%,这一比例是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
美中合作
从贸易、投资到外交政策,美国和中国在很多领域仍然是竞争关系。奥巴马总统已将亚洲视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支点”,谋求制衡中国在亚洲地区日益壮大的影响力。美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在10月签署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而中国被排除在外。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主导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并在亚洲和欧洲启动了“一带一路”计划。
尽管存在竞争,气候变化却已成为让两大经济体在共同利益下关系更加紧密的关键议题。任何一国不积极参与,联合国希望减缓全球变暖的目标都无法实现。中美应在《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Ten Year Framework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的基础上,深化在空气质量、水资源管理、数据分析和技术共享等领域的合作。
挑战和机遇
根据2016至2020年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国政府的目标是至少实现6.5%的年经济增长率。因国内产能过剩且全球经济复苏步履蹒跚,中国经济增长已经放缓,今年第三季度GDP更是跌破7%,低于过去十年平均约10%的速度,因此,十三五规划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正在进行中的中国经济转型旨在更加注重增长质量,而规划中的高目标可能会让转型问题更加复杂。这将需要深化结构性改革,以鼓励创新并升级价值链。这方面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降低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让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竞争性行业。
中国政府还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减排政策的顺利推行。作为加强法制的举措之一,政府在强化监管的同时,还应该对高排放企业进行惩罚。
中国还必须改进统计制度,确保更精确地估算能源消耗。政府对煤炭年消耗数据的最新修正显示,中国的煤炭实际使用量比此前公布的多出17%。这一修正是改善其数据系统迈出的良好一步。不过,政府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以保证数据收集的透明和可信。
中国领导层已经在遏制排放方面做出了明确承诺,因为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也是中国强化其负责任的全球领袖形象的一个良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