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迎合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施工部门要对施工项目作出相应的考察,针对项目施工中出现的成本管理欠缺、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要实施科学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促进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本文将从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基本概念出发,对有关内容展开分析和解决。
关键词:施工项目;成本核算;施工企业管理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企业在市场中竞争环境的变化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对建筑施工行业来说,要在企业发展中改变传统的竞争模式,在结合多种环境的基础上采取新的管理模式。我们在综合分析了几种解决办法后,发现加强施工项目的成本核算是改善施工工程的重要举措。
一、成本核算概述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
成本核算过程,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耗费如实反映的过程,也是为更好地实施成本管理进行成本信息反馈的过程,因此,成本核算对企业成本计划的实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成本核算的具体步骤
(一)加强人工费的核算
劳动工资部门根据考勤表、施工任务书和承包结算书等,每月向财务部门提供"单位工程用工汇总表",财务部门据以编制"工资分配表",按受益对象计入成本和费用。采用计件工资制度的,费用一般能分清为哪个工程项目所发生的;采用计时工资制度的,计入成本的工资应按照当月工资总额和工人总的出勤工日计算的日平均工资及各工程当月实际用工数计算分配;工资附加费可以采取比例分配法;劳动保护费的分配方法同工资是相同的。
(二)加强材料费的核算
应根据发出材料的用途,划分工程耗用与其他耗用的界限,只有直接用于工程所耗用的材料才能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材料费"成本项目,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耗用的材料及各种施工机械所耗用的材料,应先分别通过"间接费用"、"机械作业"等科目进行归集,然后再分配到相应的成本项目中。
材料费的归集和分配的方法:
第一,凡领用时能够点清数量、分清用料对象的,应在领料单上注明成本核算对象的名称,财会部门据以直接汇总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材料费"项目;第二,领用时虽然能点清数量,但属于集中配料或统一下料的,则应在领料单上注明"集中配料",月末由材料部门根据配料情况,结合材料耗用定额编制"集中配料耗用计算单",据以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第三,既不易点清数量、又难分清成本核算对象的材料,可采用实地盘存制计算本月实际消耗量,然后根据核算对象的实物量及材料耗用定额编制"大堆材料耗用计算单",据以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第四,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应按实际领用数量和规定的摊销方法编制相应的摊销计算单,以确定各成本核算对象应摊销费用数额。
(三)加强机械使用费的核算
租入机械费用一般都能分清核算对象;自有机械费用,应通过"机械作业"归集并分配。其分配方法如下:
第一,台班分配法。即按各成本核算对象使用施工机械的台班数进行分配。它适用于单机核算情形;第二,预算分配法。即按实际发生的机械作业费用占预算定额规定的机械使用费的比率进行分配。它适用于不便计算台班的机械使用费;第三,作业量分配法。即以各种机械所完成的作业量为基础进行分配。诸如,以吨公里计算汽车费用;第四,其他直接费的核算。其他直接费一般都可分清受益对象发生时直接计入成本;第五,间接费用的核算。间接费用的分配一般分两次,第一次是以人工费为基础将全部费用在不同类别的工程以及对外销售之间进行分配;第二次分配是将第一次分配到各类工程成本和产品的费用再分配到本类各成本核算对象中。分配的标准是,建筑工程以直接费为标准,安装工程以人工费为标准,产品(劳务、作业)的分配以直接费或人工费为标准。
三、成本核算对项目工程的意义
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将成本核算进行六个环节的划分,即: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但由于成本核算进入我国的时间不长,因此多数施工企业并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项目成本核算体系,这也就使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迷失了目标缺少了有序的步骤,无法为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提供有效依据,所以成本核算对施工企业的意义重大。加强项目成本核算不仅能为施工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更好的适应招标投标市场的激烈竞争还能够契合施工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需要。
(一)成本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要求
建筑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近二十年,我国建筑业先后实施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明确了项目法人在工程建设中的责任,提高了建筑企业的“寻租成本”;招标投标制有效建立了工程建设的竞争机制,规范了建筑企业工程承接行为;建设监理制促使业主的技术力量与建筑企业平衡,减少了其在施工中以损害业主利益的行为来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建筑技术环境的最大进步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计算机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的产生,尤其是大量建筑材料网站的出现,使项目施工成本日益透明化。建筑市场环境出现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特点。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趋缓和大中城市商品房空置率高居不下,同时建筑市场又存在许多经营规模、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相近的施工单位,大量生产力闲置,激烈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二)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许多建筑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没有系统开展,主要是由于企业短期行为造成的。通过成本核算,取得的是进行项目管理需要的信息。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同劳动力、材料、施工机械一样,其获得是需要成本的。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对信息的需求是因为预期信息所带来的收益要大于获取信息支付的成本。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有大量的工程等待建设,建筑企业为了快速扩张,普遍采用了粗放型经营战略。这时,企业预期成本核算工作的费用支出要大于预期收益,不愿意分配管理资源于成本核算工作,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现在行业发展到了成熟期,建筑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内部管理,向管理要企业竞争力。许多学者提出了成本战略管理的概念。当今美国会计界两位著名的教授库珀和斯拉莫特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的目的。”而成本核算就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当某一项目信息成本大于信息收益,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加强成本核算是不经济的。但是,从企业成本战略的角度来看,从一段较长的时期来看,企业拥有完整的信息体系产生的收益将远大于暂时支出的信息核算成本。此时,建筑企业不重视信息价值,忽视成本核算工作,将在长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企业只有推行成本战略,逐步建立信息资源优势,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结语
加强对施工项目的成本核算是施工行业努力跻身于全球化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提升整个施工行业在市场中的地位竞争,保障了施工企业在市场化经济中的长远发展,同时促进了企业在优质量地完成施工项目任务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加强了企业整体的管理能力,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治纲.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2,11:100-101.
[2]王琰.浅谈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之成本核算[J].浙江建筑,2011,10:70-72.
[3]曹玉萍.当前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对策研究[J].基建优化,2006,04:29-32.
关键词:施工项目;成本核算;施工企业管理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企业在市场中竞争环境的变化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对建筑施工行业来说,要在企业发展中改变传统的竞争模式,在结合多种环境的基础上采取新的管理模式。我们在综合分析了几种解决办法后,发现加强施工项目的成本核算是改善施工工程的重要举措。
一、成本核算概述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
成本核算过程,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耗费如实反映的过程,也是为更好地实施成本管理进行成本信息反馈的过程,因此,成本核算对企业成本计划的实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成本核算的具体步骤
(一)加强人工费的核算
劳动工资部门根据考勤表、施工任务书和承包结算书等,每月向财务部门提供"单位工程用工汇总表",财务部门据以编制"工资分配表",按受益对象计入成本和费用。采用计件工资制度的,费用一般能分清为哪个工程项目所发生的;采用计时工资制度的,计入成本的工资应按照当月工资总额和工人总的出勤工日计算的日平均工资及各工程当月实际用工数计算分配;工资附加费可以采取比例分配法;劳动保护费的分配方法同工资是相同的。
(二)加强材料费的核算
应根据发出材料的用途,划分工程耗用与其他耗用的界限,只有直接用于工程所耗用的材料才能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材料费"成本项目,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耗用的材料及各种施工机械所耗用的材料,应先分别通过"间接费用"、"机械作业"等科目进行归集,然后再分配到相应的成本项目中。
材料费的归集和分配的方法:
第一,凡领用时能够点清数量、分清用料对象的,应在领料单上注明成本核算对象的名称,财会部门据以直接汇总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材料费"项目;第二,领用时虽然能点清数量,但属于集中配料或统一下料的,则应在领料单上注明"集中配料",月末由材料部门根据配料情况,结合材料耗用定额编制"集中配料耗用计算单",据以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第三,既不易点清数量、又难分清成本核算对象的材料,可采用实地盘存制计算本月实际消耗量,然后根据核算对象的实物量及材料耗用定额编制"大堆材料耗用计算单",据以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第四,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应按实际领用数量和规定的摊销方法编制相应的摊销计算单,以确定各成本核算对象应摊销费用数额。
(三)加强机械使用费的核算
租入机械费用一般都能分清核算对象;自有机械费用,应通过"机械作业"归集并分配。其分配方法如下:
第一,台班分配法。即按各成本核算对象使用施工机械的台班数进行分配。它适用于单机核算情形;第二,预算分配法。即按实际发生的机械作业费用占预算定额规定的机械使用费的比率进行分配。它适用于不便计算台班的机械使用费;第三,作业量分配法。即以各种机械所完成的作业量为基础进行分配。诸如,以吨公里计算汽车费用;第四,其他直接费的核算。其他直接费一般都可分清受益对象发生时直接计入成本;第五,间接费用的核算。间接费用的分配一般分两次,第一次是以人工费为基础将全部费用在不同类别的工程以及对外销售之间进行分配;第二次分配是将第一次分配到各类工程成本和产品的费用再分配到本类各成本核算对象中。分配的标准是,建筑工程以直接费为标准,安装工程以人工费为标准,产品(劳务、作业)的分配以直接费或人工费为标准。
三、成本核算对项目工程的意义
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将成本核算进行六个环节的划分,即: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但由于成本核算进入我国的时间不长,因此多数施工企业并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项目成本核算体系,这也就使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迷失了目标缺少了有序的步骤,无法为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提供有效依据,所以成本核算对施工企业的意义重大。加强项目成本核算不仅能为施工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更好的适应招标投标市场的激烈竞争还能够契合施工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需要。
(一)成本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要求
建筑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近二十年,我国建筑业先后实施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明确了项目法人在工程建设中的责任,提高了建筑企业的“寻租成本”;招标投标制有效建立了工程建设的竞争机制,规范了建筑企业工程承接行为;建设监理制促使业主的技术力量与建筑企业平衡,减少了其在施工中以损害业主利益的行为来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建筑技术环境的最大进步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计算机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的产生,尤其是大量建筑材料网站的出现,使项目施工成本日益透明化。建筑市场环境出现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特点。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趋缓和大中城市商品房空置率高居不下,同时建筑市场又存在许多经营规模、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相近的施工单位,大量生产力闲置,激烈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二)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许多建筑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没有系统开展,主要是由于企业短期行为造成的。通过成本核算,取得的是进行项目管理需要的信息。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同劳动力、材料、施工机械一样,其获得是需要成本的。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对信息的需求是因为预期信息所带来的收益要大于获取信息支付的成本。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有大量的工程等待建设,建筑企业为了快速扩张,普遍采用了粗放型经营战略。这时,企业预期成本核算工作的费用支出要大于预期收益,不愿意分配管理资源于成本核算工作,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现在行业发展到了成熟期,建筑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内部管理,向管理要企业竞争力。许多学者提出了成本战略管理的概念。当今美国会计界两位著名的教授库珀和斯拉莫特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的目的。”而成本核算就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当某一项目信息成本大于信息收益,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加强成本核算是不经济的。但是,从企业成本战略的角度来看,从一段较长的时期来看,企业拥有完整的信息体系产生的收益将远大于暂时支出的信息核算成本。此时,建筑企业不重视信息价值,忽视成本核算工作,将在长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企业只有推行成本战略,逐步建立信息资源优势,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结语
加强对施工项目的成本核算是施工行业努力跻身于全球化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提升整个施工行业在市场中的地位竞争,保障了施工企业在市场化经济中的长远发展,同时促进了企业在优质量地完成施工项目任务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加强了企业整体的管理能力,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治纲.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2,11:100-101.
[2]王琰.浅谈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之成本核算[J].浙江建筑,2011,10:70-72.
[3]曹玉萍.当前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对策研究[J].基建优化,2006,04: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