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点滴做法。1、在导语“方法”的切入中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学中,激发兴趣,是进行优化信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2、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质教育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应变能力。3、在采集信息中,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要突破“书本知识是主要来源”的限制,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感受百家思想。
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对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教育课程中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发展前景是不可估量的。作为动手实践居多,科学技术性强的学科,它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经过调查发现:教育观念陈旧,授课方式单一,学生无法尽情地施展自己的“创造性才华”等因素是造成信息技术课失控。因此我认为信息技术课首先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在导语“方法”的切入中,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激发兴趣,是进行优化信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首先,从导语开始的。我认为: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导语,是一开课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立即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好方法。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我常常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
1.知识迁移。
为使信息技术课生动、活泼,使学生爱学、乐学,我常常采用知识迁移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教授LOGO绘画时,我常常举一反三。只要启发引导学生让海龟走或旋转起来;就能使学生大胆划出任意图形。如课堂启发学生:我们学习了小海龟向前、向右的命令。根据英语学到的单词是否让小海龟向相反的方向行走画图,尝试一下向左、向右的命令。放手给学生,不拘课本内容,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特别是重复命令及重复命令的嵌套的引导,让学生深入整个课程自我探索。万花筒:小风筝、大火球等学生在探索中尝试乐趣。为了提高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自己要想设计小游戏,只有学完课程……这样的导课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使学生明白:信息课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世界。利用信息技术,学到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会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创设情境。
教学中,我常常结合常规教学,对学生渗透德育常识,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爱清洁、爱劳动、讲卫生、守纪律;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等是做人最基本。做了好人好事,我们可以用dv采集下来,展示给大家。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课,学习插入视频及视频剪辑。如网页的制作:《我们长大了》,学生把围绕自己的生活,录制一个又一个真实动人的小故事。在网页中,一页一页展示。既有视频又有自己经历的小故事,图文并茂。这样既培养学生做人的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把信息技术与其学科的学习有机整合。
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把生活和计算机空间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时刻记住自己的任务、目标、志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又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素质教育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我采用了如下做法:
1、利用合作的学习模式,优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信息课教学中,我们曾一度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课堂上费尽心机向学生灌输信息知识,可是学生很难控制。新课改后,我认识到:上好信息课的关键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教学活动中始终注意为学生创造信息学习的良好环境。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如:网页创作课堂上,我这样设计教学情境。首先以访问全国小学生活件作品,启发学生要自己制作网站与其他人交流的想法,调动起学生的创作兴趣。接下来给学生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制作个人主页。并启发学生说明平日采集的素材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所需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完成任务,进而达到自身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带着制作网页这个任务开始自主学习,并由此而产生对网页中的文字处理与图片等知识的需求,由内在的需要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索、学习相应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学习来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创设合作化的学习环境。这时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对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学生的集体探讨、交流以及教师的从旁指导来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但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得知识,还从别的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以达到建构和转换自己知识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地引导讨论方向。以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给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以此带动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利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的过程實际上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开放交流的过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样两个方面,学生的学是主体,教是一种旨在影响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是一个外因。教师的活动是从积极的方面去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从学生学这个角度看,学生的学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应当符合人类学习的认知规律,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还不是很丰富,认知能力还不是很强,那么简单地把学生放到主体的位置上,由学生自学,也是不太现实的,效果也是不会太好的。对于这样的情况,和信息技术的特点,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就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课堂上,我根据掌握的情况把班里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让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展开讨论式的学习,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通过自学、讨论和实践的方式,将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解决掉,将余下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给我,由我来解答,之后再由学生去实践证实,进一步地联系,深化所学知识。
三、在信息资源的利用中,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还提供了一个资源环境,其含义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中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教学中,我正是遵循了这一教学思想做的。教学中,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之后,常常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只要学生乐意,任何同学都可以把自己通过其他途径掌握的信息、知识传授给大家。我提倡德是:资源共享,能者为师。这样做,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信息产生了内在的迁移,同时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只要发现问题,就能够独立自主通过网络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最难得的是:不断探索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思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创造性思维。
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对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教育课程中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发展前景是不可估量的。作为动手实践居多,科学技术性强的学科,它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经过调查发现:教育观念陈旧,授课方式单一,学生无法尽情地施展自己的“创造性才华”等因素是造成信息技术课失控。因此我认为信息技术课首先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在导语“方法”的切入中,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激发兴趣,是进行优化信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首先,从导语开始的。我认为: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导语,是一开课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立即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好方法。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我常常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
1.知识迁移。
为使信息技术课生动、活泼,使学生爱学、乐学,我常常采用知识迁移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教授LOGO绘画时,我常常举一反三。只要启发引导学生让海龟走或旋转起来;就能使学生大胆划出任意图形。如课堂启发学生:我们学习了小海龟向前、向右的命令。根据英语学到的单词是否让小海龟向相反的方向行走画图,尝试一下向左、向右的命令。放手给学生,不拘课本内容,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特别是重复命令及重复命令的嵌套的引导,让学生深入整个课程自我探索。万花筒:小风筝、大火球等学生在探索中尝试乐趣。为了提高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自己要想设计小游戏,只有学完课程……这样的导课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使学生明白:信息课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世界。利用信息技术,学到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会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创设情境。
教学中,我常常结合常规教学,对学生渗透德育常识,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爱清洁、爱劳动、讲卫生、守纪律;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等是做人最基本。做了好人好事,我们可以用dv采集下来,展示给大家。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课,学习插入视频及视频剪辑。如网页的制作:《我们长大了》,学生把围绕自己的生活,录制一个又一个真实动人的小故事。在网页中,一页一页展示。既有视频又有自己经历的小故事,图文并茂。这样既培养学生做人的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把信息技术与其学科的学习有机整合。
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把生活和计算机空间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时刻记住自己的任务、目标、志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又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素质教育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我采用了如下做法:
1、利用合作的学习模式,优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信息课教学中,我们曾一度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课堂上费尽心机向学生灌输信息知识,可是学生很难控制。新课改后,我认识到:上好信息课的关键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教学活动中始终注意为学生创造信息学习的良好环境。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如:网页创作课堂上,我这样设计教学情境。首先以访问全国小学生活件作品,启发学生要自己制作网站与其他人交流的想法,调动起学生的创作兴趣。接下来给学生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制作个人主页。并启发学生说明平日采集的素材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所需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完成任务,进而达到自身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带着制作网页这个任务开始自主学习,并由此而产生对网页中的文字处理与图片等知识的需求,由内在的需要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索、学习相应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学习来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创设合作化的学习环境。这时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对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学生的集体探讨、交流以及教师的从旁指导来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但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得知识,还从别的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以达到建构和转换自己知识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地引导讨论方向。以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给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以此带动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利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的过程實际上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开放交流的过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样两个方面,学生的学是主体,教是一种旨在影响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是一个外因。教师的活动是从积极的方面去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从学生学这个角度看,学生的学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应当符合人类学习的认知规律,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还不是很丰富,认知能力还不是很强,那么简单地把学生放到主体的位置上,由学生自学,也是不太现实的,效果也是不会太好的。对于这样的情况,和信息技术的特点,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就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课堂上,我根据掌握的情况把班里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让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展开讨论式的学习,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通过自学、讨论和实践的方式,将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解决掉,将余下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给我,由我来解答,之后再由学生去实践证实,进一步地联系,深化所学知识。
三、在信息资源的利用中,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还提供了一个资源环境,其含义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中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教学中,我正是遵循了这一教学思想做的。教学中,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之后,常常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只要学生乐意,任何同学都可以把自己通过其他途径掌握的信息、知识传授给大家。我提倡德是:资源共享,能者为师。这样做,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信息产生了内在的迁移,同时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只要发现问题,就能够独立自主通过网络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最难得的是:不断探索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思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