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穿插学生德育

来源 :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tectivexi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教学的日渐成熟,给学生学习带来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丰富学习技能。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是每一位小学体育教师关注、思考的问题。我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贡献力量,促进体育教学的进步。接下来,本文将立足学生日常运动、教学内容、体育竞赛展开教学探索,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培育和德育齐头并进,达到平衡状态。
  一、围绕日常运动,培养学生锻炼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懂得体育运动对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形成积极锻炼的意识,真正走入体育世界,获得体育的点点滴滴。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敷衍了事的心态,认为体育现在对学生的发展没有明显的意义,学生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补回来,传播了错误的学习理念,影响了学生的日常运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了隐患。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围绕学生日常运动展开教学时要端正自己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
  例如,我在课下调查中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形成锻炼的意识,总是呈现一种“能坐着就不站着”的状态,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我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和指导,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锻炼的意义和生活中常见的锻炼方式及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锻炼意识。学生观看多媒体后意识到锻炼不只是一项学习任务,还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学生积极成长有着推动作用。带着这样的认知,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地进行锻炼,提高了自身的身体素质,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围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动习惯
  小学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运动技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魄,为学生的健康保驾护航。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展开德育,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正视体育,重视体育。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既不对学生进行认真指导,也不对学生进行训练后的点评,影响了学生学习热情,给学生带来了错误的观念。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机进行有效的德育,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学习接力赛时,我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让学生掌握接力时的动作要领和练习方式,增强学生接力的信心,为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这些训练中培养默契,形成团队凝聚力。学生在我组织的跳绳、踢毽等活动中与小伙伴进行了紧密的联系,掌握了活动的真谛,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锻炼了自身的反应能力。接着,我又针对接棒方式对学生进行了专项训练,提高了学生接棒的成功率,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运用体育知识解决难题,提高了学生的体育认知。我通过围绕教学内容对学生展开训练,使学生有了良好的锻炼平台,形成了科学的运动机制,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掌握了接力赛的相关技能。
  三、围绕体育竞赛,培养学生体育品德
  体育竞赛展示着体育存在的意义、体育的精神和体育的技能等,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体育竞赛的作用,为学生创设竞赛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竞技场上展示自己的魅力,形成健康的体育精神,形成高尚的体育情操。但是,有的教师自身认识不足,没有促进学生体育精神的养成,错过了学生德育的关键阶段,影响了学生的后续发展。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应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例如,我为了让学生在拥有高超运动技能的同时也能拥有与之匹配的体育品德,使学生能够正视运动场上的成功和失败,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组织学生开展了篮球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积极发挥自己的实力,提高自己的体育品德。学生听说要开展篮球竞赛都显得很积极,紛纷想要展示自己的实力。在比赛前,我向学生详细介绍了体育竞赛的规则,让学生秉承“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实事求是,做到尊重体育、享受体育。在比赛中,学生谨遵我的教导,发挥自身的实力,做到了尊重体育、尊重对手,成功推动了比赛的进行,增强了自身的竞赛能力。我通过围绕体育竞赛展开教学,让学生养成了健康的体育精神,促进了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品德。
  四、拓展体育知识,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设备,因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大多数以文字叙述为主,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无法理解,更不能投入其中,所以教师可通过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让体育理论知识显得更加生动,引人入胜,其中最重要的是传递体育精神。教师要以身作则,给每个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此外,通过播放体育竞赛片段能够让学生们理解人和人之间的尊重、关爱、平等等观念,从而能够积极促进学生们形成优良品德。
  例如,教师需要挑选经典合理的体育竞赛片段进行播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学生们通过视频的声效、人物、场景能够感知当时发生的事件,这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情绪,再通过教师合理地引导,可以促进学生们自主学习这种体育精神。在学生们处于这种思维活跃的状态时,可以有效传递 “润物细无声”的体育精神。其中有一个令人很深刻的片段,有一个胖男孩在跑步比赛中一直都是最后一名,可是,不论结果,他每次都会坚持跑完,他的对手总会在跑完后拥抱他,表示尊重。在这个片段中传递着坚持不懈、公平、尊重的体育精神,学生可以在观看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体育精神的魅力,并用这种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品德。
  五、结语
  总之,本文立足学生的日常运动、教学内容、体育竞赛展开了教学探索,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整体认知,使学生意识到了德育发展的重要意义,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
  (责编
其他文献
在我国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重视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还有很多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使得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初中新课改的目标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初中体育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线实施者,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初中体育的教学应该重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
期刊
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完成以现行教材或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基本探究性内容。相比传统的作业形式,探究性作业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独特性,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探究性作业研究和探索的程度,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策略,确保探究性作业形式能够落到实处。鉴于此,本文理论联系实际,综合文献资料、理论分析、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多种研究方法,简单分析了设计探究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数学建模是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掌握建模方法步骤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需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建模实施的方法步骤,这样才能奠定学生数学建模的基础。一是做好建模准备。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建模兴趣,教师应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
期刊
数学思维就是运用数学思想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数学思维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以及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思维能力较弱,其生活阅历与经验也明显不足,相对而言知识储备也较为薄弱,以上种种都表明了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教育理念,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的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下,高中数学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已经过时,不能够有效满足提升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对此,需要高中数学教师能够综合分析学生目前遇到的情况,采用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其创编具有提升实践能力的作业。教师应当综合考量学生遇到的问题以及学生能力的欠缺部分,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相应的拓展性数学作业能够拓宽自身的知识思
期刊
在初中教学中,班主任肩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同时也是班级的管理者,要使班级工作顺利进行,班主任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让他们积极完成班主任布置的任务,促进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在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班主任还要建立优秀的班干部团队,让班级管理工作在班干部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  一、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在初中新课标的要求中,班主任在进行班
期刊
小学阶段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精神的食粮。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阅读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世界,为学生提供打开心智的钥匙,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发展。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认识到小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以身作则,为学生渗透阅读的重要性,并带领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良好的家校氛围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接触到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一、情
期刊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是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课程,也是开展和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品质、提高学生社会公德与适应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明确指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所以,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不仅符合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特性,也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从联系生活、体验生活、回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