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然果汁行业是一片红海,那汇源的蓝海在哪?
时下中国,农业是极富空间和想象力的词汇,如今,朱新礼将利用这一词汇让汇源变得更具想像空间。2007年,汇源拿下了北京顺义一片1.5万亩的山地,现在成了汇源第一个有机农业试验田;2010年底,北京密云1500亩的有机蔬菜基地又在微博上火了一把。张朝阳(搜狐CEO)和王文京(用友软件CEO)大赞“到了基地才知道什么叫养生,什么叫有机蔬菜”。
这块基地正在实现朱新礼“大农业”的梦想。“密云基地是循环经济的样板,从开始种、养,一直到管理、加工,加工后剩下的果渣再提炼出果胶;利用果渣还可以生产饲料,供应周边饲养场;猪、羊、牛排泄物又变成有机化肥环保节能;利用废果渣发酵的沼气,周围老百姓和我们自己工厂都能用。”
历经漫长且有意无意的布局,在各地政府的迫切需求下,汇源的有机农业项目开始初具雏形。去年春天,重整旗鼓一年后,汇源悄然成立了有机农业事业部,分管副总裁在有机农业方面从事过多年管理工作。2010年底,前山东德州市委书记雷建国邀朱新礼吃饭,聊到城市蔬菜,于是就有了今年1月汇源与德州政府100万亩有机农业的合作。
“中国太需要农业的升级了。”朱新礼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感慨。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汇源进军农业一方面出于公司高速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农民的迫切需求也是重要的助推因素。
果汁行业让汇源人尝过甜头,也吃过苦头。在领跑行业多年之后,汇源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阵容愈发强大,蓝海变红海。汇源除了在果汁行业里向上游挺进,深入产业链变革外,想要在公司发展上继续保有快速增长的能力,实属不易。
汇源的有机农业项目还处于铺垫阶段,不过态度已经相当明确:迅速占领市场,成为行业第一。毕竟,能够进入人们餐桌的有机农业有可能是一块比果汁行业更具拓展性的市场。
在未来,有机农业将在汇源全盘中占据怎样的位置和份额?在去年7月的一次内部总结会上,朱新礼说:“在三五年之后,这将成为第二个汇源。”今年下半年,朱新礼个人在有机农业方面投入的精力将达到七成。农业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不可控因素多,汇源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各地政府频伸橄榄枝
“落后”区域成有机先锋
去年年底朱新礼去山东考察,和前德州市委书记雷建国在饭桌上聊起了“菜篮子”工程。雷建国告诉朱新礼,农业部的人刚刚来过德州,准备在德州大力发展农业解决周边大城市吃菜的问题。德州的农业灌溉条件很好,但一直没发展起来,才成为农业部的定点城市。德州希望抓住这一次机会,雷建国问朱:“你不是要做大农业么,你有没有想法?”
朱新礼派了个工作队进驻德州,带回来厚厚的分析资料,发现当地县、镇、村的带头人都在全力以赴抓这件事。朱估计,再过一两年,德州的蔬菜基地肯定会成为北京、天津市场的供应主力。今年1月10日,北京汇源集团与德州市政府签订建设德州国际食品物流城的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与德州宁津县政府签订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园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之所以如此迅速并且花大力气与德州政府合作,与汇源推进一年的北京有机农业基地的成果不无关系。
北京的有机农业基地独创了“有机区域”这一模式。以往企业生产的都是有机产品,一大片地里有的生产有机,有的生产非有机,但是喷洒农药时可能飘到有机基地里,上游使用过农药的土地也会污染下游有机基地的水源。于是汇源创造了“有机区域”的模式,让有机更加纯粹。在汇源接手前,这1.5万亩山林地一直荒废,因为当地灌溉条件不好,创收渠道又多,北京老百姓对田里的活计并不重视,一直是粗放种植,已多年停止使用化肥、农药。因此,这片地早就具备了有机生产的先决条件。
现在山地已经被汇源人改称为“园子”,全部按照有机农业的标准操作。荒芜了十多年的旧砖厂,被汇源改造成了100个大棚。新打的400米的深井,为农田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矿泉水。园子里的植被覆盖率都在80%以上,空气非常好,又有生物的多样性,害虫的天敌也多,所以很难形成植被的病虫害。区域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有机的,树叶、杂草还可以用来培育有机蘑菇。
北京的有机基地自身条件好,已经成为汇源有机农业的示范园,朱新礼才下决心扩张。现在德州的有机基地中,汇源自己的示范基地是1万亩,准备3年以内扩大到20万亩。丹东的基地是100万亩。
除了雷建国,去年从中央电视台调任新疆阿尔泰当地委副书记的张震,也找到了朱新礼。第一次到阿尔泰考察的朱新礼发现,那里真是牛羊成群,马儿奔腾,一派草原风情。灌溉条件特别好,是新疆最好的有水资源的地方,总体生态环境也好,就是农业非常落后。
5年来,阿尔泰各个县都在发展沙棘种植,但是没有加工企业,没有品牌企业。如果能够带动沙棘种植,有利于防风护沙,保护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生产有机的沙棘饮料。朱新礼准备在那里建一个10万亩的野生沙棘种植基地。在新疆,沙棘种植已经纳入“十二五”规划,同时可以带动新疆阿尔泰地区的200万亩沙棘种植。
除了北京、山东德州、新疆阿尔泰,汇源还准备在黑龙江、云南、贵州、陕西等西部的贫穷落后地区全面发展当地的有机农业。
病黄瓜,宁丢弃不打农药
有机种植,难监管靠自觉
大批的基地建起来,什么才是将有机产品输向消费者的最大难题?现在很多公司都知道有机产品好,搞个认证,以次充好的投机行为很多,而且即便在生产中使用一些化肥、农药,按照目前国家的检测标准也查不出来。市场混乱,消费者信任度不高,很多国家甚至不相信中国能搞出真正的有机产品。
有机农业种植,比果园管理难得多。技术、管理、监控都是问题。化肥农业的控施是有难度的。有机蔬菜种植中,黄瓜的病虫害控制难度最高,很容易生霜霉病。而且一旦得病,如果不使用农药就不好控制。从技术上,必须有一个特别细心的人天天观察黄瓜,一旦发现有发生这种病害的预兆,就要采取措施,另外还有温度、湿度的控制。去年,汇源北京有机基地有几个大棚的黄瓜生了病,当时的情况是如果不打农药就控制不住,打了就能马上解决,但是最后汇源的工作人员决定全部拔掉,坚决不打农药。
“做园子就像做果汁一样,汇源的有机农业也要打出品牌来。”有机农业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位从事多年有机农业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告诉我们,做有机就是要有这么一批人,要有绝对诚信的价值观,而且对有机事业要达到一种痴迷的程度,不惜代价,完全按照有机标准操作。
在中国,做有机农业最大的挑战就是诚信。要做一个真正的有机品牌,汇源要拿出自己的标准。来到汇源之前,有机事业部负责人就与中国农业大学的有机农业专家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现在,凭着过去的老关系,不管遇到什么技术难题,一个电话,专家们就能到基地现场问诊。中国农业大学是中国农业的最高学府,也是技术权威,是汇源想打造有机农业第一品牌的重要技术依托。近期,他们将达成有机农业的战略合作。
有机农业的管理,相当一部分是靠管理人员的经验,比如湿度和温度的控制,在不同环境下都不一样。如何把握火候,什么时候通风,什么时间打药,“药的浓度高了不符合标准,低了解决不了问题。同样的药早上打可以,下午可能就不行。”这些都是要靠经验来解决的。
有机种植是不是真的有机,完全要依靠管理人员的自觉性。在园子工作的都是汇源的员工,雇佣的是当地农民,按月发工资。对他们的考核标准完全没有产量这一项,就是担心有人为了提高产量偷偷上农药。现在的考核主要是要严格按照有机的技术规程操作,控制病虫害,根据这些项目进行奖惩,每天有专人检查。汇源希望按照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模式,打造出真正的有机产品。
现在园子里已经有50多个品种的有机作物,园子没有不可利用的东西,树枝可以粉碎了培育木耳、香菇,真正形成生态链。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贺祥,是北京食用菌协会会长,他对园子的评价是:中国第一家最规范的食用菌生产厂家。汇源已经拿到了正式的认证。
倚政府之手推动管理
借高校之力储备专才
汇源在有机农业上的布局,不少是被政府“拉下水”。北京有机基地通过直属员工进行的紧密型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汇源大踏步的发展。如何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与政府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是汇源的新课题。
德州宁津县政府在有机农业上很有积极性,背后也有农业部的支持。汇源的想法是,把有机基地交给当地政府管理,当地农民种植,汇源提供生产资料、低廉的有机化肥和全程技术支持、监控。有机产品达到汇源有机农业的标准、工艺流程后收购,打汇源的品牌出售。
汇源与各地政府的合作模式,更像是提供服务平台,与各地政府对接。汇源准备和农大联合办学,初步设想一年办5个培训班,有本科班,也有研究生班,四年学制最后一年到汇源有机基地去,一年管一个棚,从种到收全程由教授专家指导,有了收成就算毕业。这样出来的学生走到哪里都会了,可以回到乡镇补充当地的有机生产。
大范围推广有机农业,政府和村民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但问题是很难统一管理,汇源要打出有机的品牌,质量是必须坚守的底线,地方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干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干部下乡,推动承包到村、到户,党员带头发挥作用。“就像过去战争年代动员老百姓参战一样,得把老百姓动员起来。”汇源深谙和农民合作的方法。
“有机农业是目前农业发展中一种最先进的生产力,是一种社会化生产,一家一户的模式不适合搞有机农业。要搞有机农业得重新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组成合作社,组成各种联合体,同时要有强有力的政府支持、扶持。”有机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面地搞有机产业不太可能,要把有限的力量集中在这些点上才能做起来,需要大量的组织工作,还需要相当的财力。
最大的难点还是质量控制。老百姓承包,怎么监督他们不施化肥和农药?北京基地都是汇源的员工,拿固定工资,考核的时候可以不考核产量,但是德州项目老百姓自己承包,最终必须要以产量考核才算公平,万一有人偷偷使用化肥怎么办?
汇源的办法是有人员每天到户监控,对蔬菜进行检测,另外在重点菜地里安装摄像头,采用物联网监控,以后在超市里也能看到有机基地的生产情况。每个承包团体都要独立包装,上面贴上标注生产者的姓名、电话号码的字条。进入市场即可追诉,从条码上可以知道这个黄瓜来自德州哪个合作社、哪一户,甚至哪一个农民。老百姓每家每户都建有诚信档案,电脑存档,当监控人员发现不符合生产规范的情况就会记录在案,产品有可能不能作为有机产品进入市场。
在这个环节上,村民委员会的自治组织效应就显现出来,有农民出现这种问题,合作社会对他们进行惩罚,因为你一个人违反了这个规定,砸的是大家的牌子。汇源和政府还推行“五户联保”、“十户联保”,即互相株连,相互制约。
不过,最终仍然要用效益导向让农民们尝到有机种植的好处,现在汇源有机黄瓜的市场售价是5元/斤,春节期间约为10元,价格比普通黄瓜贵2~3倍,农民种植的蔬菜一旦被正式认证为有机蔬菜,收入会比以往高一倍。汇源人认为,时间一长,尝到甜头的农民自然会更加遵守有机生产规范。
有机农业调控的难点还在于转换期。一块使用化肥、农药的农田,被认证成为有机田,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这期间虽然停止使用化肥,并且要投入更多的维护成本,但是不能以有机蔬菜的名义销售,农民的收购价自然不会太高。这段时间对于农民和汇源来说,都是最难熬的阶段。汇源正在大力劝说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目前在北京使用一吨有机化肥可以补贴480元,一些地方的重点农业县也可以拿到300元。但是这种补贴还比较少见。
到目前为止,汇源在有机种植上还不具备大规模供应的能力,但是他们的产业链布局的思路已经较为完善。汇源的有机农业以种植为基础,他们还陆续在有机基地附近上马加工、包装厂,以及有机肥料等周边有机经济。今年年底,汇源准备上马自己的销售系统,建立有机产品连锁专卖店,先在直辖市推广,继而扩张到省会城市。届时,汇源有机事业部的工作人员也将达到1000人以上。
经历多年的蓄势后,汇源在有机农业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了。他们知道,这是市场给汇源的一次能够拥有更大规模,更快速成长,更具价值的重要机会。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将决定未来汇源的走向和轮廓。
时下中国,农业是极富空间和想象力的词汇,如今,朱新礼将利用这一词汇让汇源变得更具想像空间。2007年,汇源拿下了北京顺义一片1.5万亩的山地,现在成了汇源第一个有机农业试验田;2010年底,北京密云1500亩的有机蔬菜基地又在微博上火了一把。张朝阳(搜狐CEO)和王文京(用友软件CEO)大赞“到了基地才知道什么叫养生,什么叫有机蔬菜”。
这块基地正在实现朱新礼“大农业”的梦想。“密云基地是循环经济的样板,从开始种、养,一直到管理、加工,加工后剩下的果渣再提炼出果胶;利用果渣还可以生产饲料,供应周边饲养场;猪、羊、牛排泄物又变成有机化肥环保节能;利用废果渣发酵的沼气,周围老百姓和我们自己工厂都能用。”
历经漫长且有意无意的布局,在各地政府的迫切需求下,汇源的有机农业项目开始初具雏形。去年春天,重整旗鼓一年后,汇源悄然成立了有机农业事业部,分管副总裁在有机农业方面从事过多年管理工作。2010年底,前山东德州市委书记雷建国邀朱新礼吃饭,聊到城市蔬菜,于是就有了今年1月汇源与德州政府100万亩有机农业的合作。
“中国太需要农业的升级了。”朱新礼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感慨。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汇源进军农业一方面出于公司高速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农民的迫切需求也是重要的助推因素。
果汁行业让汇源人尝过甜头,也吃过苦头。在领跑行业多年之后,汇源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阵容愈发强大,蓝海变红海。汇源除了在果汁行业里向上游挺进,深入产业链变革外,想要在公司发展上继续保有快速增长的能力,实属不易。
汇源的有机农业项目还处于铺垫阶段,不过态度已经相当明确:迅速占领市场,成为行业第一。毕竟,能够进入人们餐桌的有机农业有可能是一块比果汁行业更具拓展性的市场。
在未来,有机农业将在汇源全盘中占据怎样的位置和份额?在去年7月的一次内部总结会上,朱新礼说:“在三五年之后,这将成为第二个汇源。”今年下半年,朱新礼个人在有机农业方面投入的精力将达到七成。农业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不可控因素多,汇源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各地政府频伸橄榄枝
“落后”区域成有机先锋
去年年底朱新礼去山东考察,和前德州市委书记雷建国在饭桌上聊起了“菜篮子”工程。雷建国告诉朱新礼,农业部的人刚刚来过德州,准备在德州大力发展农业解决周边大城市吃菜的问题。德州的农业灌溉条件很好,但一直没发展起来,才成为农业部的定点城市。德州希望抓住这一次机会,雷建国问朱:“你不是要做大农业么,你有没有想法?”
朱新礼派了个工作队进驻德州,带回来厚厚的分析资料,发现当地县、镇、村的带头人都在全力以赴抓这件事。朱估计,再过一两年,德州的蔬菜基地肯定会成为北京、天津市场的供应主力。今年1月10日,北京汇源集团与德州市政府签订建设德州国际食品物流城的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与德州宁津县政府签订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园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之所以如此迅速并且花大力气与德州政府合作,与汇源推进一年的北京有机农业基地的成果不无关系。
北京的有机农业基地独创了“有机区域”这一模式。以往企业生产的都是有机产品,一大片地里有的生产有机,有的生产非有机,但是喷洒农药时可能飘到有机基地里,上游使用过农药的土地也会污染下游有机基地的水源。于是汇源创造了“有机区域”的模式,让有机更加纯粹。在汇源接手前,这1.5万亩山林地一直荒废,因为当地灌溉条件不好,创收渠道又多,北京老百姓对田里的活计并不重视,一直是粗放种植,已多年停止使用化肥、农药。因此,这片地早就具备了有机生产的先决条件。
现在山地已经被汇源人改称为“园子”,全部按照有机农业的标准操作。荒芜了十多年的旧砖厂,被汇源改造成了100个大棚。新打的400米的深井,为农田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矿泉水。园子里的植被覆盖率都在80%以上,空气非常好,又有生物的多样性,害虫的天敌也多,所以很难形成植被的病虫害。区域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有机的,树叶、杂草还可以用来培育有机蘑菇。
北京的有机基地自身条件好,已经成为汇源有机农业的示范园,朱新礼才下决心扩张。现在德州的有机基地中,汇源自己的示范基地是1万亩,准备3年以内扩大到20万亩。丹东的基地是100万亩。
除了雷建国,去年从中央电视台调任新疆阿尔泰当地委副书记的张震,也找到了朱新礼。第一次到阿尔泰考察的朱新礼发现,那里真是牛羊成群,马儿奔腾,一派草原风情。灌溉条件特别好,是新疆最好的有水资源的地方,总体生态环境也好,就是农业非常落后。
5年来,阿尔泰各个县都在发展沙棘种植,但是没有加工企业,没有品牌企业。如果能够带动沙棘种植,有利于防风护沙,保护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生产有机的沙棘饮料。朱新礼准备在那里建一个10万亩的野生沙棘种植基地。在新疆,沙棘种植已经纳入“十二五”规划,同时可以带动新疆阿尔泰地区的200万亩沙棘种植。
除了北京、山东德州、新疆阿尔泰,汇源还准备在黑龙江、云南、贵州、陕西等西部的贫穷落后地区全面发展当地的有机农业。
病黄瓜,宁丢弃不打农药
有机种植,难监管靠自觉
大批的基地建起来,什么才是将有机产品输向消费者的最大难题?现在很多公司都知道有机产品好,搞个认证,以次充好的投机行为很多,而且即便在生产中使用一些化肥、农药,按照目前国家的检测标准也查不出来。市场混乱,消费者信任度不高,很多国家甚至不相信中国能搞出真正的有机产品。
有机农业种植,比果园管理难得多。技术、管理、监控都是问题。化肥农业的控施是有难度的。有机蔬菜种植中,黄瓜的病虫害控制难度最高,很容易生霜霉病。而且一旦得病,如果不使用农药就不好控制。从技术上,必须有一个特别细心的人天天观察黄瓜,一旦发现有发生这种病害的预兆,就要采取措施,另外还有温度、湿度的控制。去年,汇源北京有机基地有几个大棚的黄瓜生了病,当时的情况是如果不打农药就控制不住,打了就能马上解决,但是最后汇源的工作人员决定全部拔掉,坚决不打农药。
“做园子就像做果汁一样,汇源的有机农业也要打出品牌来。”有机农业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位从事多年有机农业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告诉我们,做有机就是要有这么一批人,要有绝对诚信的价值观,而且对有机事业要达到一种痴迷的程度,不惜代价,完全按照有机标准操作。
在中国,做有机农业最大的挑战就是诚信。要做一个真正的有机品牌,汇源要拿出自己的标准。来到汇源之前,有机事业部负责人就与中国农业大学的有机农业专家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现在,凭着过去的老关系,不管遇到什么技术难题,一个电话,专家们就能到基地现场问诊。中国农业大学是中国农业的最高学府,也是技术权威,是汇源想打造有机农业第一品牌的重要技术依托。近期,他们将达成有机农业的战略合作。
有机农业的管理,相当一部分是靠管理人员的经验,比如湿度和温度的控制,在不同环境下都不一样。如何把握火候,什么时候通风,什么时间打药,“药的浓度高了不符合标准,低了解决不了问题。同样的药早上打可以,下午可能就不行。”这些都是要靠经验来解决的。
有机种植是不是真的有机,完全要依靠管理人员的自觉性。在园子工作的都是汇源的员工,雇佣的是当地农民,按月发工资。对他们的考核标准完全没有产量这一项,就是担心有人为了提高产量偷偷上农药。现在的考核主要是要严格按照有机的技术规程操作,控制病虫害,根据这些项目进行奖惩,每天有专人检查。汇源希望按照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模式,打造出真正的有机产品。
现在园子里已经有50多个品种的有机作物,园子没有不可利用的东西,树枝可以粉碎了培育木耳、香菇,真正形成生态链。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贺祥,是北京食用菌协会会长,他对园子的评价是:中国第一家最规范的食用菌生产厂家。汇源已经拿到了正式的认证。
倚政府之手推动管理
借高校之力储备专才
汇源在有机农业上的布局,不少是被政府“拉下水”。北京有机基地通过直属员工进行的紧密型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汇源大踏步的发展。如何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与政府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是汇源的新课题。
德州宁津县政府在有机农业上很有积极性,背后也有农业部的支持。汇源的想法是,把有机基地交给当地政府管理,当地农民种植,汇源提供生产资料、低廉的有机化肥和全程技术支持、监控。有机产品达到汇源有机农业的标准、工艺流程后收购,打汇源的品牌出售。
汇源与各地政府的合作模式,更像是提供服务平台,与各地政府对接。汇源准备和农大联合办学,初步设想一年办5个培训班,有本科班,也有研究生班,四年学制最后一年到汇源有机基地去,一年管一个棚,从种到收全程由教授专家指导,有了收成就算毕业。这样出来的学生走到哪里都会了,可以回到乡镇补充当地的有机生产。
大范围推广有机农业,政府和村民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但问题是很难统一管理,汇源要打出有机的品牌,质量是必须坚守的底线,地方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干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干部下乡,推动承包到村、到户,党员带头发挥作用。“就像过去战争年代动员老百姓参战一样,得把老百姓动员起来。”汇源深谙和农民合作的方法。
“有机农业是目前农业发展中一种最先进的生产力,是一种社会化生产,一家一户的模式不适合搞有机农业。要搞有机农业得重新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组成合作社,组成各种联合体,同时要有强有力的政府支持、扶持。”有机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面地搞有机产业不太可能,要把有限的力量集中在这些点上才能做起来,需要大量的组织工作,还需要相当的财力。
最大的难点还是质量控制。老百姓承包,怎么监督他们不施化肥和农药?北京基地都是汇源的员工,拿固定工资,考核的时候可以不考核产量,但是德州项目老百姓自己承包,最终必须要以产量考核才算公平,万一有人偷偷使用化肥怎么办?
汇源的办法是有人员每天到户监控,对蔬菜进行检测,另外在重点菜地里安装摄像头,采用物联网监控,以后在超市里也能看到有机基地的生产情况。每个承包团体都要独立包装,上面贴上标注生产者的姓名、电话号码的字条。进入市场即可追诉,从条码上可以知道这个黄瓜来自德州哪个合作社、哪一户,甚至哪一个农民。老百姓每家每户都建有诚信档案,电脑存档,当监控人员发现不符合生产规范的情况就会记录在案,产品有可能不能作为有机产品进入市场。
在这个环节上,村民委员会的自治组织效应就显现出来,有农民出现这种问题,合作社会对他们进行惩罚,因为你一个人违反了这个规定,砸的是大家的牌子。汇源和政府还推行“五户联保”、“十户联保”,即互相株连,相互制约。
不过,最终仍然要用效益导向让农民们尝到有机种植的好处,现在汇源有机黄瓜的市场售价是5元/斤,春节期间约为10元,价格比普通黄瓜贵2~3倍,农民种植的蔬菜一旦被正式认证为有机蔬菜,收入会比以往高一倍。汇源人认为,时间一长,尝到甜头的农民自然会更加遵守有机生产规范。
有机农业调控的难点还在于转换期。一块使用化肥、农药的农田,被认证成为有机田,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这期间虽然停止使用化肥,并且要投入更多的维护成本,但是不能以有机蔬菜的名义销售,农民的收购价自然不会太高。这段时间对于农民和汇源来说,都是最难熬的阶段。汇源正在大力劝说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目前在北京使用一吨有机化肥可以补贴480元,一些地方的重点农业县也可以拿到300元。但是这种补贴还比较少见。
到目前为止,汇源在有机种植上还不具备大规模供应的能力,但是他们的产业链布局的思路已经较为完善。汇源的有机农业以种植为基础,他们还陆续在有机基地附近上马加工、包装厂,以及有机肥料等周边有机经济。今年年底,汇源准备上马自己的销售系统,建立有机产品连锁专卖店,先在直辖市推广,继而扩张到省会城市。届时,汇源有机事业部的工作人员也将达到1000人以上。
经历多年的蓄势后,汇源在有机农业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了。他们知道,这是市场给汇源的一次能够拥有更大规模,更快速成长,更具价值的重要机会。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将决定未来汇源的走向和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