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匠精神就是专注敬业,一丝不苟,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互联网 +”和“中国制造 2025”的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要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工匠型人才,踏踏实实把中国的设计和制造的水平提高上去。
关键词:艺术设计;工匠精神
在 2016 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此成为热词。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专注敬业,一丝不苟,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互联网 +”和“中国制造 2025”的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要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工匠型人才,踏踏实实把中国的设计和制造的水平提高上去。
当代中国艺术设计工匠精神的内涵
如今,提倡工匠精神,不是一定要回归手工劳动,而是利用电脑寻求更合理的机械化大生产,因此,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敬业观”相似 ,但它所包含的范围更加具体。当代中国艺术设计工匠精神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艺兼修、以德为先”、“敬业奉献、 严谨求实”,“淡泊名利、专注执着”、“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职业精神。具体来说,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指的是作为一名设计工作者, 其劳动的目的是为了体现个人价值, 为满足设计需求, 为需求者服务。 “德艺兼修、 以德为先” 的 “德”指的是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 “德艺兼修、 以德为先” 指的是设计人在追求精湛技艺的同时, 不断加强自身的修为, “学艺先做人, 艺精德更高”,以 “德艺双馨” 为最高标准; “敬业奉献、 严谨求实” 指的是作为一名设计人要热爱并忠诚于自身的职业, 将职业视为事业, 乐于为之献身, 对待设计工作一丝不苟,专注于设计,不投机取巧, 要有原创性和独特性; “淡泊名利、专注执着”指的是设计人将作品和声誉视为生命,看淡名利,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业, 执着追求设计技艺的高超和品质完美的境界; “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指的是不惜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改进设计方案, 追求极致完美的细节与品质,对设计作品质量采取严苛的检测标准,反复斟酌点线面体等设计元素和整体效果,不惜一切代价提升作品品质,打造设计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作品,让客户满意。为此,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有如下建议:
一、以艺术基础理论课程培养善美情怀。
通过基础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实现工匠精神的普及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结合设计专业教育建立对工匠精神的技艺之美的认知和深化。
①培育匠心,专注敬业
日本工匠有一种“一生专注做一事”的笃定和踏实精神,成就了日本制造的精湛品质,这种专心致志、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态度对艺术设计来说极其重要。学校老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无论素描、色彩、构成还是其它专业课,拧成一股绳培养学生追求卓越、认真刻苦、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设计,认认真真,不好不罢休的精神。随时随地修养身心,力争做到静心(宁静致远)、净心(纯粹做事)、敬心(敬畏学问)、劲心(坚持不懈)、竟心(不断超越)。
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工匠精神”修养匠心的主阵地。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学生老师朝夕相处,传道授业解惑,专业课教学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阵地。 根据艺术设计学生的学情和特点,老师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因人而异,倡导“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育人机制。 专业教师要研究和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从事设计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将其融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之中,使学生真正具备“敬业爱岗、乐于奉献,诚信守纪、服务优良、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教师团队要将“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和塑造“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耐心专注,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工匠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亲其师则信其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效果自然好。
具有匠心意味着对技艺的追求无止境,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性报酬而精益求精,而是为了追求技艺本身的日臻完美,事做得好,产品优良,报酬自然而然来。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升华成为一种信仰,就如马斯洛的最高追求“个人实现”——不仅为社会创造精良的产品,更通过创造来享受工作的愉悦与满足、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尺度。著名的社会学家汉娜·阿伦特在揭示人的境况时曾深刻的提出“劳动之兽”与“创造之人”的区别,那些只是像牲畜那样操劳,从事着重复乏味的苦役的人们称之为“劳动之兽”,“劳动之兽只管完成任务,别的什么都不考虑;这种人将工作本身视为目的”。与之相反的是“创造之人”。“创造之人是物质劳动和实践的判断者”。
②磨练匠术,精益求精
将设计质量和细节做到极致。艺术设计要用作品讲话,用自己的作品说明一切。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是艺术创作的头等大事,大学四年磨一剑,像古人那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积累技法,精益求精。
对工匠精神的理解首先应落脚到技艺的层面。艺术人才首先要在技术上出类拔萃,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素描能够呈现精彩耐看的细节、色彩能够随心所欲地应用、设计无论电脑还是手绘都能创作自由。要苦练卖油翁精神,由庖丁解牛的“技近乎艺”再到“艺近乎道”的美学境界。要从普通艺术人才到“工匠”的跨越,一定要技术日臻完善、思想不断纯熟,能够以更高的艺术水准来实现设计思想,得到好的设计效果,走能工巧匠道路。古今中外被称为“工艺品”的那些器物,无不体现着工匠们的巧思和巧技。例如汉代雕塑“卧虎”,一块石头,被工匠雕琢了,坚守在霍去病的墓侧。自汉至今,沧海桑田,风雨如晦它还是完好无缺,天光地气,倒使它生出一层苔衣,驳驳点点如丽皮斑纹一般。如果黄昏里万籁俱静,走进墓地蓦地见了:风吹草低见卧虎,分明那虎正骚动不安地冲动,在未跃欲跃的瞬间;使人十二分地骇怕!卧虎这种强劲的动力感,竟不過是一个流动的线条和扭曲的团块结合的石头的虎,一个卧着的石虎,一个默默的稳定而厚重的卧虎的石头!“卧虎”,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具体而单一,抽象而丰富,正是能工巧匠巧夺天工的创造。这是大巧若拙,技道合一。 ③修养匠德,技道合一
艺术设计人才除了过硬的技能,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做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哈瑞·刘易斯曾经说过: “失去灵魂的卓越不是真正的卓越。”具有工匠精神的艺术教育要求艺术设计学生不仅追求精湛的技艺,更追求道技合一的和谐和自我实现的满足。就如马斯洛所说 “人的本质即自由”,“身,成为一种完美、一个本质、一种存在”。将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需要层次的最高层,充分展示自身,成为“自己力所能及高度的人”。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如果是作曲家就把曲作好,如果是画家就把画画好,如果是诗人就把诗写好,如果环卫就把街扫好,做我该做,不问西东。况且,培育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也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秋山木工创始人秋山利辉有50多年木工专业,老先生总结自己一生,将 “为天命而活”作为自己的企业信仰和人生追求,他遵循天道,坚守“一流的人才首重一流人品,其次才是专业技能”、 “我的时间 95% 花在教育人品,只有 5% 花在教育木工技能”。这恰好与我国古训“己成,则物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先德行、后技能”、“有成人而后有成事”的教育智慧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可见,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艺术专业人才绝对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以艺术创作实践课程培育求新理念、求精精神、求卓品格。
艺术设计在于创新,因而要多实践,积累技法,积累学问,积累思想。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尝试。
①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应用
校企合作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政府引导,学校探索,企业支持,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互惠共赢的局面虽然没有大规模得以实现,但人才培养过程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毕竟提上了重大的议题。相信以后政府完善相关政策,加上财政支持,校企合作愉快,双方共赢的局面指日可待。
②推广学徒制传承“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是在实际设计实践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的技能传授方式。在当今社会成为了教育制度,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学校要与责任心强的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深入企业,跟在师傅身边,耳濡目染,边看边做,由浅入深,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日久情深,古代有师徒如父子的说法,一门技艺毫无保留的传授,如果没有亲密的关系很难做到的。因而工匠精神的培养要建立在和谐的师徒关系上,要积极推行学徒制,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鼓励多元化的尝试,使工匠精神扎根落地。
三、构建真善美的校园文化。
校园是师生共同探讨学问的地方,环境育人极其重要。将美的环境教育浸润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激励学生张扬个性、追求价值,将艺术专业技能转化为艺术创造能力,并在创造的过程中超越自己。
①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
首先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工匠型的人才,要在教学中把提高设计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进行高度融合。授课教师要德艺双馨、言传身教,提高自己的创作技能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作品精益求精,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能精彩呈现。塑造职业精神,展现自己的教书育人风貌,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和职业观念,让学生敬畏学问、敬畏职业,对工作认真、对作品负责,注重细节,追求完美,止于至善。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②教师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
传统的艺术设计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存在不足。教师将真实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及时了解公司或者企业在技术上的新标准和新要求,注意到教学的时效性;学生通过真实的设计项目跟进,既可以提高艺术设计技能水平,又能培养职业精神,这为以后从学生身份到职业角色的转变得到自然过度,这也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
③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方法
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方法,一般使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他们需要在实际的项目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以团队为单位进行项目汇报,老师在课堂上不是由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在学生遇到困难了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课堂外,学生组成团队进行项目的各项工作,以室内设计而言,就需要量房,市场装饰材料调查,做立面图、平面图、效果图等等。在艺术设计翻转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成为了真正的艺术设计“职业人”,他们要和真实的客户进行商业谈判,签订商业合同,要按设计的标准和要求进行项目工作。通过真实的项目实践,一方面促进了学生了解社会,职业态度得以转变,加强了责任感,养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艺术设计人才。
④改变考核评价的方式
使用试卷或者是对虚拟项目进行单一评价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再适合真实项目的课程中,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必须要变,要注重评价多元性,过程性评价,把评价方式作为“工匠精神”的培养的一个环节。项目的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老师和学生是过程评价的主体,结果评价的主体是真实项目的客户。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艺术设计水平,每次评价的反馈要求学生进行设计修改。在不断的反馈和修改中,学生的艺术设计技能逐步得到提升,更容易养成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
⑤专业课程小班化教学
在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少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学生过多,像公共课的大班一样教学。人数太多,不利于个性培养,也不利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动手操作性强的设计专业课程。大班化教学虽然节约成本,但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无法了解,更谈不上一一指点,对每件作品检查就会不细致,滥竽充数的作品或者枪手的作业可能没有发现, 设计教学效果就达不到预设目标。如果是这样,“工匠精神”的培养从何谈起。解决这个问题其实简便,小班化教学就可以了。这样教师能关注每个学生的动态,严格检查每位学生的作品,对作品的构思、对技能的掌握情况了如指掌,又能及时互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工匠精神与创造精致[J].装饰,2016,(5).
[2]陈劲.要 有 “互 联 网 精神 ”,更 要 有 “工 匠精神 ”[N].解放日报,2015-04-17(14).
[3]重 莲.中 联 重 科:唤 起 “工 匠精神 ” 强 健 中 国 制 造 业[J].中国品牌,2015(4):66-69.
[4]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作者简介:
成小平(1975--),湖南永州人,中南林業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设计基础教学以及美术与设计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校级课题“艺术设计专业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关键词:艺术设计;工匠精神
在 2016 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此成为热词。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专注敬业,一丝不苟,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互联网 +”和“中国制造 2025”的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要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工匠型人才,踏踏实实把中国的设计和制造的水平提高上去。
当代中国艺术设计工匠精神的内涵
如今,提倡工匠精神,不是一定要回归手工劳动,而是利用电脑寻求更合理的机械化大生产,因此,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敬业观”相似 ,但它所包含的范围更加具体。当代中国艺术设计工匠精神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艺兼修、以德为先”、“敬业奉献、 严谨求实”,“淡泊名利、专注执着”、“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职业精神。具体来说,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指的是作为一名设计工作者, 其劳动的目的是为了体现个人价值, 为满足设计需求, 为需求者服务。 “德艺兼修、 以德为先” 的 “德”指的是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 “德艺兼修、 以德为先” 指的是设计人在追求精湛技艺的同时, 不断加强自身的修为, “学艺先做人, 艺精德更高”,以 “德艺双馨” 为最高标准; “敬业奉献、 严谨求实” 指的是作为一名设计人要热爱并忠诚于自身的职业, 将职业视为事业, 乐于为之献身, 对待设计工作一丝不苟,专注于设计,不投机取巧, 要有原创性和独特性; “淡泊名利、专注执着”指的是设计人将作品和声誉视为生命,看淡名利,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业, 执着追求设计技艺的高超和品质完美的境界; “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指的是不惜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改进设计方案, 追求极致完美的细节与品质,对设计作品质量采取严苛的检测标准,反复斟酌点线面体等设计元素和整体效果,不惜一切代价提升作品品质,打造设计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作品,让客户满意。为此,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有如下建议:
一、以艺术基础理论课程培养善美情怀。
通过基础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实现工匠精神的普及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结合设计专业教育建立对工匠精神的技艺之美的认知和深化。
①培育匠心,专注敬业
日本工匠有一种“一生专注做一事”的笃定和踏实精神,成就了日本制造的精湛品质,这种专心致志、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态度对艺术设计来说极其重要。学校老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无论素描、色彩、构成还是其它专业课,拧成一股绳培养学生追求卓越、认真刻苦、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设计,认认真真,不好不罢休的精神。随时随地修养身心,力争做到静心(宁静致远)、净心(纯粹做事)、敬心(敬畏学问)、劲心(坚持不懈)、竟心(不断超越)。
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工匠精神”修养匠心的主阵地。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学生老师朝夕相处,传道授业解惑,专业课教学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阵地。 根据艺术设计学生的学情和特点,老师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因人而异,倡导“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育人机制。 专业教师要研究和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从事设计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将其融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之中,使学生真正具备“敬业爱岗、乐于奉献,诚信守纪、服务优良、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教师团队要将“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和塑造“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耐心专注,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工匠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亲其师则信其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效果自然好。
具有匠心意味着对技艺的追求无止境,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性报酬而精益求精,而是为了追求技艺本身的日臻完美,事做得好,产品优良,报酬自然而然来。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升华成为一种信仰,就如马斯洛的最高追求“个人实现”——不仅为社会创造精良的产品,更通过创造来享受工作的愉悦与满足、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尺度。著名的社会学家汉娜·阿伦特在揭示人的境况时曾深刻的提出“劳动之兽”与“创造之人”的区别,那些只是像牲畜那样操劳,从事着重复乏味的苦役的人们称之为“劳动之兽”,“劳动之兽只管完成任务,别的什么都不考虑;这种人将工作本身视为目的”。与之相反的是“创造之人”。“创造之人是物质劳动和实践的判断者”。
②磨练匠术,精益求精
将设计质量和细节做到极致。艺术设计要用作品讲话,用自己的作品说明一切。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是艺术创作的头等大事,大学四年磨一剑,像古人那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积累技法,精益求精。
对工匠精神的理解首先应落脚到技艺的层面。艺术人才首先要在技术上出类拔萃,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素描能够呈现精彩耐看的细节、色彩能够随心所欲地应用、设计无论电脑还是手绘都能创作自由。要苦练卖油翁精神,由庖丁解牛的“技近乎艺”再到“艺近乎道”的美学境界。要从普通艺术人才到“工匠”的跨越,一定要技术日臻完善、思想不断纯熟,能够以更高的艺术水准来实现设计思想,得到好的设计效果,走能工巧匠道路。古今中外被称为“工艺品”的那些器物,无不体现着工匠们的巧思和巧技。例如汉代雕塑“卧虎”,一块石头,被工匠雕琢了,坚守在霍去病的墓侧。自汉至今,沧海桑田,风雨如晦它还是完好无缺,天光地气,倒使它生出一层苔衣,驳驳点点如丽皮斑纹一般。如果黄昏里万籁俱静,走进墓地蓦地见了:风吹草低见卧虎,分明那虎正骚动不安地冲动,在未跃欲跃的瞬间;使人十二分地骇怕!卧虎这种强劲的动力感,竟不過是一个流动的线条和扭曲的团块结合的石头的虎,一个卧着的石虎,一个默默的稳定而厚重的卧虎的石头!“卧虎”,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具体而单一,抽象而丰富,正是能工巧匠巧夺天工的创造。这是大巧若拙,技道合一。 ③修养匠德,技道合一
艺术设计人才除了过硬的技能,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做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哈瑞·刘易斯曾经说过: “失去灵魂的卓越不是真正的卓越。”具有工匠精神的艺术教育要求艺术设计学生不仅追求精湛的技艺,更追求道技合一的和谐和自我实现的满足。就如马斯洛所说 “人的本质即自由”,“身,成为一种完美、一个本质、一种存在”。将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需要层次的最高层,充分展示自身,成为“自己力所能及高度的人”。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如果是作曲家就把曲作好,如果是画家就把画画好,如果是诗人就把诗写好,如果环卫就把街扫好,做我该做,不问西东。况且,培育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也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秋山木工创始人秋山利辉有50多年木工专业,老先生总结自己一生,将 “为天命而活”作为自己的企业信仰和人生追求,他遵循天道,坚守“一流的人才首重一流人品,其次才是专业技能”、 “我的时间 95% 花在教育人品,只有 5% 花在教育木工技能”。这恰好与我国古训“己成,则物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先德行、后技能”、“有成人而后有成事”的教育智慧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可见,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艺术专业人才绝对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以艺术创作实践课程培育求新理念、求精精神、求卓品格。
艺术设计在于创新,因而要多实践,积累技法,积累学问,积累思想。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尝试。
①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应用
校企合作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政府引导,学校探索,企业支持,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互惠共赢的局面虽然没有大规模得以实现,但人才培养过程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毕竟提上了重大的议题。相信以后政府完善相关政策,加上财政支持,校企合作愉快,双方共赢的局面指日可待。
②推广学徒制传承“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是在实际设计实践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的技能传授方式。在当今社会成为了教育制度,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学校要与责任心强的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深入企业,跟在师傅身边,耳濡目染,边看边做,由浅入深,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日久情深,古代有师徒如父子的说法,一门技艺毫无保留的传授,如果没有亲密的关系很难做到的。因而工匠精神的培养要建立在和谐的师徒关系上,要积极推行学徒制,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鼓励多元化的尝试,使工匠精神扎根落地。
三、构建真善美的校园文化。
校园是师生共同探讨学问的地方,环境育人极其重要。将美的环境教育浸润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激励学生张扬个性、追求价值,将艺术专业技能转化为艺术创造能力,并在创造的过程中超越自己。
①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
首先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工匠型的人才,要在教学中把提高设计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进行高度融合。授课教师要德艺双馨、言传身教,提高自己的创作技能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作品精益求精,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能精彩呈现。塑造职业精神,展现自己的教书育人风貌,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和职业观念,让学生敬畏学问、敬畏职业,对工作认真、对作品负责,注重细节,追求完美,止于至善。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②教师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
传统的艺术设计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存在不足。教师将真实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及时了解公司或者企业在技术上的新标准和新要求,注意到教学的时效性;学生通过真实的设计项目跟进,既可以提高艺术设计技能水平,又能培养职业精神,这为以后从学生身份到职业角色的转变得到自然过度,这也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
③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方法
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方法,一般使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他们需要在实际的项目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以团队为单位进行项目汇报,老师在课堂上不是由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在学生遇到困难了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课堂外,学生组成团队进行项目的各项工作,以室内设计而言,就需要量房,市场装饰材料调查,做立面图、平面图、效果图等等。在艺术设计翻转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成为了真正的艺术设计“职业人”,他们要和真实的客户进行商业谈判,签订商业合同,要按设计的标准和要求进行项目工作。通过真实的项目实践,一方面促进了学生了解社会,职业态度得以转变,加强了责任感,养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艺术设计人才。
④改变考核评价的方式
使用试卷或者是对虚拟项目进行单一评价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再适合真实项目的课程中,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必须要变,要注重评价多元性,过程性评价,把评价方式作为“工匠精神”的培养的一个环节。项目的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老师和学生是过程评价的主体,结果评价的主体是真实项目的客户。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艺术设计水平,每次评价的反馈要求学生进行设计修改。在不断的反馈和修改中,学生的艺术设计技能逐步得到提升,更容易养成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
⑤专业课程小班化教学
在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少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学生过多,像公共课的大班一样教学。人数太多,不利于个性培养,也不利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动手操作性强的设计专业课程。大班化教学虽然节约成本,但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无法了解,更谈不上一一指点,对每件作品检查就会不细致,滥竽充数的作品或者枪手的作业可能没有发现, 设计教学效果就达不到预设目标。如果是这样,“工匠精神”的培养从何谈起。解决这个问题其实简便,小班化教学就可以了。这样教师能关注每个学生的动态,严格检查每位学生的作品,对作品的构思、对技能的掌握情况了如指掌,又能及时互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工匠精神与创造精致[J].装饰,2016,(5).
[2]陈劲.要 有 “互 联 网 精神 ”,更 要 有 “工 匠精神 ”[N].解放日报,2015-04-17(14).
[3]重 莲.中 联 重 科:唤 起 “工 匠精神 ” 强 健 中 国 制 造 业[J].中国品牌,2015(4):66-69.
[4]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作者简介:
成小平(1975--),湖南永州人,中南林業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设计基础教学以及美术与设计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校级课题“艺术设计专业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