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拾珍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av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志宏

天水故事


  天水的地名很富有神话色彩。天水的名字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相传,远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茂密。秦末汉初,由于长期征战和干旱,民不聊生,这一地区逐渐衰败下来。一天夜里,突然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一道金光闪耀,地上随之出现一片红光。大地开始不断抖动,在轰隆隆的巨响中,土地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春不涸,夏不溢,四季莹然”。汉武帝听到这个传说后,就在这个湖的旁边新设了一个郡,取名“天水郡”,从此便有了“天水”之名。
  天水的地理位置很独特。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连华夏腹地,西通青藏边陲,北望塞上大地,正好处在祖国的几何中心,跨长江、黄河两大水域。天水境内山脉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得秦岭之风韵,属温带半湿润气候,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中,物产丰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
  天水的文化很多元。天水为古雍州之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相传,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黄帝均诞生于此,它也因之享有“羲皇故里”“轩辕故里”的美譽。伏羲始创八卦,天水也被誉为“易学之都”。伏羲文化、轩辕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易学文化等相互叠加、渗透,使这片土地熠熠生辉。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伏羲庙在天水,还有“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号称“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也是天水的名片。天水是中国县制初始地,有“华夏第一县”的美誉。天水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序曲,也是全球华人的祭祖圣地之一。
  天水的文化名人很多。天水是嬴秦祖先耕耘的地方,也是大地湾文化在黄河流域创造出古老文明的地方。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曾经孕育、培养了不少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突出的有:秦国奠基者秦襄公、西汉名将李广、西汉著名外交家段会宗、东汉著名辞赋家赵壹、三国著名战将姜维、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苻坚、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代散文家李翱、南宋名将张俊,等等。公元759年,杜甫“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心”来到天水,历时三个月,写下了117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秦州杂诗二十首》。
  天水的方言很有特点。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极具个性化、地方性。天水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陇中方言片。天水方言词语奇特,语速很快,外地人很难听得懂。比如在饮食方面,把馒头叫“馍馍”,把面疙瘩汤叫“拌汤”,把荞面做的小吃叫“呱呱”。在服饰方面,把鞋叫“孩”,把棉鞋叫“窝窝孩”,把马甲叫“夹夹子”。在日常用语方面,把父亲叫“达”,把父亲的哥哥叫“爹爹”,把父亲的弟弟叫“岁达”,把第一胎出生的孩子叫“头首子娃”,把女儿的公公婆婆叫“阿公”“阿家”,把公驴叫“叫驴”,把母驴叫“草驴”,把公牛叫“犍牛”,把母牛叫“乳牛”,把公猫叫“郎猫”,把母猫叫“咪猫”,把未婚姑娘叫“米子”,结了婚的女子叫“米人”,把孕妇叫“害娃婆娘”,介绍儿子称“后人”,介绍女儿称“亲戚娃”,把寿衣叫“老衣”,把棺材叫“方”。
  天水的女人很漂亮。天水大街上看到的女人大多都很顺溜,很少有长得歪瓜裂枣的。年龄大的五官端正、风度悠然,年龄小的美白水灵、吸人眼球。其实,天水自古就是出美女的地方,而且以白、嫩著称。唐宋时期,这里更是与成都一同成为后宫选美佳地。当地人对天水为什么出美女有自己的一番解读:首先,得益于秦文化的滋养。天水一带是嬴秦祖先居住生活的地方,尚朴重质的秦文化养育了女人们高尚的德行。其次,得益于秦岭山脉的呵护。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天水深受秦岭北拒风沙、南抵酷暑的庇护,给女人们提供了养颜的良好环境。再次,得益于多民族的聚居融合。古时的天水已然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生产生活中建立起感情,通过婚配,繁衍出一代代美丽漂亮的“混血儿”。
  天水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天水是农业大市,改革开放前是甘肃省的龙头老大。过去人们都说“争天水,抢庆阳,实在不行到平凉,至死不到河西走廊”。但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过去了,天水却远远落伍了。该市辖五县、两区,330多万人口。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553亿元,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809元、6006元。而位于河西走廊的酒泉市,辖一区、两市、四县,总人口120余万。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544亿元,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7793元、13603元。经济不发达导致了城乡面貌的变化不大。农村房屋矮小,城市建筑老旧,街道凹凸不平。特别是天水市大街上的公厕很少,就地解决“问题”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虽是一孔之见,但能折射出经济发展的程度。相信随着“关天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天水一定会再次登上甘肃龙头的交椅。

坎儿井的历史


  记得我还是新兵的时候,跟着大部队去新疆吐鲁番、托克逊一带冬季野营拉练见过坎儿井。当时,我感到很神奇。汩汩泉水是怎么从戈壁滩地下流出来的,而且清澈见底?随后的几十年间,我一度离开新疆,后又回到新疆下部队,多次去过吐鲁番,也数次参观过坎儿井,每每都是听听讲解,走马观花,一带而过。这次去吐鲁番,我认真地做了一番调查了解,从第一次看到坎儿井到今年再去,算起来是四十多年后才真正弄清了坎儿井的前世今生。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坎儿井历史悠久,据传,早在几千年前的青铜器时代,吐鲁番盆地就有了坎儿井。《史记》中也有详细记载,时称“井渠”,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井”。坎儿井是荒漠地区的饮用灌溉系统,普遍存在于新疆吐鲁番市,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一种很古老的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人畜用水。   坎儿井是火热干旱地区人们寻找水源、保护水流的一项伟大创举,也是一种结构奇妙的特殊饮用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全靠人工挖掘。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雨水和雪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修建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和人畜用水。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使水分大量蒸发,因此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和人畜用水。正如唐代诗人李群玉诗云:“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坎儿井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相传,吐鲁番戈壁“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人与畜大多因缺水干渴而死。为了生存,维吾尔族的先辈们不断寻求水源。有草的地方必有水,牧羊人在草根下奋力挖掘,终于找到了清冽的泉水。这就是坎儿井的前世。汉唐时期,朝廷统治西域,施行军垦战略,大量开挖坎儿井,屯田产粮,积粟百万,巩固了边疆。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已达1100多条,全长5000余千米,出水量约3亿立方,约占吐鲁番市供水量的百分之三十。纵横交错的坎儿井像地下长城,像蜿蜒的运河,源源不断地将天山雪水送入吐鲁番盆地,滋润了火洲的果园、农庄,养育了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
  坎儿井鼎盛时期是在清朝。清道光二十五年,林则徐遣戍伊犁途中,耳闻目睹了坎儿井,知其利后便大力推广,兴建坎儿井60余条。光绪六年,左宗棠率兵驻疆期间,倡导军民大兴水利,在吐鲁番修建坎儿井约185条。
  站在坎儿井旁,抚摸着汩汩流淌的泉水,我不禁感慨: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无数先辈为了新疆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艰辛的探索和实践,我之后辈唯有把他们的优良传统继承发扬光大,才能使这片土地永远生生不息、繁榮安康。

又见沙湖


  一年多没有来沙湖了,又见沙湖,感到格外亲切。
  这些年,勤劳智慧的银川人把沙湖打造成了国家5A级景区,是中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是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之一,是由“沙、水、苇、鸟、山”五大景源构成的独具特色的秀丽景观,是融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为一体的“塞上明珠”,是由“百鸟乐园、千亩荷塘、尼罗河风情、大漠丝路”四大景观带构成的大型旅游风景区。尽管塞上伏天热浪逼人,但大家的游兴十分高涨,深为沙湖美景所震撼。
  湖光山色,碧波荡漾。沙湖不仅有八百多公顷的水面以及一千多公顷的沼泽地,还有沙有鸟,簇簇芦苇飘荡中,远方驼铃声声,恍若人间仙境。远远望去,微波荡漾的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粼粼闪光,婀娜多姿的垂柳如同少女洗过的秀发,楚楚动人。千帆竞发,浪遏飞舟,好一派塞上江南的迤逦风光。豪华游轮载着游客的欢声笑语,快艇则如离弦之箭,所过之处冲起高高的水柱。一群群不知名的水鸟悠闲自得地穿梭往来,不肯停歇。远观近看,湖水与长天一色,沙丘与兰山共姿,不亲眼目睹,怕是要终生遗憾了。
  芦苇簇簇,遮天蔽日。沙湖号称万亩水域,千亩荷塘。两千多亩芦苇,这些上好的自然风光给沙湖平添了不少光彩。乘船穿梭在簇簇芦苇之间,余亚飞《咏芦苇》的诗句忽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眼前这一簇一簇的芦苇,虽无人打理却依旧俊俏挺拔,是大自然的生花妙笔。一簇一簇的芦苇如同沙家浜的青纱帐,遮天蔽日,不同的是,沙家浜的芦苇荡养护着新四军的伤病员,沙湖的芦苇荡则栖息着白鹤、黑鹤、天鹅等数百种珍鸟异禽。这一大片芦苇荡不仅给人们的视觉带来美的享受,水中的大头鱼也成为游客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沙海浩浩,驼铃声声。一望无垠的沙海,一队队蜿蜒前行的驼队,把我这个戎马一生的老兵瞬间带回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萧关古战场,又好像走在悠悠千载的丝绸之路上。流动着的荒漠沙丘,细如藕粉,柔如绸缎,赤脚行走在沙子上,双脚真真地感受到绵而有力的沙漠的个性。“沙漠之舟”成群结队,载着悠闲的客人们,在阵阵驼铃声中往返于沙海之间,感受着沙漠的魅力。滑沙、沙漠冲浪的旅游项目则让人们感受到了沙漠激情飞扬的一面。回望沙湖高空,天空无言,只默默地俯视着大地上欢乐的人群,千百年来,不曾变过。
  (责任编辑:孙婷)
其他文献
冯艳冰  到中渡去,我以为还是乘船好。  当然,走水路你就得预备出时间来,一天?两天?哪里够的!这个占地不大却精致朴素的古镇像极了一枚两千年前落下的樹叶,收纳了多少世事光阴、多少前尘往事、多少人间烟火,得要耐着性子,带着恭敬的希求心做准备,才不辜负散在古镇上那些斗转星移的岁月。  正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档口,有一份来自中渡的春天邀请——庚子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封城结束后的第一
期刊
郑永刚,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德阳市美协理事、四川省罗江县中学美术教师。多幅作品发表于《德阳日报》《美术报》《当代青年画家作品集》《四川美术》等专业杂志和画册,多次参加省市各级展览并获奖,全国教师美术作品银奖,四川省中学教师美术双年展银奖和铜奖等。
期刊
闲来无事,回忆着我儿时的时光。突然想起我家门前有棵梧桐树。我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奶奶家的屋门前种了一棵梧桐树。她说树是在我爸出生那年种下的,梧桐树同爸爸一起长大后,又陪伴着我成长。  每天清晨,我都会早早地起床洗漱,然后背着自己的小书包坐在堂屋外的台阶上,等待校车的来临。想到马上就会和小伙伴见面了,感到十分兴奋。清晨的风吹拂我的脸颊,吹落了梧桐树上的梧桐叶。每当校车到达的时候,地上的梧桐叶被气流刮
期刊
张华  日前,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了第十三届年会暨国际研讨会,第十二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致开幕词并在大会作专场主旨报告。  在以往各期的评论文章中,我们不止一次提及王宁教授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领域里的巨大贡献。在这次大会上,其主旨报告除了媒体所报道的内容外,有多处因更契合本刊主题而引起我更多关注。首先,他认为,当前的汉语热将有助于汉语成为仅次于英语的世界第二大语言
期刊
一  都说农民靠天吃饭,商人靠嘴吃饭,匠人靠手吃饭。播种耕田,自然得仰仗阳光和雨露;走南闯北,少不了以一敌众的三寸不烂之舌;技高人膽大,做匠活儿这行凭的是铮铮手艺。  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匠人,因和木头打交道,得名为“木匠”。从他二十一岁退伍回乡算起,已经做了整整三十个年头,经由他手的树木,大概有几千几万株。  他是一本活的植物宝典,对各种树的生长习性都摸得一清二楚,一有机会就向我滔滔不绝:“这几株是
期刊
编者按:  高考是一种磨砺,更是考生一生难以忘记的经历。在如今,高考是一个家庭数年中要集体承压的关卡,是家庭全体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突破的一项系统工程。如何面对高三的压力,恐怕没有标准答案,有参考,总会减少歧路。我们通过一位家长的日记,回顾她在过去一年陪着女儿走过高三的心路与行路,她的女儿如今已经考入了985的大学。她的回忆也为那些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与家庭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2021年7月3
期刊
摩洛哥古城风光  女作家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记载了很多柏柏尔人的故事。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小城瓦尔扎扎特,正是摩洛哥土著柏柏尔人最早的家园,这里至今保留着他们建造于12世纪的“金字塔”村庄。被称作“沙漠之门”的瓦尔扎扎特,也因其原始的风情、充足的阳光、未被污染的自然环境等,而备受全球导演青睐。这里是《红海行动》《埃及艳后》《木乃伊》《角斗士》《权力的游戏》等上百部热播影视剧的拍摄地,被誉为“
期刊
粮,命之本;食,民之天。  本者,根基也;天者,老大也。  也就是说,粮食一旦缺位,生命就无以存续,人类就无以繁衍。紧要关头,一吨黄金,绝然顶不住一钵剩饭,半个馒头。  黄金貌似贵重和显赫,却仅为装饰之物,多用于摆阔显富;但粮食,貌似卑微和轻贱,却能救饿殍之性命。  物质充裕的年月,饱而生厌,人很难意识到粮食之重要,于是任意地浪费,无度地铺张,便成为常态。被物欲熏染得瞳仁泛红的眼睛,轻粮而重金,似
期刊
烟味四处飘散着,呛人的味道弥漫着整间屋子,屋子很小,在深色的小村落里,显得落寞了一些。这时,你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背影站在窗前,望着一棵棵直立起的樟树,手里还夹着落下烟灰的香烟。  这南方的秋比任何时候都来的晚些,却比北方的冬天都冷。这是多雨的季节,从不夹杂着一丝半点的雪花,南方的大多数人都喜欢看雪,想真切地去北方赴一场雪之约。在北方生活习惯的我,并不知道南方的人们是如此的喜欢看雪。  近几日,江南
期刊
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看到了太多的学生被作文所困扰。他们是真的不会写。学生们很痛苦,每每要写作文便是如临大敌。所以,老师们总是喜教“套路”,试图让“作文”这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变得清晰明了起来。  我们理想中的作文教学是给学生一种模式。让一些不会写作的孩子,看完就能动笔。让一些会写作的孩子,慢慢形成稳定的章法,写出来文章能有严密的逻辑,不易被人诟病。更有甚者有些老师会让学生直接背满分作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