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结构失衡下高成本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模式策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中国模式在给世界带来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结构性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和资本收益的差距在扩大。马克思在100多年前的《工资价格和利润》一文中就指出,劳动和资本的利益冲突是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主义要消除劳资冲突,实现按劳分配。但从2000年以来,国民收入账户中劳动和资本的份额已经从50%和50%迅速下降到30%和70%。最低工资法在企业中实施困难。劳动和资本相抗衡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因而,劳动和资本在新价值分配中的结构失衡是目前经济发展中需要协调的重要问题之一。
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差异在拉大。马克思经济均衡发展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消除城乡差距。我国的城乡发展差异经历了一个“V”字形的收入变动趋势,到目前已经处于重要的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差距不明显到计划经济时的工农业剪刀差造成了城乡差距。1978年至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收入差距从2.6:1缩小到1.8:1。从这以后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拐点,之后城乡差距一直持续拉大。截止到2008年,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扩大到3.3∶1。如果将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计算在内,城乡差距这个比例还将会扩大。
一、结构失衡下高成本的经济增长模式
透支型生产。企业的生产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要素的投入而不是技术创新。目前全国共有各级开发区4000多个,甚至有些村里都设有开发区。开发区在不断创造GDP的同时,大量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粗放利用,要素的边际产出效率低,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日益严重。这种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将陷入一个累积性的恶性循环:由于缺乏创新的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只能获取平均利润以下的利润。而企业要想获取最大化的利润,只有不断地扩大规模,更多地消耗生产要素。因此,在这种物耗型的生产模式下,一旦出现“地荒”、“民工荒”和“银根紧缩”,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危机就会出现。从长期看,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由于供给的限制,价格的持续上涨是必然的。因此,这种透支型的生产模式虽然短期能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长期却是不可持续的,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
紧缩型的消费和消费不足。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是需求中最稳定的部分。稳定的消费需求能使经济持续发展而降低波动的风险。目前我国的需求结构中,内部消费需求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问题。刺激消费的根本在于提高居民的财富拥有量和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截止到2008年,我国居民的消费率从1978年的52%下降为34%。由于资本的份额较大,导致劳动者收入偏低、农村居民缺乏消费能力、城市低收入群体增加,生产和消费二者的矛盾日益尖锐。根据库兹涅茨假说,虽然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二者呈现“倒U”关系,但短期,我国收入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政府和企业家阶层的收入增长过快,普通居民的收入份额较低。社会收入差距拉大,不仅会增加经济运行的制度成本,还会影响社会正义,阻碍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和谐发展。而由于内部需求不足,为了保持经济均衡则必须依赖于外部需求。外需支撐的增长模式使本国经济发展的福利被外部主体所分享而导致福利的外溢。
膨胀型金融虚拟资本。产业虚拟化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典型特征。经济越是处于低潮期,楼市、股市的资产价格和交易量越是十分活跃。当实体经济处于透支性生产和紧缩性消费的发展模式下,产业资本的长期投资倾向减弱。在投资机会减少和资本过剩的条件下,过剩的产业资本在利润的驱使下必然流向虚拟资本产业。金融业的利润率要远远高于实体资本的回报率,虚拟资本的本质是追逐超额利润,而当实体经济的利润受到挤压时,资本则大量流向虚拟资本,造成金融资本的急剧膨胀。大量的资本从生产性领域流向了金融领域,虽然获取了短期的利润,但却造成了金融泡沫和实体经济技术革新、持续发展能力的缺失。
二、内涵式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策略选择
(一)完善要素价格并约束地方“诸侯”经济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如何协调好中央和地而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权利的膨胀,地方诸侯经济在经济结构失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要通过完善土地价格、资产价格等要素价格,增加地方政府盲目发展经济的成本。地方政府为了实现GDP和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拉项目、找资金。引进项目的数量和引进资金的额度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用资源换项目、用土地换投资的风潮,项目越拉越大,土地越征越多。由于片面强调GDP和税收总量增长而忽视了地方性资源的禀赋优势和要素价格,导致区域间缺乏分工协作和资源整合,造成产业结构高度同构化、产业集中度低、资源浪费严重和能耗高等问题。
(二)破除行业垄断以促进民营经济公平进入
今后要进一步消除国有经济的行业垄断,形成国有和民营经济良性竞争的市场格局,落实非公经济发展39条,深化市场体制改革。通过消除行业壁垒,调整市场结构和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经营绩效。要破除外资迷信,消除外资经济的超国民待遇,警示外国资本对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觊觎。而另一方面,应加速推进民营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民营经济产权明确与决策迅速,同时收益和风险共担,比国企有更好的管理水平。民营经济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民生和吸纳就业,能为政府提供丰富的税源。由于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还相对滞后,市场化进程中的体制障碍所形成的垄断、要素流动性不足和与市场制度相关的政府公共政策缺失,导致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不充分。今后要在维护产业安全,管制外资经济的同时,大力鼓励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使其拥有和国有经济平等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白重恩.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
[2]贺振华.寻租、过度投资与地方保护[J].南开经济研究,2006(2).
[3]胡向婷.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2).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中国模式在给世界带来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结构性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和资本收益的差距在扩大。马克思在100多年前的《工资价格和利润》一文中就指出,劳动和资本的利益冲突是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主义要消除劳资冲突,实现按劳分配。但从2000年以来,国民收入账户中劳动和资本的份额已经从50%和50%迅速下降到30%和70%。最低工资法在企业中实施困难。劳动和资本相抗衡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因而,劳动和资本在新价值分配中的结构失衡是目前经济发展中需要协调的重要问题之一。
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差异在拉大。马克思经济均衡发展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消除城乡差距。我国的城乡发展差异经历了一个“V”字形的收入变动趋势,到目前已经处于重要的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差距不明显到计划经济时的工农业剪刀差造成了城乡差距。1978年至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收入差距从2.6:1缩小到1.8:1。从这以后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拐点,之后城乡差距一直持续拉大。截止到2008年,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扩大到3.3∶1。如果将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计算在内,城乡差距这个比例还将会扩大。
一、结构失衡下高成本的经济增长模式
透支型生产。企业的生产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要素的投入而不是技术创新。目前全国共有各级开发区4000多个,甚至有些村里都设有开发区。开发区在不断创造GDP的同时,大量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粗放利用,要素的边际产出效率低,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日益严重。这种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将陷入一个累积性的恶性循环:由于缺乏创新的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只能获取平均利润以下的利润。而企业要想获取最大化的利润,只有不断地扩大规模,更多地消耗生产要素。因此,在这种物耗型的生产模式下,一旦出现“地荒”、“民工荒”和“银根紧缩”,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危机就会出现。从长期看,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由于供给的限制,价格的持续上涨是必然的。因此,这种透支型的生产模式虽然短期能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长期却是不可持续的,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
紧缩型的消费和消费不足。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是需求中最稳定的部分。稳定的消费需求能使经济持续发展而降低波动的风险。目前我国的需求结构中,内部消费需求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问题。刺激消费的根本在于提高居民的财富拥有量和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截止到2008年,我国居民的消费率从1978年的52%下降为34%。由于资本的份额较大,导致劳动者收入偏低、农村居民缺乏消费能力、城市低收入群体增加,生产和消费二者的矛盾日益尖锐。根据库兹涅茨假说,虽然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二者呈现“倒U”关系,但短期,我国收入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政府和企业家阶层的收入增长过快,普通居民的收入份额较低。社会收入差距拉大,不仅会增加经济运行的制度成本,还会影响社会正义,阻碍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和谐发展。而由于内部需求不足,为了保持经济均衡则必须依赖于外部需求。外需支撐的增长模式使本国经济发展的福利被外部主体所分享而导致福利的外溢。
膨胀型金融虚拟资本。产业虚拟化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典型特征。经济越是处于低潮期,楼市、股市的资产价格和交易量越是十分活跃。当实体经济处于透支性生产和紧缩性消费的发展模式下,产业资本的长期投资倾向减弱。在投资机会减少和资本过剩的条件下,过剩的产业资本在利润的驱使下必然流向虚拟资本产业。金融业的利润率要远远高于实体资本的回报率,虚拟资本的本质是追逐超额利润,而当实体经济的利润受到挤压时,资本则大量流向虚拟资本,造成金融资本的急剧膨胀。大量的资本从生产性领域流向了金融领域,虽然获取了短期的利润,但却造成了金融泡沫和实体经济技术革新、持续发展能力的缺失。
二、内涵式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策略选择
(一)完善要素价格并约束地方“诸侯”经济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如何协调好中央和地而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权利的膨胀,地方诸侯经济在经济结构失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要通过完善土地价格、资产价格等要素价格,增加地方政府盲目发展经济的成本。地方政府为了实现GDP和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拉项目、找资金。引进项目的数量和引进资金的额度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用资源换项目、用土地换投资的风潮,项目越拉越大,土地越征越多。由于片面强调GDP和税收总量增长而忽视了地方性资源的禀赋优势和要素价格,导致区域间缺乏分工协作和资源整合,造成产业结构高度同构化、产业集中度低、资源浪费严重和能耗高等问题。
(二)破除行业垄断以促进民营经济公平进入
今后要进一步消除国有经济的行业垄断,形成国有和民营经济良性竞争的市场格局,落实非公经济发展39条,深化市场体制改革。通过消除行业壁垒,调整市场结构和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经营绩效。要破除外资迷信,消除外资经济的超国民待遇,警示外国资本对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觊觎。而另一方面,应加速推进民营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民营经济产权明确与决策迅速,同时收益和风险共担,比国企有更好的管理水平。民营经济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民生和吸纳就业,能为政府提供丰富的税源。由于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还相对滞后,市场化进程中的体制障碍所形成的垄断、要素流动性不足和与市场制度相关的政府公共政策缺失,导致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不充分。今后要在维护产业安全,管制外资经济的同时,大力鼓励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使其拥有和国有经济平等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白重恩.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
[2]贺振华.寻租、过度投资与地方保护[J].南开经济研究,2006(2).
[3]胡向婷.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