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解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意向情况,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问卷分别对30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大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是实现个人理想和追求的途径;(2)60.4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将来有可能创业,37.25%的大学生希望今后能将创业作为就业形式的选择;(3)71.2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思维一般,90.25%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很有必要培养的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关键词 创业意向 大学生 创业行为倾向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1.092
0 引言
创业意向是一种能引导创业者投入时间、精力等成本来追求创业目标的心理状态,只有具备了相当的创业意向,才可能会有创业行为。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毕业时的职业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他们通常没有工作经验,并且一直是学生身份,由学生到工作者的转变需要心理、技能等多种准备;再者,他们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各种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收入情况掌握的信息不多,而职业意向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因此容易在决策的过程中迷惑、犹豫;另外,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意向往往会影响他们在大学中的学习状况,同时,大学的学习状况又会反过来影响职业意向。据调查,目前我国2015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仅为3%,①相对于每年庞大的毕业生群体,能够将自主创业作为自己职业发展规划的大学生仍然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向,鼓励他们走上创业之路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1 研究方法
问卷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问卷》,以福建工程学院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330份,回收问卷306份,有效率为92.73%。其中,男生212人,女生94人。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关于创业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是实现个人理想和追求的途径(表1)。从表中结果也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创业是自己的事情,不论是为个人能力的提升还是理想和追求的实现,都是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而较少考虑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6.21%)。
2.2 关于创业可能性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可以接受将创业作为一种就业方式的选择,谈到将来创业的可能性,60%左右的同学认为有可能,如果仅从兴趣的角度出发,37.25%的同学更希望未来可以有机会创业。同时,也有20%的同学对创业持完全拒绝的态度,在谈到拒绝的理由时,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即使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不高(表2)。
2.3 关于创新思维培养
当被问及是否认为自己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时,70%以上的同学都认为自己的创新思维一般,而当问及认为高校是否有必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时,90%以上的同学都认为很有必要。针对“你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实现的目标是?”这一问题,64.05%的被调查者也认为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如果说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对就业环境的了解少的话,那么大学生接触创业的机会就更加寥寥了。而在经济形式多元化的今天,找一个单位谋求一份职业不再是唯一的职业选择,就业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国家开始大力倡导大学生创业,许多高校纷纷相应号召,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课程逐渐进入高校课程设置中,这其中,尤以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为主要方向。
2.4 关于创业教育与技能提升
根据调查结果,合作伙伴、项目、资金及个人心理的成熟都被认为是创业的必要条件,其中,资金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创业条件。当被问及大学生创业最大的困难时,首当其冲也是资金和经验,可见,资金问题俨然已经阻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拦路虎。
针对创业教育开展的形式,被调查者们从学生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普遍认为,有效、易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方式是专项培训和实地考察,对创业能力提升有帮助的校内外活动主要是创业竞赛和模拟商业活动。而对创业课程、讲座、论坛等则缺乏兴趣,认为价值不大(表6、表7)。
3 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3.1 注重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是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高校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挖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固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构建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理念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3.2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将创业精神提升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做贡献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度。其次要从观念上改变单纯为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只对少数人进行创业教育的做法,真正把创业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助推器,从而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再次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热情。
3.3 提升创业通识教育的含金量,不遗余力做好个性化指导
创新创业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上具有系统性、辐射面广的优势,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根据前述调查的数据结果,学生普遍认为创新创业课程对个人帮助不大,这说明目前的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想使创新创业课程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课程的设置上需要在时效性和实用性上下功夫,使學生感受到在创新创业课程上有东西可学,学到的东西可用。
根据调查结果,学生普遍希望能够得到专门化、个性化的创业指导,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高效的,实操的,但同时,他对指导者的精力、能力要求也更高。这就要求高校加大创新创业指导投入力度,高校教师提高职业指导能力和职业服务意识,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指导学生更好的发展,更大的进步为目标,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
3.4 以实践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只有把课堂教学所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以提高。学校应积极搭建实践活动平台,合理增加实验和实践的时间,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创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加入到校办企业中去,使学生得到市场磨炼。
注释
① 麦可思研究院.2016届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6.
关键词 创业意向 大学生 创业行为倾向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1.092
0 引言
创业意向是一种能引导创业者投入时间、精力等成本来追求创业目标的心理状态,只有具备了相当的创业意向,才可能会有创业行为。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毕业时的职业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他们通常没有工作经验,并且一直是学生身份,由学生到工作者的转变需要心理、技能等多种准备;再者,他们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各种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收入情况掌握的信息不多,而职业意向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因此容易在决策的过程中迷惑、犹豫;另外,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意向往往会影响他们在大学中的学习状况,同时,大学的学习状况又会反过来影响职业意向。据调查,目前我国2015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仅为3%,①相对于每年庞大的毕业生群体,能够将自主创业作为自己职业发展规划的大学生仍然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向,鼓励他们走上创业之路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1 研究方法
问卷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问卷》,以福建工程学院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330份,回收问卷306份,有效率为92.73%。其中,男生212人,女生94人。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关于创业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是实现个人理想和追求的途径(表1)。从表中结果也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创业是自己的事情,不论是为个人能力的提升还是理想和追求的实现,都是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而较少考虑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6.21%)。
2.2 关于创业可能性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可以接受将创业作为一种就业方式的选择,谈到将来创业的可能性,60%左右的同学认为有可能,如果仅从兴趣的角度出发,37.25%的同学更希望未来可以有机会创业。同时,也有20%的同学对创业持完全拒绝的态度,在谈到拒绝的理由时,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即使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不高(表2)。
2.3 关于创新思维培养
当被问及是否认为自己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时,70%以上的同学都认为自己的创新思维一般,而当问及认为高校是否有必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时,90%以上的同学都认为很有必要。针对“你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实现的目标是?”这一问题,64.05%的被调查者也认为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如果说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对就业环境的了解少的话,那么大学生接触创业的机会就更加寥寥了。而在经济形式多元化的今天,找一个单位谋求一份职业不再是唯一的职业选择,就业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国家开始大力倡导大学生创业,许多高校纷纷相应号召,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课程逐渐进入高校课程设置中,这其中,尤以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为主要方向。
2.4 关于创业教育与技能提升
根据调查结果,合作伙伴、项目、资金及个人心理的成熟都被认为是创业的必要条件,其中,资金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创业条件。当被问及大学生创业最大的困难时,首当其冲也是资金和经验,可见,资金问题俨然已经阻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拦路虎。
针对创业教育开展的形式,被调查者们从学生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普遍认为,有效、易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方式是专项培训和实地考察,对创业能力提升有帮助的校内外活动主要是创业竞赛和模拟商业活动。而对创业课程、讲座、论坛等则缺乏兴趣,认为价值不大(表6、表7)。
3 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3.1 注重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是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高校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挖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固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构建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理念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3.2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将创业精神提升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做贡献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度。其次要从观念上改变单纯为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只对少数人进行创业教育的做法,真正把创业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助推器,从而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再次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热情。
3.3 提升创业通识教育的含金量,不遗余力做好个性化指导
创新创业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上具有系统性、辐射面广的优势,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根据前述调查的数据结果,学生普遍认为创新创业课程对个人帮助不大,这说明目前的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想使创新创业课程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课程的设置上需要在时效性和实用性上下功夫,使學生感受到在创新创业课程上有东西可学,学到的东西可用。
根据调查结果,学生普遍希望能够得到专门化、个性化的创业指导,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高效的,实操的,但同时,他对指导者的精力、能力要求也更高。这就要求高校加大创新创业指导投入力度,高校教师提高职业指导能力和职业服务意识,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指导学生更好的发展,更大的进步为目标,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
3.4 以实践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只有把课堂教学所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以提高。学校应积极搭建实践活动平台,合理增加实验和实践的时间,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创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加入到校办企业中去,使学生得到市场磨炼。
注释
① 麦可思研究院.2016届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