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价值观和文化底蕴形成的根基。
一、优秀儒家文化的内涵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面来提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有容德乃大,无欲心自寬”的处世精神,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身态度。孔子(Confucius)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主要在“仁”(good) “礼”(benevolence)和“中庸”(the Golden Middle Way)这三个方面:
1、“仁”的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仁”就是爱人,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也是儒家倡导的最高价值追求。《论语》( Thus Spoke The Master)中“仁”的出现有数百次之多,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 “克己复礼为仁”等等。
2、“礼”是儒家文化的另一重要内容。所谓“礼”泛指礼仪,它既是一种伦理规范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如《论语》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3、《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对于处在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依据人性来进行修养。所以才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儒家是承认人性、顺应人性、以人性为根本并要根据人性来进行修养,体现了儒学思想的社会性。
二、儒家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现阶段,在高等教育精英化与大众化共同存在、民族化与国际化共同发展的现状下,深入挖掘儒家文化的精髓,抵御外来文化对广大青年学生意识形态的冲击和西化,对于重塑青年人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本土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要自觉地承担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这就需要大学生们首先要有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在交际中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中能够如数家珍地介绍和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意识到了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只有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做到学贯中西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克服“文化失语”现象。在文化对比的学习过程中,既习得了英语国家的文化,也通晓了中国文化,能够正确地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从而更能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更好地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观。
三、儒家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
地处孔孟之乡的大学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儒家文化渗透有着独一无二的地域优势。作为成长生活在圣土圣城的教师,应自觉继承和弘扬优秀儒家文化,有责任和义务把儒家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把英语语言技能学习和优秀儒家文化相结合,深入探索优秀儒家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实现形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济宁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与孔府、孔庙形成一个长方形的规整建筑群体。据考证,该校址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是孔府举办家学与庙学之地。校园内有三处省级文物,是山东省和全国儒文化传承、展示窗口,被中国孔子基金会授牌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基地”。每天早上8点和下午5点在校园就能听见开城和关城仪式的礼乐之声。学校一直很重视在教学中渗透优秀儒家文化,专门组织教师从《论语》中精选了120条,印制成《论语》小册子,每天都有三十分钟的经典诵读时间,学生以领读、齐读、背诵等形式致敬先师。一二年级的学生每周开设两节《论语》课,已经熟读或背诵过的经典语句,在英语课堂上由英语教师领着学习一遍许渊冲先生翻译的英文,让学生不只是满足于会背诵经典《论语》语句,还要学会这些经典语句的英文说法,这样才能在必要的时候把《论语》传播出去,切实做到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流畅地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优秀儒家文化丰富的内涵仅靠在英语课堂上是难以完全学懂弄通的,所以还需要第二课堂或者是切身体验来巩固和掌握的。学生课后可以亲临孔府孔庙孔林体验儒家文化的精髓,感受《论语》的魅力,进而更加主动地接受中国文化的输入,在用英语介绍孔子、《论语》等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儒家传统道德教育。
本文为栾珍主持的2018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优秀儒家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课题编号:CZ20181006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优秀儒家文化的内涵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面来提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有容德乃大,无欲心自寬”的处世精神,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身态度。孔子(Confucius)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主要在“仁”(good) “礼”(benevolence)和“中庸”(the Golden Middle Way)这三个方面:
1、“仁”的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仁”就是爱人,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也是儒家倡导的最高价值追求。《论语》( Thus Spoke The Master)中“仁”的出现有数百次之多,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 “克己复礼为仁”等等。
2、“礼”是儒家文化的另一重要内容。所谓“礼”泛指礼仪,它既是一种伦理规范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如《论语》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3、《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对于处在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依据人性来进行修养。所以才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儒家是承认人性、顺应人性、以人性为根本并要根据人性来进行修养,体现了儒学思想的社会性。
二、儒家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现阶段,在高等教育精英化与大众化共同存在、民族化与国际化共同发展的现状下,深入挖掘儒家文化的精髓,抵御外来文化对广大青年学生意识形态的冲击和西化,对于重塑青年人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本土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要自觉地承担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这就需要大学生们首先要有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在交际中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中能够如数家珍地介绍和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意识到了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只有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做到学贯中西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克服“文化失语”现象。在文化对比的学习过程中,既习得了英语国家的文化,也通晓了中国文化,能够正确地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从而更能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更好地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观。
三、儒家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
地处孔孟之乡的大学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儒家文化渗透有着独一无二的地域优势。作为成长生活在圣土圣城的教师,应自觉继承和弘扬优秀儒家文化,有责任和义务把儒家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把英语语言技能学习和优秀儒家文化相结合,深入探索优秀儒家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实现形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济宁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与孔府、孔庙形成一个长方形的规整建筑群体。据考证,该校址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是孔府举办家学与庙学之地。校园内有三处省级文物,是山东省和全国儒文化传承、展示窗口,被中国孔子基金会授牌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基地”。每天早上8点和下午5点在校园就能听见开城和关城仪式的礼乐之声。学校一直很重视在教学中渗透优秀儒家文化,专门组织教师从《论语》中精选了120条,印制成《论语》小册子,每天都有三十分钟的经典诵读时间,学生以领读、齐读、背诵等形式致敬先师。一二年级的学生每周开设两节《论语》课,已经熟读或背诵过的经典语句,在英语课堂上由英语教师领着学习一遍许渊冲先生翻译的英文,让学生不只是满足于会背诵经典《论语》语句,还要学会这些经典语句的英文说法,这样才能在必要的时候把《论语》传播出去,切实做到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流畅地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优秀儒家文化丰富的内涵仅靠在英语课堂上是难以完全学懂弄通的,所以还需要第二课堂或者是切身体验来巩固和掌握的。学生课后可以亲临孔府孔庙孔林体验儒家文化的精髓,感受《论语》的魅力,进而更加主动地接受中国文化的输入,在用英语介绍孔子、《论语》等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儒家传统道德教育。
本文为栾珍主持的2018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优秀儒家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课题编号:CZ20181006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