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国以来,慢行交通一直是交通出行的重要方式,尤其是2016年共享单车进入市场,自行车停放空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在文献、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松榆里小区为例,针对老旧小区自行车停车现状及存放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等问题进行梳理,旨在提出针对自行车、共享单车停车合理的策略。
【关键词】自行车停车;停车空间;停车位设计;停车策略
2013年底,中国自行车保有辆3.7亿辆,约占世界自行车总数量的1/3。在多数中国城市,高达60~80%的居民出行由慢行完成[1]。共享单车的兴起,为公民出行解决了提供了更加简约的出行方式,人们出行结束,住户通常把自行车停在楼道内或单元楼门口,这不仅影响美观,甚至会引起居民的纠纷。并且,人们在居住区中通常会考虑到机动车的停车问题,却容易忽略自行车的停放问题,现实证明自行车的停放度对居住区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1、研究范围
松榆里小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地区东南部,辖区面积为0.32平方公里,容积率为2.6。其中,有塔楼13栋,6层板楼23栋,共有3866户居住,约10147人,90%为搬迁户,现有的自行车停车分为地面临时停车,地面车位停车,地下自行车停车。
2、背景
2.1 在共享单车投放下的分析
今年4月末,北京市政府新闻办曾披露,目前,全市各家共享单车总投放量有近70万辆。北京的共享单车品牌超过8个,单车已接近各方对北京共享单车预估的饱和数字。几大单车品牌在北京的新车投放正在放缓,这为北京的公共道路、居住空间带来了难题与挑战。
2.2 松榆里小区周边环境的分析
松榆里小区位于北京城区三环内,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巨大,促使公民短期出行采取公共交通的出行占比增大。松榆里小区附近被地铁十号线与十四号线包围,市民出行按照自行车-地铁的方式,特别是在共享自行车的投放下,由于共享自行车的特性,更大几率的导致这一出行方式的可行性。因此,公共交通环境对于居住小区自行车停放空间的要求日益增加。
3、现状自行车停车分析
松榆里小区的自行车停车分为三种方式,宅前空间停车,道路两侧停车和地下一层停车,小区内部非机动车停车共342辆,其中73%是组团内部宅前空间非机动车乱停车,27%小区内部道路路侧停车。
3.1 宅前停车
我国的居住区开发中大部分自行车仍是采用露天停放方式,最常用的方式有:单元楼出口两侧停放、小区主干道路边停放、住宅前后院空地停放。自行车乱停车不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并且严重影响通行效率、小区环境。以松榆里某一组团单元为例,组团内部住户有102户,自行车组团内部宅前自行车乱停车共62辆。其中严重阻塞通行占道的自信车共24辆,92%以上的自行车集中在单元楼两侧停车。
3.2道路两侧停车
北京市目前汽车保有量561万辆,停车位存在约300万辆的缺口,居住小区内部道路两侧停车位置紧张。经过实地调查,北京市松榆里小区地面停车共324辆,路侧非机动车停车共164辆,过多非机动车的停放对居住区的内部交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成为居住区内部的矛盾之一。
3.3 地下一层自行车停车
住宅底层逐渐成为自行停车一种方式,使用者可以将自行车停放在底层空间。自行車与机动车分区设置,对现状居住小区的自行车停车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受到居民的欢迎。目前松榆里小区有两个地下一层自行车停车场投入使用,每个停车场车位400个左右,停车率85%以上。
其中,地面一层架空作为自行车停车的一部分,有以下几点考虑:
(1)室内外地面排水以及自行车停放尺寸;
(2)地下自行车的引导标识,指导清晰无误。
(3)地下自行车停车场配置1-2协管员需要的费用。
(4)造价远大于地面自行车位摆放或者地面临时停车的摆放。
(5)机动车和自行车同时混合停在住宅楼下,影响居民的出行安全,需要分开设置出口。
4、小区自行车停车的对策分析
4.1 多层自行车停车策略
对于多层住宅的组团内,在自行车停车设计时,宜达性成为考虑的主要因素。针对多层住宅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4.1.1自行车车库
自行车库的停放成为解决组团重要方式,集中停车棚最好位于服务片区的中心。可将自行车雨棚设置在居民楼的单元之前,节约土地且不影响居民的活动空间范围。
大型库:存车量在350辆以上,最大面积约300平方米;中型库:存车约280辆左右,一般单层,面积约270平方米,服务户数300户以下;小型库:存车200辆以下,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2]。
松榆里小区停车自行车乱停车共164辆,选型上建议小型库,同时建议协管员管理非机动车。
4.1.2多功能一体化停车设施+传统非机动车车架
多功能一体化停车设施主要是指的是精细化的停车设施设计,将自行车车位和小区内部的照明设施或者小区内部的景观实现一体化设计,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松榆里小区内的老年人1540人,占小区总人口数的15.2%。因此,在无自行车停放时作为歇息座椅,可满足居住区内部老年人的休息需求。下图为自行车停车设施的选取示意图。
传统的自行车停车架分为多种形式,其中在国内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圆形单面停车架和三角行停车架(单面停车架子和双面停车架)。基于舒适度的考虑,建议采用三角行单面停车,车距0.35m,保证足够的自行车停车距离,同时能够比较容易对自行车采取安全设施,设施大样图如下图所示。
以松榆里小区某一组团为例,单元楼前配10个传统的自行车停车架,仅占用公共空间1.05m2,结合停车座椅解决自行车的一体化设计4组,在出入口预留自行车停车区,解决多层小区内部组团停车的问题。 4.2 高层点式住宅的停车策略
点式住宅集聚着大量的人流,在一定程度上有更多的自行车停车需求。可以借鉴松榆里社区采取地下自行车停车管理方法,并配有少量的地面自行车停车位置,基本上满足了人们的停车要求,同时实行地下停车收费的标准,值班人员定时管理收费,维持停车秩序。
5、居住区停车标准策略
文章对于不同形式居住组团提出了不同的自行车的停车方式和方法,在具体的设计中,还应落实各项规范,才能保证自行车停车,具体调规范如下:
(1)《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明确规定建筑物自行车停车配建指标,新建住宅小区和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必须配建永久性自行车停车场(库),并与建筑物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2)《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中规定,居住区内部居民自行车1-2辆/户。地上空间0.8平方米/辆,地下1.5—1.8平方米/辆。
(3)《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中规定,存放自行车按每户存放2辆、每车建筑面积1.5平方米,可利用地下室存放,分散设置。
结语:
中国是世界上的自行车王国,但是,小区的自行车的车位设计远跟不上发展水平,国内自行车停车研究国内匮乏。解决停车位不足和停车混乱的现状,让城市的居住有一個比较安宁舒适的环境,是我们面对居住小区自行车停放空间设计时,考虑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松榆里小区自行车的停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针对性的策略,希望针对不同类型居住区组团的停车难题,通过完善和落实居住区停车标准策略和设计师的一体化的自行车停车位的设计等来解决现状居住区自行车停车混乱的现状,同时,希望在控规层面作为一项专项控制性指标来规范居住区内自行车停车。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上海市第三次综合交通调查报告[R].2005
[2]张作炜.居住区中自行车库的设计[J].住宅科技.1888(4):22-23.
作者简介:
赵伟科,邵阳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教研室,讲师(通讯作者).
李军,贵州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建筑助理工程师.
阎伟标,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硕士,慢行交通与街道设计.
【关键词】自行车停车;停车空间;停车位设计;停车策略
2013年底,中国自行车保有辆3.7亿辆,约占世界自行车总数量的1/3。在多数中国城市,高达60~80%的居民出行由慢行完成[1]。共享单车的兴起,为公民出行解决了提供了更加简约的出行方式,人们出行结束,住户通常把自行车停在楼道内或单元楼门口,这不仅影响美观,甚至会引起居民的纠纷。并且,人们在居住区中通常会考虑到机动车的停车问题,却容易忽略自行车的停放问题,现实证明自行车的停放度对居住区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1、研究范围
松榆里小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地区东南部,辖区面积为0.32平方公里,容积率为2.6。其中,有塔楼13栋,6层板楼23栋,共有3866户居住,约10147人,90%为搬迁户,现有的自行车停车分为地面临时停车,地面车位停车,地下自行车停车。
2、背景
2.1 在共享单车投放下的分析
今年4月末,北京市政府新闻办曾披露,目前,全市各家共享单车总投放量有近70万辆。北京的共享单车品牌超过8个,单车已接近各方对北京共享单车预估的饱和数字。几大单车品牌在北京的新车投放正在放缓,这为北京的公共道路、居住空间带来了难题与挑战。
2.2 松榆里小区周边环境的分析
松榆里小区位于北京城区三环内,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巨大,促使公民短期出行采取公共交通的出行占比增大。松榆里小区附近被地铁十号线与十四号线包围,市民出行按照自行车-地铁的方式,特别是在共享自行车的投放下,由于共享自行车的特性,更大几率的导致这一出行方式的可行性。因此,公共交通环境对于居住小区自行车停放空间的要求日益增加。
3、现状自行车停车分析
松榆里小区的自行车停车分为三种方式,宅前空间停车,道路两侧停车和地下一层停车,小区内部非机动车停车共342辆,其中73%是组团内部宅前空间非机动车乱停车,27%小区内部道路路侧停车。
3.1 宅前停车
我国的居住区开发中大部分自行车仍是采用露天停放方式,最常用的方式有:单元楼出口两侧停放、小区主干道路边停放、住宅前后院空地停放。自行车乱停车不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并且严重影响通行效率、小区环境。以松榆里某一组团单元为例,组团内部住户有102户,自行车组团内部宅前自行车乱停车共62辆。其中严重阻塞通行占道的自信车共24辆,92%以上的自行车集中在单元楼两侧停车。
3.2道路两侧停车
北京市目前汽车保有量561万辆,停车位存在约300万辆的缺口,居住小区内部道路两侧停车位置紧张。经过实地调查,北京市松榆里小区地面停车共324辆,路侧非机动车停车共164辆,过多非机动车的停放对居住区的内部交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成为居住区内部的矛盾之一。
3.3 地下一层自行车停车
住宅底层逐渐成为自行停车一种方式,使用者可以将自行车停放在底层空间。自行車与机动车分区设置,对现状居住小区的自行车停车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受到居民的欢迎。目前松榆里小区有两个地下一层自行车停车场投入使用,每个停车场车位400个左右,停车率85%以上。
其中,地面一层架空作为自行车停车的一部分,有以下几点考虑:
(1)室内外地面排水以及自行车停放尺寸;
(2)地下自行车的引导标识,指导清晰无误。
(3)地下自行车停车场配置1-2协管员需要的费用。
(4)造价远大于地面自行车位摆放或者地面临时停车的摆放。
(5)机动车和自行车同时混合停在住宅楼下,影响居民的出行安全,需要分开设置出口。
4、小区自行车停车的对策分析
4.1 多层自行车停车策略
对于多层住宅的组团内,在自行车停车设计时,宜达性成为考虑的主要因素。针对多层住宅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4.1.1自行车车库
自行车库的停放成为解决组团重要方式,集中停车棚最好位于服务片区的中心。可将自行车雨棚设置在居民楼的单元之前,节约土地且不影响居民的活动空间范围。
大型库:存车量在350辆以上,最大面积约300平方米;中型库:存车约280辆左右,一般单层,面积约270平方米,服务户数300户以下;小型库:存车200辆以下,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2]。
松榆里小区停车自行车乱停车共164辆,选型上建议小型库,同时建议协管员管理非机动车。
4.1.2多功能一体化停车设施+传统非机动车车架
多功能一体化停车设施主要是指的是精细化的停车设施设计,将自行车车位和小区内部的照明设施或者小区内部的景观实现一体化设计,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松榆里小区内的老年人1540人,占小区总人口数的15.2%。因此,在无自行车停放时作为歇息座椅,可满足居住区内部老年人的休息需求。下图为自行车停车设施的选取示意图。
传统的自行车停车架分为多种形式,其中在国内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圆形单面停车架和三角行停车架(单面停车架子和双面停车架)。基于舒适度的考虑,建议采用三角行单面停车,车距0.35m,保证足够的自行车停车距离,同时能够比较容易对自行车采取安全设施,设施大样图如下图所示。
以松榆里小区某一组团为例,单元楼前配10个传统的自行车停车架,仅占用公共空间1.05m2,结合停车座椅解决自行车的一体化设计4组,在出入口预留自行车停车区,解决多层小区内部组团停车的问题。 4.2 高层点式住宅的停车策略
点式住宅集聚着大量的人流,在一定程度上有更多的自行车停车需求。可以借鉴松榆里社区采取地下自行车停车管理方法,并配有少量的地面自行车停车位置,基本上满足了人们的停车要求,同时实行地下停车收费的标准,值班人员定时管理收费,维持停车秩序。
5、居住区停车标准策略
文章对于不同形式居住组团提出了不同的自行车的停车方式和方法,在具体的设计中,还应落实各项规范,才能保证自行车停车,具体调规范如下:
(1)《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明确规定建筑物自行车停车配建指标,新建住宅小区和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必须配建永久性自行车停车场(库),并与建筑物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2)《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中规定,居住区内部居民自行车1-2辆/户。地上空间0.8平方米/辆,地下1.5—1.8平方米/辆。
(3)《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中规定,存放自行车按每户存放2辆、每车建筑面积1.5平方米,可利用地下室存放,分散设置。
结语:
中国是世界上的自行车王国,但是,小区的自行车的车位设计远跟不上发展水平,国内自行车停车研究国内匮乏。解决停车位不足和停车混乱的现状,让城市的居住有一個比较安宁舒适的环境,是我们面对居住小区自行车停放空间设计时,考虑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松榆里小区自行车的停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针对性的策略,希望针对不同类型居住区组团的停车难题,通过完善和落实居住区停车标准策略和设计师的一体化的自行车停车位的设计等来解决现状居住区自行车停车混乱的现状,同时,希望在控规层面作为一项专项控制性指标来规范居住区内自行车停车。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上海市第三次综合交通调查报告[R].2005
[2]张作炜.居住区中自行车库的设计[J].住宅科技.1888(4):22-23.
作者简介:
赵伟科,邵阳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教研室,讲师(通讯作者).
李军,贵州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建筑助理工程师.
阎伟标,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硕士,慢行交通与街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