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中事例论据的运用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e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中议论文历来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也最容易得高分,而议论文中学生最爱用的论证方法就是举例论证,但实践证明,即使是举例论证,学生用得也不符要求,不尽如人意,常常是:只详述事例,不进行分析。摆上几个事例,只是为了凑足篇幅。观点和论据两张皮,相脱节。其实议论文中的事实好像砌墙用的砖,分析议论则是砖与砖之间的泥。离开了这“泥”墙就不牢固。
   况且,议论文中的叙述和记叙文中的叙述,其作用是截然不同的。记叙文中的叙述重在使人“感”,要求详细、具体、生动,而议论文中的叙述是为议论服务的,叙述事例要高度概括浓缩重在使人“知”。事例叙述完后还要对所叙述事例进行分析,要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论据的意思指向,让其有力地支撑起你的论点。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
   例后评论。在概述完事例后,为了密切所举例子和观点的关系或为了突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要对其进行分析评论,如: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作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寒。苏武北海牧羊,志在归汉,在叛徒的威逼利诱下,岿然不动,最终持节回归汉朝。可见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例后假设。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如: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成就。始皇建秦以来,声色犬马,心浮气躁,毫无沉稳,最终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受纷奢,以求沉稳,则可万世而为君也。
   例后比较。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能够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如: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度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浮躁之心,霸王气走韩信,赶走亚父,终兵败垓下,遗憾千古。
   例后设问。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述事例中存在的矛盾进行发问,然后再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如:魏晋南北朝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辞官归隐,仅仅是因为厌恶官场的黑暗生活吗?不,还因为他是一位文人,他的创作只属于自然。仔细体会他的诗吧,若不是那恬静的田园生活,又怎能留下“心远地自偏”的悠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和“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欢快?
   化用事例。即用一两句话对所选事例进行高度概括,然后再运用到议论的行文中。如伯乐对知音的追求使高山流水一曲成绝唱,苏秦、孙敬对知识的追求让悬梁刺股一言成警训,贾岛对诗的意境的追求使“推敲”流传千古。只有追求,才会有收获。
   当然,有时并不限于这几种方法的单独使用,它们在行文中也可交叉使用。只要我们明白议论文中事例运用须注意的事项,再开动脑筋,注意运用多种方式分析事例,就能让事例成为支持论点的有力证据。
  
其他文献
在这次新课改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
期刊
阿Q造反失败被抓到县城里过堂,看见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阿Q为何要跪?我想不是怕死。你看他画花押时画圈的认真,赴刑场时说出“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气派,全然不是个怕死鬼。但过堂时阿Q跪了,而且“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原因是“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也就是怕官。死都不怕,还怕官吗?这怪不得阿Q,是阿Q的膝关节有某种惯性,一见官
期刊
一、教材的阅读价值  教材是现在中学生阅读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材就是例子。”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把教材作为习作教学的主阵地,以课文为中心,从文本中挖掘“泉水”,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及时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  二、教材的范例价值  (一)以课文的标题为范,学习课文题目的命题技巧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
期刊
如果说思想是一篇记叙文的灵魂,那么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则可以说是记叙文血肉丰满、立体可感的关键了。   1.细节描写有细微才有血肉   细节,犹如人体之血肉,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那么细节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送来枫叶蝶。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眼神、语言等,只要细细咂摸都有丰富的意蕴存在。   在唐代诗人孟郊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句
期刊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评价?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阅读教学所瞄准的是考试的得分点,两眼盯住的是死读课本,即使是被誉为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也被视为不务正业。受旧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课外阅读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总是把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课外阅读则被认为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外活动”,甚至认为读课外书会影响正课
期刊
语文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常常使老师和同学们费思伤神。怎样才能让语文学习快乐起来,让老师乐教,让学生乐学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认为“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可见,“快乐”教育是捷径。   一、快乐从听说开始。学会聆听,学会说话,是语文学习的两大突破口。教师应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有序的听说教育,使学生轻松地形成各种语文能力。由记叙、描写到说明议论这样有步骤的强化
期刊
现实教学中,常常有很多问题被师生简单处理,未能深入探讨,学生对课文理解不深入,探究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时间固然有限,任务固然艰巨,但这不能成为师生不深入探究的理由。大胆有效探究,学生收获才更大,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一、大胆质疑,培养问题意识   一位老师在教《登高》时,抓出了一个问题:“诗人在写猿时,为什么要用‘啸’而不用‘鸣’或‘啼’?”学生一时说不出来,老师于是启发学生比较这几个词的
期刊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它刷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教研观念和方式,刷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也刷新了教师的培训方式。展望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前景,应当坚定地改革刻板化的统考制度、改革学校行政管理体制、优化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从而使语文新课程在课堂上生根开花。   刷新之一: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实验区语文课上,那种教师独演主角、学生作冷漠看客的现象少见了,那种贯穿课堂始终的滔滔不绝的“讲风”显
期刊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避免学生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语文教学要配合政治课教学,教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结合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课本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体现了作者高层次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对这些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挖掘,逐步向学生渗透辩证的思维意识。例如讲授《义理、考据和
期刊
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特别注意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偶得几点浅显认识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后进生的成因   1.逆反心理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从小就受到家庭专断式的教育。学生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2.自由散漫型   一些特殊生由于家庭破裂或是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