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立江南的“绿”舞花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成立到崭露头角时期的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军旅舞蹈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1950年6月,美国攻打朝鲜,无情的战火烧到了中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一场抗美援朝的活动在我国轰轰烈烈的展开。我国英勇的人民志愿军冲锋在第一线,而中国的艺术家则抱着高涨的热情,以艺术的形式投入到这场保卫战中,于1953年出国前往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在建国初期的大环境下,国内正由战争阶段过渡到和平阶段。当时,我国舞蹈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紧密结合社会生活,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一些作品动作质朴简单,更有一些是将生活状态经过艺术处理,以近似于“再现”的形式呈现在舞蹈上的。当时的创作也多与政治紧密相联,作品风格较为单一,题材选择也并不丰富。
  为了发展中华民族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文化部在1953年到1957年间连续举办了两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此期间可以说是我国舞蹈事业的初步繁荣阶段,正是从初级奠基阶段到繁荣阶段的过渡时期。经历过战火的灼烧,军旅舞蹈的创作风格渐渐地步入正规化、程式化的发展阶段。全国各大文工团开始建立、定名,而就在这一时期,前线歌舞团于1955年正式被国防部命名成立。
  要说前线歌舞团真正崭露头角的时期,就一定要说到第三届全军文艺会演。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于1964年4月6日至5月10日在北京举行,全国各地以及各个部队军种共有18个专业代表队,共演出35场晚会,其中舞蹈节目共有83个,而获奖作品就高达57个,占到作品总数的69%。而这一时期前线歌舞团的创作风格特点,则是丰富了选材,深挖主题立意,拓宽了表现手法,更好地继承运用和发展了民族民间舞的素材。在第三届全军文艺会演上,前线歌舞团涌现出了一批获奖作品,如《丰收歌》《战士的心》《东海前哨之歌》《咏梅》《死靶要当活靶打》等。
  二、风格特点及代表作品
  (一)小故事,大意义——舞剧《战士的心》
  这一时期,前线歌舞团产出的军旅舞蹈作品,与以往只表現军人在训练场上训练有素、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刚毅形象不同,出现了着重刻画军人内心情感的创作新题材。例如,由编导徐兵克、尉迟剑明、周文琦在1964年编创的《战士的心》,讲述了一个新入伍的战士想当一名海防哨兵,他性格顽皮、自由散漫,却一心想创建功勋,后来根据工作的需要,被分配到炊事班的故事。编导首次大胆地运用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以“小角色”内心情感的变化作为切口,着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本想大展拳脚的小战士被分到炊事班心中自然不悦,谁知他身在伙房,心却在练兵场。做饭的时候,他还幻想自己在练兵场上飒爽的身姿,在梦中梦见了自己军功卓著,收获了大家的爱戴和尊崇。由于作者着重表现的是舞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小战士梦境的这一舞段设置中,编导灵活地调动舞台的各种手段,运用灯光的切换、舞台的调度、道具的配合、演员丰富的表达形式以及舞台的装置艺术,将战士的梦境与现实自如地进行切换。可见编导在舞蹈艺术创作的造诣之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舞段中,道具的变换也是点睛之笔。在梦中小战士挥舞着枪支,战功赫赫的他接受着人们送来的花环,可就在梦醒之前,一切都突然消失不见,像魔术般奇特,着实抓了一把观众的眼球,也猛抓了一把观众的好奇心,完美地推进了剧情的发展,也进一步刻画了剧中的人物形象。小战士正春风得意时,却被烧糊了的饭菜味儿唤醒了。这一下梦也醒了,饭也糊了,当然也受到了老班长的责备。小战士这份不满现状的心绪,老班长尽收眼底。他发现了小战士这种不安于本职工作、一心只想建功立业的心情,这种急切的“功利思想”是不正确的。所以正准备复原回家的老班长,在这一时刻选择了留下。他欲用自己作为模范去影响这不安心的小战士走向思想的“正轨”。通过舞段情节的推进,小战士在无意间发现老班长竟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英雄。震惊之余的他,懂得了和平时期的战士应尽的责任,应有的思想觉悟,意识到如何对待且积极规划现有的本职工作。
  从舞剧的情节设置上,人们可以清晰地领会到编导选题的立意。正如上述,此时国家正处于由战争阶段过渡到和平阶段的时期,战士们想冲锋陷阵、保卫国家固然值得赞扬,可此时此刻已从战场走向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他们的思想变化也是值得关注的焦点,因为他们不再无血肉的概念,而是真真正正有思想、有理想的一代青年人。他们渴望为保卫国家,时刻准备牺牲自己,他们也渴望建功立业,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他们身处于革命的群体中,在不计较个人名利、只为奉献的老兵中,不断地净化着自己的思想境界,这是一个英雄思想的高度,更是一个军人应有的思想高度。舞剧中刻画的军人形象,完美地凸显了军人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
  作品故事虽小却极具张力,且不乏点点动人之处,题材也不仅仅是单纯的练兵、演兵。首次在军事题材中描绘了一个“不完美”的战士在“英雄”老兵的熏陶下是怎样慢慢成长的故事,而不同于以往外化军人形象、英雄气概等。这在整个舞蹈界的军事题材创作中开创了先河,拓宽了舞蹈选材的领域,也使和平时期的战士形象得到了丰富,显得更加立体、丰满。这是史无前例的创新突破,值得标榜。
  (二)早期江南舞蹈的代表《丰收歌》
  再如编导黄素嘉编创的反映水乡人民劳动生活的舞蹈《丰收歌》,于1964年首演。该作品是由12位青年女舞者来演绎江南妇女,表现出江南人民干劲十足、热情高涨的劳动情绪,描绘了江南人民大丰收的劳动景象。这部作品是早期江南舞蹈的代表作,舞蹈真实再现了丰收的情景以及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热情。这一切都源自编导扎根于江南生活的地域土壤,在切身体会过饥饿以及艰难的日子以后,编导在作品中融合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深知这场丰收的来之不易。这是内心迸发的热情,这是内心狂喜的呐喊,编导将积压在心中的激情伴着创作灵感喷涌而出,用高涨的热情以及对艺术的见解,编创了风靡一时的经典作品《丰收歌》。
  当时舞蹈创作的思潮是赞颂劳动者质朴纯真的自然美,黄素嘉所编创的《丰收歌》把握了舞蹈创作思潮的主流,舞蹈内容紧密贴合这一时期所特有的时代气息,在当时来说可算得上“接地气”。 情境真诚朴实,给人以至真至诚的美好感受。而《丰收歌》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它真诚朴实的美,在选材上首次大胆地以江南水乡的劳动生活为主题,满足了那一时期的审美需求。在经历了三年食不果腹的艰难时期后,农业发展是生存的根本,人们对于劳作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以劳动为荣,以劳动为美。创作的思潮与社会的共同需要创造了人们心中所向往的“大丰收”,使观众的内在外在都得到高度的满足,同时带来了剧烈的社会反响。
  编导大胆地将农民劳作的镰刀和擦汗的毛巾作为道具,这使得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加贴近观众。演员手中的那一条黄色纱巾,更是不容小觑。一条简单的纱巾,在编导设定的特定情境中,竟出现了两层含义,既能当作汗巾挥舞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又能作为金黄色的麦浪,以三排轮番接力、麦浪不断的巧妙设置,表现出麦浪滚滚、一望无垠的丰盛景象,又可以根据人员的设定,两排演员起落交错,变化层出不穷,却道出“丰收歌儿唱不完”的喜悦。这一神来之笔,使作品更加妙趣横生,整个舞蹈画面充斥着炙热的劳动激情,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完美地诠释了劳动的健康美。
  《丰收歌》的创作风格不失思想立意的深度,也不乏质朴而接地气的舞蹈语汇、深入人心的创作题材,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求。编导“粗中有细”的表现手法与表现形式的出新,将作品推上了成功的顶峰,也使得《丰收歌》成为江南舞蹈作品的标榜,影响了那一时期的江南乃至全国舞蹈作品的创作。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1989年元旦,四川文学翻译家协会(后于1991年更名为四川省翻译文学协会)创办《四川文学翻译报》(发行3期后更名为《文学翻译报》)。它重视文学翻译、翻译理论,对翻译方法、态度等有深刻见解;举办全国性翻译大奖赛、建立“翻译家档案”、启动“中国新诗英译金库计划”,有一定的先进性;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经费、编制等问题,译报遗憾停刊。本文阐释该报在翻译方面的先进性,同时也分析其历史局限性。  《文学翻译报
期刊
儒家诗教传统要求诗的表现要委婉含蓄,直到西晋陆机“诗缘情”出现,才使诗歌突破了儒家正统诗论的界限。王国维的“境界”说强调了“意向”作为美学范畴的重要地位,明确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对诗歌美学的继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中国诗学走向自觉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儒家诗学观为代表的“诗言志”阶段是政教诗学的形成期;以汉代《毛诗序》为代表的“情志合一”阶段走向自觉的过渡期;以陆机《文赋》为代表的“诗
期刊
问 秋  夜将近  灯初上  把盏借月光  酒斟满  诗两行  秋意问情殇  语又止  笑还颦  何处消惆怅  饮未尽  点滴量  摔杯溅沧桑  茫茫茫  迎风望向你的方向  寂寞从寂寥的地方走来  思念穿过无常  寻一崖最美的风景  迎风望向  你的方向  仿佛看见  那束爱的秋风  摇动一树相思  泛起一湖离愁  轻启你的轩窗  温润着所有的时光  任你淋漓得安然静好  樹 愿  夜的入口  
期刊
我是一个偏感性的人,向往自由、长情的生活,喜欢民族与宗教相关的事物。选择唐卡作为此次论文的初衷有两点:一、相识一个在西藏生活了很久的朋友,绘制唐卡是她的事业,更是她的生活。当我说想把她这些年的故事写出来的时候,她很高兴,用我听着有些生硬的普通话,缓缓地对我说:“如果你写好了,也是对唐卡的一种宣传,能让更多人去关注和了解。藏族同胞给予了我太多太多的东西,我们有义务去做这其中的纽带……”从她生活中所折
期刊
《红楼梦》中贾惜春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七,其父贾敬只好道炼丹,其余诸事一概不管。惜春的母亲又早逝,于是她一直在荣国府的贾母身边长大。由于缺少家庭关爱,她自小就养成了一种孤介的性格,与众姐妹也关系平常。抄检大观园时,面对丫鬟入画的恳求毫不动摇,决议撵走。拥有百年基业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以及“三春”各自的经历、悲惨命运,最终促使她彻底放手,迈入佛门。  《红楼梦》以贾府为故事主要背景,刻画了众多女性人
期刊
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在破碎重整中找回自我。  顾名思义,《孤独六讲》是一本讲述孤独的书。蒋勋先生说:“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该书总共分为六辑:残酷青春里的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绑的“伦理孤独”。蒋勋先生还说:“《孤独六讲》要谈的不是如
期刊
本文试图从《慈悲》所写的众多人物中采取抽样分析的方式,分别从师父辈的温情和荒诞、水生辈的不同选择、复生辈的桥梁作用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来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在文本叙述中的不同作用。  路内是最杰出的70后小说家之一,以“追随三部曲”(《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而驰名文坛,他的作品擅长描写发生在小城的事件和人物的群像,来表现小城市20世纪70到90年代的众生相。他的新作《慈悲》也
期刊
王安忆《长恨歌》写的是一个上海弄堂的女儿王琦瑶的悲剧,虽是一个人的悲剧,但悲剧折射出的是那个时代无数女性同样的命运。悲剧的产生和结局,总和各种因素息息相关,受到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但悲剧的故事不代表主人公的一生都是失败的、有怨有恨的,它也许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给历史一个符合规律的交代。本文就从社会背景、家庭因素、女性命运和价值观念等造成王琦瑶悲剧的成因入手,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得出最终结论。
期刊
在公共生活空间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当代公共雕塑,不仅美化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也体现着国家、地区的文化生活及城市的精神性,具有时代性的现实意义。当代公共雕塑与传统雕塑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以雕塑家理查德·塞拉的作品为例,浅谈当代公共雕塑的现实意义及其与传统雕塑的关系。  传统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从出现原始石雕、骨雕开始,一直服务于
期刊
神话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在“造人说”神话中,“泥土造人”的故事流传最广,比如中国古代的“女娲造人”,希伯来神话中的“上帝造人”以及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捏人。中国及两希神话中关于泥土造人的神话,自然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本文将综合前人的研究,再次探讨三个民族的泥土造人神话的共同来源和神话中潜藏的民族心理及文化精神异同。  神话是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斗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