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庭院嗅书香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h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弹指一瞬,不觉已是黄叶从秋风中飘落的的第十三个秋天。虽然秋风吹黄了草地,凋零了百花,带走了夏日的苍翠葱笼,但却带不走我无尽的思念与祝福。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每每想起这句诗,我的心里总涌起一种莫名的惆怅。是生活的艰辛,还是命运的无情,我一直琢磨不透。
  刘婶在我有能力感恩的时候勿勿而去,我连夜急急忙忙赶回去,可还是没能赶上看她最后一眼,只得从厚厚的挂历上无奈地撕下那个漆黑的夜晚。其实,我早已知道,即使赶上,我的心也会陷入过去回忆的泥淖里不能自拔。十三载的烟云流转,我又再次回到老家富乐,踏进刘婶家的院子。走在斑驳的青石板上,两旁苍苍的荒草,在风中摇曳着,我的心尤如雨中浮萍,孤苦无依。
  天空中骤然落下几滴冰凉的雨滴,潮湿了我的愁绪。刘婶家院子里的石磨还在,青涩的苹果挂满枝头,一切似乎还依旧,可刘婶已奔赴清香的云海,我已年逾不惑。多少年来,我痛苦彷徨时追寻情感的归依,努力使自己快乐起来。可在冷漠的人情社会中,我快乐的时光寥寥无几。我不敢去触摸这个难以趋及的梦幻,因为我怕让自己失望。而一直以来,我唯一固守的生命茎绿,并是刘婶教我识字、读书、明理的不曾勾兑的少年幸福快乐时光。
  站在刘婶家老屋寂寥空荡的院子里,驻足凝望,一阵清凉的风吹过,仿佛夹杂着一缕沁人心脾的浓郁书香,在空中坚久不息地回荡,梦幻般地打开我记忆中的美丽扉页。
  刘婶是母亲的故友,受母亲之托在闲暇时为我免费辅导功课,充当我的课外老师。她虽称不上知识渊博,但也配得上识文断字、知书达理。据母亲说,刘婶出身于书香门弟之家,他的父亲是位饱学的私塾先生。家里丰富的藏书为刘婶读书、识字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自幼聪慧过人的娘充分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在闲暇时读遍了《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唐诗三首诗》等书籍,刻苦勤奋的读书习惯铸就了他丰厚的文化底蕴。
  刘婶既不懂什么课标,也不懂什么教材教法。但她凭着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知识的体会与感悟、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她引导我在吟诵中体悟,从而培养起我对读书的浓厚兴趣。曾记得小学三年级时刘婶在院子里晃头摆手指导我吟诵孟郊的《游子吟》的情景:她首先用抑揚顿挫的声调一边有板有眼地教我诵读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迷迷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我背得滚瓜烂熟之后,再一字一句描述诗歌画面:一个游子第二天清晨将离开家乡漂泊天涯。这天晚上,暮色沉沉,在微弱的油灯下,一位慈祥的母亲不知疲倦地找在我儿子千针万线地缝补衣服。她一边缝补,一边盯嘱儿子漂泊在外一定要常回家看看,感恩父母。就这样,在她经年累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童年时就能随口背诵许多诗词,并且从此爱上了读书。
  多才多艺的刘婶还善于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我迷上读书,在知识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地畅游。还记得我上初中时,为了帮助指导我对老舍的戏剧《白毛女·龙须沟选场》的理解,她找好了道具,在院子里布置好舞台后,就叫她丈夫扮演王大春,自己扮配白毛女,爷爷扮演杨白劳,邻居张叔扮演黄世仁……在刘婶的主持下,他们唱、念、做、打,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歌剧表演,惟妙惟肖地再现了故事情景。饱餐了这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文中人物的面容和性格顿时在我的眼眸中鲜活起来,从而使我深刻地理解了“万恶的旧社会将人变成鬼,美好的新社会将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早已记不清多少个这样的场景,我乐在其中、沉浸其中、陶醉其中,宁愿时光永远停留在那幸福美好的朝朝暮暮。因为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已让我从此与书本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这满溢浓浓书香味情境的不断熏陶、感染、浸润下,我渐渐长大,由初中升入了高中,继而进入了令人向往的象牙塔。在象牙塔里,读书几乎成了我自觉或不自觉的习惯。我每日都流连于书山学海,贪得无厌地游遍书籍的琼林,如饥似渴地吮吸知识的甘露,不其厌烦地肥沃心灵中那片贫瘠的土地。在书中,我找到了千钟粟,寻到了黄金屋,觅到了颜如意……
  如今,作为人类灵魂铸造师的我,为了给学生一碗澄清的知识之水,我总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孜孜不倦地读书,不断地聚积细流,成其博大。我在书中倾听教改的浪涛,品味名师的艺术,感悟人生的真谛……读书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无论喜迎欢乐相聚,还是经历悲伤分离,我都与孤灯作伴,与书本为友。因为,读书能打开磨砺行为的窗户;能关闭浮躁喧嚣的门闩;能让单调的生活变得绚丽灿烂;能让孤寂的内心变得阳光温暖;能让平淡的人生变得多姿多彩。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应归功刘婶、感恩刘婶。
  刘婶已离我而去这么多年,可是一想起她,我总是鼻子酸楚、泪眼婆娑。在另一个世界,也许她的骨骸早已化为春泥,也许她的容颜早已暗淡于人们的记忆,可她指引我走上读书之路的大恩我会永远没齿难忘。现在,我多想再倾听她的古诗鉴赏,多想再欣赏她的课本剧表演,多想再聆听她的谆谆教诲,多想再和她话话家长里短。刘婶,你在天堂冷吗?孤独吗?如果无人相伴,就回到溢满书香的温馨老院里来吧!这里有我、有书和你永恒相伴,你就不会感到寒冷、孤单和寂寞。但愿在载满欢声笑语的老院和你遥遥相望,温情的欢乐鸟鸣能永安您的魂灵。但愿你多彩的教育机智,像指路的明灯,执着地照耀人们好读书、读好书。
  刘婶,故乡的老屋前,又吹过了秋风,秋风中还夹杂着浓郁的书香。它们记得你曾莅临人间,就如我心底的你,从未离开。你我已不能相见,惟愿天堂和来世重逢。
  ——选自《多依河》2018第4期

其他文献
园子  从我家往南不到200米有一个园子。园子狭长,呈东西走向。这个东西走向的园子,是我每天去西边菜市场买菜的必经之路。有近道。可是我喜欢舍近求远走这里,喜欢每天检阅一遍路两边认识或不认识的各式花、草、树。听听她们的悄悄话,看看她们的姿容,看看树木花草或听听她们说话,有时要比看不想看的人或听不想听的话轻松有趣。  此时已是深秋。松树、柏树还在绿着。不明白为什么要在街心公园种大片的松柏。那种暧昧的苍
期刊
儿时看安徒生《海的女儿》,小人鱼失去美妙的歌喉,换来双脚只为赤足与王子相携海滩,她每迈一步都心如刀割,而王子不知;她从沉船里救了王子的性命,王子也不知;她把刺向王子的匕首扔进海里,自己化作天堂的泡沫,王子同样也不知……  那时,幼小的心灵常常被“感动”所充塞,多少年过去了,今天忽然想起这个故事来,更多的对人生的感动使我落泪了。  缘何流泪?张爱玲在她的一篇文章中总结说:女人是水做的,被感化了的时候
期刊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岁月走过了,若父母没有给他们留下更多的回忆,将是一种遗憾。大女儿小时,天资聪颖,口齿伶俐,但随着女儿的长大,我对她童年的印记,她小时候讲过的话,做过的事,渐渐模糊,不是不爱,而是时光不停地打磨著久远记忆,心绪不免有些许慌张。陪伴孩子成长,有辛苦更有甘甜,尤其是童言的无忌,童趣的纯真,让我忍俊不禁,甚至还会令人深思回味。小儿今年十一二岁了,也即将告别缤纷的童年,为此,我点开了大脑
期刊
时光在生命里的苍桑幽幽淡淡,生长在心里的希望、温暖、暖念、美好变得越越平淡。当一种恬淡温馨的感觉在初冬的况远里,生成文字里的清婉疏影,那些只有影子才懂得的叹息,便也会还原为最初的素心清尘,微笑着在时光的岸边轻轻眺望。  这红尘,无论是亲情、爱情、友情、师徒、同事之缘,只要生命交汇,似乎都是天意,冥冥中无法预知。某个路口,因着某个契机,我们就相识了,穿过岁月的风铃,如暖流馨香了孤寂的心。这个世间,也
期刊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一年一度的四大节日(除春节之外的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民间把这天叫五月五,官方管它叫端阳、端午或端五节。据说,我国第一位有名有姓的伟大诗人屈原遭贬流放,经汨罗江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天当做盛大的节日,隆重地纪念。  端午节的来历是真是假,至少如此沿说了一两千年,早已约定俗成,人们便按照传统习惯那样过就是了,谁也不想作训诂考证工作。即使有人愿意那样
期刊
江寒雪,原名黄建南。先后在《奔流》《西部散文选刊》《参花》《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太湖》《姑苏晚报》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散文诗、小说等文学作品60余万字。出版有散文集《一川烟草》《落花人独立》。曾获全国第四届“中华情”诗歌散文大赛金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风水宝地  姑苏城内,观前街西北约一里地开外的一条陋巷内,留存有一宅千年古迹,乃北宋名臣范仲淹的
期刊
当一阵春风吹过金房古道旁的重镇长安时,那一片片山垭间和坝子里原生的富硒茶树已经蠢蠢欲动。春雨在前夜润泽大地,旭日暖阳唤醒了茶树间沉睡的芽宝宝,迫不及待的悄悄竖起耳朵探听春天的声音,急切的伸出小手牵上河柳的绿丝,共享春的浪漫。  朝阳升上关垭,就没有阻挡的奔腾而来,穿过“中国美丽田园”之称,延绵十里茶园的整个长安坝子,气势磅礴。一路上青山、绿水和着白墙黛瓦的传统徽派建筑,时而似泼墨重彩,时而又如淡抹
期刊
岳母离开我们已经整整32年了。  岳母生前活着的时候,我们没有见过面。那个时候,我和妻子还只是同学关系,也没有和岳母见面的条件。  我和岳母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她的葬礼上,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在那口杏黄色的棺木里。此时的岳母已经因病去世。  我和妻子是高中时期的同班同学。念书的时候,我们只是同学关系,从来也没有谈过情,说过爱,更没有想过以后会成为夫妻。结婚之后,同学们都以为我们是在读书
期刊
父亲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那時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更别提给父亲过生日了,何况父亲三岁丧父,六岁丧母。一个没爹没娘的孩子,生日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淡忘了。对于自己的生日,父亲也不太清楚,后来还是我和母亲经过询问本家几个长辈才得知大概是6月13日,至于是农历还是阳历就分不清了。  2003年我工作后,每年阳历6月13日都会给父亲简单过个生日,说是过生日,其实也就是全家人在外面吃个便饭而已。古人说,父母之年
期刊
在江南水乡住了二十余载,同样是江南的秋天,我更喜欢故乡的秋天。恰株洲房产交付,又逢家父生辰,更想回湘展业,于是匆匆踏上回湘的高铁。  久晴的江南水乡淅淅沥沥的下了一场秋雨,秋风微凉,好友驱车送我,倍感轻松,不需在雨中行,可赏窗外一路烟雨迷濛的风景。站台上静静地等候,不似春节熙熙攘攘,有些许安静,随着轨道声,“和谐号”宛如一条长龙缓缓入站。进入车厢入坐,我旁边坐着一位老奶奶,相互寒暄,才知道老奶奶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