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在课堂上轻舞飞扬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ldw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语文教学的讲解法已经不为教学界所推崇,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仍受到不同程度的禁锢。笔者以为,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提升语文能力的关键在于激活课堂的思维,还学生以思想的自由和心灵的关爱。
  关键词:求同存异 质疑 生活情境
  
  课堂是汲取知识的主陣地,课堂如成了死水在我看来那是老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不经过激碰,思维何以活跃?没有思维的课堂,老师的价值在哪里?上课的意义又在哪里?作为教师,要还原真实的课堂,去追寻语文课堂的生态之美,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轻舞飞扬!
  一、倾听花开的声音——认同学生的不同感受
  语文探究最大的特点是答案的发散性与开放性,这也正是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所在。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不要小看了现在的孩子,他们所处的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接触的东西未必会比成年人少,求知的速度更不会比成年人慢。可是我们的老师受师道尊严传统的影响,认为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就得唯教师为尊严,这其实同现代教育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根据学生求新、求异、爱求刺激的心理,给他们以尽可能的赞同,促使学生用积极进取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具体问题的情境中去,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汲取知识,增长才干,培养创新精神。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吃透教材,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他们标新立异,但又能自圆其说而不是只求怪异。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只有一个声音,对于不是自己预期的答案总是不屑一顾,然后死拉硬扯把学生思维拉回到原定预设的轨道。其实那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不必说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生也会很受打击,他们的思维被最大限度地束缚,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创造精神与思维的动力。比如《尊严》一文,文章主旨是要让学生懂得何谓尊严,何谓人格,懂得去尊重别人,把握了这个大方向,如果学生有这样的看法:如果因为要尊严而饿死了,那么尊严的意义又在哪里?这样的想法又何尝不可!这样允许学生自主思考,才使学生积极求知、主动进取。
  二、疑问是求知的开始——学会质疑地寻找问题
  “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这是巴尔扎克的至理名言。确实,有疑才有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思维探究的火种。所以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势必让学生学会质疑。课堂上老师要用尽一切手段,促使学生有质疑的积极性,使其思维整节课处于激越状态。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教师在上课开始时讲了很多关于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整首诗埋下了伏笔,然后在分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问:“如何来理解文中‘碧空尽’、‘唯’的含义?”这样便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基调天马行空想象其中难得的深厚友谊。于是一段时间的探究后学生就提出了一大串关于两人友谊、关于文章写法的问题,并且把写法和情感的线贯穿了起来,古诗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空的支持,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可提出质疑。每位有经验的老师应当善于运用多种设疑方法,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思想的火花。对于难度较大、比较容易遗漏的内容,如果从正面切入难以奏效,教师可以旁敲侧击,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正确方向,进而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究、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如此状态下的课堂必是生机勃勃而活力无限的。
  三、还教学以本真——取境生活来创设教学
  哲学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可是现在却有那么多的家长或者教师把孩子禁锢在书本中而不让他们感受实践与生活。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枯燥的课堂中转向社会中活生生的知识,就像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让语文教学兴趣盎然而且事半功倍。
  (一)课堂模拟生活:生活是最生动的教材,学习的源泉离不开生活中的许多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切身的感受中得到直接体验,从而理解文本的内涵。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开始时,为了提升孩子们的情感认识,明确战争对人类的伤害。我找来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图片,讲解的时候更是煽情,可是当笔者悄悄关注学生的反应时,却发现沉浸在其中的却是少数,有的学生还在笑呢!这使我认识到战争离他们太遥远了,生活在蜜罐中的他们对家人生离死别的感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就改进了教法,启用了5·12大地震的视频、图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学生的思绪拉向了亲人在一瞬间分离的惨烈现场,并配上扣人心弦的音乐。然后又提出问题:如果这是一场残酷的战争,它摧毁了大家的家园,夺去了亲人的生命,此刻你有怎么样的感受……“角色替代”的方法让他们迅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体会人物的真实感受,更何况作为民工小学我们班有很多学生是四川来的,那种乡音所带来的感情尤为强烈,学生们很快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了。
  (二)课堂还原生活:课堂即是生活,在课堂教学中,从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把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作为材料恰当地创设情境。
  让学生如同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领悟知识,把感性的书本知识上升为理性的自我知识,并可以用更成熟的思想增强自己的实践意识。如《蟋蟀的住宅》一文,我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去观察蟋蟀这个小昆虫及其住宅。因为是民工小学又地处农村,所以这不是难题,班上绝大部分同学都积极响应认认真真地趴在草丛里仔细观察过蟋蟀并研究过它的住宅。然后再上这篇课文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如鱼得水,得心应手。甚至还提出不少对这项“伟大的工程”的建议和书上未曾提到的优点。
  所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畅谈自己的想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放开思维的翅膀,才能在课堂上使师生之间水乳交融,让学生真正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并提高能力。■
其他文献
美文《边城》,清丽如水!  那是湘西边地的一个小镇——茶峒。古朴悠远的吊脚楼,水声潺潺的沱江,悠闲漂流的木船,清亮淳朴的苗歌……多少年来,总是伴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于慢慢消散的薄雾中渐渐清晰,而古老的青石板路,沉默地记录下日月光华。  品读《边城》,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一、美在人性——如水般透明晶莹  女主人公翠翠在背负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之下,
期刊
边塞精神体现的是西部人的精神,人才是精神的主体,并对精神的传承起着决定作用。西部是一个历史变迁频繁,多民族文化共生之地。古边塞精神反映的是西部人在战争年代的精神状态,昔日古战场上战士坚决抵御的游牧民族,如今已在历史变迁中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代边塞精神经历了由对抗到和平共处的转变,更多地体现了西部人在生存中的精神状态。周涛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更多地对生活在西北边地的游牧民族和戍边军人做了深
期刊
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因而决不能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下面就《史记》选读谈谈对选修课教学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认真阅读单元说明  《史记》选读共七个单元,每单元课文前都有说明材料,这些说明材料用最简约的文字恰当地概括了本单元的内容,并为学习作了宏观上的指导。  例如,第四单元“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司马迁不仅仅是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文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实践中,还应努力在“评议”上下功夫,提高学生“修改”的能力。  一、示范评讲,明方向  我们语文老师教写字、朗读时,是“下水”的,而到教作文时,便只在岸上当“教练”,不下水,哪知水的深浅呢?学生修改习作前,我经常将自己“下水”示范的文章让学生评价,对照习作要求,寻找欣赏点
期刊
摘 要:关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文学评论的传统观点认为他是个吝啬鬼,依笔者看,他不仅不是什么吝啬鬼,反而是中国人中勤俭持家的代表,是节俭过日子的典范,并且是一个对他人慷慨大方、仗义疏财的榜样!还是个重情义的大丈夫。  关键词:吝啬鬼 为富而仁 勤劳大方 节俭持家    读中国古典文学的人,依照传统观点,都把严二老官严致和即严监生当作吝啬鬼的典型,并且把他和外国文学中的世界四大著名吝啬鬼(夏洛克
期刊
如何开展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摆在所有中学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笔者也曾煞费苦心多方尝试,实践证明:“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利用“下水作文”这一法宝,便可将作文这“拦路虎”轻松地制服。  一、巧下水,引入门  初中学生虽已有多年以上“写龄”(写作时间),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未真正入门,对写作缺乏热情,作文课上听得天花乱坠,看到作文题目却咬烂笔头不知所措。“兴趣是最好
期刊
举世瞩目的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式于2010年4月30日晚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隆重举行。浪花飞溅的黄浦江畔,5.28平方千米的上海世博园区,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精彩相聚。穿越百年盛世繁华,东方古国首次携手世界,搭建人类光荣与梦想的舞台。与世博同行,与盛会齐悦。2010年中考与这一人类文明盛会相约,同考生一起分享世博带来的精彩与美丽。下面,笔者就此进行一番梳理与总结。    解读篇    一、语音汉
期刊
摘 要: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异彩,观点如下:1.追求和谐;2.顺其自然;3.选择生成;4.力求简约。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体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荷的本真与质樸,大自然是生命之母,是万物之源,它之所以生生不息,日趋繁盛,是因为大美而无华、大美而无痕的自然智慧,而我们的现代教育却陷入了一些误区,正需要追求和谐、自然、本真、质朴的原生态课堂教育。作为教师,如何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呢?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个体需要决定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其中,动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驱动和诱发人的行为,规定行为的方向和力度,是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学习能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层是知识;第二层是能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期刊
摘 要:当下作文教学存在远离孩子的生活现场,意愿倒置,内容倒置,急于求成等问题。孩子处于“被动作文”状态,难以快乐地写作。如何让孩子快乐地写作?笔者进行了思考与实践:丰富生活,开启写作源泉;广泛阅读,打好人生底色;随文练笔,让童心随文飞扬。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 教学现状 实践与探索    一、从儿子买鹦鹉说起  放学刚到家,儿子就缠着要买虎皮鹦鹉,我心想:你能把自己养好就不错了,哪有闲情养什么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