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文《边城》,清丽如水!
那是湘西边地的一个小镇——茶峒。古朴悠远的吊脚楼,水声潺潺的沱江,悠闲漂流的木船,清亮淳朴的苗歌……多少年来,总是伴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于慢慢消散的薄雾中渐渐清晰,而古老的青石板路,沉默地记录下日月光华。
品读《边城》,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一、美在人性——如水般透明晶莹
女主人公翠翠在背负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之下,奇迹般地长成“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的”美丽少女。甚至当她的内心被莫名其妙的感情占据而心事重重时,一到了夜里照样能甜甜地睡去。单纯质朴的心性,莫不是有水样的灵魂!
老船夫是一个忠厚、大方的人。“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誰要这个!”实在却情不过,“为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男主人公傩送是爽直、诚恳的,而哥哥天保更是豪爽、慷慨。在他们知道对方也爱翠翠后,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而是彼此鼓励,彼此谦让。湘西的柔水与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坦荡的襟怀,爱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里。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咀华集》)
二、美在风情——如水般安宁醉人
这里景美,人美,情更美。
这里宛若一个世外桃花源:“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没有现世的喧嚣与纷争,也没有都市的冷漠与矫饰,有的只是清新与淡雅,静穆与和谐。
元宵节的烟火,端午节的龙船,中秋节的赏月和男女对歌,男女定情要走的 “马路”、“车路”,人们爱唱的巫师迎神歌……更表现出湘西边地风俗纯真的美。
其中端午节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之一。全镇人都涌来看划龙船,之后,又有缚了红布条子的雄鸭,放在水中让人泅水去捉,谁把鸭子捉到,鸭子就是谁的了。不消说竞赛者是何等的快活,观众是何等的振奋,就连身为局外人的读者,又何尝不是感同身受,如痴如醉。
苗族人认为“一个多情的鸟绝不是哑鸟。”每到特定的节日时,年轻人必用唱歌向心上人表达爱慕之情。歌使男女结合起来,这里没有金钱、门第观念,不拘泥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老在高崖上唱了半夜的歌,翠翠梦中的灵魂就漂浮起来了。这是何等自由而又浪漫的风情!
三、美在行文——如水般灵动明净
《边城》的文学语言别具一格,追求纯和真,且极具个性。长句精确,曲折而富韧性,短句重感性,活泛有灵气。
作者写景笔触纤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如诗如画:“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这些句子描摹逼真而简短洗练,呈现出单纯干净的美,有一种出尘而卓然的清丽,似林泉深处悠然飘出的牧歌。
简约、冲淡的文字,营造出了一个不是桃源而胜似桃源的恬淡意境。正如刘西渭先生评价《边城》时所说:“这里一切是谐和,……一切准乎自然,而我们明白,在这自然的气势之下,藏着一个艺术家的心力。”(《〈边城〉与〈八骏图〉》)
四、美在意蕴——如水般绵长永恒
历来,《边城》均被称为是“人性美的赞美诗”。绿水青山构成桃花源式的美丽自然环境,诚实善良构成一派和谐的人文环境,故事里的人物无论主次无一不是美的。
不过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可见,沈从文具有某种深刻的悲剧感,这种悲剧感其实深深地掩埋在其冲淡宁静的表层下,涌动着绵长的哀愁和悠远的情意。
《边城》的格调是忧郁的,小说中翠翠的父母因为爱而双双殉情,一身好水性的天保得不到翠翠的爱而葬身鱼腹,傩送因为哥哥的死与老船夫产生隔膜、误会,远走他乡。老船夫因担忧翠翠的命运,以致身心交瘁,抱憾身亡。只剩下翠翠这只“孤雏”无望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
这些平凡生命主体的沉浮飘忽,折射出作家对人生命运的偶然性和不可知性的深沉的忧虑和思索。所以,作品在着意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同时,流动着悲剧的旋律,摄人魂魄,自然而然地引起人的悲悯和怜惜之情。这种悲剧也更加平实、真切,也更容易为普通人理解和接受。
但那份沉郁厚重而又幽微难名的伤痛灼烧着阅读者的主体情感体验,从而使对众生多样性和普遍性悲剧意蕴的探索与思考走向了希望和永恒。
静水流深的沱江从远古默然行来,滋养了两岸子民洁净的灵魂,润泽了边城美丽的风土人情,于无声处陶醉了一代又一代过客。■
那是湘西边地的一个小镇——茶峒。古朴悠远的吊脚楼,水声潺潺的沱江,悠闲漂流的木船,清亮淳朴的苗歌……多少年来,总是伴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于慢慢消散的薄雾中渐渐清晰,而古老的青石板路,沉默地记录下日月光华。
品读《边城》,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一、美在人性——如水般透明晶莹
女主人公翠翠在背负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之下,奇迹般地长成“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的”美丽少女。甚至当她的内心被莫名其妙的感情占据而心事重重时,一到了夜里照样能甜甜地睡去。单纯质朴的心性,莫不是有水样的灵魂!
老船夫是一个忠厚、大方的人。“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誰要这个!”实在却情不过,“为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男主人公傩送是爽直、诚恳的,而哥哥天保更是豪爽、慷慨。在他们知道对方也爱翠翠后,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而是彼此鼓励,彼此谦让。湘西的柔水与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坦荡的襟怀,爱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里。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咀华集》)
二、美在风情——如水般安宁醉人
这里景美,人美,情更美。
这里宛若一个世外桃花源:“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没有现世的喧嚣与纷争,也没有都市的冷漠与矫饰,有的只是清新与淡雅,静穆与和谐。
元宵节的烟火,端午节的龙船,中秋节的赏月和男女对歌,男女定情要走的 “马路”、“车路”,人们爱唱的巫师迎神歌……更表现出湘西边地风俗纯真的美。
其中端午节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之一。全镇人都涌来看划龙船,之后,又有缚了红布条子的雄鸭,放在水中让人泅水去捉,谁把鸭子捉到,鸭子就是谁的了。不消说竞赛者是何等的快活,观众是何等的振奋,就连身为局外人的读者,又何尝不是感同身受,如痴如醉。
苗族人认为“一个多情的鸟绝不是哑鸟。”每到特定的节日时,年轻人必用唱歌向心上人表达爱慕之情。歌使男女结合起来,这里没有金钱、门第观念,不拘泥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老在高崖上唱了半夜的歌,翠翠梦中的灵魂就漂浮起来了。这是何等自由而又浪漫的风情!
三、美在行文——如水般灵动明净
《边城》的文学语言别具一格,追求纯和真,且极具个性。长句精确,曲折而富韧性,短句重感性,活泛有灵气。
作者写景笔触纤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如诗如画:“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这些句子描摹逼真而简短洗练,呈现出单纯干净的美,有一种出尘而卓然的清丽,似林泉深处悠然飘出的牧歌。
简约、冲淡的文字,营造出了一个不是桃源而胜似桃源的恬淡意境。正如刘西渭先生评价《边城》时所说:“这里一切是谐和,……一切准乎自然,而我们明白,在这自然的气势之下,藏着一个艺术家的心力。”(《〈边城〉与〈八骏图〉》)
四、美在意蕴——如水般绵长永恒
历来,《边城》均被称为是“人性美的赞美诗”。绿水青山构成桃花源式的美丽自然环境,诚实善良构成一派和谐的人文环境,故事里的人物无论主次无一不是美的。
不过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可见,沈从文具有某种深刻的悲剧感,这种悲剧感其实深深地掩埋在其冲淡宁静的表层下,涌动着绵长的哀愁和悠远的情意。
《边城》的格调是忧郁的,小说中翠翠的父母因为爱而双双殉情,一身好水性的天保得不到翠翠的爱而葬身鱼腹,傩送因为哥哥的死与老船夫产生隔膜、误会,远走他乡。老船夫因担忧翠翠的命运,以致身心交瘁,抱憾身亡。只剩下翠翠这只“孤雏”无望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
这些平凡生命主体的沉浮飘忽,折射出作家对人生命运的偶然性和不可知性的深沉的忧虑和思索。所以,作品在着意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同时,流动着悲剧的旋律,摄人魂魄,自然而然地引起人的悲悯和怜惜之情。这种悲剧也更加平实、真切,也更容易为普通人理解和接受。
但那份沉郁厚重而又幽微难名的伤痛灼烧着阅读者的主体情感体验,从而使对众生多样性和普遍性悲剧意蕴的探索与思考走向了希望和永恒。
静水流深的沱江从远古默然行来,滋养了两岸子民洁净的灵魂,润泽了边城美丽的风土人情,于无声处陶醉了一代又一代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