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人伦日用: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来源 :江海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ia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日渐重视,人伦日用的重建问题成为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人伦规范是在人们的交往实践中凝结的,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合理规范形态,具有深刻的人学意蕴.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重建人伦日用的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和难题性,即如何处理个体性与伦理性的关系,仍然是现代社会悬而未决的普遍问题.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中,重建人伦日用体系,既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需要立足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实践.当代中国的人伦重建,既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灵需求,更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动实践,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理论意义.
其他文献
“中国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两个方面,是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和现代化道路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开创的.“中国道路”建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前两个时期,开创、成型、发展于后两个时期;“中国道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历史性飞跃,拓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中国道路”植根于民族独立和自力更生,扩展于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中国道路”的确立,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和人类思想价值,有利于回击关于中国的西方
罗伯逊是著名历史学家,在史学研究方法上的确令人称道,但受欧洲中心论的局限,罗伯逊终究难以突破布丰、德波和雷纳尔等人在美洲印第安人研究上设置的藩篱,成为启蒙时代“美洲退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罗伯逊的美洲史研究在他所处时代无疑影响了很多欧洲人美洲观的形成,不乏正面或积极的因素在内,但负面的作用同样显而易见.他从“退化”角度对美洲土著人特性的描述看似无超出布丰等人的独到之处,只是以学界认同的名人身份促使了这种理论的广泛扩散.其实,罗伯逊在研究中没有完全照搬布丰等人的命题,而是在确认美洲土著人体质“退化”的前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主办了七个系列的学术活动,其中包含若干场高端国际学术对话.本次对话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欧阳康与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前副议长、马来西亚交通部原部长、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之间展开,涉及的问题有:第一,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历史进步与思想创新;第二,如何看待中国百年发展对世界和亚洲文明进步的贡献与未来责任;第三,如何看待当前世界变局及其提供的机会与挑战;第四,如何看待一些西方发达国家
2021年5月12日,由我校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邢福义先生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华语语法研究”结项鉴定会在语言研究所举行.该项研究获得项目鉴定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专家们一致认为:六卷本《全球华语语法》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多卷本的关于全球华语语法的研究性著作,对于深化汉语的语法研究、推动语言理论的建设、促进华语的健康发展和世界传播、增强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成果无论是学术观点上还是研究方法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创新性,将会产生广泛而长远的学术影响,是一项优秀的不可多
期刊
由荻生徂徠、太宰春台和海保青陵所创立的“徂徠派经世学”,以朱子学批判为端绪,通过对儒教所展开的全面批判和重新解释,终于脱出儒教,使江户思想界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流派——“日本近世新法家”⑤.“古文辞”式的再解释和对“古今鉴照”方法的实用式展开,使迄今以正统自居的儒教哲学观、社会观、政治观、道德观、伦理观等固有面貌,均为之发生巨变.
期刊
预期是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重要因素,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居民房价预期的邻里传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房价预期存在显著的邻里效应,即邻里对房价的预期影响居民个体对房价的预期,且这种影响是同方向的.房价预期的邻里传导效应在不同认知水平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随着居民个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传导效应相应减弱.同时,信息渠道的拓展降低了居民个体房价预期的邻里传导效应,相较于电视传媒,互联网的替代作用更大.子样本研究表明,房价预期的邻里效应在城乡居民和高低年龄段居民中均显著存在.上述结论在运用工具变量法和控制各种
文章回顾了数字社会学的产生背景,认为数字社会学应当被视为一种学科大融通的尝试与努力.研究发现,数字社会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前数字”时代传统技术社会学的继承和发展,其至少包括三个互相关联的应用性研究主题,即大数据的获取与分析、数字媒体使用的社会学分析以及数字社会学批判性研究.
明治时期对于近代的中国与日本而言是一个文化价值观解构与重构的时代.江户时代的“锁国”,使“中国”这个“他者”对于明治时期多数日本人来说是一个未尝亲历的异域世界,“文本中国”承载了他们太多的想像.但当他们踏足这片大陆的时候,“现实中国”给予他们的异质感却更为深刻,加之中国在东西方文明碰撞时的衰退以及日本学习西方文明的“成效初显”,日本人的“对华傲慢情结”开始初露端倪,成为日本在东亚地区自我膨胀的心理渊源.其中,日本知识人的中国调查及中国体验对此发挥了重大作用.近代日本游华知识人曾根据自己的中国体验塑造了新的
期刊
近人刘师培据传世文献认定虞舜时代即有“乐教”,且将其基本内涵理解为音乐(含歌舞)教育.考古学已经证明,新石器时代即有乐器与歌舞的遗存.不过,殷商甲骨文和金文虽有“乐”字,却均为地名而不指音乐,周公时代才以“乐”指称人内心的愉悦,这种愉悦虽包含音乐却不特指音乐.明晰的“乐教”思想、完备的“乐教”体系及有效的“乐教”管理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虽不能说原始音乐歌舞对周代“乐教”没有影响,但二者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前者是服务于“通天”的巫觋文化,后者是落脚于“治民”的世俗文化.前者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在
深刻理解与论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这是新时代中国法学界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就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基于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哲学阐释,深入探讨习近平法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发展的原创性贡献,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法治思想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创造性地阐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悉心把握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趋势,科学揭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统一规律和交流互鉴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