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儿科普读物的特殊性,对编辑工作有着许多特殊要求,挺高少儿科普读物的编校质量,一方面需要从编辑作者这两者身上做文章,另一方面出版社也应该完善出版规章制度,创造一个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的出版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长效机制,保证图书的质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科普读物;编校质量
科普读物是少年儿童重要的精神食粮,一本好的少儿科普读物,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启迪少年儿童思维,激发他们对自然、社会科学研究的兴趣是非常有帮助的,甚至对提高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科学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少儿科普读物的编辑加工,既繁杂又多变,与编辑一般成人读物相比难度要大。少儿科普读物的特殊性,对编辑工作有着许多特殊要求,要想提高少儿科普读物的编校质量,这对编辑在自身素质建设上有独特的要求。对于出版社而言,出版大量的高质量图书,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强有力武器。它不仅会给出版社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荣誉,提高出版社的知名度,而且还会极大地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职工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引导大家出版更多的精品,从而从根本上优化图书结构和资源配置,使出版社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少儿科普读物的编校质量,必须在“人”和“制度”这两个方面做好文章。
一、从编辑和作者出发
对图书编校质量来说,编辑是直接的影响者和决定者。作为少儿科普读物编辑,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对自己所编辑的图书要精益求精。少儿科普读物的编辑要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要根据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充分考虑儿童的词汇量、接受方式、阅读习惯与兴趣点、阅读时间、视觉感受等。注重少儿科普读物的故事性、参与性、游戏性、趣味性,从书名、文字内容到版式设计都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和接受心理,编出适合他们阅读、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图书。
少儿科普读物的内容要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知识要正确,避免常识性或科学性错误,文字要浅显明白,语言要规范,少儿科普读物语言运用中的不规范现象,将会严重影响科普信息的传递,影响科普知识的传播和积累,作为编辑,我们应该本着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从打造科普品牌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促进科普语言规范化、标准化。
编辑的案头工作是图书出版的一个重要环节。图书的编校质量是衡量编辑人员的重要标准。在编辑工作中所需要的不仅是耐心,更需要责任心。少儿科普读物编辑自身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文字功底。最基本的编辑业务能力是文字能力。首先,要熟悉国家有关出版物语言文字的文件,像《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文字法》《简化汉字总表》《标点符号用法》等,具备熟练的编辑技巧,在审稿过程中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不合事理、不通顺的句子,并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有效地纠正书稿中的错误,最大限度地保证科普读物的质量。编辑能否在书稿加工过程中消灭差错,发现和修改书稿中的语病,奉献给读者准确、完整、无误导的信息,将直接关系到少儿科普读物的质量。编辑要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认真审读稿件,严格把关,精心润色,提高稿件的质量。
同时,选题本身的质量是图书质量的基础,对科普图书的编校质量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再好的编辑如果没有好的选题、好的原稿质量作为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编校质量这一方面把起关来就会比較难。一个好的选题必须有好的作者来完成,在选择作者时必须严格把关。如今,能够担当少儿科普读物创作的人越来越少,少儿科普作者本身的素质也亟待提高,大部分作者缺乏科普语言的驾驭能力、缺乏跨学科的知识贯通能力和讲故事的技巧。编辑在策划选题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作者的科学水平、写作技巧,还要考察作者的语言文字休养,要找到科普知识、写作技巧、文字休养都高的作者,以确保少儿科普读物的质量。
现在,国内一些优秀的少儿科普读物大多数是引进国外版权的,这就对翻译者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翻译者不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只是针对文字的直译,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原稿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对少儿科普语言的规范性、知识的正确性都会有很大的误导,如果编辑不认真加以核实,或者编辑本身的知识面不够,纠正不出存在的差错,那编校质量就会得不到保障,甚至还会出现一些错误的知识点,贻笑大方。因此,对于引进版的少儿科普读物,一定要在翻译者这个源头把好质量关。
二、完善出版规章制度
出版社应该创造一个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的出版环境。作为出版社,要不断完善出版规章制度。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要控制好编校质量,制度建设首当其冲。出版社要认真执行“三审制”,即由责编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和总编辑终审。 现在一些出版单位质量意识淡薄,对图书质量重视不够,书稿的三审和三校一读制很难建立起来,流于形式,整个编辑出版流程缺乏质量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说,图书编校质量必须要有相对客观适度的图书出版数量、相应的工作人员数量和业务素质、严格的“三审”“三校”制来做保障的。
1.规章制度的保证
出版社要建立编校质量体系操作办法、组织机构;建立符合出版社实际,易于实施的编校质量规范和标准;确定具体的书稿编校质量检查节点或自查、互查、抽查措施;确定编校质量体系的奖惩档次与级别,以及特殊稿件的绿色通道等。
为了确保图书的编校质量,建立专家审稿制度对出版社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可以组织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编辑经验丰富的退休编辑,对所有图书实行印前审读。
强化对校对工作的认识。《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明确指出:“校对工作是图书出版生产流程中的独立工序。”必须保持专职校对的核心地位。出版社不仅要设立专业校对机构,要保证有与编辑合理配比的专职校对员,还要保持专职校对的核心地位。
许多出版社对校对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校对可有可无。实际工作中,校对工作不断地被弱化,为了减少工作环节,提高出版工作效率,“砍”校对;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砍”校对;甚至取消校对机构、实行编校合一,或者校对社会化,出版社只设管理人员,把校对工作的主角由出版社的专职校对员转换为编辑和社会力量,要这就直接影响了图书的质量。一般情况下,社外校对人员,技术、经验、心态和责任心不如社内专职校对员。因此,取消校对机构、实行编校合一,或者以外校替代专职校对,无论是从提高工作效率、还是从降低成本考虑都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另外,校对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工作,既然要做,就应该安排专业人员做,而且应该也必须以出版社专职校对员为核心。
2.奖惩制度的保证
出版社在保证出版规章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的前提下,要完善奖惩制度。把图书质量的优劣与编辑的经济收入紧密联系,是提高图书质量的有力手段。诸如奖优罚劣、奖勤罚懒、重奖重罚等,形成新的价值取向,促成良性循环,建立以质量为中心,激励更多的编辑人员在多做贡献中求得心理平衡。
总之,要想提高少儿科普的编校质量,就要“多管齐下”,从作者、编辑、出版社等几个方面出发,要落实“人”和“制度”的双刃剑,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长效机制,保证图书的质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作者单位: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关键词:科普读物;编校质量
科普读物是少年儿童重要的精神食粮,一本好的少儿科普读物,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启迪少年儿童思维,激发他们对自然、社会科学研究的兴趣是非常有帮助的,甚至对提高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科学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少儿科普读物的编辑加工,既繁杂又多变,与编辑一般成人读物相比难度要大。少儿科普读物的特殊性,对编辑工作有着许多特殊要求,要想提高少儿科普读物的编校质量,这对编辑在自身素质建设上有独特的要求。对于出版社而言,出版大量的高质量图书,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强有力武器。它不仅会给出版社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荣誉,提高出版社的知名度,而且还会极大地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职工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引导大家出版更多的精品,从而从根本上优化图书结构和资源配置,使出版社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少儿科普读物的编校质量,必须在“人”和“制度”这两个方面做好文章。
一、从编辑和作者出发
对图书编校质量来说,编辑是直接的影响者和决定者。作为少儿科普读物编辑,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对自己所编辑的图书要精益求精。少儿科普读物的编辑要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要根据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充分考虑儿童的词汇量、接受方式、阅读习惯与兴趣点、阅读时间、视觉感受等。注重少儿科普读物的故事性、参与性、游戏性、趣味性,从书名、文字内容到版式设计都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和接受心理,编出适合他们阅读、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图书。
少儿科普读物的内容要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知识要正确,避免常识性或科学性错误,文字要浅显明白,语言要规范,少儿科普读物语言运用中的不规范现象,将会严重影响科普信息的传递,影响科普知识的传播和积累,作为编辑,我们应该本着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从打造科普品牌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促进科普语言规范化、标准化。
编辑的案头工作是图书出版的一个重要环节。图书的编校质量是衡量编辑人员的重要标准。在编辑工作中所需要的不仅是耐心,更需要责任心。少儿科普读物编辑自身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文字功底。最基本的编辑业务能力是文字能力。首先,要熟悉国家有关出版物语言文字的文件,像《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文字法》《简化汉字总表》《标点符号用法》等,具备熟练的编辑技巧,在审稿过程中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不合事理、不通顺的句子,并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有效地纠正书稿中的错误,最大限度地保证科普读物的质量。编辑能否在书稿加工过程中消灭差错,发现和修改书稿中的语病,奉献给读者准确、完整、无误导的信息,将直接关系到少儿科普读物的质量。编辑要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认真审读稿件,严格把关,精心润色,提高稿件的质量。
同时,选题本身的质量是图书质量的基础,对科普图书的编校质量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再好的编辑如果没有好的选题、好的原稿质量作为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编校质量这一方面把起关来就会比較难。一个好的选题必须有好的作者来完成,在选择作者时必须严格把关。如今,能够担当少儿科普读物创作的人越来越少,少儿科普作者本身的素质也亟待提高,大部分作者缺乏科普语言的驾驭能力、缺乏跨学科的知识贯通能力和讲故事的技巧。编辑在策划选题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作者的科学水平、写作技巧,还要考察作者的语言文字休养,要找到科普知识、写作技巧、文字休养都高的作者,以确保少儿科普读物的质量。
现在,国内一些优秀的少儿科普读物大多数是引进国外版权的,这就对翻译者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翻译者不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只是针对文字的直译,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原稿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对少儿科普语言的规范性、知识的正确性都会有很大的误导,如果编辑不认真加以核实,或者编辑本身的知识面不够,纠正不出存在的差错,那编校质量就会得不到保障,甚至还会出现一些错误的知识点,贻笑大方。因此,对于引进版的少儿科普读物,一定要在翻译者这个源头把好质量关。
二、完善出版规章制度
出版社应该创造一个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的出版环境。作为出版社,要不断完善出版规章制度。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要控制好编校质量,制度建设首当其冲。出版社要认真执行“三审制”,即由责编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和总编辑终审。 现在一些出版单位质量意识淡薄,对图书质量重视不够,书稿的三审和三校一读制很难建立起来,流于形式,整个编辑出版流程缺乏质量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说,图书编校质量必须要有相对客观适度的图书出版数量、相应的工作人员数量和业务素质、严格的“三审”“三校”制来做保障的。
1.规章制度的保证
出版社要建立编校质量体系操作办法、组织机构;建立符合出版社实际,易于实施的编校质量规范和标准;确定具体的书稿编校质量检查节点或自查、互查、抽查措施;确定编校质量体系的奖惩档次与级别,以及特殊稿件的绿色通道等。
为了确保图书的编校质量,建立专家审稿制度对出版社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可以组织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编辑经验丰富的退休编辑,对所有图书实行印前审读。
强化对校对工作的认识。《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明确指出:“校对工作是图书出版生产流程中的独立工序。”必须保持专职校对的核心地位。出版社不仅要设立专业校对机构,要保证有与编辑合理配比的专职校对员,还要保持专职校对的核心地位。
许多出版社对校对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校对可有可无。实际工作中,校对工作不断地被弱化,为了减少工作环节,提高出版工作效率,“砍”校对;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砍”校对;甚至取消校对机构、实行编校合一,或者校对社会化,出版社只设管理人员,把校对工作的主角由出版社的专职校对员转换为编辑和社会力量,要这就直接影响了图书的质量。一般情况下,社外校对人员,技术、经验、心态和责任心不如社内专职校对员。因此,取消校对机构、实行编校合一,或者以外校替代专职校对,无论是从提高工作效率、还是从降低成本考虑都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另外,校对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工作,既然要做,就应该安排专业人员做,而且应该也必须以出版社专职校对员为核心。
2.奖惩制度的保证
出版社在保证出版规章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的前提下,要完善奖惩制度。把图书质量的优劣与编辑的经济收入紧密联系,是提高图书质量的有力手段。诸如奖优罚劣、奖勤罚懒、重奖重罚等,形成新的价值取向,促成良性循环,建立以质量为中心,激励更多的编辑人员在多做贡献中求得心理平衡。
总之,要想提高少儿科普的编校质量,就要“多管齐下”,从作者、编辑、出版社等几个方面出发,要落实“人”和“制度”的双刃剑,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长效机制,保证图书的质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作者单位: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