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有这种感觉:许多学生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启而不发,呼而不答。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点名让某位同学回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
身为一线数学教师,在本学科教学中也深感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我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学生不会回答。有的教师提问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大而空。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无所适从,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意义。
2、教师的提问表达不明,没有系统性,缺乏层次性,学生不知如何回答。例如,讲一元二次函数性质时,教师提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提问措词不清,学生不易理解和思考,也不好表达。
3、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提出的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从而达不到提问的效果。
4、答案完全被教师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5、课堂生成资源不注重利用。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才能够捕捉可以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6、提问只面向少数学生,让多数学生“冷场”。
7、提问只关注结果,不关注学生是否真的理解。
8、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或通法,排斥求异思维。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让数学课堂提问更有效,我试着从这几点入手:
1、提问要有频度。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繁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2、提问技巧的提高。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技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可以按以下四点进行:
(1)及时提问。如果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的时机。教师设置的提问经过层层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 “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提问要适当、有针对性。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要让学生经过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了,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的信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
(3)提问要精炼。
一些教师在等待学生回答时,多次重述问题,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答案而放弃机会。因此,在等待学生回答时,教师一般不宜重述问题。老师把问题说出之后,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全班学生思考一番,然后再指名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都会相应提高。
(4)提问态度要自然。
教師向学生发问时,态度要安详自然有耐心,这样学生才愿意回答。教师发问的态度若含有考问或严肃的表情,学生就不能安静的思考,不能畅所欲言,也就达不到提问的效果。
3、提问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正确评价。教师要分层设计问题,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尊重学生,找出积极因素,树立学生的信心,作出正确的评价。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提问中的评价,教师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其次要评价“好不好”,最后应以赞赏和鼓励为主。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抓住时机,步步紧逼,穷追不舍,教师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触类旁通,将问题推向深入。回答错误的,就要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总之,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让数学课堂提问更有效,精心的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才能真正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身为一线数学教师,在本学科教学中也深感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我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学生不会回答。有的教师提问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大而空。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无所适从,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意义。
2、教师的提问表达不明,没有系统性,缺乏层次性,学生不知如何回答。例如,讲一元二次函数性质时,教师提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提问措词不清,学生不易理解和思考,也不好表达。
3、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提出的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从而达不到提问的效果。
4、答案完全被教师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5、课堂生成资源不注重利用。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才能够捕捉可以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6、提问只面向少数学生,让多数学生“冷场”。
7、提问只关注结果,不关注学生是否真的理解。
8、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或通法,排斥求异思维。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让数学课堂提问更有效,我试着从这几点入手:
1、提问要有频度。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繁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2、提问技巧的提高。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技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可以按以下四点进行:
(1)及时提问。如果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的时机。教师设置的提问经过层层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 “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提问要适当、有针对性。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要让学生经过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了,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的信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
(3)提问要精炼。
一些教师在等待学生回答时,多次重述问题,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答案而放弃机会。因此,在等待学生回答时,教师一般不宜重述问题。老师把问题说出之后,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全班学生思考一番,然后再指名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都会相应提高。
(4)提问态度要自然。
教師向学生发问时,态度要安详自然有耐心,这样学生才愿意回答。教师发问的态度若含有考问或严肃的表情,学生就不能安静的思考,不能畅所欲言,也就达不到提问的效果。
3、提问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正确评价。教师要分层设计问题,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尊重学生,找出积极因素,树立学生的信心,作出正确的评价。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提问中的评价,教师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其次要评价“好不好”,最后应以赞赏和鼓励为主。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抓住时机,步步紧逼,穷追不舍,教师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触类旁通,将问题推向深入。回答错误的,就要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总之,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让数学课堂提问更有效,精心的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才能真正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