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说:"(语文)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一节课内传授知识、提升学生的素养?这值得我们深思的。
下面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 抓住关键词句,读出情感。
《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是一篇生动的科普作品,同时又是令人深省的环保倡议书,它通过列数据、举例子、摆事实等多种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基本面及现状,重点说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唯一性,并且发出了让人警醒的倡议--"要精心地保护地球,等同于保护我们自己,否则,茫茫宇宙,人类将无处容身!"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普知识的同时,启迪读者的思维,激发人们自发保护环境的愿望。
如何上好这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的课文,指导学生清楚认识地球,诱导学生的环保情感,却又不至于变成枯燥乏味的说教及流于形式的口号,是本文教学设计的难点。我重点抓住以下句子进行教学:
譬如文中有一句"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这是怎样亲切的情感呀,我引导学生在心中默默体会母亲对自己的爱护关切及自己对母亲的依赖情感,回忆儿时对摇篮的亲切,然后再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领会地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又如"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读到这里,还沉浸在母亲爱意中的学生,脑中自然浮现出母亲无私的付出,自己却身心疲累的影像,及后朗读到地球资源枯竭,人类给地球母亲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也给人类自身造成生存危机,就如自己母亲受到伤害,进而伤害到自己的幸福,这种反差强烈的情感对比,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激发起学生决心保护地球、保护母亲的强烈愿望。我再适时地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情绪:"看呀,那边,那巨大的化工厂,正肆无忌惮地向美丽的湖泊排放五颜六色的化学污水,我们快去阻止它!"、"瞧,那无情的挖掘机,正破坏我们葱绿的山林,造成水土流失,山泥倾泻,我们应该怎样制止呢?",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产生了对环境刽子手们的激愤,充满了保护环境的正义感,学生的情感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二、 搜集资料,课件助力,给予视觉冲击。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指教师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学内容来源, 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 创设语文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观察、 感悟和积累,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语文课程资源, 才能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过程中,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制作了课件辅助教学,课件分三部分,首先展示地球的美态,当学生欣赏得如痴如醉的时候,突然来个大转变,画面及资料数据180度大转弯,变成了地球环境受到巨大破坏后的惨不忍睹的现状,生态危机给人类自身造成重大的伤害。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学生的情感受到冲击,心灵处于震撼状态。我再用课件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面对地球的现状,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制止地球环境继续恶化下去,恢复到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
三、 质疑中思考,辩论中感悟
《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值得质疑的地方,譬如,文中说到"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但学生却受到科幻作品的影响,认为人类科技的发展,走出地球已不是什么难事,人类不是早已登月了吗?不是说火星与地球的环境相似吗?而且,文中不是也说过"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在群星璀璨中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既然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颗微尘,那么在浩瀚的宇宙中,一定能找到更多比地球更好、更大的星球供人类移居,那么地球环境破坏与否,也不是什么严重的事。很好,学生能提出质疑,说明了学生有自主思维,不是单纯的接受老师的灌输,在教学中是好事。清人唐彪曾经说过"凡理不疑必不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找答案,从而提高感悟。
学生各有各的疑问,都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通常互不服气,辩论的气氛已经形成,于是安排一场课堂辩论就顺理成章。
辩论是学生喜欢参与的课堂形式,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思维,提升语言组织能力。但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做到紧扣主题,简洁有序,并非易事,需要教师适时干预,积极引导。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要限制学生提出的辩题,选取有代表性的来辩论,其次是引导学生梳理思路,哪些是意义不大的,哪些是值得认真思考推理的,将学生的质疑向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上靠;再次是不能因辩而辩,要将质疑当作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及反省,开发学生对问题的拓展及探究能力。
四、 课堂的延续--拓展迁移
学习迁移拓展的实质是将学习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从孔子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到今天的"学会学习",迁移拓展能力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只有一个地球》课后,学生对地球的现状有了很好的认识,明白了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学生,应该要怎样做才能保护地球,我作为一个拓展迁移活动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做一个详细的调查研究,就从自己的父母开始,了解父母小时候的环境,父母小时候能做的事,如:到河里钓鱼,在小溪里游泳等,现在有哪些再也不能做了?什么原因导致的?怎样才能恢复蓝天碧水青山?让学生从切身体会出发,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精妙绝伦的花园需要独具匠心的园丁,绮丽多姿的语文课堂需要优秀博学的教师。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把握主要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增加学生动手调研拓展的项目,使其能从切身体会中领悟,进而深入思考。课堂教学只有几十分钟,而课后的相关主题活动却可以延续下去,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双重收益。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3]《语文新课程教学论》
下面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 抓住关键词句,读出情感。
《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是一篇生动的科普作品,同时又是令人深省的环保倡议书,它通过列数据、举例子、摆事实等多种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基本面及现状,重点说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唯一性,并且发出了让人警醒的倡议--"要精心地保护地球,等同于保护我们自己,否则,茫茫宇宙,人类将无处容身!"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普知识的同时,启迪读者的思维,激发人们自发保护环境的愿望。
如何上好这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的课文,指导学生清楚认识地球,诱导学生的环保情感,却又不至于变成枯燥乏味的说教及流于形式的口号,是本文教学设计的难点。我重点抓住以下句子进行教学:
譬如文中有一句"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这是怎样亲切的情感呀,我引导学生在心中默默体会母亲对自己的爱护关切及自己对母亲的依赖情感,回忆儿时对摇篮的亲切,然后再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领会地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又如"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读到这里,还沉浸在母亲爱意中的学生,脑中自然浮现出母亲无私的付出,自己却身心疲累的影像,及后朗读到地球资源枯竭,人类给地球母亲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也给人类自身造成生存危机,就如自己母亲受到伤害,进而伤害到自己的幸福,这种反差强烈的情感对比,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激发起学生决心保护地球、保护母亲的强烈愿望。我再适时地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情绪:"看呀,那边,那巨大的化工厂,正肆无忌惮地向美丽的湖泊排放五颜六色的化学污水,我们快去阻止它!"、"瞧,那无情的挖掘机,正破坏我们葱绿的山林,造成水土流失,山泥倾泻,我们应该怎样制止呢?",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产生了对环境刽子手们的激愤,充满了保护环境的正义感,学生的情感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二、 搜集资料,课件助力,给予视觉冲击。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指教师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学内容来源, 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 创设语文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观察、 感悟和积累,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语文课程资源, 才能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过程中,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制作了课件辅助教学,课件分三部分,首先展示地球的美态,当学生欣赏得如痴如醉的时候,突然来个大转变,画面及资料数据180度大转弯,变成了地球环境受到巨大破坏后的惨不忍睹的现状,生态危机给人类自身造成重大的伤害。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学生的情感受到冲击,心灵处于震撼状态。我再用课件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面对地球的现状,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制止地球环境继续恶化下去,恢复到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
三、 质疑中思考,辩论中感悟
《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值得质疑的地方,譬如,文中说到"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但学生却受到科幻作品的影响,认为人类科技的发展,走出地球已不是什么难事,人类不是早已登月了吗?不是说火星与地球的环境相似吗?而且,文中不是也说过"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在群星璀璨中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既然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颗微尘,那么在浩瀚的宇宙中,一定能找到更多比地球更好、更大的星球供人类移居,那么地球环境破坏与否,也不是什么严重的事。很好,学生能提出质疑,说明了学生有自主思维,不是单纯的接受老师的灌输,在教学中是好事。清人唐彪曾经说过"凡理不疑必不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找答案,从而提高感悟。
学生各有各的疑问,都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通常互不服气,辩论的气氛已经形成,于是安排一场课堂辩论就顺理成章。
辩论是学生喜欢参与的课堂形式,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思维,提升语言组织能力。但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做到紧扣主题,简洁有序,并非易事,需要教师适时干预,积极引导。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要限制学生提出的辩题,选取有代表性的来辩论,其次是引导学生梳理思路,哪些是意义不大的,哪些是值得认真思考推理的,将学生的质疑向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上靠;再次是不能因辩而辩,要将质疑当作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及反省,开发学生对问题的拓展及探究能力。
四、 课堂的延续--拓展迁移
学习迁移拓展的实质是将学习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从孔子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到今天的"学会学习",迁移拓展能力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只有一个地球》课后,学生对地球的现状有了很好的认识,明白了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学生,应该要怎样做才能保护地球,我作为一个拓展迁移活动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做一个详细的调查研究,就从自己的父母开始,了解父母小时候的环境,父母小时候能做的事,如:到河里钓鱼,在小溪里游泳等,现在有哪些再也不能做了?什么原因导致的?怎样才能恢复蓝天碧水青山?让学生从切身体会出发,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精妙绝伦的花园需要独具匠心的园丁,绮丽多姿的语文课堂需要优秀博学的教师。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把握主要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增加学生动手调研拓展的项目,使其能从切身体会中领悟,进而深入思考。课堂教学只有几十分钟,而课后的相关主题活动却可以延续下去,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双重收益。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3]《语文新课程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