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加持社交使得原本的政治认同建构出现新的发展趋势,聚合与割裂成为社交媒体时代政治认同建构与解构两种分化特征.个体生活与宏观政治的聚合、群体身份与政治认同跨时空归属的聚合以及政治互动的跨层级聚合,促进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为政治认同的建构创造了群众基础、技术支撑和实践方式.社交媒体也通过屏蔽、引导、规训和伪造的技术路径,造成社交媒体上政治认同心理的分化割裂.多元化认同阻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差异认同诱发政治危机,认同越级化侵蚀理性认同根基.应通过加强主流媒体认同
【机 构】
: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西安71012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加持社交使得原本的政治认同建构出现新的发展趋势,聚合与割裂成为社交媒体时代政治认同建构与解构两种分化特征.个体生活与宏观政治的聚合、群体身份与政治认同跨时空归属的聚合以及政治互动的跨层级聚合,促进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为政治认同的建构创造了群众基础、技术支撑和实践方式.社交媒体也通过屏蔽、引导、规训和伪造的技术路径,造成社交媒体上政治认同心理的分化割裂.多元化认同阻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差异认同诱发政治危机,认同越级化侵蚀理性认同根基.应通过加强主流媒体认同引导、圈层认同吸纳、算法认同构建来规制政治认同风险.
其他文献
现有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与父母之间的资源与情感联系紧密.通过沿海工业区与内地农民工输出地的城乡追踪调查,可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大龄单身男工群体与父母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资源断裂、情感疏离的代际关系.这一关系的建立经历了三个时期:打工生涯早期的代际相对独立,成婚困难时期的代际冲突,成婚无望之后的资源与情感的交流停滞与关系疏离.这种代际关系的背后,是家庭化困境导致的代际间家庭目标的错位、家庭合作事务的缺乏、工作与生活空间的隔离,以及由此产生的代际纽带的断裂.这种代际关系显示了,城市化过程中家庭结构转型具有多
由中央有关单位设计推行,城市政府参评的城市类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国家城市光荣榜)在推动城市非经济领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多城联创为视角,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四类典型项目为对象,分析城市上榜次数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发现上榜城市数量逐年增加,且多城联创的情况逐渐占据主导,上榜次数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逐渐向中部、西部延伸,城市上榜次数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具有强化态势,热点格局呈东热西冷状态;各类国家城市光荣榜评价体系的评价流程与内容具有许多共性
综合儿童的视角和结构的视角,可以对留守儿童研究中流行的问题取向叙说进行再平衡.基于在湖南乡村的田野调查,可以发现留守儿童充满矛盾的亲子关系体验,从而揭示出他们创造性建构的打工-留守情境下“爱而不亲”的亲子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分析“爱而不亲”内在的情感张力是扎根于追求“过好日子”的家庭生活实践的,这样的生活实践既是物质性的,也是情感性的;既是被社会结构和文化所塑造,也是结构和文化变迁的推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崭新命题,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界和领域,有其深刻的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的相侔性、相通性、相融性使两者能够结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实现两者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理论和实践上检验了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对于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境界、创造中国式现
共情传播与国家形象关系密切,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凝聚民心,激发民众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同时,共情传播也为破解国家形象存在的困境与障碍提供了情感支撑.但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共情极化、共情超限、“反共情”都会影响国家形象的传播与构建.社交媒体发展,为破解两者矛盾带来渠道和技术支持.通过共情融入国家形象传播平台建设、精准共情营造有利于国家形象的舆论环境、共情议题提升国家形象议程设置能力三个途径提升国家形象与共情传播的有机结合,塑造文明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