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的语言教学修养所决定。”目前小学课堂教师用语或是单一或是繁琐,或是枯燥或是机械化,这些都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低年级学生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若是以这些低效率的课堂用语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会产生抵触排斥情绪,甚至会厌倦本该声情并茂的语文课堂。
一、教学语言精准性
教师说话不拖泥带水,简洁明了是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普通话标准,讲话阴阳顿挫,抓住课文情感线索,铿锵有力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关键方法。教师用词准确,表达准确连贯是提高效率的根本之路。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精炼提问,富有启发性。鉴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有些问题的设置需要教师深思熟虑,不能以成年人的理解布置问题。例如:在讲解“绵”时,教师组词“绵延”,学生不能理解“绵延”的意思,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占有量。此时,教师应找一些山脉绵延的图片,配上自己的解释,让学生直观感受“绵延”的含义。第二,过渡语简洁,衔接自然。每节课的各个部分都需要教师衔接有度的过渡语,这时,教师应提取关键用语。这样的课堂不仅高效而且可以环环相扣,有逻辑并且清晰自然。另外,一些教师无意识重复学生回答过的答案,本是起到强调解说作用,但过度强调则会将课堂变得冗杂拖沓。
二、教学语言艺术性
(一)幽默性语言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欢声笑语的,但目前来看,课堂氛围凝重,学生眉头紧锁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的常态。一方面,语文课本的内容超出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不再将语言当成一种表达内心的乐趣,而是当成一种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答案。因此,教师结合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恰当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有效缓解课堂尴尬氛围。语言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可以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教师能够诙谐幽默地表达教学内容,可以拉近师生之间距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得当,便会使教學语言具有针对性、情趣性、启发性和指导性,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美性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本的选择匠心独运,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及对自然人生的热爱,选取的课文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很多课文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教师应将这些文本进行分类,在范读时配乐,营造温馨舒适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遨游,在教师如音乐般的声音中飞翔。
(三)形象性语言
低段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停留在形象阶段,教师不能空洞地讲授课文文字,而是应该将这些抽象文字转化成学生能够感知到的形象事物,学生眼睛里看得到的风景。李艳杰教授曾说:“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入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能让学生回味无穷,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能让学生声泪俱下,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将学到的知识反复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将教学用语与课文情景相结合,运用充满艺术性的语言,让学生身临其境。这需要语文教师对于文本有十足的把握,有充分的课前资料准备,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广博的知识底蕴。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有教师范读的环节,所以,教师对于朗读的停顿,情感的表达应当准确到位。在范读过程中恰当使用配乐手段可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多样性
教学评价是贯穿课堂的链条,作为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应该“对症下药”,而不是单一枯燥的表扬“你真棒”。课堂评价应因人而异,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现,教师应予以区分,不能一概而论。如:一些学生平时成绩并不很突出,但是在某一语文问题的回答中非常出彩,教师可以热情赞扬与鼓励。课堂评价应因事而异,同一学生在不同问题上的不同表现,教师也应该区分对待。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注重过程性评价。语文学科带有主观性,不同学生因家庭环境不同,对事物的观点看法会大相径庭。因此,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答案,应该多角度分析学生给出结果,避免管中窥豹。第二,评价具体性。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落实到具体内容,有的同学是声音洪亮;有的同学是回答问题完整,概括准确;有的同学是回答问题具有逻辑性。只有一一落实,才能给其他同学指名进步的方向。
推敲教学用语,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环节。以《纸船和风筝》为例,该教师尽量做到了“推敲”二字。《纸船和风筝》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上节课松鼠和小熊通过什么成了好朋友?
生:纸船和风筝。
师:请大家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到松鼠是怎么将纸船送到小熊手中的?
生: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师:你真是小侦探,这一句你都完整准确地找到了。那小熊是怎么把风筝送到松鼠手中的呢?
生: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师:你的声音真洪亮,句子都被你读得富有诗意了。这两个“漂”和“飘”音同,但长得不一样。谁能解释一下?
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点评精准到位,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课堂效率较高,教学目标基本完成。
总而言之,语言的艺术性给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加了色彩。如何将语文课上的生动鲜活是每一个一线语文教师应不断探讨的课题,让语文课堂规范有序,让优美有效的语言贯穿课堂,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根本之路。
一、教学语言精准性
教师说话不拖泥带水,简洁明了是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普通话标准,讲话阴阳顿挫,抓住课文情感线索,铿锵有力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关键方法。教师用词准确,表达准确连贯是提高效率的根本之路。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精炼提问,富有启发性。鉴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有些问题的设置需要教师深思熟虑,不能以成年人的理解布置问题。例如:在讲解“绵”时,教师组词“绵延”,学生不能理解“绵延”的意思,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占有量。此时,教师应找一些山脉绵延的图片,配上自己的解释,让学生直观感受“绵延”的含义。第二,过渡语简洁,衔接自然。每节课的各个部分都需要教师衔接有度的过渡语,这时,教师应提取关键用语。这样的课堂不仅高效而且可以环环相扣,有逻辑并且清晰自然。另外,一些教师无意识重复学生回答过的答案,本是起到强调解说作用,但过度强调则会将课堂变得冗杂拖沓。
二、教学语言艺术性
(一)幽默性语言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欢声笑语的,但目前来看,课堂氛围凝重,学生眉头紧锁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的常态。一方面,语文课本的内容超出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不再将语言当成一种表达内心的乐趣,而是当成一种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答案。因此,教师结合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恰当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有效缓解课堂尴尬氛围。语言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可以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教师能够诙谐幽默地表达教学内容,可以拉近师生之间距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得当,便会使教學语言具有针对性、情趣性、启发性和指导性,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美性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本的选择匠心独运,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及对自然人生的热爱,选取的课文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很多课文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教师应将这些文本进行分类,在范读时配乐,营造温馨舒适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遨游,在教师如音乐般的声音中飞翔。
(三)形象性语言
低段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停留在形象阶段,教师不能空洞地讲授课文文字,而是应该将这些抽象文字转化成学生能够感知到的形象事物,学生眼睛里看得到的风景。李艳杰教授曾说:“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入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能让学生回味无穷,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能让学生声泪俱下,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将学到的知识反复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将教学用语与课文情景相结合,运用充满艺术性的语言,让学生身临其境。这需要语文教师对于文本有十足的把握,有充分的课前资料准备,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广博的知识底蕴。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有教师范读的环节,所以,教师对于朗读的停顿,情感的表达应当准确到位。在范读过程中恰当使用配乐手段可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多样性
教学评价是贯穿课堂的链条,作为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应该“对症下药”,而不是单一枯燥的表扬“你真棒”。课堂评价应因人而异,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现,教师应予以区分,不能一概而论。如:一些学生平时成绩并不很突出,但是在某一语文问题的回答中非常出彩,教师可以热情赞扬与鼓励。课堂评价应因事而异,同一学生在不同问题上的不同表现,教师也应该区分对待。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注重过程性评价。语文学科带有主观性,不同学生因家庭环境不同,对事物的观点看法会大相径庭。因此,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答案,应该多角度分析学生给出结果,避免管中窥豹。第二,评价具体性。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落实到具体内容,有的同学是声音洪亮;有的同学是回答问题完整,概括准确;有的同学是回答问题具有逻辑性。只有一一落实,才能给其他同学指名进步的方向。
推敲教学用语,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环节。以《纸船和风筝》为例,该教师尽量做到了“推敲”二字。《纸船和风筝》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上节课松鼠和小熊通过什么成了好朋友?
生:纸船和风筝。
师:请大家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到松鼠是怎么将纸船送到小熊手中的?
生: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师:你真是小侦探,这一句你都完整准确地找到了。那小熊是怎么把风筝送到松鼠手中的呢?
生: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师:你的声音真洪亮,句子都被你读得富有诗意了。这两个“漂”和“飘”音同,但长得不一样。谁能解释一下?
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点评精准到位,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课堂效率较高,教学目标基本完成。
总而言之,语言的艺术性给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加了色彩。如何将语文课上的生动鲜活是每一个一线语文教师应不断探讨的课题,让语文课堂规范有序,让优美有效的语言贯穿课堂,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根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