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年过八旬,老了,但并不糊涂。前天她告诉我一件事情。
她去邮局汇款,填单的时候,年轻的柜员问要不要帮忙,她摇摇头拒绝了,然后自己挥笔疾书一气呵成。柜员拿着汇款单有些吃惊,她却几分得意地对那个女孩子说,我还是有点文化,认得几个字的。
母亲显然是假装谦虚。她出身书香门第,当了一辈子会计,阿拉伯数字写得有书法的水平。汉字则稍微逊色,许是会计都追求书写速度,她的字有英文的风采,不仅连笔而且一律朝右边倒,像春风里的杨柳。
但是她的孙子却不这么认为。奶奶那点文化算啥呀?不就是识字算数嘛。她会电脑吗,会上网吗,会微博吗?经他这么一搅和,母亲到底有没有文化,我也糊涂起来。
于是想起了几件往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时逢“三年自然灾害”,生活物质极度匮乏。有一年春节,我们全家的肉食仅为一个腌制的猪头。大院里住着一位母亲的同事,孀居且没有子嗣,我们叫她王妈妈。年三十的晚上,母亲请她到我们家来吃年饭。饭前母亲嘱咐我们,王妈妈可怜,肉要让着她吃。看着王妈妈大口吃肉,我们馋得只能咽口水,每当我的筷子欲伸向那碗猪头肉的时候,总被母亲严厉的眼神制止。
王妈妈如今还健在,九十多岁了,脑子不大好使,整天坐在院子里晒太阳。但她见了我总是站起身来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像见了亲人一样。
一个寒冬的日子,少年的我站在武昌火车南站的月台上等车,手里捧着一个巴掌大小的铁盒。火车进站后,我找到一位列车员阿姨,她是我广州小姨的邻居。我把小铁盒交给她,托她带给小姨。列车员阿姨打开铁盒,脸上的表情有些吃惊,因为里面装的并非什么珍稀特产而只是几十颗廉价的水果糖,广州市面上有的是,为什么还要托她千里迢迢带过去?
母亲有兄弟姊妹十人,除了乡下的两个小舅舅,就算我们家穷了。父亲早逝,一家四口全靠母亲50多元的工资生活。那些困难的日子,多亏她的兄弟姐妹们帮衬,逢年过节寄来钱物。每次收到钱物,母亲总要回赠,虽然那些回赠如水果糖之类十分寒碜,但母亲说做人要知道感恩,千里送鹅毛也是一份心意,别人会理解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招工回城进了工厂。上班没几天,母亲就让我把授业的师傅请到家里来坐坐。开始我不知她的用意就没理这个茬,但架不住她三令五申,终于还是照办了。那天,母亲请来单位的大厨掌勺,鸡鸭鱼肉摆了一桌子。开饭前,母亲说,柳师傅,现在是新社会,拜师不兴磕头,但是天地君亲师,这个规矩不能破,我儿子给您鞠三个躬吧。礼毕,她亲手给柳师傅敬上一杯酒,然后借故出去了,留下我陪着师傅喝酒。师傅感叹,他已经多年没有享受过这种礼遇了。
母亲为人宽厚,和同事、邻居们从来没有红过脸,至今她还担任着居委会组长一类的职务,常常为收缴卫生费治安费,在两栋宿舍楼里爬上爬下。谁家有点风吹草动,诸如生病了、过生日、出远门归来,老邻居们必定会互相走动,还要送礼,所谓礼物也无非是些水果啊饼干什么的。母亲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某人某日送苹果几斤之类,以便有合适的时机偿还人情。在我看来,这种礼尚往来已经到了琐碎的地步,但母亲却乐此不疲,像举行仪式一样郑重其事。
母亲到底有没有文化?
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首先得想想什么是文化?文化究竟有什么用?文化当然包括识字算数,也包括计算机、网络、微博等现代化传播方式,但这些都不是文化的本质,而只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本质应该是思想和道德。换言之,如果你没有独立之思想、高尚之道德,即使读书破万卷,还是一个没文化的人,所谓买椟还珠。本质性的文化(即思想和道德)起什么作用呢?它对人的内心是精神上的营养和灵魂上的慰藉,从而使你的内心强大起来。而对外,它可以协调人际关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平等礼让,实现一种非法律维持的社会秩序。也就是孔子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母亲在她的家庭教育、民国读本以及乡间民风中习得了“仁”和“礼”这个本质性的文化,并持守一生,惠及自己也惠及他人。我成年以后尚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想到这里,我明白了,母亲是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
(转载自新浪博客)
她去邮局汇款,填单的时候,年轻的柜员问要不要帮忙,她摇摇头拒绝了,然后自己挥笔疾书一气呵成。柜员拿着汇款单有些吃惊,她却几分得意地对那个女孩子说,我还是有点文化,认得几个字的。
母亲显然是假装谦虚。她出身书香门第,当了一辈子会计,阿拉伯数字写得有书法的水平。汉字则稍微逊色,许是会计都追求书写速度,她的字有英文的风采,不仅连笔而且一律朝右边倒,像春风里的杨柳。
但是她的孙子却不这么认为。奶奶那点文化算啥呀?不就是识字算数嘛。她会电脑吗,会上网吗,会微博吗?经他这么一搅和,母亲到底有没有文化,我也糊涂起来。
于是想起了几件往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时逢“三年自然灾害”,生活物质极度匮乏。有一年春节,我们全家的肉食仅为一个腌制的猪头。大院里住着一位母亲的同事,孀居且没有子嗣,我们叫她王妈妈。年三十的晚上,母亲请她到我们家来吃年饭。饭前母亲嘱咐我们,王妈妈可怜,肉要让着她吃。看着王妈妈大口吃肉,我们馋得只能咽口水,每当我的筷子欲伸向那碗猪头肉的时候,总被母亲严厉的眼神制止。
王妈妈如今还健在,九十多岁了,脑子不大好使,整天坐在院子里晒太阳。但她见了我总是站起身来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像见了亲人一样。
一个寒冬的日子,少年的我站在武昌火车南站的月台上等车,手里捧着一个巴掌大小的铁盒。火车进站后,我找到一位列车员阿姨,她是我广州小姨的邻居。我把小铁盒交给她,托她带给小姨。列车员阿姨打开铁盒,脸上的表情有些吃惊,因为里面装的并非什么珍稀特产而只是几十颗廉价的水果糖,广州市面上有的是,为什么还要托她千里迢迢带过去?
母亲有兄弟姊妹十人,除了乡下的两个小舅舅,就算我们家穷了。父亲早逝,一家四口全靠母亲50多元的工资生活。那些困难的日子,多亏她的兄弟姐妹们帮衬,逢年过节寄来钱物。每次收到钱物,母亲总要回赠,虽然那些回赠如水果糖之类十分寒碜,但母亲说做人要知道感恩,千里送鹅毛也是一份心意,别人会理解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招工回城进了工厂。上班没几天,母亲就让我把授业的师傅请到家里来坐坐。开始我不知她的用意就没理这个茬,但架不住她三令五申,终于还是照办了。那天,母亲请来单位的大厨掌勺,鸡鸭鱼肉摆了一桌子。开饭前,母亲说,柳师傅,现在是新社会,拜师不兴磕头,但是天地君亲师,这个规矩不能破,我儿子给您鞠三个躬吧。礼毕,她亲手给柳师傅敬上一杯酒,然后借故出去了,留下我陪着师傅喝酒。师傅感叹,他已经多年没有享受过这种礼遇了。
母亲为人宽厚,和同事、邻居们从来没有红过脸,至今她还担任着居委会组长一类的职务,常常为收缴卫生费治安费,在两栋宿舍楼里爬上爬下。谁家有点风吹草动,诸如生病了、过生日、出远门归来,老邻居们必定会互相走动,还要送礼,所谓礼物也无非是些水果啊饼干什么的。母亲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某人某日送苹果几斤之类,以便有合适的时机偿还人情。在我看来,这种礼尚往来已经到了琐碎的地步,但母亲却乐此不疲,像举行仪式一样郑重其事。
母亲到底有没有文化?
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首先得想想什么是文化?文化究竟有什么用?文化当然包括识字算数,也包括计算机、网络、微博等现代化传播方式,但这些都不是文化的本质,而只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本质应该是思想和道德。换言之,如果你没有独立之思想、高尚之道德,即使读书破万卷,还是一个没文化的人,所谓买椟还珠。本质性的文化(即思想和道德)起什么作用呢?它对人的内心是精神上的营养和灵魂上的慰藉,从而使你的内心强大起来。而对外,它可以协调人际关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平等礼让,实现一种非法律维持的社会秩序。也就是孔子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母亲在她的家庭教育、民国读本以及乡间民风中习得了“仁”和“礼”这个本质性的文化,并持守一生,惠及自己也惠及他人。我成年以后尚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想到这里,我明白了,母亲是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
(转载自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