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胡建锋 朱雪琼 潘庆辉 陶际时 黄微珍
摘 要 目的:探讨单纯放松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理曲度改善、以及疗效的关系。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治疗组采用单纯放松手法,在治疗6疗程前后分别测定颈椎生理曲度值,统计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有显著性差异,各组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也分别有显著性差异。两组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症状的改善均有明显的效果,单纯放松手法能更加有效地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生理曲度。其手法安全性、可调控性强,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良好方法之一。
关键词 颈椎病,神经根型按摩治疗 颈椎生理曲度 放松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推拿门诊常见病种之一,推拿疗法能迅速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我们自2004年始通过单纯放松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0例,结果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0例,男23例,女57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56岁,平均38.91岁;初次就诊26例,反复就诊者54例;病史最长5年,最短2月,平均1.2年;所有病人均经x线检查,有骨质增生者54例。
1.2 分组原则 根据患者就诊的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
1.3 诊断标准采用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诊断标准。
1.4 纳入、排出标准 (1)年龄25~65岁,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者为纳人标准,(2)非神经根型颈椎病;孕妇、产妇;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颈椎骨质疏松及颈椎肿瘤;未能完成6疗程完整治疗的为排除标准。
1.5 观察指标 颈椎生理曲度测量采用Borden氏测量方法[3]。 1.6 统计学处理 各项参数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有序分类的计数资料采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手法:患者采用侧卧位,垫高枕与肩同宽,医者站于患者头侧方或者上方。(1)推法:用一指禅偏峰分别在颈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上做推法5次。(2)弹拨:分别按揉风池、天柱、天鼎、大椎、肩井、阿是穴等,在胸锁乳突肌、华佗夹脊穴、斜方肌中寻找阳性反应物并做弹拨。(3)理法:根据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自上而下平推5次。(4)拔伸: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双手拖住患者后枕部,由下到上,根据颈椎的生理曲度做牵拉,反复做几次。手法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用辅助手按住患者前额来调整患者的颈部前屈侧屈的角度来配合治疗手的操作。以上手法均每日1次,每5次为l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每例共治疗6疗程。对照组手法:参用罗才贵《推拿治疗学》的常规手法,每日1次,每5次为l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每例共治疗6疗程。
3 结果
患者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优:原有各型症状,体征消失,颈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良:原有各型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及肢体功能基本正常。不影响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体征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治疗组治疗前后生理曲度检验结果t=2.732,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生理曲度检验结果t=3.159,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生理曲度检验结果t=2.211,P<0.05。
表2 2组治疗后疗效情况
经Rid it分析,u=0.993,P=0.321>0.05。
4 讨 论
对颈椎病的保守治疗方面,由于疗效评定缺少客观的指标,所以相对而言结果难以令人信服。推拿治疗颈椎病方面,加上手法的刺激量比较难以进行客观地定量,所以治疗的客观性受到怀疑。近年来很多医家在颈椎生理曲度对颈椎病的发生、预后以及复发做了诸多观察,对生理曲度的意义做了比较明确的阐述[4~7],为我们推拿治疗颈椎病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相对客观的疗效评定指标。
从本实验的结果来看,疗效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都有较好的疗效,两组之间没什么显著的差异,说明无论是常规手法还是单纯放松手法,对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方面都有比较好的效果。而在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治疗前后之间的颈椎生理曲度都有明显的改善,而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相比,治疗组对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善则更加明显。说明常规手法和单纯放松手法都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异常的生理曲度,二者相比较单纯放松手法的效果可能要优于常规手法,由于例数还不够多,确切的结论有待进一步观察。
有医家曾经通过手法对颈椎病患者的生理曲度进行调整。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8]。但本研究强调使用纯粹放松手法作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没有使用正骨类手法,降低了手法的难度,增加了手法的安全性和可调控性;而且对操作者的要求不高,容易规范动作。另一方面,排除了正骨手法,强调的是单纯放松手法在人体起的调节作用,有利于我们研究手法本身的生物学效应。为手法研究提供了些许思路。
摘 要 目的:探讨单纯放松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理曲度改善、以及疗效的关系。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治疗组采用单纯放松手法,在治疗6疗程前后分别测定颈椎生理曲度值,统计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有显著性差异,各组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也分别有显著性差异。两组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症状的改善均有明显的效果,单纯放松手法能更加有效地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生理曲度。其手法安全性、可调控性强,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良好方法之一。
关键词 颈椎病,神经根型按摩治疗 颈椎生理曲度 放松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推拿门诊常见病种之一,推拿疗法能迅速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我们自2004年始通过单纯放松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0例,结果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0例,男23例,女57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56岁,平均38.91岁;初次就诊26例,反复就诊者54例;病史最长5年,最短2月,平均1.2年;所有病人均经x线检查,有骨质增生者54例。
1.2 分组原则 根据患者就诊的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
1.3 诊断标准采用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诊断标准。
1.4 纳入、排出标准 (1)年龄25~65岁,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者为纳人标准,(2)非神经根型颈椎病;孕妇、产妇;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颈椎骨质疏松及颈椎肿瘤;未能完成6疗程完整治疗的为排除标准。
1.5 观察指标 颈椎生理曲度测量采用Borden氏测量方法[3]。 1.6 统计学处理 各项参数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有序分类的计数资料采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手法:患者采用侧卧位,垫高枕与肩同宽,医者站于患者头侧方或者上方。(1)推法:用一指禅偏峰分别在颈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上做推法5次。(2)弹拨:分别按揉风池、天柱、天鼎、大椎、肩井、阿是穴等,在胸锁乳突肌、华佗夹脊穴、斜方肌中寻找阳性反应物并做弹拨。(3)理法:根据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自上而下平推5次。(4)拔伸: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双手拖住患者后枕部,由下到上,根据颈椎的生理曲度做牵拉,反复做几次。手法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用辅助手按住患者前额来调整患者的颈部前屈侧屈的角度来配合治疗手的操作。以上手法均每日1次,每5次为l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每例共治疗6疗程。对照组手法:参用罗才贵《推拿治疗学》的常规手法,每日1次,每5次为l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每例共治疗6疗程。
3 结果
患者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优:原有各型症状,体征消失,颈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良:原有各型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及肢体功能基本正常。不影响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体征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治疗组治疗前后生理曲度检验结果t=2.732,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生理曲度检验结果t=3.159,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生理曲度检验结果t=2.211,P<0.05。
表2 2组治疗后疗效情况
经Rid it分析,u=0.993,P=0.321>0.05。
4 讨 论
对颈椎病的保守治疗方面,由于疗效评定缺少客观的指标,所以相对而言结果难以令人信服。推拿治疗颈椎病方面,加上手法的刺激量比较难以进行客观地定量,所以治疗的客观性受到怀疑。近年来很多医家在颈椎生理曲度对颈椎病的发生、预后以及复发做了诸多观察,对生理曲度的意义做了比较明确的阐述[4~7],为我们推拿治疗颈椎病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相对客观的疗效评定指标。
从本实验的结果来看,疗效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都有较好的疗效,两组之间没什么显著的差异,说明无论是常规手法还是单纯放松手法,对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方面都有比较好的效果。而在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治疗前后之间的颈椎生理曲度都有明显的改善,而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相比,治疗组对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善则更加明显。说明常规手法和单纯放松手法都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异常的生理曲度,二者相比较单纯放松手法的效果可能要优于常规手法,由于例数还不够多,确切的结论有待进一步观察。
有医家曾经通过手法对颈椎病患者的生理曲度进行调整。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8]。但本研究强调使用纯粹放松手法作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没有使用正骨类手法,降低了手法的难度,增加了手法的安全性和可调控性;而且对操作者的要求不高,容易规范动作。另一方面,排除了正骨手法,强调的是单纯放松手法在人体起的调节作用,有利于我们研究手法本身的生物学效应。为手法研究提供了些许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