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公布了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害中,最新的文物受损统计资料。据初步调查,截至6月5日,世界遗产四川青城山与都江堰、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的丹巴藏、羌碉楼与村寨以及16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78座博物馆遭受严重损坏,近三千件(套)馆藏文物破损,其中含大量珍贵文物。重灾区成都、绵阳、阿坝、德阳四个地区文物建筑、博物馆垮塌、文物损毁非常严重,文物损失惨重。最为严重的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二王庙建筑群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江油云岩寺,文物建筑大面积坍塌,未倒塌的也全部成为危房;北川县文管所自身保管的馆藏文物全部被毁。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这个数字将会进一步刷新。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所有的事物都显得脆弱无力。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灾难,同时也给文化遗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当人们为一个个生命的离去而眼含泪水,为失去自己的物质家园而扼腕叹息的时候,被称作人类精神家园的文化遗产并没有被忽略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22日视察北川县时作出了要建立地震遗址博物馆,保护好羌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等领导同志先后考察了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考察期间,他们深入都江堰等文化遗产地,亲切看望并慰问灾区文物系统干部职工,实地了解灾情,听取文化遗产受损情况汇报,并就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面对灾难,广大的文博工作者积极应对,为尽最大可能保护好灾区的文化遗产作出不懈的努力,表现出了文博人优秀的职业素养。作为全国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国家文物局,在灾难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力部署和开展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工作。5月12日地震发生当天,国家文物局连夜印发了《国家文物局关于做好震后文物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有关地区文物部门加强对抗震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采取紧急措施,加强馆藏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及时做好灾情的上报工作。13日上午,又紧急召开了局长办公会,传达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进一步研究部署地震灾区文物保护工作。从当日起,在国家文物局政府网上每天一次或数次及时发布震情通报,发布文物受损情况。随后,局领导率领专家组,分赴灾区实地调查文物受损情况,帮助、指导灾区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工作,为灾害重建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做好充足的准备。
灾区的各省市文物行政部门恪尽职守,迅速开展文物抢救自救工作。四川省文物局组织了解文物灾情和人员伤亡情况:重庆市文物局建立了灾情信息报送制度;陕西省文物局抽调专家学者组成文物防震救灾专家组,现场评估灾害损失情况,提出了检查报告和应急措施;甘肃省文物局目前已完成受灾严重的陇南市所属9个县区及天水、武威等市的受灾勘察工作。灾情发生后,各文博单位立即疏散参观人群,紧急关闭开放馆舍,实施了24小时双值班制度,确保了人员和文物的安全。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10分钟之内就紧急疏散了4000名观众。冒着余震的危险,都江堰市文物局迅速将文物从6层文物库房转移到一层,并将文物用海绵、软纸进行包裹,对藏品柜进行了支护加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易损文物撤离展线,移至库房。甘肃麦积山石窟文管所对石窟内塑像进行了临时性支护。在妥善安置文物和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文物系统干部职工积极投入到当地的自救工作中,大多数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都开放了所管理的空地和广场,为当地群众提供紧急避难场所,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5月19日1天就接待了约2万人。
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逐步展开,承担受损文物抢险维修等工作成为当前文博工作者首当其冲的紧迫任务。作为“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的成员单位,国家文物局成立了“灾后文物重建规划协调小组”,将率领全国文物系统干部职工倾全力坚决打好抗震救灾这场硬仗。并将适时组织全国各省、有条件的市、县文物部门,以及专业队伍,对口支援灾区震后文物保护工作;适时召开全国文物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商国家财政部、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力争设立专项救灾经费,对灾区文物抢险救灾、文物保护基础设施修复、馆舍维修、重建等给予必要支持:要继续加强对文物抗震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现场指挥,坚决避免事故,特别是盗掘、盗窃文物等情况出现,确保人员、文物安全。
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四川省“5·12”汶川大地震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规划大纲》审核会。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提出三点原则性意见:一、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由粗到细,保护标准坚决不能降低,所有灾区受损文物都要纳入抢救保护规划。二、受灾文物抢救保护分轻重缓急,对因灾局部受损后又面临震后次生灾害严重威胁的文物要优先加固修缮保护,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要优先保护修缮,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有利于灾区旅游恢复和落实就业岗位的文物建筑要优先保护修缮。三、积极吸取此次经验教训,进一步推进中心文物库房建设。这三点意见应该也是灾后重建工作中,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指导性原则。
6月8日,温家宝总理签署第526号国务院令,公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条例涉及多项文物保护的内容,国家文物局表示将按照条例的要求,科学筹划,统筹安排,在灾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重点开展以下工作:组织专家组评估包括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在内的文物损坏情况,指导地方做好调研、论证和方案制定工作,做好文物抢救、保护和修复工作;认真编制保护规划,在保护实施工作中坚持原址保护的原则,注意运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保留传统形式、传统功能,保护好藏羌碉楼等民族文化遗产: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就建立地震遗址博物馆进行科学论证,保护好北川地震灾害遗址。认真吸取此次灾区馆藏文物保护工作的经验教训,重点加强地区中心文物库房建设,完善馆藏文物保管标准,确保馆藏文物安全。在考察过程中,工作组发现国家文物局支持建设的四川绵阳市中心库房,在地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所藏5000多件文物,仅1件受损,确保了绵阳市各市县(包括北川、平武、安县、江油等重灾区)珍贵文物的安全。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积极商发改委,借鉴绵阳经验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市),大力开展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及区域性中心库房建设工作。
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生活会更加美好,凝聚着人类智慧的文化遗产将从我们的手中继续传递下去,守望着人类共有的家园。
当人们为一个个生命的离去而眼含泪水,为失去自己的物质家园而扼腕叹息的时候,被称作人类精神家园的文化遗产并没有被忽略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22日视察北川县时作出了要建立地震遗址博物馆,保护好羌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等领导同志先后考察了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考察期间,他们深入都江堰等文化遗产地,亲切看望并慰问灾区文物系统干部职工,实地了解灾情,听取文化遗产受损情况汇报,并就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面对灾难,广大的文博工作者积极应对,为尽最大可能保护好灾区的文化遗产作出不懈的努力,表现出了文博人优秀的职业素养。作为全国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国家文物局,在灾难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力部署和开展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工作。5月12日地震发生当天,国家文物局连夜印发了《国家文物局关于做好震后文物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有关地区文物部门加强对抗震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采取紧急措施,加强馆藏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及时做好灾情的上报工作。13日上午,又紧急召开了局长办公会,传达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进一步研究部署地震灾区文物保护工作。从当日起,在国家文物局政府网上每天一次或数次及时发布震情通报,发布文物受损情况。随后,局领导率领专家组,分赴灾区实地调查文物受损情况,帮助、指导灾区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工作,为灾害重建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做好充足的准备。
灾区的各省市文物行政部门恪尽职守,迅速开展文物抢救自救工作。四川省文物局组织了解文物灾情和人员伤亡情况:重庆市文物局建立了灾情信息报送制度;陕西省文物局抽调专家学者组成文物防震救灾专家组,现场评估灾害损失情况,提出了检查报告和应急措施;甘肃省文物局目前已完成受灾严重的陇南市所属9个县区及天水、武威等市的受灾勘察工作。灾情发生后,各文博单位立即疏散参观人群,紧急关闭开放馆舍,实施了24小时双值班制度,确保了人员和文物的安全。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10分钟之内就紧急疏散了4000名观众。冒着余震的危险,都江堰市文物局迅速将文物从6层文物库房转移到一层,并将文物用海绵、软纸进行包裹,对藏品柜进行了支护加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易损文物撤离展线,移至库房。甘肃麦积山石窟文管所对石窟内塑像进行了临时性支护。在妥善安置文物和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文物系统干部职工积极投入到当地的自救工作中,大多数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都开放了所管理的空地和广场,为当地群众提供紧急避难场所,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5月19日1天就接待了约2万人。
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逐步展开,承担受损文物抢险维修等工作成为当前文博工作者首当其冲的紧迫任务。作为“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的成员单位,国家文物局成立了“灾后文物重建规划协调小组”,将率领全国文物系统干部职工倾全力坚决打好抗震救灾这场硬仗。并将适时组织全国各省、有条件的市、县文物部门,以及专业队伍,对口支援灾区震后文物保护工作;适时召开全国文物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商国家财政部、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力争设立专项救灾经费,对灾区文物抢险救灾、文物保护基础设施修复、馆舍维修、重建等给予必要支持:要继续加强对文物抗震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现场指挥,坚决避免事故,特别是盗掘、盗窃文物等情况出现,确保人员、文物安全。
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四川省“5·12”汶川大地震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规划大纲》审核会。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提出三点原则性意见:一、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由粗到细,保护标准坚决不能降低,所有灾区受损文物都要纳入抢救保护规划。二、受灾文物抢救保护分轻重缓急,对因灾局部受损后又面临震后次生灾害严重威胁的文物要优先加固修缮保护,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要优先保护修缮,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有利于灾区旅游恢复和落实就业岗位的文物建筑要优先保护修缮。三、积极吸取此次经验教训,进一步推进中心文物库房建设。这三点意见应该也是灾后重建工作中,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指导性原则。
6月8日,温家宝总理签署第526号国务院令,公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条例涉及多项文物保护的内容,国家文物局表示将按照条例的要求,科学筹划,统筹安排,在灾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重点开展以下工作:组织专家组评估包括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在内的文物损坏情况,指导地方做好调研、论证和方案制定工作,做好文物抢救、保护和修复工作;认真编制保护规划,在保护实施工作中坚持原址保护的原则,注意运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保留传统形式、传统功能,保护好藏羌碉楼等民族文化遗产: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就建立地震遗址博物馆进行科学论证,保护好北川地震灾害遗址。认真吸取此次灾区馆藏文物保护工作的经验教训,重点加强地区中心文物库房建设,完善馆藏文物保管标准,确保馆藏文物安全。在考察过程中,工作组发现国家文物局支持建设的四川绵阳市中心库房,在地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所藏5000多件文物,仅1件受损,确保了绵阳市各市县(包括北川、平武、安县、江油等重灾区)珍贵文物的安全。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积极商发改委,借鉴绵阳经验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市),大力开展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及区域性中心库房建设工作。
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生活会更加美好,凝聚着人类智慧的文化遗产将从我们的手中继续传递下去,守望着人类共有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