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处在新起点、开启了新征程。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既是重要而迫切的政治任务,也是我们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关于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论述,对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寄予厚望,提出明确任务和迫切要求。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我们炼化企业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增强国企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习总书记的讲话为全面深化改革下达了军令状、吹响了集合号,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落到实处,将改革蓝图一步步化为现实。
深化国企改革是为了更好的“进”
我国的企业,国有企业占主流,占据了国内GDP的比重高位。如何发挥好国有企业的作用,是一个大课题,也值得我们深思。概括讲,中国的国有企业既要承担经济责任,也要承担政治责任,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要在承担责任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履行责任,最终目标是实现员工价值、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综合效应的最大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去年“两会”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国企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强。是在深化改革中通过自我完善,在凤凰涅槃中浴火重生,而不是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不思改革,确实要担当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在推动改革措施上加大力度。
为何国企不能削弱而要加强呢?我想一是在质上,国有资本应能掌握优质的原材料、科技、人力等资源,物化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高效竞争运营、控制经济命脉、引领战略发展、为国家提供较多税利的优质实体经济;在量上,国有经济无论是资本价值形态还是企业资产形态,都应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足以保证其发挥主导作用的规模比例;二是国企作用不能否定。近些年实践证明,我国仅存不多的大型国企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在推进改革开放、维系国计民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和支撑国家经济战略发展大局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决定性的重大作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中“逆私有化”建立国有企业,出现了不少成功范例。所以说,国企改革的目的,不是削弱国企,而是加强国企;不是消极的“退”,而是更好的“进”。也就是总书记所讲,通过改革确实要能够“担当社会责任树立良好
形象”。
解决国企改革难题是为了更好的深化改革
当前国企改革同其他各项改革一样,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破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在思想上“四破四立”,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石油行业,我们要破除妄自菲薄、消极悲观思想,树立理直气壮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理念和观念。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做大做强做优国有经济,实现利润最大化,发挥骨干作用和支柱作用,用产品的提升,不断提高竞争力,创造高价值的经济效益,稳定了员工的收入,促进了经济平稳发展。
国有企业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掌握著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国家左右局势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保障。正是由于国企的重要性,随着国家经济在国内及国外的不断变化,国企的改革迫在眉睫。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国企习惯于政策性垄断和政府保护,长期抱有“等靠要”的思想,虽然经过多次改革,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下,国有企业的利益格局仍未能得到根本性调整。在某些方面,部分国有企业经营领域的进入门槛没有得到真正降低,有的甚至成为改革的绊脚石。自满守旧、不愿改革、不敢改革的思想还很普遍。面对利益日益固化的局面,国企必须加快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尽快摆脱对行政垄断的依赖,依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国企改革要稳中求进 协调发展
在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工作中,一定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掌握科学的方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使国企改革应有法可依,稳中求进,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有利于盘活国家内部资源。我们必须健全规范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更加市场化的经营机制,正确把握两个“毫不动摇”,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创造有利于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资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的优化配置,与各类所有制企业融合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协调发展。
国企改革要准确定位,保护技术资源。国有企业分属于不同行业,业务属性、责任目标、市场地位都有所区别,国有企业改革也涉及各类企业。特别是一些在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国企,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也是某一行业和领域的引导者,技术是他们立足市场、实现超额利润的保障。国有企业的技术流失,不但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损失,更有可能威胁到国家在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主导地位,甚至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这样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家应该给予其准确的定位,应慎重考虑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介入,并从政策、法律方面予以保护,防止具有独占性的技术资源变为公共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关于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论述,对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寄予厚望,提出明确任务和迫切要求。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我们炼化企业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增强国企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习总书记的讲话为全面深化改革下达了军令状、吹响了集合号,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落到实处,将改革蓝图一步步化为现实。
深化国企改革是为了更好的“进”
我国的企业,国有企业占主流,占据了国内GDP的比重高位。如何发挥好国有企业的作用,是一个大课题,也值得我们深思。概括讲,中国的国有企业既要承担经济责任,也要承担政治责任,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要在承担责任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履行责任,最终目标是实现员工价值、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综合效应的最大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去年“两会”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国企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强。是在深化改革中通过自我完善,在凤凰涅槃中浴火重生,而不是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不思改革,确实要担当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在推动改革措施上加大力度。
为何国企不能削弱而要加强呢?我想一是在质上,国有资本应能掌握优质的原材料、科技、人力等资源,物化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高效竞争运营、控制经济命脉、引领战略发展、为国家提供较多税利的优质实体经济;在量上,国有经济无论是资本价值形态还是企业资产形态,都应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足以保证其发挥主导作用的规模比例;二是国企作用不能否定。近些年实践证明,我国仅存不多的大型国企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在推进改革开放、维系国计民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和支撑国家经济战略发展大局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决定性的重大作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中“逆私有化”建立国有企业,出现了不少成功范例。所以说,国企改革的目的,不是削弱国企,而是加强国企;不是消极的“退”,而是更好的“进”。也就是总书记所讲,通过改革确实要能够“担当社会责任树立良好
形象”。
解决国企改革难题是为了更好的深化改革
当前国企改革同其他各项改革一样,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破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在思想上“四破四立”,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石油行业,我们要破除妄自菲薄、消极悲观思想,树立理直气壮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理念和观念。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做大做强做优国有经济,实现利润最大化,发挥骨干作用和支柱作用,用产品的提升,不断提高竞争力,创造高价值的经济效益,稳定了员工的收入,促进了经济平稳发展。
国有企业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掌握著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国家左右局势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保障。正是由于国企的重要性,随着国家经济在国内及国外的不断变化,国企的改革迫在眉睫。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国企习惯于政策性垄断和政府保护,长期抱有“等靠要”的思想,虽然经过多次改革,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下,国有企业的利益格局仍未能得到根本性调整。在某些方面,部分国有企业经营领域的进入门槛没有得到真正降低,有的甚至成为改革的绊脚石。自满守旧、不愿改革、不敢改革的思想还很普遍。面对利益日益固化的局面,国企必须加快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尽快摆脱对行政垄断的依赖,依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国企改革要稳中求进 协调发展
在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工作中,一定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掌握科学的方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使国企改革应有法可依,稳中求进,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有利于盘活国家内部资源。我们必须健全规范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更加市场化的经营机制,正确把握两个“毫不动摇”,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创造有利于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资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的优化配置,与各类所有制企业融合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协调发展。
国企改革要准确定位,保护技术资源。国有企业分属于不同行业,业务属性、责任目标、市场地位都有所区别,国有企业改革也涉及各类企业。特别是一些在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国企,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也是某一行业和领域的引导者,技术是他们立足市场、实现超额利润的保障。国有企业的技术流失,不但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损失,更有可能威胁到国家在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主导地位,甚至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这样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家应该给予其准确的定位,应慎重考虑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介入,并从政策、法律方面予以保护,防止具有独占性的技术资源变为公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