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按圣经的传说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的第一件衣服,都是为了遮蔽裸体而产生的。若说文明与原始相对,则服装的演化无疑呈现了部分文明/人类文化的进步历程。服装文化发展至今,大众所看到的已不仅仅是那一件布料所构成的物体,目光更多地投注在服装的品牌上。物质似乎消弭于符号底下了。曾任职于时尚媒体的罗玛,对于时尚,对于服装,有着一番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当她深入到服装的内部,她发现,这些都与欲望有关。这也是她在《服装的欲望史》里要告诉人们的关于服装的人性内核。
欲盖弥彰的欲望
《服装的欲望史》开宗明义地指出:只有当人类耻于裸体之后,裸体本身才具有色情的意味。目前流行于一些西方国家的天体主义运动,通过消解欲念的方式,同时也消解了性别差异,使人回到原始的状态。罗玛分析说:如果说裸露意味着消解,那么遮蔽则意味着萌发。“当服装超越了实用功能之后,如何去吸引异性就成为了它最急切的表达。这很像自然界里的生物,它们在吸引异性的时候,会散发特殊气味,或展示它们艳丽的羽毛。这可以说是服装的自然属性。”
她选择以维多利亚时代为切入点,由紧身胸衣的虐恋意味和经典演变,引发关于服装与人性的思考,并由此作为理论支点,展开全书的写作。从紧身胸衣到撑裙、束腰、低领服装、三寸金莲,中西方的古典时代服装经罗玛的分析,皆展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束缚。而她说,束缚事实上意味着更大的放纵。服装一方面作为道德的代言人遮蔽了羞耻的身体,但另一方面,在历史现实中束缚的主流形式却是强调了身体的性征,人性于是在这越遮掩越明显的矛盾中浮现出来。
而欲望的社会属性方面,则是服装对着装者的身份界定与彰显。1855年,服装之父沃斯(Charles Worth)以层叠的布料衬裙取代了传统的裙箍设计,将妇女的身体从夸张的“母鸡笼”里解救了出来。不久之后,沃斯与一个叫奥托·博贝夫的衣料商开设了“沃斯与博贝夫”时装店,一个由服装设计师左右潮流的时代宣告来临。而在此之前,他策划了服装行业的第一个时装发布会,开创了服装史中的一个新行业——时装模特。
当宫廷裁缝被时装设计师所取代,一直发展到工业化的成衣生产,“时装”似乎从贵族走向了平民。但实际上,那只是可被大量复制的一部分,高级定制时装依然只存在于贵族或明星之中,其一直具有的个人化和手工感,也就保存在某一个阶层以上。而罗玛说,品牌其实是个性的群体化。“批量的生产一方面使得时装由小众走向大众,另一方面也使得时装的个人化(也是手工化)的痕迹消失在无限的复制之中,这也是某件衣服能够在顷刻间成为潮流的重要原因。很多人之所以在品牌的面前迷失,正是因为它内含了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包括了消费的理念、社会的认可度、趣味与品质,以及它所界定的阶级层面。此外,不可否认的是,好的品牌一定有它内在的精神和自我操守,它是不会把低于它的标准线的东西拿给你的。可以说,品牌把一群承认它风格的人从大众中区分出来。”
时尚潮流下的物欲横流
工业复制时代,个人的特色稀释于品牌之中。除了上層阶级可得到的某一件世上独一无二的高级定制时装以外,成衣皆来自生产线上。时装史上曾出现的“摇滚派”、“嬉皮”、“朋克”等反主流、反传统的运动,最终都被主流所收编。时装设计师主导着时尚潮流,人们在其间也就只能选择这一款或那一款的风格。时装在古典时代所具有的情欲因素,在当代潮流的大一统下逐渐被物欲所吞噬。
而同时,消费者也对服装设计师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设计师必须考虑自己的作品被大量复制的可操作性。发源于童年记忆的审美取向和个人风格,唯有在伸展台上才可暂时抛弃商业因素的制约,肆意盛开耽美的繁花。罗玛在书中详述每位具代表性的时装设计大师的风格、生平,而她最喜欢的一位设计师已于今年初自杀于伦敦的某间寓所中,他就是有鬼才之称的亚历山大·麦克奎恩。“他的设计充满了天才的想象力,对于情欲的表达也非常的内在,诡异,富有激情。他的作品给人的印象就像纸中之火,那些华衣美服随时都有被情欲烧穿的危险。但真正的色情就在这将裸未裸之间,在我看来,全然的暴露是没有任何色情可言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物质主义时代,并非每个人都能在时尚面前从容自若。罗玛说:“对于通俗意义上的时尚,也就是那种跟风、追逐名流,从内心来说我是很不认同的,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时尚又有它张扬个性、横扫平庸的精神,这个精神我觉得正是它的意义之所在。事实上,面对品牌我们更多要关心的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品牌的问题,也就是说,你自己的内心是否足够强大,是否能够将品牌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品牌所用。有些人,一身从上到下都是名牌,但这些衣服怎么看都像是借来的,为什么呢?因为品牌大过了他自己,以至于最终以时尚的名义埋藏了他。一个一味追逐时尚的人,与其说他的趣味是自己的,不如说是设计师的。”
在细数时尚潮流的演变、名流的衣香鬓影后,罗玛选择以裘皮作为整本书的结束,这鲜明地表达了她对人性的批判。“对于皮草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我很想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希望那些皮草爱好者在穿衣的同时也注意到,这些裘皮来自活生生的生命,如果不是我们的欲望过于强烈的话,这些生命原本是可以以其它的、不那么残酷的方式结束的。毕竟,我们不缺衣服,或者说,不缺那么一件带毛的衣服。没有这件衣服我们已经活得很好,已拥有很多。而那些动物们,它们所迫切需要的,仅仅是一条生路。”
注视者与被注视者的翻转
“我希望男人更具有观赏性,也让女人养一养眼。”罗玛说这句话时,我们俩都笑开了。
《服装的欲望史》的副标叫“女人的服装承载着男人的欲望”,而我在书中却也看到罗玛对男装的一些分析,我问她,这是为了平衡吗?
“并不是简单的平衡。我想强调的是,男装在某一个历史阶段,确实曾有过一个华丽动人的面貌,那时候男人是生动和可观赏的。但在西装出现后,男装就变得比较无趣,无论怎么变化,都在一个硬朗的框架下,面貌相对单一。”
纵观整个服装史,“时装”更多的是指女装。男权的注视、男人的审美取向,决定着女人的着装趣味和服装的命运。
而在2000年左右,出现了“花样男人”的风潮,花的、飘逸的,甚至是裙服都出现在男人的衣橱里,某种力量在慢慢地偏移。“我们无法准确推断男装曾经很华丽的那些历史时期,女人究竟是怎样的。但可以断定,当代‘花样男人’的出现,和女人地位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男人注意到了女人的目光,也开始希望取悦于女人。‘花样男人’强调的是中性化的东西,去除了硬汉的成分,棱角变得更柔和。这些发自于内心的需求,体现于脸上的表情、面部的轮廓,服装则是外化的手段。”
这种服装或者说审美取向的变化,或许不可简单从经济或社会运动的推动来解释,但它却已真实地存在着。所需关注的,反倒是这种新兴的现象,在传统主流中被对待的状况。难道不就像时装的初始,欲望高涨,而被束缚于遮蔽之下?
罗玛认为,“我觉得这都无关紧要。不要说‘像女人的男人’会被嘲讽,像‘男人的女人’不也会被打压吗?但最终社会是越来越多样化的,只要不是反人类的,什么形式、什么人群都可以被理解,被包容。”
欲盖弥彰的欲望
《服装的欲望史》开宗明义地指出:只有当人类耻于裸体之后,裸体本身才具有色情的意味。目前流行于一些西方国家的天体主义运动,通过消解欲念的方式,同时也消解了性别差异,使人回到原始的状态。罗玛分析说:如果说裸露意味着消解,那么遮蔽则意味着萌发。“当服装超越了实用功能之后,如何去吸引异性就成为了它最急切的表达。这很像自然界里的生物,它们在吸引异性的时候,会散发特殊气味,或展示它们艳丽的羽毛。这可以说是服装的自然属性。”
她选择以维多利亚时代为切入点,由紧身胸衣的虐恋意味和经典演变,引发关于服装与人性的思考,并由此作为理论支点,展开全书的写作。从紧身胸衣到撑裙、束腰、低领服装、三寸金莲,中西方的古典时代服装经罗玛的分析,皆展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束缚。而她说,束缚事实上意味着更大的放纵。服装一方面作为道德的代言人遮蔽了羞耻的身体,但另一方面,在历史现实中束缚的主流形式却是强调了身体的性征,人性于是在这越遮掩越明显的矛盾中浮现出来。
而欲望的社会属性方面,则是服装对着装者的身份界定与彰显。1855年,服装之父沃斯(Charles Worth)以层叠的布料衬裙取代了传统的裙箍设计,将妇女的身体从夸张的“母鸡笼”里解救了出来。不久之后,沃斯与一个叫奥托·博贝夫的衣料商开设了“沃斯与博贝夫”时装店,一个由服装设计师左右潮流的时代宣告来临。而在此之前,他策划了服装行业的第一个时装发布会,开创了服装史中的一个新行业——时装模特。
当宫廷裁缝被时装设计师所取代,一直发展到工业化的成衣生产,“时装”似乎从贵族走向了平民。但实际上,那只是可被大量复制的一部分,高级定制时装依然只存在于贵族或明星之中,其一直具有的个人化和手工感,也就保存在某一个阶层以上。而罗玛说,品牌其实是个性的群体化。“批量的生产一方面使得时装由小众走向大众,另一方面也使得时装的个人化(也是手工化)的痕迹消失在无限的复制之中,这也是某件衣服能够在顷刻间成为潮流的重要原因。很多人之所以在品牌的面前迷失,正是因为它内含了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包括了消费的理念、社会的认可度、趣味与品质,以及它所界定的阶级层面。此外,不可否认的是,好的品牌一定有它内在的精神和自我操守,它是不会把低于它的标准线的东西拿给你的。可以说,品牌把一群承认它风格的人从大众中区分出来。”
时尚潮流下的物欲横流
工业复制时代,个人的特色稀释于品牌之中。除了上層阶级可得到的某一件世上独一无二的高级定制时装以外,成衣皆来自生产线上。时装史上曾出现的“摇滚派”、“嬉皮”、“朋克”等反主流、反传统的运动,最终都被主流所收编。时装设计师主导着时尚潮流,人们在其间也就只能选择这一款或那一款的风格。时装在古典时代所具有的情欲因素,在当代潮流的大一统下逐渐被物欲所吞噬。
而同时,消费者也对服装设计师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设计师必须考虑自己的作品被大量复制的可操作性。发源于童年记忆的审美取向和个人风格,唯有在伸展台上才可暂时抛弃商业因素的制约,肆意盛开耽美的繁花。罗玛在书中详述每位具代表性的时装设计大师的风格、生平,而她最喜欢的一位设计师已于今年初自杀于伦敦的某间寓所中,他就是有鬼才之称的亚历山大·麦克奎恩。“他的设计充满了天才的想象力,对于情欲的表达也非常的内在,诡异,富有激情。他的作品给人的印象就像纸中之火,那些华衣美服随时都有被情欲烧穿的危险。但真正的色情就在这将裸未裸之间,在我看来,全然的暴露是没有任何色情可言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物质主义时代,并非每个人都能在时尚面前从容自若。罗玛说:“对于通俗意义上的时尚,也就是那种跟风、追逐名流,从内心来说我是很不认同的,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时尚又有它张扬个性、横扫平庸的精神,这个精神我觉得正是它的意义之所在。事实上,面对品牌我们更多要关心的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品牌的问题,也就是说,你自己的内心是否足够强大,是否能够将品牌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品牌所用。有些人,一身从上到下都是名牌,但这些衣服怎么看都像是借来的,为什么呢?因为品牌大过了他自己,以至于最终以时尚的名义埋藏了他。一个一味追逐时尚的人,与其说他的趣味是自己的,不如说是设计师的。”
在细数时尚潮流的演变、名流的衣香鬓影后,罗玛选择以裘皮作为整本书的结束,这鲜明地表达了她对人性的批判。“对于皮草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我很想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希望那些皮草爱好者在穿衣的同时也注意到,这些裘皮来自活生生的生命,如果不是我们的欲望过于强烈的话,这些生命原本是可以以其它的、不那么残酷的方式结束的。毕竟,我们不缺衣服,或者说,不缺那么一件带毛的衣服。没有这件衣服我们已经活得很好,已拥有很多。而那些动物们,它们所迫切需要的,仅仅是一条生路。”
注视者与被注视者的翻转
“我希望男人更具有观赏性,也让女人养一养眼。”罗玛说这句话时,我们俩都笑开了。
《服装的欲望史》的副标叫“女人的服装承载着男人的欲望”,而我在书中却也看到罗玛对男装的一些分析,我问她,这是为了平衡吗?
“并不是简单的平衡。我想强调的是,男装在某一个历史阶段,确实曾有过一个华丽动人的面貌,那时候男人是生动和可观赏的。但在西装出现后,男装就变得比较无趣,无论怎么变化,都在一个硬朗的框架下,面貌相对单一。”
纵观整个服装史,“时装”更多的是指女装。男权的注视、男人的审美取向,决定着女人的着装趣味和服装的命运。
而在2000年左右,出现了“花样男人”的风潮,花的、飘逸的,甚至是裙服都出现在男人的衣橱里,某种力量在慢慢地偏移。“我们无法准确推断男装曾经很华丽的那些历史时期,女人究竟是怎样的。但可以断定,当代‘花样男人’的出现,和女人地位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男人注意到了女人的目光,也开始希望取悦于女人。‘花样男人’强调的是中性化的东西,去除了硬汉的成分,棱角变得更柔和。这些发自于内心的需求,体现于脸上的表情、面部的轮廓,服装则是外化的手段。”
这种服装或者说审美取向的变化,或许不可简单从经济或社会运动的推动来解释,但它却已真实地存在着。所需关注的,反倒是这种新兴的现象,在传统主流中被对待的状况。难道不就像时装的初始,欲望高涨,而被束缚于遮蔽之下?
罗玛认为,“我觉得这都无关紧要。不要说‘像女人的男人’会被嘲讽,像‘男人的女人’不也会被打压吗?但最终社会是越来越多样化的,只要不是反人类的,什么形式、什么人群都可以被理解,被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