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玛]男性的注视决定着服装的命运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udh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按圣经的传说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的第一件衣服,都是为了遮蔽裸体而产生的。若说文明与原始相对,则服装的演化无疑呈现了部分文明/人类文化的进步历程。服装文化发展至今,大众所看到的已不仅仅是那一件布料所构成的物体,目光更多地投注在服装的品牌上。物质似乎消弭于符号底下了。曾任职于时尚媒体的罗玛,对于时尚,对于服装,有着一番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当她深入到服装的内部,她发现,这些都与欲望有关。这也是她在《服装的欲望史》里要告诉人们的关于服装的人性内核。
  
  欲盖弥彰的欲望
  
  《服装的欲望史》开宗明义地指出:只有当人类耻于裸体之后,裸体本身才具有色情的意味。目前流行于一些西方国家的天体主义运动,通过消解欲念的方式,同时也消解了性别差异,使人回到原始的状态。罗玛分析说:如果说裸露意味着消解,那么遮蔽则意味着萌发。“当服装超越了实用功能之后,如何去吸引异性就成为了它最急切的表达。这很像自然界里的生物,它们在吸引异性的时候,会散发特殊气味,或展示它们艳丽的羽毛。这可以说是服装的自然属性。”
  她选择以维多利亚时代为切入点,由紧身胸衣的虐恋意味和经典演变,引发关于服装与人性的思考,并由此作为理论支点,展开全书的写作。从紧身胸衣到撑裙、束腰、低领服装、三寸金莲,中西方的古典时代服装经罗玛的分析,皆展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束缚。而她说,束缚事实上意味着更大的放纵。服装一方面作为道德的代言人遮蔽了羞耻的身体,但另一方面,在历史现实中束缚的主流形式却是强调了身体的性征,人性于是在这越遮掩越明显的矛盾中浮现出来。
  而欲望的社会属性方面,则是服装对着装者的身份界定与彰显。1855年,服装之父沃斯(Charles Worth)以层叠的布料衬裙取代了传统的裙箍设计,将妇女的身体从夸张的“母鸡笼”里解救了出来。不久之后,沃斯与一个叫奥托·博贝夫的衣料商开设了“沃斯与博贝夫”时装店,一个由服装设计师左右潮流的时代宣告来临。而在此之前,他策划了服装行业的第一个时装发布会,开创了服装史中的一个新行业——时装模特。
  当宫廷裁缝被时装设计师所取代,一直发展到工业化的成衣生产,“时装”似乎从贵族走向了平民。但实际上,那只是可被大量复制的一部分,高级定制时装依然只存在于贵族或明星之中,其一直具有的个人化和手工感,也就保存在某一个阶层以上。而罗玛说,品牌其实是个性的群体化。“批量的生产一方面使得时装由小众走向大众,另一方面也使得时装的个人化(也是手工化)的痕迹消失在无限的复制之中,这也是某件衣服能够在顷刻间成为潮流的重要原因。很多人之所以在品牌的面前迷失,正是因为它内含了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包括了消费的理念、社会的认可度、趣味与品质,以及它所界定的阶级层面。此外,不可否认的是,好的品牌一定有它内在的精神和自我操守,它是不会把低于它的标准线的东西拿给你的。可以说,品牌把一群承认它风格的人从大众中区分出来。”
  
  时尚潮流下的物欲横流
  
  工业复制时代,个人的特色稀释于品牌之中。除了上層阶级可得到的某一件世上独一无二的高级定制时装以外,成衣皆来自生产线上。时装史上曾出现的“摇滚派”、“嬉皮”、“朋克”等反主流、反传统的运动,最终都被主流所收编。时装设计师主导着时尚潮流,人们在其间也就只能选择这一款或那一款的风格。时装在古典时代所具有的情欲因素,在当代潮流的大一统下逐渐被物欲所吞噬。
  而同时,消费者也对服装设计师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设计师必须考虑自己的作品被大量复制的可操作性。发源于童年记忆的审美取向和个人风格,唯有在伸展台上才可暂时抛弃商业因素的制约,肆意盛开耽美的繁花。罗玛在书中详述每位具代表性的时装设计大师的风格、生平,而她最喜欢的一位设计师已于今年初自杀于伦敦的某间寓所中,他就是有鬼才之称的亚历山大·麦克奎恩。“他的设计充满了天才的想象力,对于情欲的表达也非常的内在,诡异,富有激情。他的作品给人的印象就像纸中之火,那些华衣美服随时都有被情欲烧穿的危险。但真正的色情就在这将裸未裸之间,在我看来,全然的暴露是没有任何色情可言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物质主义时代,并非每个人都能在时尚面前从容自若。罗玛说:“对于通俗意义上的时尚,也就是那种跟风、追逐名流,从内心来说我是很不认同的,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时尚又有它张扬个性、横扫平庸的精神,这个精神我觉得正是它的意义之所在。事实上,面对品牌我们更多要关心的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品牌的问题,也就是说,你自己的内心是否足够强大,是否能够将品牌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品牌所用。有些人,一身从上到下都是名牌,但这些衣服怎么看都像是借来的,为什么呢?因为品牌大过了他自己,以至于最终以时尚的名义埋藏了他。一个一味追逐时尚的人,与其说他的趣味是自己的,不如说是设计师的。”
  在细数时尚潮流的演变、名流的衣香鬓影后,罗玛选择以裘皮作为整本书的结束,这鲜明地表达了她对人性的批判。“对于皮草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我很想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希望那些皮草爱好者在穿衣的同时也注意到,这些裘皮来自活生生的生命,如果不是我们的欲望过于强烈的话,这些生命原本是可以以其它的、不那么残酷的方式结束的。毕竟,我们不缺衣服,或者说,不缺那么一件带毛的衣服。没有这件衣服我们已经活得很好,已拥有很多。而那些动物们,它们所迫切需要的,仅仅是一条生路。”
  
  注视者与被注视者的翻转
  
  “我希望男人更具有观赏性,也让女人养一养眼。”罗玛说这句话时,我们俩都笑开了。
  《服装的欲望史》的副标叫“女人的服装承载着男人的欲望”,而我在书中却也看到罗玛对男装的一些分析,我问她,这是为了平衡吗?
  “并不是简单的平衡。我想强调的是,男装在某一个历史阶段,确实曾有过一个华丽动人的面貌,那时候男人是生动和可观赏的。但在西装出现后,男装就变得比较无趣,无论怎么变化,都在一个硬朗的框架下,面貌相对单一。”
  纵观整个服装史,“时装”更多的是指女装。男权的注视、男人的审美取向,决定着女人的着装趣味和服装的命运。
  而在2000年左右,出现了“花样男人”的风潮,花的、飘逸的,甚至是裙服都出现在男人的衣橱里,某种力量在慢慢地偏移。“我们无法准确推断男装曾经很华丽的那些历史时期,女人究竟是怎样的。但可以断定,当代‘花样男人’的出现,和女人地位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男人注意到了女人的目光,也开始希望取悦于女人。‘花样男人’强调的是中性化的东西,去除了硬汉的成分,棱角变得更柔和。这些发自于内心的需求,体现于脸上的表情、面部的轮廓,服装则是外化的手段。”
  这种服装或者说审美取向的变化,或许不可简单从经济或社会运动的推动来解释,但它却已真实地存在着。所需关注的,反倒是这种新兴的现象,在传统主流中被对待的状况。难道不就像时装的初始,欲望高涨,而被束缚于遮蔽之下?
  罗玛认为,“我觉得这都无关紧要。不要说‘像女人的男人’会被嘲讽,像‘男人的女人’不也会被打压吗?但最终社会是越来越多样化的,只要不是反人类的,什么形式、什么人群都可以被理解,被包容。”
其他文献
五月入夏,大陆图书市场开始逐渐升温。较之往年经验,“全国书市”后的五月本该是新书争芳斗艳,群星璀璨的舞台,然而今年再版书的强势兴起,成为了五月零售市场的奇特现象。与此同时,新书中众多“奇书”的涌现,让人们感受到市场的生命与活力。    前度刘郎今又来    五月销售排行榜上,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再版畅销书表现强劲。  在经典畅销书领域,《小时代》(长江文艺出版社)、《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幻
期刊
人其实在母亲的子宫里面时就开始学习,即使是阅读也不例外。这是不是很令人意外呢?我无意间想起之前某本书上看到这样的一句话,为了求证我确实在书上看过,终于一个下午翻了两排书架后,在2001年高宝出版的《阅读的十个幸福》这本书上找到它。但是最关键的是,它提醒了我一件事情:许多孩子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后,忘却了通过阅读来享受生活。    是阅读,不是读书  很多小孩入学一段时间之后,会表现出对读书的恐惧。做父
期刊
建立品牌是一件很浩大的工程,因为良好的品牌策略可以增加一个企业或是一项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当企业拥有了品牌,并且能通过控制品牌来明定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观时,品牌就成了一种权利。在市场上,拥有品牌就代表拥有市场权利。如果把这句话运用在出版市场上,同样成立。例如:说起大陆新华书店,业界很自然的反应是新华是老大,这所代表的意义不明自白。诚品在台湾的成功,应该是华文出版市场品牌建立最好的例子,或许也是现阶段
期刊
书名一如人名,反映并记录着一个时代的集体意识、社会氛围。名叫“淑芬”、“淑华”、“淑娟”的女生,名叫“志雄”、“武雄”、“世雄”的男生,多是某一个年龄层的台湾人。退回到十年、二十年前,出版社不会以《跟谁都能说不停》、《妈妈就是要这样当》、《这样拜才有效》这样的大白话为书命名,如果有,算是异类,1994年的《别闹了,费曼先生》堪称神来之笔,开风气之先;文坛也不会诞生名叫“草莓图腾”、“九把刀”、“苏
期刊
上世纪30年代,日寇侵华进一步加剧,中华民族陷于危亡。1933年,日寇攻陷山海关,威胁平津。为保护文物,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南迁避寇”。  故宫博物院文物的避寇南迁种种情形,一直为世人所关注。此前虽有相关文章发表,但多从南迁整体及影响来谈,同时囿于篇幅,很难准确、全面地记述南迁始末。专著方面,有杭立武先生的《中华文物播迁记》和那志良先生在《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等。但前者侧重于文物迁台过程;后者则
期刊
在对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所存档案有所了解后,我认定这是一座储藏丰富的宝库。那泛黄的卷宗挟藏着时代的风云,印记着过往的岁月。而不久前在此发现的存藏近六十年的欧阳道达先生的《故宫文物避寇记初稿》,就使我既惊又喜。  欧阳道达先生为故宫博物院的前辈人物,在文物南迁后,一直承担着守护文物的重任。南迁文物首先存贮上海,一九三四年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成立,时任主任即为欧阳道达先生;后文物西迁入川,分存于乐山、峨
期刊
在3月份北京单向街的沙龙上,一位读者跟舒国治说:“我在看你书的时候会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用这个“典故”问舒国治:“面对读者这样的反应你有什么想法?你的身上,应该是有一些他所向往的东西吧。”    难以定义的“有”和“没有”    舒国治的人生,有很多的“没有”:没有工作,没有房产,没有存款,没有负债,家里没有冷气,没有沙发,没有彩电(经求证,现在他为了写杂志上关于老电影的专栏,必须重看老片,用
期刊
炎夏。厦门。  即将北上福州的舒国治,要把新书书稿交给我寄往出版社。不大不小也不拥挤的火车站广场,我想到最便于辨认的还是旁边的快餐店。挂上电话才想起:舒国治?快餐店?“小吃教主”出现在快餐店?太不搭了吧。  上楼梯。转角。  还来不及张望,我看到舒国治在不远处向我招了招手。依然是一身T恤,一个大背包。桌上是一份快餐店的早餐。我有点愕然,却随即想起他的“随遇而安”论:“‘随遇而安’分好几种可能性,有
期刊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不容忽视的伟大工作,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是一项神圣、光荣的事业。教科书作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纽带,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教育出版,是教育持续而有效进行的有力保障,体现为更高的责任与道德感。  在台湾,早期的高等教育教科书市场主要由三民书局、台湾书店、大中国书局、东华书局、徐氏基金会等传统出版社独占,近几年,随着台湾图书行业的蓬勃发展,新兴的教育出版机构逐渐崛起
期刊
图书发行“二八”定律使畅销书成为出版人永远的追求。的确,一本畅销书可成就一个作者,可救活一个出版社,可提升民众的理念,可给读者带来无尽快乐。出版人应该而且必须为打造畅销书而孜孜不倦地努力。  两岸每年出版三十万种图书,而畅销书不过两百来种,不到千分之一,天涯何處寻芳草?本期专题回顾近三十年畅销书畅销的历程,认为畅销书的出现虽说大多出乎意外,但仍有规律可循。  一.社会需求是畅销书呼之欲出的根本。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