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首先调查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原因,其次归纳总结出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 兴趣 厌学 差异 价值
一、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教学中过早的抽象训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单调和枯燥的感觉。
(二)对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并认为数学的用处和目的存在距离。
(三)学生本身性格差异,如喜爱数学、文学、体育、文艺的,个人价值观不同。
(四)学生成长发育期间情绪对数学兴趣的排挤。
(五)“精英教育”、“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考试无望的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对数学失望。
(六)社会对数学价值的忽视,认为“不学数学也过一辈子”,这对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七)社会对数学人才不重视和对人的数学素质的冷漠产生的作用。
(八)学校滥发证书和社会上的“假证泛滥”为一些人提供投机的机会。
(九)娱乐场文化的蒙蔽和诱惑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干扰。
(十)教法陈旧和师道尊严的课堂文化使学生对数学兴趣渐减。
(十一)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使学生对学数学的目的感到茫然。
二、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思考
针对学生厌学的原因,总结一些有关研究教学的文献可以归纳出: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该从数学价值的教育、教法改革、“人本主义”关怀、学法指导等方面入手,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情境、环境,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重视数学价值的教育,在对数学的重新认识中,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后天形成的,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习兴趣是可以激发和培养的。但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一日之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数学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泥土里不知疲倦的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这段话阐述了兴趣培养的艰苦性和复杂性。实习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和个人的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通过数学家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家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教材。如可以给学生讲述:陈景润“皇冠”摘宝,钟爱科学的牛顿,故事讲完后,都要让学生思考,你从主人公那里发现了什么,数学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你想成功该怎么对待数学?让故事滋润孩子的心灵,让兴趣之火点燃。有的学生从迷恋军事,厌倦数学转变了认识:“军事上的成功离不开数学”。同时可以推荐书目和媒体,如《数学的故事》、《数学史》、课本中阅读材料和CCTV—10等,让学生从其中发现数学的魅力,感觉数学的价值。
2.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向学生阐明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现代化生产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各类活动中,寻找发现有关的数学问题。如估算测量、利率、劳务分配、家庭理财等,特别是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数学与计算机的结合形成了“数学技术”。给学生讲计算机这一伟大的发明,是从数学家提出需要研究数学的逻辑基础问题开始的。将一些具体有实际背景的数学问题提出来,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知周围的事物,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公式N= a(1+P)m 在计算存款问题、人口问题中的应用,线性规划、最值等知识的运用。通过上述努力,已收到一些效果。
3.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竞争意识是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竞赛激趣法是指在教学中创设比赛情境,制订适当规则,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竞赛的活动,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适当进行一些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习兴趣。
(二)改革教法,让学生在自主、愉悦、和谐的情境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教师要更新观念,真正做到“角色转换”,教师要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指导者、裁判者转变为教学中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让昔日“师道尊严”向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转变,让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救援”者,让学生从对老师的亲近中变为对数学的亲近。
2.人本主义”关怀,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关注学生学习的经验基础、教学活动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目标层次化,使基础不好的学生跟得上(尤其是对特困生的关怀,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题会做。)。 让学生在良好环境中自主、愉悦的学习,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鼓励效应”点燃了学生的兴趣。这一点我是身有体会的,我在小学时,可以说是让老师鼓舞起来的。现在正在搞“新课该”,实习学校中有一个班,老师会用一节课让学生讲题,他们称之为“展示课”。课上,老师会指出学生的每一处进步,学生们特别爱学习。
(三)循序渐进,引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积累、学生的学习方法,二要关注知识的前后关系,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切忌“空中楼阁”、“拔苗助长”和过早的抽象训练。
需要指出的是,兴趣并不排斥努力,因为,经过一段努力,才会产生真正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发扬顽强的精神,克服困难,求得问题的解决。努力可以生成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努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兴趣不纯是感情的因素,又有理性的因素,良好的教育应把感情的兴趣和理性的兴趣结合起来培养,才能使学生具有优良的兴趣品质。
关键词 兴趣 厌学 差异 价值
一、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教学中过早的抽象训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单调和枯燥的感觉。
(二)对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并认为数学的用处和目的存在距离。
(三)学生本身性格差异,如喜爱数学、文学、体育、文艺的,个人价值观不同。
(四)学生成长发育期间情绪对数学兴趣的排挤。
(五)“精英教育”、“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考试无望的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对数学失望。
(六)社会对数学价值的忽视,认为“不学数学也过一辈子”,这对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七)社会对数学人才不重视和对人的数学素质的冷漠产生的作用。
(八)学校滥发证书和社会上的“假证泛滥”为一些人提供投机的机会。
(九)娱乐场文化的蒙蔽和诱惑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干扰。
(十)教法陈旧和师道尊严的课堂文化使学生对数学兴趣渐减。
(十一)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使学生对学数学的目的感到茫然。
二、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思考
针对学生厌学的原因,总结一些有关研究教学的文献可以归纳出: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该从数学价值的教育、教法改革、“人本主义”关怀、学法指导等方面入手,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情境、环境,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重视数学价值的教育,在对数学的重新认识中,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后天形成的,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习兴趣是可以激发和培养的。但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一日之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数学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泥土里不知疲倦的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这段话阐述了兴趣培养的艰苦性和复杂性。实习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和个人的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通过数学家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家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教材。如可以给学生讲述:陈景润“皇冠”摘宝,钟爱科学的牛顿,故事讲完后,都要让学生思考,你从主人公那里发现了什么,数学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你想成功该怎么对待数学?让故事滋润孩子的心灵,让兴趣之火点燃。有的学生从迷恋军事,厌倦数学转变了认识:“军事上的成功离不开数学”。同时可以推荐书目和媒体,如《数学的故事》、《数学史》、课本中阅读材料和CCTV—10等,让学生从其中发现数学的魅力,感觉数学的价值。
2.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向学生阐明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现代化生产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各类活动中,寻找发现有关的数学问题。如估算测量、利率、劳务分配、家庭理财等,特别是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数学与计算机的结合形成了“数学技术”。给学生讲计算机这一伟大的发明,是从数学家提出需要研究数学的逻辑基础问题开始的。将一些具体有实际背景的数学问题提出来,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知周围的事物,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公式N= a(1+P)m 在计算存款问题、人口问题中的应用,线性规划、最值等知识的运用。通过上述努力,已收到一些效果。
3.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竞争意识是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竞赛激趣法是指在教学中创设比赛情境,制订适当规则,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竞赛的活动,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适当进行一些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习兴趣。
(二)改革教法,让学生在自主、愉悦、和谐的情境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教师要更新观念,真正做到“角色转换”,教师要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指导者、裁判者转变为教学中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让昔日“师道尊严”向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转变,让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救援”者,让学生从对老师的亲近中变为对数学的亲近。
2.人本主义”关怀,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关注学生学习的经验基础、教学活动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目标层次化,使基础不好的学生跟得上(尤其是对特困生的关怀,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题会做。)。 让学生在良好环境中自主、愉悦的学习,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鼓励效应”点燃了学生的兴趣。这一点我是身有体会的,我在小学时,可以说是让老师鼓舞起来的。现在正在搞“新课该”,实习学校中有一个班,老师会用一节课让学生讲题,他们称之为“展示课”。课上,老师会指出学生的每一处进步,学生们特别爱学习。
(三)循序渐进,引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积累、学生的学习方法,二要关注知识的前后关系,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切忌“空中楼阁”、“拔苗助长”和过早的抽象训练。
需要指出的是,兴趣并不排斥努力,因为,经过一段努力,才会产生真正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发扬顽强的精神,克服困难,求得问题的解决。努力可以生成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努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兴趣不纯是感情的因素,又有理性的因素,良好的教育应把感情的兴趣和理性的兴趣结合起来培养,才能使学生具有优良的兴趣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