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永远在路上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寨,曾经是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中国大地上农业学大寨运动曾风起云涌。期间,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条件获得极大改善,但学大寨活动中也留下一些深刻的教训。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了,大寨这个老典型,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前些时候我们来到了这个曾经举世闻名的村庄,采访了它的当家人、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同志。


  采访人: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改革开放前您是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您一度离开了大寨,请您谈一下情况。
  郭凤莲:1980年,我不再担任大寨党支部书记,被调出去等待分配。组织上派人查大寨的账,查了很长时间,查来查去没有一点点问题。后来我离开了大寨,但是心还在大寨,那时候报纸上只要有大寨的报道,我就剪贴下来,仔细看。
  我走了以后,大寨换了几任支部书记。最后一任书记是搞农业科技的,还是全国劳模,但是,比较因循守旧,创新观念不足,群众反映,大寨改革无变化,群众生活没提高,村容村貌老样子,集体经营散摊子。
  采访人:您是哪一年又回到大寨的,为什么要再次担任大寨书记?
  郭凤莲:1989年,一些村民找上级领导,找县委、找市委、找省委,要求我回来担任书记。
  后来,李立功书记在北京开会的时候,见到李先念副总理,先念副总理问起大寨的情况。他提到,“那个郭凤莲同志去哪里了?”立功书记说郭凤莲调出去了,先念副总理说:“郭凤莲调出去干啥呀,应该让小郭回去,去主持大寨的工作,把大寨的改革开放搞起来。”后来,立功书记就派组织部长郑社奎来找我了解情况。我表达了对大寨担心的心情。
  1990年,宋立英同志带上村里人到我办公室,劝我回大寨,在大寨下乡的县农工部刘部长,也一起劝我回村里。
  到了1991年,好像是10月28号或者是29号,省委王茂林书记来了,召集县里的领导,开了一个会。随后,我接到县委通知去见了王书记。王书记见了我也没有透露让我回大寨,他问我在公路段工作怎么样,我说,公路段工作也熟悉啦,挺不错的,我担任那里的书记。我是1987年去公路段的,离开大寨后在晋中果树研究所工作了5年,公路段工作了5年,加上待分配的一年,总共是11年。


  后来,到了11月3号,晋中公路分局的吴书记来找我谈话。告我说,省委下了通知,让我回大寨担任书记。我听了有些为难,说实在话,现在再回到大寨工作是有困难的。后来他说,这是组织安排,你一定要服从大局、服从组织安排。于是,我决定服从组织,回大寨。
  第二天,县委傅书记找我谈话,要我回大寨。
  把公路段的工作交接了以后,我就同傅书记一起回大寨报到了。
  采访人:重回大寨,困难一定不少。当时大寨的干部、群众有什么反映?请您谈一下。
  郭凤莲:我是1991年11月15日回来上任的,傅书记主持召开了一个全村党员大会,地点在村中那棵大柳树旁边那个二层楼上,大概有不到20个党员,老党员都参加了。回来的时候,有十几个老人在这街上等着我,一见就掉泪,说凤莲回来了,快回来吧。
  到会议室后,傅书记就宣读了省委组织部的调令,征求大家意见。宋立英首先表了态,她说,我可是盼着凤莲回来,咱大寨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毛主席竖起的这面旗,这么多中央首长关注着的大寨不能垮了,我欢迎凤莲回来。几位支部委员都表了态。
  宣布了以后,傅书记就走了,留下我主持继续开会。我就跟大伙说,现在我需要大伙给我当老师,当参谋,我对大寨这几年情况也不了解了,但咱们曾经在一起工作了几十年,对大寨是有感情的,大寨好坏跟咱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需要大家配合我,把工作搞起来,要像陈永贵同志活着的时候一样,班子要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没有这个堡垒,大寨的路就蹚不出去。我认为咱还是要同心协力,发扬大寨这种集体精神,团结起来把大寨搞上去。我现在也不是没有吃的,没有喝的,回大寨讨饭来了,我也不愿意让大寨人捧着银碗讨饭吃。陈永贵在的时候经常讲,我们不能捧着银碗讨饭吃。金盆破了,分量还在。这都是陈永贵留下来的话,咱们现在要像老书记一样,一起奋力拼搏,把大寨改革开放搞好。


  我讲了以后,觉得大伙的情绪逐步好转,当然,也有些人要看你的笑话,觉得住在大寨本村的人不行,那你郭凤莲就行?
  我说,咱们谁也不要争,谁也不要抢,咱们要一心为大寨,大家要团结起来,九牛爬坡个个出力,大寨还是要变的,变大变小肯定要变。只要大家团结起来,一心往工作上想,不要凑是非,大寨很快就起来了。大寨有基础,无论是人的思想基础、素质基础、道德基础、自然基础,大寨都有,一定不要把我们的传统给丢掉了。后来大家统一了意见,说“凤莲回来了,咱就一定围着你工作,你带上大寨人好好干吧”。
  那天我给大伙开会开到晚上。这样角色就慢慢又融入进来了,后来经常回不了家,就住在大寨。当时没有吃饭的地方,没有食堂,就天天在群众家吃。到乡亲家里吃饭,顺便就把大寨情况了解了,感情也接拉近了。
  采访人:您刚回到大寨时,大寨的经济情况怎样?
  郭凤莲:当时的情况,集体账目干干净净了,一分钱都没有,而且欠了一大堆外债,还欠银行贷款,尤其是欠了30来万的税。税钱是当时开煤矿欠下的,我想偷税漏税是犯法行为,这税必须得给国家补上。过去的大寨,首先是爱国家,爱集体,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卖给国家余粮不少,农业税分文不欠。现在不同了,有了企业,就得交税,煤矿生产煤炭,不管怎样也得跟还税绑在一起,用卖煤的钱缴税。后来,税缴了,贷款也还了。   我想,要创业就要创资本,创财富,守住这七百多亩土地,能干个甚。当时石坝塌了几年都没人垒,路破破烂烂,车都上不去。我说,我在公路段修了5年路了,修路有了瘾啦。这就带着大家开始修路。
  光修路挣不了钱,只能花钱。我就开始跑出去闯市场,上上下下找资金,找项目,白天晚上地跑。当时,大家不理解,说这郭凤莲是个兔子,天天往外跑。还有人说,郭凤莲天天办这厂,办那厂,这儿要俩钱,那儿贷俩款。我说,“不贷款就能发展起来吗?我个人也没那么多钱,不跑怎么办?”贷了国家几十万块钱款,办了羊毛衫厂,有人给它起了个外号,叫“要饭厂”,说郭凤莲是个要饭的。我说,“我能要下饭也不简单,你出去还要不下呢,我倒宁愿当这个要饭的,先当要饭的,然后再当做饭的,你们大家才能吃好饭。”
  就这样,一边跑一边带上大家干。观念转变不容易,面对当时大寨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当时钱不是太重要的,关键还是要把大寨人的思想扭转过来。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是什么事也干不成的。
  1992年上半年,中央领导同志田纪云、朱镕基先后来到大寨,这对我、对大寨全村的老百姓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当时主管农村工作的田纪云副总理对我们说:“大寨要丢掉包袱,面向未来。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路子奔小康。第一,要用大农业的观点指导农业,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路子;第二,要用经济的观点指导农业,走优质高产高效的路子。”视察结束的时候,我请田纪云副总理为大寨题词,他欣然写下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路子,齐心协力奔小康”。
  朱镕基副总理到大寨调研时,我刚从江苏、上海、浙江考察回来。他对我说,凤莲同志,你不要被江浙环境看花了眼,我告诉你,那些地方跟你这里的条件不同,要注意这个问题。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你要立足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大寨经济。我觉得,首先你们要把农田基本建设搞好,这是吃饭的本钱。第二,根据条件,好好发展多种经营。第三,研究市场,搞加工业。朱镕基副总理强调,发展商品生产,要以内因为主,靠自己的力量来干,靠自身积累来发展。他说,典型从来不是树起来的,是干起来的,奋斗出来的。他还主张发展旅游业,说“搞好了比办几个工厂都赚钱”。
  有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鼓励,我觉得大寨人该放开手脚抓经济了。于是,这年下半年,我带着大寨人走出去,去看了看省外发展了的农村。参观回来后,大家又思考,又议论,都觉得大寨不能再那样守旧下去了,观念也慢慢开始转变了。而后,我又带着村里的骨干去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等地考察学习。在向新老朋友虚心请教的同时,也获得了朋友们的大力支持。我们与江阴市南闸镇蝶美毛织印染厂达成联合办羊毛衫厂的协议。
  当时,杨志明同志任省乡镇企业局局长,他说:“凤莲,我支持你,乡镇局先借给大寨20万,你把这羊毛衫厂干起来。”这样,又贷了些款,10月份,大寨羊毛衫厂就建成投产了。11月28日,我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中国大寨羊毛衫厂”新闻发布会。当年羊毛衫加工厂就为大寨创了收,从此,年年总要产生几十万块钱的利润,我就开始用这钱改造大寨,并给老年人发点养老金,又逐步偿还了借贷。
  采访人:无工不富。我们知道,您很重视发展工业,除羊毛衫厂外,大寨还办了不少工矿企业。
  郭凤莲:羊毛衫厂建起后不久,我们又与太原衬衫厂联营办了大寨针织制衣有限公司,也很成功。
  后来,江苏华西村的吴仁宝书记建议我们办个水泥厂。 1994年,这就准备上马水泥厂了,当时,为了筹措上项目的资金,我马不停蹄地到处跑。有一次,我在青岛听说香港“中策投资”集团董事长黄鸿年在北京等着我洽谈这个项目,就连夜赶到北京见了黄鸿年先生。他非常感动,说:“就凭你这种铁姑娘精神,我也要给大寨投资。”这样,在黄鸿年先生的支持下,大寨水泥厂也办起来了。
  再后来,大寨发运站也建起来了。当时效益很好,把山西的煤通过铁路运出去,一年赚不少钱。再加上煤矿,年产5万吨煤,年收入升为几个亿,做梦都没有想过大寨的经济有了今天。到了2009年,国家要求整合小煤矿,我们主动把大寨煤矿关了。
  采访人:大寨的旅游业搞得很好,大寨是怎么发展旅游业的?


  郭凤莲:1992年5月,朱镕基总理视察大寨时特别提议大寨要发展旅游业。从那时开始,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绿化虎头山,我带着一批年轻人栽树,买不起树苗就从大树林里移栽。首先退耕还林130亩地,那时候国家还没提出退耕还林,我说,这山坡上的条件,机器不能进地,又成了牛耕马拉还像话吗?咱干脆种了树吧。现在大寨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4.7%,1995年被山西省林业厅命名为“大寨森林公园”。1996年,大寨正式开始接待游客。现在,旅游成了大寨经济的新亮点,随着大寨的变化,一年比一年看好,我原来都不敢想来这么多人看大寨,也没有想到那么多中央领导再一次来到这块土地上,近几年,每年都有二三十万人来大寨。旅游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老百姓办商店,搞饭店。现在,许多村民开了农家乐。全村200多户人家,从事旅游事业的就占了一半。老劳模宋立英也在自家院内开了纪念品商店。她原来不识字,现在也能签名售书。还有“铁姑娘”李圆眼,开办了“农家土炕饭店”,她把三间窑洞分别按照“六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和“新世纪”的家居特点布置,吸引了不少游人。
  采访人:您重回大寨后,领导大寨人民二次创业。现在大寨是一个什么经济结构,经济规模有多大?
  郭凤莲:如今的大寨,已经形成以旅游、建材、酿酒、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多个支柱产业,走出了单一农业经济的困境。现在,集团公司拥有18个成员公司,拥有职工1200余人,2013年销售收入达到10.36亿。其中旅游业、乡村文化、农业科技等八大产业发展很快。大寨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也与日俱增,旗下有29大类190件注册商标,其中,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件,“山西省著名商标”3件。集团依靠这一信用品牌,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合作条件。同时,大寨也一步步从百万元、千万元村,上到了亿元村。我也没想到大寨能成为亿元村啊。   采访人:改革开放以来,兴办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摸爬滚打,您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转变,其中的酸甜苦辣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
  郭凤莲:说实在的,开始创业的那几年确实难,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上下跑了20年,大寨初见了成效。我也感到欣慰。我曾经出面卖毛衣,卖大寨核桃露,去大连,去广州,都是亲自出去。北京申奥的时候,又拿出钱支持申奥,派上大寨人出去搞汽车拉力行,车上打着广告,十几辆车往俄罗斯走,一直穿过新疆,走到俄罗斯的边界。然后,凤凰卫视又在大寨搞了一个申奥歌会,现在那广场就叫申奥广场。这样,大寨再一次通过大寨的企业,大寨的产品,通过大寨的改革与发展,把自己宣传出去啦。
  采访人:大寨的经济发展起来了,请您给我们谈一下大寨为村民做了哪些实事?
  郭凤莲:近几年,依靠集体经济建了新村,老村还留下来。所有的大寨人, 280多户人家,全部住进了新家。老房子的所有权归老百姓,现在的新房子仍然是老百姓的。
  我让老年人的养老金一年一年地往上涨,现在是60岁以上的老人都领上养老金啦,一个月200块钱,70岁以上的是300块钱。
  除了养老金,大学生有补助。我们鼓励孩子们好好念书,每个大学生每年补一千五到两千,咱也不能说拿上钱就往孩子们身上堆,有点鼓励就行了。
  旅游发展起来后,就让老百姓入股,家家入股,一户是两千块钱,当年分红就翻了倍。所以,现在随着旅游发展,老百姓年年要赚钱。汪洋副总理来了,坐下来拉家常,问宋立英:“宋大姐,你一年的收入有多少?”她掐着指头一项一项算了算,一年可以收入到一万四千块钱,还不加个人经营的商店。一个老太太一年能拿到一万四千块钱,我都感到心里头热乎乎的。
  采访人:在您的领导下大寨获得了重生。请您谈谈大寨现在的新体制。
  郭凤莲:大寨的基层组织体系十分健全,党总支,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经济集团发展公司充满活力。
  集团公司与村委会财务收支是分开的。村委会要给村民办什么事,要拿出计划,做预算,然后集团公司给村委会把钱打过去,村委会再把这部分钱给村民花好。
  大寨有3个专业队,林业专业队、水利专业队、农机专业队,专门为群众服务,为集体服务。
  改革开放初期就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现在一直没有变。但农民的承包地由村集体的专业队负责维修。集体每年拿出30多万投入农业。耕田、播种、秸秆还田、水利灌溉、土地维修,全部是集体负责,老百姓不出钱。收了的粮食全是老百姓的,集体一点不留,目的是鼓励、支持农民种好田。
  大寨有农业合作社、科技合作社、果树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各种类型的合作社,都是农民自行组织起来的,集体支持他们。合作社也发展得挺好。
  大寨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有许多个体商店、饭店、旅馆,但没有大的私营企业。
  采访人:大寨给村民修了新楼房,产权归村民还是村集体?
  郭凤莲:修房子上,老百姓出资30%,集体承担70%。村民要是不住了,要给集体退回来,交给集体,集体负责置换,个人没有置换权,因为集体有70%的投入。今年又修了一批新房,每户140多平方米,大寨人每户拿出9万块钱就住进去了。一切都给解决了,气、电、水全部都进了家,道路绿化、美化都是集体的事。大寨人负担小,挣下钱都存在银行了。
  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了。养老金这一块,除了国家给每人每月发50至60块外,大寨本村另外再给二三百块。此外,每人每年发1000块的零花钱,一家几口人一拿就好几千了。大寨人福利比较高,啥都有,免费的也多。
  采访人:请您谈一下大寨党组织的情况。
  郭凤莲:大寨村为党支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人员多了,党员发展也多了,我们成立了党总支,下设三个支部。我当了党总支书记。
  年龄大了,以后要慢慢把队伍带出来,为了早一点培养青年一代,我大胆地放权,大胆地使用他们,让他们去干事,尽量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在咱还睁着眼的时候好好看着娃娃们成长。当初,陈永贵敢大胆地放权给我,那时我才20多岁啊,现在他们都三四十岁啦,还不该当这个家?45岁回了大寨,今年是68周岁了,你想想这人还有多少年活呢,还能再活68岁?
  采访人:我们来到大寨后,看到整齐的街道,一幢幢崭新的楼房,乡亲们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一幅美丽乡村的景象,请您谈谈现在大寨人的新生活。
  郭凤莲:大寨人的生活这些年变化确实很大。早上,咱们机关是八点上班,大寨的旅游公司也是八点准时到岗,中午是轮流值班。可不是过去的农民了,衣着打扮,家里摆设,都是一家赛一家。当然我也不比他们差,我得带好这个头,让大家都养成一种勤快的好习惯。
  村里哪个地方整理得不好,我都会说他们。刚搬回来那时,垃圾到处倒,我一搬回来,就把整个街道的垃圾都清除了。人们就说,你看,书记回来了,你再倒?现在不乱倒了,街上很整洁。
  年轻人出去打工的不少。有些娃娃们出去打工,是为了出去走走,开开眼界。几辈人都在大寨生活,应该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现在独生子女多了,女孩出去找下对象就嫁走了,男孩出去体验体验,看看能不能找个对象留在外边。还有大学生在外边,我不建议大学生们都回来,孩子们愿意回来就回来,不愿回来就算了。大寨的年轻人出去了,我可以招工,还可以招大学生,也有大学生村官在大寨。娶进来的媳妇也是各地都有,安徽的、北京的、四川的、陕西的等等,很好啊。
  外村外地来大寨打工、上学的很多。现在,临时住户超过了大寨本地住户。大寨本村人有500多人,除了外出的孩子们,在村里的大概有300多人。外来户有的陪着孩子过来念书,还有的在工厂做工。
  采访人:在大寨,买车的家庭多不多?
  郭凤莲:村里的车不少,基本家家都有,晚上街两旁全都是车,原来是骑摩托,现在换汽车了。以前起早贪黑,扛上铁锹,担上筐子,到地里劳动,不管多远都是两条腿,现在可不是了。去地里摘个豆角,都是孩子开上车,把母亲拉到地里去摘,摘完了再拉回去。   采访人:改革开放前,大寨是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以来,这面旗帜继续迎风飘扬,大寨仍是一个先进典型。


  郭凤莲:大寨也不是完美的,也有不足的地方。最近,大寨被评为山西省最美旅游先进村。来的人不少,但是,也有参观的人反映饭菜太贵,宰人宰得厉害,网上也有反映。咱们也尽量做老百姓的工作,他毕竟是百姓,他愿意多挣一分,这个心咱也得体会到,但是要逐步把工作做到,这不是老百姓的过错,是咱们没有把工作做到,一步一步地来吧。
  从去年到今年,经济有点滑坡,不像前几年那么红火了,首先是煤炭运输这一块,原来是大寨的一块大收入。现在跟着大形势,山西在产业转型,大寨也在转型。比如,大寨以前办的水泥厂现在都转了,不能再污染、再冒烟了。转型是个艰难的过程,这几年挣的钱都投进去了,现在一步一步地转也很艰难。
  集体经济虽然困难了,但是,集体的困难不能压在老百姓身上。集体不能空,还要满了老百姓。集体收入有点滑坡,但百姓的收入一分钱都不能减,还要逐步逐步往上提。
  采访人:作为大寨的领头人,您总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获得了大寨人的尊敬,也再次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请您谈一下个人的体会和感受。
  郭凤莲:我感到一步一步带领大寨人民走到了今天不容易,我不容易,大寨人跟着我也不容易,他们是我的后盾,我是拉马车的驾辕,我希望下一代的人拉上这个马车继续往前走,驾驭好。
  这些年来,感到很辛苦,但大寨在发展,在变化,我感到很欣慰。大寨人的生活变啦,我的生活也变啦,但是我不挣大寨的工资。我是公务员,我回来手续没办回来,手续后来胡书记(指原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给办在省妇联,我就在省妇联领工资,工资够生活,花不了我就支持了社会。比如,有三个村子修公路,我有几个就给几个,给了六万块钱让他们修公路,咱整不了砖整个瓦也行。支援灾区,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大寨村举行捐献,我就往里入钱;大寨镇举行捐献,我也入钱;县里捐献,我也往里入钱。我是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活动结束以后,我跟另一名企业家,也是火炬手,一人捐了两万块钱。
  去年,我又积攒下10万块钱,加上老伴的10万,动员两个儿子,一人20万,总共60万块,捐给了村委会,准备用这些钱改造学校,改造幼儿园。咱就是这,能奉献的时候奉献上点,但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向社会宣传过。
  我感到现在这生活够好了,那时候当铁姑娘队队长,一天挣的是五分工,三毛五分钱。现在一个月工资能拿到几千块钱,已经很满足了。我也不出去,我也用不了,来了客人,只要我自己有点钱,就自己出啦,不花集体的钱。
  我自己也有不足,自己看不见,但百姓能看见。人常说,活上一辈也看不见自己的脊背。我想,看不见的东西很多。不管百姓反映什么,对你郭凤莲评价长、评价短,我都一点也不在乎。胸怀要宽一点,看问题要看得大一点。
  作为大寨的领头人,我对大寨的将来考虑得是比较多的。我经常说,咱过着今天得想明天,干今天得谋明天,你必须这样才行。要创业,更要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更大的发展。我认为,要创造大寨更加美好的未来,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坚持,绝不能丢;同时,还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勇于开拓创新。我相信,大寨会一年比一年好。大寨在发展的道路上将永不停步!
  (责编 五一)
其他文献
(山西) 钟启元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一座巍峨连绵的山脉,由无数峰峦叠错而成。为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的抗战精神构建了这座山脉坚定的走向和不屈的脊梁,巨大的民族牺牲和无数先烈的热血铸成这座大山巍峨奇崛的主峰。而每一个地区的抗战历程,则是这座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着大山的经纬和肌理。  民族精魂在,砖石不可轻。抗战胜利70年了,硝烟已经散去,回望那座历史的山脉,挖掘蕴含其中的丰富的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是敌后抗战的主战场,八路军以山西为中心,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三大敌后抗日根据地,领导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浴血奋战。在创建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各根据地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文化建设,以文化的发展繁荣促进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的发展。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感召下,山西抗日根据地人民紧紧地凝聚在共产党的周围,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在“民族
期刊
当初入党为什么?现在为党做什么?今后为党留什么?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作出回答的人生选择题,是事关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观的问题。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左权将军诞辰110周年,左权将军作为八路军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作为抗战精神的杰出代表,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树立怎样的人生价值观、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
期刊
在抗日战争时期,武乡有位传奇式人物——魏名扬。在党的领导下,他出生入死,英勇奋战,领导创建名扬游击队,前后六次组建,又六次集体参加八路军,向八路军输送了3400余名优秀兵员,多次受到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罗瑞卿、薄一波、王树声、陈赓、陈锡联、彭涛、鲁瑞林等首长的表彰。魏名扬领导的这支游击队,也成为名震太行的抗日劲旅。  孤身斗响马的民间英雄  魏名扬出生贫苦,少年习武,多方投师,练就
期刊
大跃进中要出现问题,毛泽东早有预见。1957年1月18日下午,毛泽东主持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听取陈云关于财政经济问题的报告。他在插话中说:各部门之间的比例究竟怎样平衡才恰当?重工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轻工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怎样平衡才恰当?这个比例再搞五六年是不是能搞得出来?我希望缩短这个时间,并且不要付出(像苏联那样)大的代价。他还说:有些东西现在不能定的,哪样东西多,哪样东西少?煤、电、油
期刊
在欣赏毛泽东手书选本的时候,有一幅很简短而素净的手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就是他抄录的南朝曹景宗诗《华光殿侍宴赋竞病韵》,见于《乐府诗集》。这是一首五绝,全诗为:“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毛泽东手书曹景宗该诗墨迹共存三幅,其中两幅为毛笔书法作品,均竖写在一页红色竖行条格纸上,是比较潇洒的毛式草书。但引起笔者格外注意的是另外一幅,它是毛泽东在一本曹禺译莎士比亚名剧剧本《柔蜜欧
期刊
毕士悌、刘志丹、杨森、杨琪、钟学高、林龙发、温志恭等,都是1936年春在东征战役中壮烈牺牲的红军指挥员,他们用血肉之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进行了英勇斗争、做出了卓著贡献。他们在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与坚定信仰,他们为开拓胜利坦途而表现出的无畏气概、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是矗立在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毕士悌:有勇有谋,冲锋在前打头阵  毕士悌,原名金勋,朝鲜人,1898年生于朝鲜平安北
期刊
2015年5月9日,一名来自黑龙江省集贤县永安乡联明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宋亚军,给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于若洁主任写来一封信,信中说明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他们将开展"揭日军暴行,讲抗战故事,读抗战家书,唱抗战歌曲,颂抗战歌谣,捍和平正义"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以此让学生了解日军侵华暴行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侵略的那段珍贵历史。但他们缺乏相关教育资料,又考虑到山西省在抗战期间的重要作用,于是希
期刊
编者按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的长征,是中国革命面临重大抉择关头的一次绝地重生,其历程艰难曲折、跌宕起伏。为争取光明的革命前途,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红军以坚韧不拔、积极昂扬的战斗精神和灵活机动、出奇制胜的战略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两年间,他们克服难以想象之困难,战胜世间罕见之挑战,纵横十余省,长驱数万里,最终胜利会师陕北,谱写了开天辟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长征中
期刊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全境,这“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①。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从日寇侵入之日起”,中共即高举抗日大旗,“领导东北人民”②,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揭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光辉的第一页。因此,深入研究中共领导下的东北抗战历程就显得十分重要,具有特别意义。  1931—1933:兴起与挫折  1931—1933年,既是东北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