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使危重症病人得到及时救治,整合市乡两级医疗资源,实行市医院与基层卫生院共同实施院前急救及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分工协作机制。建立基层医院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院前急救及双向转诊制度的操作机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一是建立有效的院前急救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医院作用;二是双向转诊,畅通转诊渠道;三是建立信息化平台,拓宽服务渠道。
针对市级医院120急救资源不足,人员配布不够,加上120与急救现场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及时就近实施院前急救很有必要。就近基层医院急救医生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为患者抢救赢得时间。建立规范有效的院前急救模式及双向转诊制度则成为这种选择能否实现的关键。
【关键词】院前急救 双向转诊 体系建设 积极作用
近2年以来,我市人民医院与部分乡镇卫生院建立院前急救联盟,联盟卫生院医疗急救资源实行联合调度,对外统一公布急救电话。市人民医院对联盟卫生院给予技术支持和帮扶,对联盟卫生院上转病人优化流程,纳入急救绿色通道;对下转病人由市人民医院统一护送,联盟卫生院按指导意见做好病人后期治疗。经过一段时间运作,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对双向转诊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开始显现[1]。
1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是双向转诊实现有效对接的载体和途径
1.1 院前急救联盟的成立。联盟乡镇卫生院覆盖了全市东西南北四大区域,形成以市人民医院为中心,辐射全市乡镇卫生院的院前急救网络。以院前急救联盟为载体,加强市级医院与基层卫生院的联系和交流,在此过程中,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职责,清晰界定病人的流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院前急救联盟的运行实际就是双向转诊的前奏,为搭建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牵线搭桥。
1.2 院前急救联盟把原本分散和互不相干的医疗单位紧密串连在一起,有了共同的行为准则,有了共同的利益追求,相比之前指令性要求双向转诊更具有可操作性,在权利、职责、利益明确的情况下,双向转诊会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作用,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2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有效消除双向转诊过程中的商业成分
2.1 我市院前急救体系及双向转诊制度客观条件已基本成熟:新医改把卫生资源更多倾向农村,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实行绩效工资,改变了过去乡镇卫生院自生自灭状况,特别是5.12汶川地震以来,我市作为极重灾区,通过北京的对口援建,市乡两级医院硬件设施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翻天覆地变化,各级医院都分别选送医务人员到北京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进修学习,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各乡镇卫生院已具备院前急救能力。
2.2.院前急救联盟将乡镇卫生院与市人民医院结为利益共同体,但这种利益共同体是在消除了商业成分之后的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比如,市人民医院对联盟单位转来的患者实行优先就诊,优化服务流程,对转来的患者不做重复检查,实行资源共享。
3.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延伸了双向转诊的内涵
3.1 市人民医院每月派出专家团到各联盟乡镇卫生院查房、义诊,协助处理疑难病症,还免费为联盟乡镇卫生院提供进修学习机会;市人民医院根据各联盟单位实际情况,建立技术支持体系,密切临床医疗专家和基层医师指导帮扶关系,长期为乡镇卫生院实施技术业务指导;市人民医院组织的教学查房、疑难病例学术讲座和培训,要求联盟单位优先参加。
3.2 从上述协作的部分内容不难发现,院前急救联盟的合作绝不仅仅局限在双向转诊,而是市级医院在更大范围内对乡镇卫生院的支持和帮扶,这样能使双方的合作更紧密,既能发挥双向转诊过程中的效益,还能使城市卫生优势资源更多输入农村,符合国家对乡镇卫生院的发展规划。
4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使双向转诊更具可操作性
传统的双向转诊由于上下级医疗机构责任、义务不明确,这种制度规范的缺失使双向转诊流于形式。院前急救联盟出台了统一的转诊标准和规范的转诊程序,市人民医院明确要求将慢性病或处于康复期的患者转回联盟乡镇卫生院,并对各临床科室有严格制度约束。联盟单位对转诊病人实行互通、共享,对转诊病人保持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市人民医院在下转病人时提前通知,并提供下转患者有关资料,注明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下一步的治疗康复计划;对上转病人,同样将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及时反馈至上级医院,医疗机构之间实现转诊病人的有效衔接。
5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实现双向转诊利益最大化
5.1 传统的院前急救,由于国家对120中心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管理,多数地方是靠市场推动、利益驱使来建设120急救体系,各级医院都设置了各自的急救电话,这就导致了以下几种不正常现象的出现:有的急救行为完全是舍近求远;乡镇卫生院接诊的病人根本没有能力救治;病人家属为了保险起见,往往会同时打几个急救电话,有时几辆急救车同时到达。
5.2 院前急救联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覆盖全市的联盟急救网络按照属地原则实行统一调度,乡镇卫生院有能力救治的病人可以就近治疗,不能救治的病人直接送往市级医院,这一过程不仅为病人争取了抢救的时间,也避免了急救资源的重复使用。
5.3 由于院前急救体系的牵线搭桥,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和医疗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共享。成为利益共同体的医疗机构共同目标是如何让双方利益最大化,联盟单位定期总结,对转诊病人定期分析、比较,建立有效的调节机制,促进双向转诊在联盟内部高效、高质运转,增强联盟医院活力,使双向转诊的执行更加有力。
随着人們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要求我们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建立多层次医疗服务网络,减少患者重复检查和治疗,提高诊疗速度,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才能更好地满足患者医疗服务需求[2]。基层卫生院院前急救与双向转诊这一模式的建立,形成层次分明、职责明确、功能定位清楚、各负其责、各施其职、有机联系、相互配合的综合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双向转诊制度对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完善基层卫生院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对深化双向转诊产生了积极作用和影响,值得同道尝试或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孝琦,何中臣,唐贵忠.新医改下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契机及发展路径思考[J].河北医学,2010,39(11):1617.
[2] 刘秀娜,周娟,张翠华,等.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状况调查研究[J].医院管理杂志,2011,19(10):84.
针对市级医院120急救资源不足,人员配布不够,加上120与急救现场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及时就近实施院前急救很有必要。就近基层医院急救医生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为患者抢救赢得时间。建立规范有效的院前急救模式及双向转诊制度则成为这种选择能否实现的关键。
【关键词】院前急救 双向转诊 体系建设 积极作用
近2年以来,我市人民医院与部分乡镇卫生院建立院前急救联盟,联盟卫生院医疗急救资源实行联合调度,对外统一公布急救电话。市人民医院对联盟卫生院给予技术支持和帮扶,对联盟卫生院上转病人优化流程,纳入急救绿色通道;对下转病人由市人民医院统一护送,联盟卫生院按指导意见做好病人后期治疗。经过一段时间运作,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对双向转诊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开始显现[1]。
1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是双向转诊实现有效对接的载体和途径
1.1 院前急救联盟的成立。联盟乡镇卫生院覆盖了全市东西南北四大区域,形成以市人民医院为中心,辐射全市乡镇卫生院的院前急救网络。以院前急救联盟为载体,加强市级医院与基层卫生院的联系和交流,在此过程中,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职责,清晰界定病人的流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院前急救联盟的运行实际就是双向转诊的前奏,为搭建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牵线搭桥。
1.2 院前急救联盟把原本分散和互不相干的医疗单位紧密串连在一起,有了共同的行为准则,有了共同的利益追求,相比之前指令性要求双向转诊更具有可操作性,在权利、职责、利益明确的情况下,双向转诊会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作用,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2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有效消除双向转诊过程中的商业成分
2.1 我市院前急救体系及双向转诊制度客观条件已基本成熟:新医改把卫生资源更多倾向农村,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实行绩效工资,改变了过去乡镇卫生院自生自灭状况,特别是5.12汶川地震以来,我市作为极重灾区,通过北京的对口援建,市乡两级医院硬件设施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翻天覆地变化,各级医院都分别选送医务人员到北京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进修学习,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各乡镇卫生院已具备院前急救能力。
2.2.院前急救联盟将乡镇卫生院与市人民医院结为利益共同体,但这种利益共同体是在消除了商业成分之后的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比如,市人民医院对联盟单位转来的患者实行优先就诊,优化服务流程,对转来的患者不做重复检查,实行资源共享。
3.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延伸了双向转诊的内涵
3.1 市人民医院每月派出专家团到各联盟乡镇卫生院查房、义诊,协助处理疑难病症,还免费为联盟乡镇卫生院提供进修学习机会;市人民医院根据各联盟单位实际情况,建立技术支持体系,密切临床医疗专家和基层医师指导帮扶关系,长期为乡镇卫生院实施技术业务指导;市人民医院组织的教学查房、疑难病例学术讲座和培训,要求联盟单位优先参加。
3.2 从上述协作的部分内容不难发现,院前急救联盟的合作绝不仅仅局限在双向转诊,而是市级医院在更大范围内对乡镇卫生院的支持和帮扶,这样能使双方的合作更紧密,既能发挥双向转诊过程中的效益,还能使城市卫生优势资源更多输入农村,符合国家对乡镇卫生院的发展规划。
4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使双向转诊更具可操作性
传统的双向转诊由于上下级医疗机构责任、义务不明确,这种制度规范的缺失使双向转诊流于形式。院前急救联盟出台了统一的转诊标准和规范的转诊程序,市人民医院明确要求将慢性病或处于康复期的患者转回联盟乡镇卫生院,并对各临床科室有严格制度约束。联盟单位对转诊病人实行互通、共享,对转诊病人保持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市人民医院在下转病人时提前通知,并提供下转患者有关资料,注明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下一步的治疗康复计划;对上转病人,同样将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及时反馈至上级医院,医疗机构之间实现转诊病人的有效衔接。
5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实现双向转诊利益最大化
5.1 传统的院前急救,由于国家对120中心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管理,多数地方是靠市场推动、利益驱使来建设120急救体系,各级医院都设置了各自的急救电话,这就导致了以下几种不正常现象的出现:有的急救行为完全是舍近求远;乡镇卫生院接诊的病人根本没有能力救治;病人家属为了保险起见,往往会同时打几个急救电话,有时几辆急救车同时到达。
5.2 院前急救联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覆盖全市的联盟急救网络按照属地原则实行统一调度,乡镇卫生院有能力救治的病人可以就近治疗,不能救治的病人直接送往市级医院,这一过程不仅为病人争取了抢救的时间,也避免了急救资源的重复使用。
5.3 由于院前急救体系的牵线搭桥,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和医疗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共享。成为利益共同体的医疗机构共同目标是如何让双方利益最大化,联盟单位定期总结,对转诊病人定期分析、比较,建立有效的调节机制,促进双向转诊在联盟内部高效、高质运转,增强联盟医院活力,使双向转诊的执行更加有力。
随着人們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要求我们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建立多层次医疗服务网络,减少患者重复检查和治疗,提高诊疗速度,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才能更好地满足患者医疗服务需求[2]。基层卫生院院前急救与双向转诊这一模式的建立,形成层次分明、职责明确、功能定位清楚、各负其责、各施其职、有机联系、相互配合的综合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双向转诊制度对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完善基层卫生院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对深化双向转诊产生了积极作用和影响,值得同道尝试或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孝琦,何中臣,唐贵忠.新医改下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契机及发展路径思考[J].河北医学,2010,39(11):1617.
[2] 刘秀娜,周娟,张翠华,等.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状况调查研究[J].医院管理杂志,2011,19(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