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可以拓宽学生有关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浓厚兴趣。通过理论知识讲授与实际环境问题分析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优化,讲授、讨论、析辩、报告、调研、视频资料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改革,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和严格对学生的考核要求,达到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性批判思维能力、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所需的技能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选课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103-02
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石之一,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着力于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性批判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所需的技能等方面内容。国内高校还是以专业教育为主,专业分割细,学生普遍感觉知识结构单一[1]。2002年开始,通识教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尽管国内高校也开始倡导通识教育,但所开设的课程在数量、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与美国高校有较大的区别。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具有随意性,缺乏统一课程理念的指导,通识课程设置存在“杂、散、乱”的倾向[2]。通识教育除了知识本身的内容外,如何传递这些知识给学生即传递知识的方式、手段和过程,如教师的引导而非灌输、讨论而非唯教师的话为标准等,在国内的教学中往往也被忽略。
1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等日益突出。中国矿业大学开设的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环境与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探讨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环境毒理学、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因素、微量元素、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将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有机联系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既关心环境,又注重健康,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2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偏理论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主要面向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课程内容按照环境类专业课进行讲授时,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的定义,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污染物的种类、来源、污染特性及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大气污染形成机理,水污染过程,物理污染,生态破坏,土地复垦,土壤修复,致病机理等,内容过于理论化。对于非环境类专业学生而言,枯燥而又理论的知识很容易失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3]。而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不能只是理论。笔者通过多年开设该通识教育课程的随堂调查发现,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总体来说环境意识较强,会经常关注和思考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也希望通过该课程获得一些专业知识。但课程结束的随堂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结果却没有达到当初选修该课程的初衷。
授课方式太传统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没有提问、析辩、讨论、参与等互动的机会,加上课程只是考察性质,没有专业必修课那么重要,课程安排也都是晚上或周末的时间,这些都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同时,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如何改进传统授课方式,增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通识教育功效,是一个很普遍的难题[4]。
选课随意、考核过松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教务处选课系统在每个学期初对每个学院只开放半天,几百名学生要在短短的时间内“抢课”,每门通识教育课程的选课人数也有限制,这就导致一些学生随机、盲目而完全不能凭着兴趣选择可以上的选修的课程。也有部分学生只是为了获取学校规定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通过向往届的学生打听课程获取学分的难易程度来决定选修课程[3]。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通识教育课程通常都是考察性质,考核方式主要是课堂出勤率和开卷小论文。选修课中容纳二三百人的课堂并不罕见,教师每堂课只能抽点,就存在严重的逃课和代答现象;而小论文很多都可以直接从网络上查找到相关内容,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混得学分。这些都给学生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学习压力小、学分容易获得这样不良的印象。
3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方式探索
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并重 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针对开设通识教育主要目的是不断丰富、拓展和外延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健康、文明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拓宽学生择业适应面,增强其实际工作适应能力,在职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培养其今后适应岗位转换的能力,在讲授环境与健康时应将环境保护相关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关注的环境问题相结合。
如全国大范围出现的雾霾天气,教师可以先讲解雾霾的概念、雾霾的来源、雾霾形成的机理、雾霾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雾霾防治技术等,然后介绍中国社会从何时开始关注雾霾、起初美国大使馆的PM2.5的公布、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常出现的伦敦烟雾事件以及洛杉玑光化学烟雾事件、国外大气污染治理的历程以及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措施,再结合我国雾霾污染严重这一现象,让学生讨论并发表防治的建议和措施。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自己家乡的能源结构状况、汽车数量、主要工业行业、大气污染状况、对防治家乡的大气污染状况的想法建议。这样就能将大气污染授课内容完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种教学方式并用 在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广泛采用提问、析辨、讨论、撰写调研报告、学生汇报、视频资料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多地受到阅读、理解、批判等训练,不仅是传授课程知识点,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学科研究方法与思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研究的能力。 如讲授室内空气与健康部分内容时,可以先通过视频资料介绍目前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引起的疾病类型、目前室内空气污染与疾病的相关统计数据等,让学生有个初步印象;教师再讲授室内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及理化特性,每种污染物可能导致的疾病,如何监测室内空气污染、主要监测指标、相关的标准等;再给定一个房屋装修的案例,让学生分组在课堂讨论可能存在的污染隐患、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或防治室内空气污染等。课后让学生分组调研学校教室、宿舍、办公室、家属楼的装修状况,完成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理论讲授、学生讨论、课后调研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指导选课,完善考核 针对学生在选课时的盲目性、功利性等现象,学校应向学生充分地介绍每门课程详细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授课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加大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以满足学生以兴趣为导向的选课要求[5]。同时,学校应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质量检查,督促教师认真授课,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应严格要求课堂教学秩序,严控迟到、早退、旷课、逃课等状况,采用出勤率、课堂积极性、课后作业、考试成绩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使学生真正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达到教学目标。
4 结束语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在高校受到学生的极大关注和欢迎,也是当代大学生环境与健康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与实际并重的授课内容、多种授课方式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秩序等方面的教学探索,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激励学习积极性,达到通识教育课程拓展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学习能力等目标。
参考文献
[1]雷忻,苑彩霞.综合性大学公选课环境与健康教学初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8(8):61-63.
[2]张攸,樊红波,张宏柏.环境类公选课教学初探:以“环境与健康”课程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08(18):32-33.
[3]高秀蓉.大学选修课现状之思考[J].教育论坛,2008,5(31):88.
[4]胡卓生.高等院校环境与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4):5-8.
[5]郭德侠.大学公共选修课的调查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9(6):20-23.
关键词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选课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103-02
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石之一,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着力于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性批判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所需的技能等方面内容。国内高校还是以专业教育为主,专业分割细,学生普遍感觉知识结构单一[1]。2002年开始,通识教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尽管国内高校也开始倡导通识教育,但所开设的课程在数量、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与美国高校有较大的区别。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具有随意性,缺乏统一课程理念的指导,通识课程设置存在“杂、散、乱”的倾向[2]。通识教育除了知识本身的内容外,如何传递这些知识给学生即传递知识的方式、手段和过程,如教师的引导而非灌输、讨论而非唯教师的话为标准等,在国内的教学中往往也被忽略。
1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等日益突出。中国矿业大学开设的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环境与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探讨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环境毒理学、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因素、微量元素、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将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有机联系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既关心环境,又注重健康,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2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偏理论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主要面向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课程内容按照环境类专业课进行讲授时,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的定义,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污染物的种类、来源、污染特性及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大气污染形成机理,水污染过程,物理污染,生态破坏,土地复垦,土壤修复,致病机理等,内容过于理论化。对于非环境类专业学生而言,枯燥而又理论的知识很容易失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3]。而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不能只是理论。笔者通过多年开设该通识教育课程的随堂调查发现,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总体来说环境意识较强,会经常关注和思考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也希望通过该课程获得一些专业知识。但课程结束的随堂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结果却没有达到当初选修该课程的初衷。
授课方式太传统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没有提问、析辩、讨论、参与等互动的机会,加上课程只是考察性质,没有专业必修课那么重要,课程安排也都是晚上或周末的时间,这些都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同时,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如何改进传统授课方式,增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通识教育功效,是一个很普遍的难题[4]。
选课随意、考核过松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教务处选课系统在每个学期初对每个学院只开放半天,几百名学生要在短短的时间内“抢课”,每门通识教育课程的选课人数也有限制,这就导致一些学生随机、盲目而完全不能凭着兴趣选择可以上的选修的课程。也有部分学生只是为了获取学校规定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通过向往届的学生打听课程获取学分的难易程度来决定选修课程[3]。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通识教育课程通常都是考察性质,考核方式主要是课堂出勤率和开卷小论文。选修课中容纳二三百人的课堂并不罕见,教师每堂课只能抽点,就存在严重的逃课和代答现象;而小论文很多都可以直接从网络上查找到相关内容,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混得学分。这些都给学生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学习压力小、学分容易获得这样不良的印象。
3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方式探索
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并重 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针对开设通识教育主要目的是不断丰富、拓展和外延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健康、文明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拓宽学生择业适应面,增强其实际工作适应能力,在职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培养其今后适应岗位转换的能力,在讲授环境与健康时应将环境保护相关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关注的环境问题相结合。
如全国大范围出现的雾霾天气,教师可以先讲解雾霾的概念、雾霾的来源、雾霾形成的机理、雾霾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雾霾防治技术等,然后介绍中国社会从何时开始关注雾霾、起初美国大使馆的PM2.5的公布、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常出现的伦敦烟雾事件以及洛杉玑光化学烟雾事件、国外大气污染治理的历程以及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措施,再结合我国雾霾污染严重这一现象,让学生讨论并发表防治的建议和措施。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自己家乡的能源结构状况、汽车数量、主要工业行业、大气污染状况、对防治家乡的大气污染状况的想法建议。这样就能将大气污染授课内容完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种教学方式并用 在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广泛采用提问、析辨、讨论、撰写调研报告、学生汇报、视频资料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多地受到阅读、理解、批判等训练,不仅是传授课程知识点,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学科研究方法与思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研究的能力。 如讲授室内空气与健康部分内容时,可以先通过视频资料介绍目前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引起的疾病类型、目前室内空气污染与疾病的相关统计数据等,让学生有个初步印象;教师再讲授室内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及理化特性,每种污染物可能导致的疾病,如何监测室内空气污染、主要监测指标、相关的标准等;再给定一个房屋装修的案例,让学生分组在课堂讨论可能存在的污染隐患、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或防治室内空气污染等。课后让学生分组调研学校教室、宿舍、办公室、家属楼的装修状况,完成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理论讲授、学生讨论、课后调研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指导选课,完善考核 针对学生在选课时的盲目性、功利性等现象,学校应向学生充分地介绍每门课程详细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授课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加大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以满足学生以兴趣为导向的选课要求[5]。同时,学校应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质量检查,督促教师认真授课,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应严格要求课堂教学秩序,严控迟到、早退、旷课、逃课等状况,采用出勤率、课堂积极性、课后作业、考试成绩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使学生真正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达到教学目标。
4 结束语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在高校受到学生的极大关注和欢迎,也是当代大学生环境与健康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与实际并重的授课内容、多种授课方式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秩序等方面的教学探索,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激励学习积极性,达到通识教育课程拓展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学习能力等目标。
参考文献
[1]雷忻,苑彩霞.综合性大学公选课环境与健康教学初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8(8):61-63.
[2]张攸,樊红波,张宏柏.环境类公选课教学初探:以“环境与健康”课程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08(18):32-33.
[3]高秀蓉.大学选修课现状之思考[J].教育论坛,2008,5(31):88.
[4]胡卓生.高等院校环境与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4):5-8.
[5]郭德侠.大学公共选修课的调查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9(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