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远方的意拳爱好者来珠海探望我。‘说我前一段时间写的一些关于意拳的文章,很多人看完以后感觉还是不太明白其中表达的意思,问我能否再为他做一次讲解。应他的请求,我把自己对拳学的一些看法又向他讲解了一遍。事后感到其中谈到的内容对广大武术爱好者是有普遍参考价值的。所以把当时的谈话纪录进行了适当的整理,形成以下的内容。现在把它介绍给大家。文中的小标题是在整理时,为了方便阅读后加的。文中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1.武术同拳学的区别
自从有了意拳以后,王芗斋先生提出要发展拳学,过去一直是讲武术,那么这个武术和拳学有什么区别呢?在西方有本名字叫《金枝》的书,这本书是讲对巫术的处理的。其中表达一个意思,就是一个内容当它称之为“术”的时候,是对这个范畴里的东西的经验和体会的表达。术就是对过去经验的积累。我这招好用,我过去这样用过,我有这个经验。为什么好用,不知道。不过你再用也确实好用,不是说招式就不好用。要讲科学的话,要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然后再教你怎么样去做。通过解答这个是什么、为什么然后才有利我们去把握它,进一步形成普遍的运用。所以要通过对其内在机理的阐发,形成了原则原理的知识体系,然后才能称它是一门科学。拳学就是要对武术内在机理进行阐发,在其原则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
2.意拳是从武术走向拳学的一个中间过程
王芗斋先生提出拳学这个概念以后就开始引导武术向拳学方向发展了,他起到一个开创性的作用。接下来讲芗斋先生提出的这个意拳处于一个什么发展阶段呢?是武术向拳学发展的一个中间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广义地来说的话,比如说“意拳”这两个字的命名形式,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拳种,比方说太极拳、少林拳等等。它们的名字后面都有一个“拳”字,拳是它的核心概念,前面的字起到一个定语作用,定语是限制范围的,就是说我的这个拳是拳里面的一个特殊部分。那么核心的意思呢还是讲“拳”,那么这个拳现在还没达到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个学术体系。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必须对武术所有的现象通通有一个解释,而且内部有一个协调性,到现在为止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在逐渐地往前推进,但是完整的体系还没形成。完整的体系形成以后就没有所谓的“意拳”了,以后直接就是“拳学”,我们学拳就可以了,不用再说这个拳那个拳了。刚才讲了拳前面已经有个定语了,上次开玩笑说“意拳不是拳”,这是一个论点。为什么这么说呢?论据就是“白马非马”。因为这个“马”是个全称概念,指的是全部的马。而“白马”只是全部马里面的一个部分,这两个概念的大小是不相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拳不是拳。因为它不是完整的拳。如果什么时候拳学发展成熟了,所有的拳统统包含在里头了,那个时候直接就说拳就行了。我们可以说,从形意拳发展到意拳是武术走向拳学的一个进步。虽然意拳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学科。但我们现在就要以科学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3.一个学科成立的要素是什么?
武术要走向拳学,我们就要讲作为一个学科,他的成立,他的内容都需要哪些要素呢?一般凡是学科的话第一要有一个研究的对象,对象是什么?要给他一个明确的定义。第二是他的原理,刚才我说过武术和拳学的区别,凡是学说都是对它内在原理的认识体系。术就是对过去经验的积累。不是说招式就不好用。要讲科学的话,要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然后再教你怎么样去做。通过解答这个是什么为什么然后才有利我们去把握它。一是通过定义,明确对象范围,然后是通过怎么样的认识手段来认识它的原理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这些是一个学科之所以能建立的必备因素,这是对普遍学科的要求。
4.拳、拳学、练拳的定义
那么拿到对拳来说的话,不管什么拳,都要从这个角度来认识。首先拳的本身是什么东西呢?第二才是拳学。既然从武术到拳学,拳是什么东西呢?学拳是学什么?练拳是练什么?必须要有个明确的说明。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拳学引导到一个正确的道路上去。那么第一个讲的是“拳是什么”,我们讲拳是在技击过程中人的应答能力和应答规律。或者说是反应能力和反应规律。前些时候有个朋友给我提了个意见:“你说的这个应答能力和应答规律是对的,但是不够严密,因为人的这个应答能力和应答规律它是普遍的,打乒乓球不是应答能力不是应答规律吗?也是的。”我说你提这个是很好的,我们要在前面要加上定语,加个限制,就是说人的自然反应能力用于技击这个范畴的就称之为拳。这样的话就比较完整了,这样拳的定义也就有了。第二个拳在那里呢?拳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讲人的运动能力和应答能力是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的能力,不是说张三有李四就没有,它是普遍的每个人都有的相同的能力。就是说我看这个是红花,你看了也是红花,我喝的这个是甜酒,你喝了也是甜酒,你可以走到对面商场去,我也是可以的。这种能力和规律它是人类共有的。它怎么体现呢?它就在我们每个人自己同环境的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那么这个拳学是什么呢?拳学就是对这种运动能力和运动规律的认识。那么进一步讲学拳是什么呢?学拳就是认识理解人的这个能力和规律。了解了拳的知识内容,就是学会了拳学。你学会了拳学,你身上的这个拳得到了锻炼没有呢?没有得到锻炼。只是懂拳了,你身上功夫是没有的。就是说您身上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开发。那么功夫从哪里来呢?是懂拳了以后,通过对它的理解来把握、来控制自己的训练方法,指导你的训练内容,你要投入进去,通过你的行为去练,通过练了以后,您的实际应答能力有了提高,身上的功夫就有了,练拳指的就是这个过程。
5.拳学的前理解问题
刚才我讲的是拳和拳学的区别,我们说这个拳是每个人身上的运动能力和运动规律。那么说它应该是普遍的,是同样的东西。但是对同一个东西可以产生出不同的理解,这个怎么讲呢?过去讲“有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就是说,同样演的一出戏,每个观众看出来是不一样的。最后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这样是见仁见智的不同。虽然东西是一样的,但每个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拳是一样的,可是对拳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这样认识,有的人那样认识。就好像是一个树林,艺术家看到是这么美丽,长得郁郁葱葱的。一个伐木工人来一看,这么多好木头。不一样的。还有个老乡说它是好多柴禾。还有个笑话,说的是瑞士有个人去山上滑雪,刚好那里有一个老乡,他天天就住在那个雪山上,一看到那个滑雪的人,就说那个来滑雪的人是吃饱饭来找死的。就是说,同样的一 个事情,由于看法的不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这种情况在对拳的认识中也是同样存在的。这里头有各种各样的拳,由于大家认识方法不同,导致不同的认识结果。这里讲的是一种客观现象。做为科学来说,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认知体系。就好象统一度量衡是商品交换的必要前提一样。如果没有统一的度量衡怎么来做生意呢?所以对认识方法的认识是沟通和理解的前提条件。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我们对人的普遍认识规律的认识研究,发现在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中,人的认知水平基本能分为四个层次,我们称之为“四重超越”。第一层就是形式逻辑,讲“这个东西是什么,那个东西是什么”,一个就是一个。第二层就是辩证法,“既是这个,也是那个”。第三层讲的是本体论。是讲对现象背后的物自身如何认识的。最后一层是超越的本体。是物自身在之中的存有状态。前面两层形式逻辑和辩证法都是在认识论的范畴来认识事物的。认识论的特点是什么呢?第一个是主客相对,第二个是两分法,第三个是通过概念来表达事物。主客相对就是主体对客体的相对认识。是我们人来认识面前的这个东西是什么,那个东西是什么。我们人就是认识的主体,面前的东西就是认识的客体,主客相对于是产生了认识。两分法就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区分认识不同的事物。就是说这个东西同那个东西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个差别来认识事物。用一个界线来把两类事物区分开,这个东西好那个东西不好,这个高了那个低了,通通都是这样,这就是形式逻辑的认识方法。那么到后来发现这种绝对的区分是不行的,于是就讲这两种对立的认识要融合统一,于是就有了辩证法。总之形式逻辑和辩证法都是在对认识客体进行认识,并通过概念对客体作出判断,所以它们都是在认识论范畴里认识事物。到后来人们认识到通过概念定义的只是事物的外在现象,而现象只是物自身在一个方面的外在表现,现象和物自身还是有区别的,为了进一步了解物自身,于是就进入了本体论。本体论是讨论物自身是什么的。就是讨论事物的本体是什么的。等到最后认识到真正的事物本体,那是不能通过讨论来描述的。它是一个存有的事物。现在我们两个坐在这里讨论拳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存有的事。这个存有指的是发生了讨论拳这件事情。这件事就是这件事。我们既不可能把这件事的方方面面完全通过概念表达出来,事情过后也无可替代。但您我都知道这件事正在我们之间发生。这就是超越的本体。我们对它的认知已经超越了认识论的范畴。总的来说,人们基本就是通过这四种认知方法来了解世界的。这四种认知方法从人的认知发生过程来讲就是“四重超越”。由于不同的看问题角度,会导致认识结果的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人们的一般认知方法的了解,来对他人的认识方法作出前提性的了解。通过理解他们的认识方法后,再翻过头来就更容易理解他们所得出的认识结论了。并不是说他们从某一个角度得出来都不是真理。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也认为自己都是对的。为什么会造成认识的差别呢?是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像这个杯子一样的,从上面看上去,中间是圆的,从横的角度看它是个方的,是不一样的。从这边看它是个方形,从那边看有个耳朵。东西就是一个。那么我们就要先理解他看问题的特殊角度,然后才能理解他得出的结论。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们自己就不会局限于哪一个片面的认识了。因此说,我们必须首先解决对拳学的前理解问题,然后才能顺利地进行对拳的具体问题进行认知。
6.意拳命名的意义
接下来讲的是,当时芗斋先生为什么要创出这个“意”拳呢?这就是因为芗斋先生发现人的一切行为通通是在意识笼罩下进行的。那就是说,你看我,就是脑子动了想看我的念头,有了看我的意识活动了。我要喝茶,就是脑子动了,发出要喝茶的动作。我去读书、我说话、我理解、我记忆、一切行为活动都有一个意识动机的,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意识活动控制下完成的。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人作为一个生物,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发展以后,有了大脑皮层,有了意识,有了高级思维能力。也就是说,人的这种成熟的意识活动是出于人类在自然中的进化结果。意识活动是人类的生物特性。当时芗斋先生认识到这个,提出要通过意识活动来把握拳的本质,所以把它命名为“意拳”,就是这个意思。
7.“意识分析法”是认识人类行为的钥匙
那么我们怎么去认识这个拳呢?怎样对一个活动进行了解呢?这就要通过看意识在这个活动中起到一个什么作用,通过了解意识活动的差别,来认识了这个活动。这就是意识分析方法。现在我们做一个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实验叫“接笔实验”。接笔实验怎么做呢?很简单,我拿一支笔,你呢,手握成一个圆圈。我把笔从您的手上面丢下去,你尽量把笔接住。(在说的同时,韩老师同客人做了一次实验。)你看你没有接住,一般来说谁也接不住。为什么会接不住呢?通过对意识活动的分析,可以知道到:当你眼睛看到我的笔掉下来这个光的信息后,然后通过视神经报告大脑,大脑通过对这个信息的整合分析,然后发出一个接笔的命令,再通过神经把这个命令发给手的肌肉,手再做出握的动作。就在你进行关于握笔的一系列的神经意识活动的时候,这个笔已经穿过了您的手心落了下来,所以造成了握不住的结果。你看,你握不住,但我可以握住。(韩老师自己丢笔,自己接住。)为什么你接不住,我能接得住呢?我们也同样要通过对它的意识活动的分析来认识它。这是因为我的大脑在左手放笔的时候,同时已经知道要让右手什么时候去接。这样两个手就作到了恰当的配合。这样就可以达到接住笔的目的。我的大脑不是通过眼睛看到笔落下后才发出接笔的命令的,而是大脑事先就知道笔什么时候会落下来,因为这两个动作命令都是由我的大脑控制下发出的。还有一种情况呢,我告诉你,我数一二三,当数到三时,我把笔放下来,这样你就能接住了。(韩老师同客人做了实验)为什么这样就可以接到了?是因为我已经告诉你,在数到三时把笔放下来。你的大脑就掌握这个提前量,当我说一的时候,你已经做好了数到三的准备了,这个时候不需要通过视觉的参与,大脑已经对笔落下的时间有了控制了。所以您就能成功。这三种不同的接笔结果为什么不同呢?我们要通过对意识活动的分析来认识它们。我们做这个接笔实验,是为了让你理解意识分析法,并希望您能把它广泛地应用到对具体武术内容的分析认识中去。 (待续)
责编 高 生
1.武术同拳学的区别
自从有了意拳以后,王芗斋先生提出要发展拳学,过去一直是讲武术,那么这个武术和拳学有什么区别呢?在西方有本名字叫《金枝》的书,这本书是讲对巫术的处理的。其中表达一个意思,就是一个内容当它称之为“术”的时候,是对这个范畴里的东西的经验和体会的表达。术就是对过去经验的积累。我这招好用,我过去这样用过,我有这个经验。为什么好用,不知道。不过你再用也确实好用,不是说招式就不好用。要讲科学的话,要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然后再教你怎么样去做。通过解答这个是什么、为什么然后才有利我们去把握它,进一步形成普遍的运用。所以要通过对其内在机理的阐发,形成了原则原理的知识体系,然后才能称它是一门科学。拳学就是要对武术内在机理进行阐发,在其原则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
2.意拳是从武术走向拳学的一个中间过程
王芗斋先生提出拳学这个概念以后就开始引导武术向拳学方向发展了,他起到一个开创性的作用。接下来讲芗斋先生提出的这个意拳处于一个什么发展阶段呢?是武术向拳学发展的一个中间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广义地来说的话,比如说“意拳”这两个字的命名形式,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拳种,比方说太极拳、少林拳等等。它们的名字后面都有一个“拳”字,拳是它的核心概念,前面的字起到一个定语作用,定语是限制范围的,就是说我的这个拳是拳里面的一个特殊部分。那么核心的意思呢还是讲“拳”,那么这个拳现在还没达到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个学术体系。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必须对武术所有的现象通通有一个解释,而且内部有一个协调性,到现在为止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在逐渐地往前推进,但是完整的体系还没形成。完整的体系形成以后就没有所谓的“意拳”了,以后直接就是“拳学”,我们学拳就可以了,不用再说这个拳那个拳了。刚才讲了拳前面已经有个定语了,上次开玩笑说“意拳不是拳”,这是一个论点。为什么这么说呢?论据就是“白马非马”。因为这个“马”是个全称概念,指的是全部的马。而“白马”只是全部马里面的一个部分,这两个概念的大小是不相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拳不是拳。因为它不是完整的拳。如果什么时候拳学发展成熟了,所有的拳统统包含在里头了,那个时候直接就说拳就行了。我们可以说,从形意拳发展到意拳是武术走向拳学的一个进步。虽然意拳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学科。但我们现在就要以科学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3.一个学科成立的要素是什么?
武术要走向拳学,我们就要讲作为一个学科,他的成立,他的内容都需要哪些要素呢?一般凡是学科的话第一要有一个研究的对象,对象是什么?要给他一个明确的定义。第二是他的原理,刚才我说过武术和拳学的区别,凡是学说都是对它内在原理的认识体系。术就是对过去经验的积累。不是说招式就不好用。要讲科学的话,要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然后再教你怎么样去做。通过解答这个是什么为什么然后才有利我们去把握它。一是通过定义,明确对象范围,然后是通过怎么样的认识手段来认识它的原理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这些是一个学科之所以能建立的必备因素,这是对普遍学科的要求。
4.拳、拳学、练拳的定义
那么拿到对拳来说的话,不管什么拳,都要从这个角度来认识。首先拳的本身是什么东西呢?第二才是拳学。既然从武术到拳学,拳是什么东西呢?学拳是学什么?练拳是练什么?必须要有个明确的说明。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拳学引导到一个正确的道路上去。那么第一个讲的是“拳是什么”,我们讲拳是在技击过程中人的应答能力和应答规律。或者说是反应能力和反应规律。前些时候有个朋友给我提了个意见:“你说的这个应答能力和应答规律是对的,但是不够严密,因为人的这个应答能力和应答规律它是普遍的,打乒乓球不是应答能力不是应答规律吗?也是的。”我说你提这个是很好的,我们要在前面要加上定语,加个限制,就是说人的自然反应能力用于技击这个范畴的就称之为拳。这样的话就比较完整了,这样拳的定义也就有了。第二个拳在那里呢?拳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讲人的运动能力和应答能力是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的能力,不是说张三有李四就没有,它是普遍的每个人都有的相同的能力。就是说我看这个是红花,你看了也是红花,我喝的这个是甜酒,你喝了也是甜酒,你可以走到对面商场去,我也是可以的。这种能力和规律它是人类共有的。它怎么体现呢?它就在我们每个人自己同环境的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那么这个拳学是什么呢?拳学就是对这种运动能力和运动规律的认识。那么进一步讲学拳是什么呢?学拳就是认识理解人的这个能力和规律。了解了拳的知识内容,就是学会了拳学。你学会了拳学,你身上的这个拳得到了锻炼没有呢?没有得到锻炼。只是懂拳了,你身上功夫是没有的。就是说您身上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开发。那么功夫从哪里来呢?是懂拳了以后,通过对它的理解来把握、来控制自己的训练方法,指导你的训练内容,你要投入进去,通过你的行为去练,通过练了以后,您的实际应答能力有了提高,身上的功夫就有了,练拳指的就是这个过程。
5.拳学的前理解问题
刚才我讲的是拳和拳学的区别,我们说这个拳是每个人身上的运动能力和运动规律。那么说它应该是普遍的,是同样的东西。但是对同一个东西可以产生出不同的理解,这个怎么讲呢?过去讲“有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就是说,同样演的一出戏,每个观众看出来是不一样的。最后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这样是见仁见智的不同。虽然东西是一样的,但每个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拳是一样的,可是对拳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这样认识,有的人那样认识。就好像是一个树林,艺术家看到是这么美丽,长得郁郁葱葱的。一个伐木工人来一看,这么多好木头。不一样的。还有个老乡说它是好多柴禾。还有个笑话,说的是瑞士有个人去山上滑雪,刚好那里有一个老乡,他天天就住在那个雪山上,一看到那个滑雪的人,就说那个来滑雪的人是吃饱饭来找死的。就是说,同样的一 个事情,由于看法的不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这种情况在对拳的认识中也是同样存在的。这里头有各种各样的拳,由于大家认识方法不同,导致不同的认识结果。这里讲的是一种客观现象。做为科学来说,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认知体系。就好象统一度量衡是商品交换的必要前提一样。如果没有统一的度量衡怎么来做生意呢?所以对认识方法的认识是沟通和理解的前提条件。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我们对人的普遍认识规律的认识研究,发现在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中,人的认知水平基本能分为四个层次,我们称之为“四重超越”。第一层就是形式逻辑,讲“这个东西是什么,那个东西是什么”,一个就是一个。第二层就是辩证法,“既是这个,也是那个”。第三层讲的是本体论。是讲对现象背后的物自身如何认识的。最后一层是超越的本体。是物自身在之中的存有状态。前面两层形式逻辑和辩证法都是在认识论的范畴来认识事物的。认识论的特点是什么呢?第一个是主客相对,第二个是两分法,第三个是通过概念来表达事物。主客相对就是主体对客体的相对认识。是我们人来认识面前的这个东西是什么,那个东西是什么。我们人就是认识的主体,面前的东西就是认识的客体,主客相对于是产生了认识。两分法就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区分认识不同的事物。就是说这个东西同那个东西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个差别来认识事物。用一个界线来把两类事物区分开,这个东西好那个东西不好,这个高了那个低了,通通都是这样,这就是形式逻辑的认识方法。那么到后来发现这种绝对的区分是不行的,于是就讲这两种对立的认识要融合统一,于是就有了辩证法。总之形式逻辑和辩证法都是在对认识客体进行认识,并通过概念对客体作出判断,所以它们都是在认识论范畴里认识事物。到后来人们认识到通过概念定义的只是事物的外在现象,而现象只是物自身在一个方面的外在表现,现象和物自身还是有区别的,为了进一步了解物自身,于是就进入了本体论。本体论是讨论物自身是什么的。就是讨论事物的本体是什么的。等到最后认识到真正的事物本体,那是不能通过讨论来描述的。它是一个存有的事物。现在我们两个坐在这里讨论拳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存有的事。这个存有指的是发生了讨论拳这件事情。这件事就是这件事。我们既不可能把这件事的方方面面完全通过概念表达出来,事情过后也无可替代。但您我都知道这件事正在我们之间发生。这就是超越的本体。我们对它的认知已经超越了认识论的范畴。总的来说,人们基本就是通过这四种认知方法来了解世界的。这四种认知方法从人的认知发生过程来讲就是“四重超越”。由于不同的看问题角度,会导致认识结果的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人们的一般认知方法的了解,来对他人的认识方法作出前提性的了解。通过理解他们的认识方法后,再翻过头来就更容易理解他们所得出的认识结论了。并不是说他们从某一个角度得出来都不是真理。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也认为自己都是对的。为什么会造成认识的差别呢?是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像这个杯子一样的,从上面看上去,中间是圆的,从横的角度看它是个方的,是不一样的。从这边看它是个方形,从那边看有个耳朵。东西就是一个。那么我们就要先理解他看问题的特殊角度,然后才能理解他得出的结论。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们自己就不会局限于哪一个片面的认识了。因此说,我们必须首先解决对拳学的前理解问题,然后才能顺利地进行对拳的具体问题进行认知。
6.意拳命名的意义
接下来讲的是,当时芗斋先生为什么要创出这个“意”拳呢?这就是因为芗斋先生发现人的一切行为通通是在意识笼罩下进行的。那就是说,你看我,就是脑子动了想看我的念头,有了看我的意识活动了。我要喝茶,就是脑子动了,发出要喝茶的动作。我去读书、我说话、我理解、我记忆、一切行为活动都有一个意识动机的,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意识活动控制下完成的。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人作为一个生物,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发展以后,有了大脑皮层,有了意识,有了高级思维能力。也就是说,人的这种成熟的意识活动是出于人类在自然中的进化结果。意识活动是人类的生物特性。当时芗斋先生认识到这个,提出要通过意识活动来把握拳的本质,所以把它命名为“意拳”,就是这个意思。
7.“意识分析法”是认识人类行为的钥匙
那么我们怎么去认识这个拳呢?怎样对一个活动进行了解呢?这就要通过看意识在这个活动中起到一个什么作用,通过了解意识活动的差别,来认识了这个活动。这就是意识分析方法。现在我们做一个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实验叫“接笔实验”。接笔实验怎么做呢?很简单,我拿一支笔,你呢,手握成一个圆圈。我把笔从您的手上面丢下去,你尽量把笔接住。(在说的同时,韩老师同客人做了一次实验。)你看你没有接住,一般来说谁也接不住。为什么会接不住呢?通过对意识活动的分析,可以知道到:当你眼睛看到我的笔掉下来这个光的信息后,然后通过视神经报告大脑,大脑通过对这个信息的整合分析,然后发出一个接笔的命令,再通过神经把这个命令发给手的肌肉,手再做出握的动作。就在你进行关于握笔的一系列的神经意识活动的时候,这个笔已经穿过了您的手心落了下来,所以造成了握不住的结果。你看,你握不住,但我可以握住。(韩老师自己丢笔,自己接住。)为什么你接不住,我能接得住呢?我们也同样要通过对它的意识活动的分析来认识它。这是因为我的大脑在左手放笔的时候,同时已经知道要让右手什么时候去接。这样两个手就作到了恰当的配合。这样就可以达到接住笔的目的。我的大脑不是通过眼睛看到笔落下后才发出接笔的命令的,而是大脑事先就知道笔什么时候会落下来,因为这两个动作命令都是由我的大脑控制下发出的。还有一种情况呢,我告诉你,我数一二三,当数到三时,我把笔放下来,这样你就能接住了。(韩老师同客人做了实验)为什么这样就可以接到了?是因为我已经告诉你,在数到三时把笔放下来。你的大脑就掌握这个提前量,当我说一的时候,你已经做好了数到三的准备了,这个时候不需要通过视觉的参与,大脑已经对笔落下的时间有了控制了。所以您就能成功。这三种不同的接笔结果为什么不同呢?我们要通过对意识活动的分析来认识它们。我们做这个接笔实验,是为了让你理解意识分析法,并希望您能把它广泛地应用到对具体武术内容的分析认识中去。 (待续)
责编 高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