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临床对大肠癌合并息肉的诊断及处理措施。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6月48例大肠癌合并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大肠癌合并息肉发病率为19.51%(48/246),术前肠镜检查息肉确诊率较低20.83%(10/48);其中大肠癌根治术同时I期处理息肉者37例(77.08%)、术后II期处理息肉者9例(18.75%),均获得随访,术中I期处理37例中4例复发(10.82%),癌变1例(2.70%),术后II期处理9例中2例息肉增大癌变(22.22%),其余2例未获得随访。结论:息肉在大肠癌患者中漏诊率较高,且存在明显的恶变倾向,由此,术前确诊,力争在大肠癌根治术中I期处理息肉或者术中结合术前肠镜仔细探查,进而明确息肉,提高切除率,另外要加强术后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息肉复发、癌变,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大肠癌;息肉;诊断;处理
大肠癌是消化科常见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据临床统计资料显示,大肠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大肠癌合并息肉在临床较为常见,由于息肉具有多发、分布广泛、恶变等倾向,临床医师只注重对大肠癌的诊断而未意识到息肉残留的严重后果,往往忽略了探查诊断患者是否合并息肉,对于合并息肉的大肠癌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仅处理癌肿却忽视对息肉的处理,极大程度影响患者术后的疗效,导致术后大肠重复癌的发生率高[2]。国内外研究报道,大肠多原发癌和大肠癌术后异时癌与大肠癌合并息肉有着密切的关系[3]。是故本研究收集整理我院2010年3月~2013年6月48例大肠癌合并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诊断和处理的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共收治大肠癌患者246例,其中合并息肉患者48例,占19.51%。48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64.34±8.62岁。其中直肠癌35例、乙状结肠癌5例、横结肠癌2例、升结肠癌4例、降结肠癌2例;DuKe[4]A期13例、B期15例、C期18例、D期2例。息肉分布情况:直肠19例、乙状结肠9例、升结肠8例、横结肠7例、降结肠5例;其中多部位2例(4.17%),单发性息肉21例(43.75%)、多发性息肉27例(56.25%);息肉的直径<1.0cm29例(60.42%)、1.0~2.0cm16例(33.33%)、>2.0cm3例(6.25%);有蒂10例(20.83%)、亚蒂或者无蒂38例(79.17%)。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便频、里急后重、血便、大便变细、腹泻、便秘、腹胀、腹痛、肠梗阻等。
1.2 检查方法
检查前1d行流质饮食,检查前晚使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3盒溶于3.0L温开水中口服,半小时后内服1.0L,随后每隔15~20min饮0.25L,直到排出水样清便,检查当日晨起进饮食。使用FUJINON 2200型电子肠镜系统、电凝电切器、圈套器、活检钳,大肠癌伴无肠梗阻患者采用常规自肛门入镜法,伴急性肠梗阻患者在行肠造口术后1~3月行肠镜检查,自结肠造口处入镜。所有患者均按照寻腔进镜的原则行全结肠镜检查,明确息肉的具体部位、直径、颗数、外形等,经内镜或者手术完整切除之后,使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分析
大肠癌合并息肉发病率为19.51%(48/246),术前肠镜检查息肉确诊率较低20.83%(10/48);
2.2 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大肠腺癌:管状腺癌37例、粘液腺癌4例、乳头状腺癌4例、低分化腺癌3例;大肠息肉:管状腺瘤32例、管状-绒毛状腺癌14例、绒毛状腺癌2例。
2.3 息肉处理方法及结果
大肠癌根治术同时I期处理息肉者37例(77.08%)、术后II期处理息肉者9例(18.75%),均获得随访,术中I期处理37例中4例复发(10.82%),癌变1例(2.70%),术后II期处理9例中2例息肉增大癌变(22.22%),其余2例未获得随访。I期处理和II期处理癌变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5243,P=0.0334)。
3 讨论
随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结构发生改变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肠癌和大肠癌合并息肉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腺瘤增大,癌变机率增高,而以绒毛状腺瘤中体积较大,无蒂者机率也显著增高。国际息肉研究(NPS)指出:息肉切除术后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率的76~90%[5]。由此,大肠癌患者更加重视对大肠腺瘤的处理,减少术后复发以及多源发癌的发生。
大肠息肉为一种发生于大肠的常见疾病,检出率较低约为20%。大肠癌合并息肉患者,息肉漏诊率较高,主要由于显微镜操作者仅满足于癌的发现未进一步对全肠或癌肿周围仔细探查,另外,肿瘤体积过大,导致肠梗阻导致肠道准备不干净,影响观察,或者息肉体积过小或者无蒂,还有操作者虽然发现有息肉存在,但主观上忽视息肉而未作出诊断和标记[6]。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操作者要耐心细致的进行全面检查,方能将息肉的具体部位、数目、大小、分布、病理诊断清楚,手术中积极处理息肉等。
大肠癌合并息肉患者手术原则力争在根治癌肿前提下同期处理息肉,I期处理息肉不仅能极大程度减少患者痛苦、减轻其经济负担,还有助于降低息肉复发率、预防息肉癌变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7]。大肠癌根治术同时I期处理息肉者37例(77.08%)、术后II期处理息肉者9例(18.75%),均获得随访,术中I期处理37例中4例复发(10.82%),癌变1例(2.70%),术后II期处理9例中2例息肉增大癌变(22.22%)。I期处理和II期处理癌变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5243,P=0.0334)。同时还要注意术后的监控,注重个体化及时处理复发息肉,做过腺瘤切除的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发生异时性腺瘤或者癌的危险,其发生率约为20~50%,同时性腺瘤发生率则为40~50%。大肠癌合并息肉患者为高危人群,随访的密度应该比普通大肠息肉患者更密[8]。
综上所述,息肉在大肠癌患者中漏诊率较高,且存在明显的恶变倾向,由此,术前确诊,力争在大肠癌根治术中I期处理息肉或者术中结合术前肠镜仔细探查,进而明确息肉,提高切除率,另外要加强术后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息肉复发、癌变,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虞哲科.大肠癌合并的大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研究[D].温州医学院,2007.
[2] 马永军,杨峰.大肠癌合并腺瘤性息肉的临床治疗[J].中国综合临床,2007,23(5):447-448.
[3] 杨健,贾安平,梁秀兰等.127例大肠癌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8(16):1991-1991.
[4] 刘佳,白春梅.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热点问题[J].癌症进展,2011,(5):524-527.
[5] 周立平.大肠息肉及其癌变的临床相关因素探讨[D].南昌大学医学院,2007.
[6] 齐心亮,郄建良,张全华等.TSGF与CEA、CA19-9联合检测在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评价[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6):972-974.
[7] 陈爱方,朱瑞平.Claudin-4与MMP-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3(3):366-369,411.
[8] 赵国刚,马亮亮.大肠息肉诊断技术现状及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3,34(3):142-144.
【关键词】大肠癌;息肉;诊断;处理
大肠癌是消化科常见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据临床统计资料显示,大肠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大肠癌合并息肉在临床较为常见,由于息肉具有多发、分布广泛、恶变等倾向,临床医师只注重对大肠癌的诊断而未意识到息肉残留的严重后果,往往忽略了探查诊断患者是否合并息肉,对于合并息肉的大肠癌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仅处理癌肿却忽视对息肉的处理,极大程度影响患者术后的疗效,导致术后大肠重复癌的发生率高[2]。国内外研究报道,大肠多原发癌和大肠癌术后异时癌与大肠癌合并息肉有着密切的关系[3]。是故本研究收集整理我院2010年3月~2013年6月48例大肠癌合并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诊断和处理的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共收治大肠癌患者246例,其中合并息肉患者48例,占19.51%。48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64.34±8.62岁。其中直肠癌35例、乙状结肠癌5例、横结肠癌2例、升结肠癌4例、降结肠癌2例;DuKe[4]A期13例、B期15例、C期18例、D期2例。息肉分布情况:直肠19例、乙状结肠9例、升结肠8例、横结肠7例、降结肠5例;其中多部位2例(4.17%),单发性息肉21例(43.75%)、多发性息肉27例(56.25%);息肉的直径<1.0cm29例(60.42%)、1.0~2.0cm16例(33.33%)、>2.0cm3例(6.25%);有蒂10例(20.83%)、亚蒂或者无蒂38例(79.17%)。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便频、里急后重、血便、大便变细、腹泻、便秘、腹胀、腹痛、肠梗阻等。
1.2 检查方法
检查前1d行流质饮食,检查前晚使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3盒溶于3.0L温开水中口服,半小时后内服1.0L,随后每隔15~20min饮0.25L,直到排出水样清便,检查当日晨起进饮食。使用FUJINON 2200型电子肠镜系统、电凝电切器、圈套器、活检钳,大肠癌伴无肠梗阻患者采用常规自肛门入镜法,伴急性肠梗阻患者在行肠造口术后1~3月行肠镜检查,自结肠造口处入镜。所有患者均按照寻腔进镜的原则行全结肠镜检查,明确息肉的具体部位、直径、颗数、外形等,经内镜或者手术完整切除之后,使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分析
大肠癌合并息肉发病率为19.51%(48/246),术前肠镜检查息肉确诊率较低20.83%(10/48);
2.2 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大肠腺癌:管状腺癌37例、粘液腺癌4例、乳头状腺癌4例、低分化腺癌3例;大肠息肉:管状腺瘤32例、管状-绒毛状腺癌14例、绒毛状腺癌2例。
2.3 息肉处理方法及结果
大肠癌根治术同时I期处理息肉者37例(77.08%)、术后II期处理息肉者9例(18.75%),均获得随访,术中I期处理37例中4例复发(10.82%),癌变1例(2.70%),术后II期处理9例中2例息肉增大癌变(22.22%),其余2例未获得随访。I期处理和II期处理癌变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5243,P=0.0334)。
3 讨论
随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结构发生改变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肠癌和大肠癌合并息肉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腺瘤增大,癌变机率增高,而以绒毛状腺瘤中体积较大,无蒂者机率也显著增高。国际息肉研究(NPS)指出:息肉切除术后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率的76~90%[5]。由此,大肠癌患者更加重视对大肠腺瘤的处理,减少术后复发以及多源发癌的发生。
大肠息肉为一种发生于大肠的常见疾病,检出率较低约为20%。大肠癌合并息肉患者,息肉漏诊率较高,主要由于显微镜操作者仅满足于癌的发现未进一步对全肠或癌肿周围仔细探查,另外,肿瘤体积过大,导致肠梗阻导致肠道准备不干净,影响观察,或者息肉体积过小或者无蒂,还有操作者虽然发现有息肉存在,但主观上忽视息肉而未作出诊断和标记[6]。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操作者要耐心细致的进行全面检查,方能将息肉的具体部位、数目、大小、分布、病理诊断清楚,手术中积极处理息肉等。
大肠癌合并息肉患者手术原则力争在根治癌肿前提下同期处理息肉,I期处理息肉不仅能极大程度减少患者痛苦、减轻其经济负担,还有助于降低息肉复发率、预防息肉癌变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7]。大肠癌根治术同时I期处理息肉者37例(77.08%)、术后II期处理息肉者9例(18.75%),均获得随访,术中I期处理37例中4例复发(10.82%),癌变1例(2.70%),术后II期处理9例中2例息肉增大癌变(22.22%)。I期处理和II期处理癌变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5243,P=0.0334)。同时还要注意术后的监控,注重个体化及时处理复发息肉,做过腺瘤切除的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发生异时性腺瘤或者癌的危险,其发生率约为20~50%,同时性腺瘤发生率则为40~50%。大肠癌合并息肉患者为高危人群,随访的密度应该比普通大肠息肉患者更密[8]。
综上所述,息肉在大肠癌患者中漏诊率较高,且存在明显的恶变倾向,由此,术前确诊,力争在大肠癌根治术中I期处理息肉或者术中结合术前肠镜仔细探查,进而明确息肉,提高切除率,另外要加强术后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息肉复发、癌变,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虞哲科.大肠癌合并的大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研究[D].温州医学院,2007.
[2] 马永军,杨峰.大肠癌合并腺瘤性息肉的临床治疗[J].中国综合临床,2007,23(5):447-448.
[3] 杨健,贾安平,梁秀兰等.127例大肠癌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8(16):1991-1991.
[4] 刘佳,白春梅.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热点问题[J].癌症进展,2011,(5):524-527.
[5] 周立平.大肠息肉及其癌变的临床相关因素探讨[D].南昌大学医学院,2007.
[6] 齐心亮,郄建良,张全华等.TSGF与CEA、CA19-9联合检测在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评价[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6):972-974.
[7] 陈爱方,朱瑞平.Claudin-4与MMP-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3(3):366-369,411.
[8] 赵国刚,马亮亮.大肠息肉诊断技术现状及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3,34(3):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