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交际”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社会行为,也是人类社会常见的社会现象,可以说,自有人类,就有交际。交际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民间交际习俗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信仰。本文探讨了信仰在民间交际习俗产生中的作用,强调了信仰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关键词:信仰;民间交际习俗;作用
“交际”是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那么,其具体的“交际习俗”也一定是产生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准则和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在民间交际习俗的产生中,信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信仰神灵
在人类产生初期,人类思考问题简单,善于幻想,对于自己遇到的一切现象都感到害怕而不可解释。特别是人们对于自己的出生、生病以及死亡等等这些都想不明白。最早的时候,人们就认为,我们人死亡之后,人们的灵魂会有一种特别的能力,它可以与活着的人进行来往,并可以作用于活着的人,使活着的人遭受一些病痛和意外的伤害。这种现象的出现便促成了祭祀的产生。
在这个时候,人们认为,具有天上超能力的神灵主宰着一切自然现象例如风雨的莫测、日月的交替,山石的怪异和树木的繁盛等等。于是,早期的人们认为,万物都是有灵性的,万物都是值得敬畏的,人们若对这些神灵进行祈祷,便可得到神灵的保护,免除灾难。不过,在这众多的崇拜中,中国古代人们最崇拜的三大部分就是天、地和人。人们当时祭祀天神、地神和祖先,当然对他们的祭祀方式也不太一样。对于天即神灵,人们一般是跪拜叩头,一般烧香和烧纸,特别虔诚的就是给神灵供上祭品。神灵如同人一样有七情六欲,神灵要对人们的祈求有所回应,就会希望人们献出自己所拥有的最好东西,以表达自己的虔诚。按照这样的思考方式,人们都尽量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这样人们供给神灵的祭品也就完全不一样,多种多样。礼的繁体字“(禮)” ,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最开始,人们贡给神灵的祭品以食物为主,《礼记·礼运》中有一段话就基本可以告诉我们,食物是人们最早贡给神灵的东西。当时人们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给神灵,在地上凿个穴作为水壶,手上捧水献给神灵,用手敲击土鼓作乐,这样人们把自己的愿望和崇敬之情表达给鬼神。后来,玉帛甚至人都被作为了祭品献给神灵。而且,古时祭祀活动也不能随意地进行,它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正如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提到的礼最早起于祀神,而后扩展而为人,最后发展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基本说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二、祭祀祖先
在我们中国古代礼仪中,人们非常重视祭祀祖先。之所以这么重视祭祀祖先,是因为祭祀祖先对于社会稳定具有很大的作用,维护了宗法社会的稳定,团结了社会成员,发展了社会文明。古人有自己祭祀祖先的基本要求,据现有资料,我们大体可以概括为:祭祀对象一定是有助于人们生存与发展,祭祀对象一定是有益于人類文明的保持与发展和祭祀对象一定得到人们的肯定与认同。
鲁迅的小说《祝福》脍炙人口已久,这里的“祝福”指的就是年终的祭祀大典,《鲁迅大辞典》解释为:“旧时江南一带家庭每年旧历年终祭拜天地祖先的习俗”。
再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集中描写了贾府祭祀风俗。大家在读这段祭祀描写时,我们可以看到,这场祭祀的规模之大,场面之严肃,贾母为首,她带着所有的男人包括儿子、孙子、侄子和侄孙,所有的女性包括儿媳、孙媳和侄媳等等所有家族之人共同祭祀。这时,有人会问这种祭祀和满族、汉族一样吗?汉族不同于满族,汉族人很长一段时间推崇的是儒教,因而在祭祀祖先时,男性入祠,女性不得入内。这在《颜氏族谱》中可以查证。在《颜氏族谱》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女性不进入娘家的族谱,女性进入丈夫家的族谱。在进行祭祀祖先时,男性是主祭,他进行焚烧香火、献礼、献帛和献爵等等,这个时候女性是不参加的。因此可见,这段出现在《红楼梦》中关于祭祀的描述,当时基本是融合了满族和汉族的习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古以来,“孝亲”情感一直很重要,人们对于自己的祖先必须尊敬和膜拜,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给祖先,祈祷祖先的保护,以使家族人丁兴旺,财富发达。为了显示出自己祖先不同于其他的神灵,其不可替代性,人们会建立祠堂、家庙,并且大家都奉祀祖先牌位,定期举行祭祖。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個人不孝顺,不祭祖先,那是没有容身之地的,晚辈对于长辈是要顺从和孝顺的。可以说,在人们心目中,“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是一切的源头。
因而,“交际习俗”在人们日常的交往接触、敬神和祭祖等等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不断被人们所总结,为统治者所采用,推广开来,沿袭下去,渐渐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作者简介:成晓丽(1980-),女,山西霍州人,讲师。
关键词:信仰;民间交际习俗;作用
“交际”是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那么,其具体的“交际习俗”也一定是产生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准则和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在民间交际习俗的产生中,信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信仰神灵
在人类产生初期,人类思考问题简单,善于幻想,对于自己遇到的一切现象都感到害怕而不可解释。特别是人们对于自己的出生、生病以及死亡等等这些都想不明白。最早的时候,人们就认为,我们人死亡之后,人们的灵魂会有一种特别的能力,它可以与活着的人进行来往,并可以作用于活着的人,使活着的人遭受一些病痛和意外的伤害。这种现象的出现便促成了祭祀的产生。
在这个时候,人们认为,具有天上超能力的神灵主宰着一切自然现象例如风雨的莫测、日月的交替,山石的怪异和树木的繁盛等等。于是,早期的人们认为,万物都是有灵性的,万物都是值得敬畏的,人们若对这些神灵进行祈祷,便可得到神灵的保护,免除灾难。不过,在这众多的崇拜中,中国古代人们最崇拜的三大部分就是天、地和人。人们当时祭祀天神、地神和祖先,当然对他们的祭祀方式也不太一样。对于天即神灵,人们一般是跪拜叩头,一般烧香和烧纸,特别虔诚的就是给神灵供上祭品。神灵如同人一样有七情六欲,神灵要对人们的祈求有所回应,就会希望人们献出自己所拥有的最好东西,以表达自己的虔诚。按照这样的思考方式,人们都尽量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这样人们供给神灵的祭品也就完全不一样,多种多样。礼的繁体字“(禮)” ,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最开始,人们贡给神灵的祭品以食物为主,《礼记·礼运》中有一段话就基本可以告诉我们,食物是人们最早贡给神灵的东西。当时人们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给神灵,在地上凿个穴作为水壶,手上捧水献给神灵,用手敲击土鼓作乐,这样人们把自己的愿望和崇敬之情表达给鬼神。后来,玉帛甚至人都被作为了祭品献给神灵。而且,古时祭祀活动也不能随意地进行,它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正如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提到的礼最早起于祀神,而后扩展而为人,最后发展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基本说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二、祭祀祖先
在我们中国古代礼仪中,人们非常重视祭祀祖先。之所以这么重视祭祀祖先,是因为祭祀祖先对于社会稳定具有很大的作用,维护了宗法社会的稳定,团结了社会成员,发展了社会文明。古人有自己祭祀祖先的基本要求,据现有资料,我们大体可以概括为:祭祀对象一定是有助于人们生存与发展,祭祀对象一定是有益于人類文明的保持与发展和祭祀对象一定得到人们的肯定与认同。
鲁迅的小说《祝福》脍炙人口已久,这里的“祝福”指的就是年终的祭祀大典,《鲁迅大辞典》解释为:“旧时江南一带家庭每年旧历年终祭拜天地祖先的习俗”。
再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集中描写了贾府祭祀风俗。大家在读这段祭祀描写时,我们可以看到,这场祭祀的规模之大,场面之严肃,贾母为首,她带着所有的男人包括儿子、孙子、侄子和侄孙,所有的女性包括儿媳、孙媳和侄媳等等所有家族之人共同祭祀。这时,有人会问这种祭祀和满族、汉族一样吗?汉族不同于满族,汉族人很长一段时间推崇的是儒教,因而在祭祀祖先时,男性入祠,女性不得入内。这在《颜氏族谱》中可以查证。在《颜氏族谱》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女性不进入娘家的族谱,女性进入丈夫家的族谱。在进行祭祀祖先时,男性是主祭,他进行焚烧香火、献礼、献帛和献爵等等,这个时候女性是不参加的。因此可见,这段出现在《红楼梦》中关于祭祀的描述,当时基本是融合了满族和汉族的习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古以来,“孝亲”情感一直很重要,人们对于自己的祖先必须尊敬和膜拜,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给祖先,祈祷祖先的保护,以使家族人丁兴旺,财富发达。为了显示出自己祖先不同于其他的神灵,其不可替代性,人们会建立祠堂、家庙,并且大家都奉祀祖先牌位,定期举行祭祖。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個人不孝顺,不祭祖先,那是没有容身之地的,晚辈对于长辈是要顺从和孝顺的。可以说,在人们心目中,“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是一切的源头。
因而,“交际习俗”在人们日常的交往接触、敬神和祭祖等等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不断被人们所总结,为统治者所采用,推广开来,沿袭下去,渐渐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作者简介:成晓丽(1980-),女,山西霍州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