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参加了今年绍兴市“新生代”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比武观摩,感受深刻. 确实,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正朝着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记得刚开始课改的时候,在新课程课堂标准框架下,不管什么课,情境铺天盖地,导入新奇绚丽,没有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中敢于使用平实而有实效的单刀直入法进入课堂教学,仿佛一节课没有情境引领便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是过时的课,不合“潮流”的课,更不用说不使用多媒体了. 但在这次“比武”中,专家评课时就鲜明地提出了情境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是评价一堂课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必备条件,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中之重. 下面我就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有效课堂”的提出,是对目前教育中课堂教学低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师认识层面的问题,包括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等. 其次,是课堂实施的低效运作,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或者“预设味”过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或者一切以学生为重,课堂过分围着学生打转,淡化了教学的内容、目标,教学的随意性很大,缺乏必要的约束与反馈调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有效课堂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有效,避免这种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呢?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 新课程也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 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 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开朗”,觉察到“妙不可言”,进而不知不觉地爱上数学.
当然,情境的创设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千万不能滥用情境或使用不合时宜的情境. 曾听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在一堂分式的公开课中,有位老师采用了如下的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已经走进了分式知识宝库的第一站,今天这堂课我们将走进它的第二站——分式的基本性质. 不过呀,要进这个宝库,得先找到它的密码. 同学们还记得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吗?”
“芝麻开门”、“芝麻开门”……
“对,四十大盗的宝库密码就是‘芝麻开门’,那来看看同学们能否找到今天的宝库密码. ”
“宝库门前有三个宝箱,每个箱子中各有三把钥匙: , 请你从每个箱子中各找出一把,使你找到的这三把钥匙有一定的联系,看看哪名同学找得最快.”
然后引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课后有专家指出,这位老师采用的情境与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有多大的联系呢?牵强附会地加上这么一个学生熟知的故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分式基本性质的兴趣吗?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同样的内容时,他是创设“贺卡剪裁”的情景,引入课题.
大家知道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吗?是贺卡. 收到过贺卡吗?我们请几名同学来谈谈. 收到贺卡时是怎样一种心情?如果是朋友亲手制作的,那一定是十分珍贵的节日礼物. “五一”劳动节将至,为了制作节日贺卡,需要剪裁若干张长方形纸片.
(1) 若剪裁的长方形的宽为6,面积为39,则长方形的长是 .
希望学生填写长为 约分后得 .
然后老师问:“约分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提出问题: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对分数约分,可使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得更简单,那么,分式是否也有这样类似的性质呢?我们一起来研究. ”
(2)如图,若长方形的宽为a,面积为S,则长方形的长可表示为 .
(3) 若用三个这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这两个长方形有什么不同?
专家评语:这位老师对于分式基本性质一课的设计有亮点,用贯穿整节课始终的同学们喜爱的贺卡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直观、醒目是他的课有别于其他老师课的亮点.
所以, 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动力是不一样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合适的情境才有利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教学内容的落实和深化. 同样,情境引入过程中教师过分热情或消极情绪,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因此在数学活动的预设时,我们就要考量活动的有效性,只有能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数学活动、以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数学活动才是有效的数学活动,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效地“动”起来,才能让课堂“活”起来.
二、培养学生有效的探究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此看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学生能独立完成、自主解决的问题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牢固. 当然,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那种一味地摒弃模仿和记忆的教学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1. 在实践中有效探究
马芯兰教师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 的确,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能力与想象力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对数学的理解,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技巧.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这节课以活动为主. 第一环节:教师摆球,让学生摸球. 通过变换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事件发生情况;第二环节:小组内按给定要求摆球,先猜摸球结果,谈谈猜测理由,再验证;第三环节:创设生活场景. 某商场正举行抽奖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 名,三等奖若干名. 摸到红球获一等奖,摸到黄球获二等奖,摸到白球获三等奖. 先要求学生替商家设计抽奖箱内球的摆放方案及活动方案,然后再进行抽奖活动. 这样的环节设计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激活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盎然,积极主动.
2. 在合作中有效交流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课安排的活动中,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如橡皮泥和牙签或包装盒、硬纸片等)做一些立体图形,如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等. 这些工作,若由个人完成,操作较为困难,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地选择实验工具来操作,共同完成这一实验.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有分工、有合作,人人参与,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以及与他人的讨论,寻求到合理答案,有效地使他们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3. 在生活中有效体验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但课堂毕竟是短暂的,这就需要我们打破课内外、校内外的界限,挖掘生活内涵,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联系自己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的资源,开展多渠道的数学学习,将课堂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舞台. 例如,学习了“测量”的内容后,我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利用课余时间用三种方法测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家里大树的高度等,提高他们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研究之趣、实践之意,有效地体味成功之乐. 也为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大舞台,为学生这一生命主体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发挥老师的价值引领是学生有效探究的保证
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正处于发展阶段,生活阅历也并不丰富,所以他们的发展常常不能自发完成,学生的科学探究往往缺乏深度与坚持性. 他们经常在一个主题即将诞生时,受到干扰,放弃了研究而转向另外的活动,从而失去许多有研究价值的主题. 所以,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要通过观察、思考,找到恰当的机会,参与学生的活动,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生成研究主题. 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老师.
三、善用有效的评价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可见,激励性、发展性的评价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在课堂教学中唯有以情促思,以情激智,方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评价时应发挥情感的力量,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 在这次新生代教师比武中,所有教师都能对学生的回答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正确评价,学生答对了,说:“你真行!”、“你的想法与老师想法一样!”;答错了,说:“没关系,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喜欢爱动脑筋的学生. ”;答的结果很有创意:“你讲得很精彩,大声介绍给大家!”、“你的想法胜过老师!”.这样的评价,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敢说、敢做、敢问,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大增. 当然切不可对学生出其不意的问答中反馈的信息不作评价,让学生为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不注重激励与保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那是极为失败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随时闪现的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与激励,让学生树立自信的风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而对于学生的错误也应明确给予指正,使模糊得以澄清,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 当然,学生毕竟还只是孩子,许多错误是可以原谅、理解的,但充满善意的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 批评并不等于不尊重和不相信学生,而是在平等基础上对孩子的精心雕琢. 唯有如此,才是对教师责任的真正理解.
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我们应该做到“教和学的有效统一”,只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孩子乐学,愿学,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
[2] 数学新课程标准(试行稿),200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有效课堂”的提出,是对目前教育中课堂教学低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师认识层面的问题,包括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等. 其次,是课堂实施的低效运作,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或者“预设味”过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或者一切以学生为重,课堂过分围着学生打转,淡化了教学的内容、目标,教学的随意性很大,缺乏必要的约束与反馈调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有效课堂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有效,避免这种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呢?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 新课程也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 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 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开朗”,觉察到“妙不可言”,进而不知不觉地爱上数学.
当然,情境的创设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千万不能滥用情境或使用不合时宜的情境. 曾听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在一堂分式的公开课中,有位老师采用了如下的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已经走进了分式知识宝库的第一站,今天这堂课我们将走进它的第二站——分式的基本性质. 不过呀,要进这个宝库,得先找到它的密码. 同学们还记得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吗?”
“芝麻开门”、“芝麻开门”……
“对,四十大盗的宝库密码就是‘芝麻开门’,那来看看同学们能否找到今天的宝库密码. ”
“宝库门前有三个宝箱,每个箱子中各有三把钥匙: , 请你从每个箱子中各找出一把,使你找到的这三把钥匙有一定的联系,看看哪名同学找得最快.”
然后引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课后有专家指出,这位老师采用的情境与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有多大的联系呢?牵强附会地加上这么一个学生熟知的故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分式基本性质的兴趣吗?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同样的内容时,他是创设“贺卡剪裁”的情景,引入课题.
大家知道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吗?是贺卡. 收到过贺卡吗?我们请几名同学来谈谈. 收到贺卡时是怎样一种心情?如果是朋友亲手制作的,那一定是十分珍贵的节日礼物. “五一”劳动节将至,为了制作节日贺卡,需要剪裁若干张长方形纸片.
(1) 若剪裁的长方形的宽为6,面积为39,则长方形的长是 .
希望学生填写长为 约分后得 .
然后老师问:“约分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提出问题: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对分数约分,可使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得更简单,那么,分式是否也有这样类似的性质呢?我们一起来研究. ”
(2)如图,若长方形的宽为a,面积为S,则长方形的长可表示为 .
(3) 若用三个这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这两个长方形有什么不同?
专家评语:这位老师对于分式基本性质一课的设计有亮点,用贯穿整节课始终的同学们喜爱的贺卡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直观、醒目是他的课有别于其他老师课的亮点.
所以, 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动力是不一样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合适的情境才有利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教学内容的落实和深化. 同样,情境引入过程中教师过分热情或消极情绪,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因此在数学活动的预设时,我们就要考量活动的有效性,只有能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数学活动、以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数学活动才是有效的数学活动,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效地“动”起来,才能让课堂“活”起来.
二、培养学生有效的探究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此看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学生能独立完成、自主解决的问题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牢固. 当然,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那种一味地摒弃模仿和记忆的教学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1. 在实践中有效探究
马芯兰教师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 的确,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能力与想象力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对数学的理解,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技巧.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这节课以活动为主. 第一环节:教师摆球,让学生摸球. 通过变换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事件发生情况;第二环节:小组内按给定要求摆球,先猜摸球结果,谈谈猜测理由,再验证;第三环节:创设生活场景. 某商场正举行抽奖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 名,三等奖若干名. 摸到红球获一等奖,摸到黄球获二等奖,摸到白球获三等奖. 先要求学生替商家设计抽奖箱内球的摆放方案及活动方案,然后再进行抽奖活动. 这样的环节设计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激活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盎然,积极主动.
2. 在合作中有效交流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课安排的活动中,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如橡皮泥和牙签或包装盒、硬纸片等)做一些立体图形,如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等. 这些工作,若由个人完成,操作较为困难,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地选择实验工具来操作,共同完成这一实验.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有分工、有合作,人人参与,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以及与他人的讨论,寻求到合理答案,有效地使他们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3. 在生活中有效体验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但课堂毕竟是短暂的,这就需要我们打破课内外、校内外的界限,挖掘生活内涵,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联系自己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的资源,开展多渠道的数学学习,将课堂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舞台. 例如,学习了“测量”的内容后,我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利用课余时间用三种方法测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家里大树的高度等,提高他们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研究之趣、实践之意,有效地体味成功之乐. 也为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大舞台,为学生这一生命主体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发挥老师的价值引领是学生有效探究的保证
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正处于发展阶段,生活阅历也并不丰富,所以他们的发展常常不能自发完成,学生的科学探究往往缺乏深度与坚持性. 他们经常在一个主题即将诞生时,受到干扰,放弃了研究而转向另外的活动,从而失去许多有研究价值的主题. 所以,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要通过观察、思考,找到恰当的机会,参与学生的活动,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生成研究主题. 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老师.
三、善用有效的评价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可见,激励性、发展性的评价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在课堂教学中唯有以情促思,以情激智,方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评价时应发挥情感的力量,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 在这次新生代教师比武中,所有教师都能对学生的回答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正确评价,学生答对了,说:“你真行!”、“你的想法与老师想法一样!”;答错了,说:“没关系,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喜欢爱动脑筋的学生. ”;答的结果很有创意:“你讲得很精彩,大声介绍给大家!”、“你的想法胜过老师!”.这样的评价,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敢说、敢做、敢问,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大增. 当然切不可对学生出其不意的问答中反馈的信息不作评价,让学生为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不注重激励与保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那是极为失败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随时闪现的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与激励,让学生树立自信的风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而对于学生的错误也应明确给予指正,使模糊得以澄清,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 当然,学生毕竟还只是孩子,许多错误是可以原谅、理解的,但充满善意的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 批评并不等于不尊重和不相信学生,而是在平等基础上对孩子的精心雕琢. 唯有如此,才是对教师责任的真正理解.
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我们应该做到“教和学的有效统一”,只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孩子乐学,愿学,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
[2] 数学新课程标准(试行稿),200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