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外古诗词背诵”这一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最大的开发和利用。其实,中华古诗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通过对古诗词的背诵,可增强积累,提高语感,让学生受到文化和审美的熏陶。如何用好“课外古诗词背诵”,值得研讨。
一、培养兴趣,别出心裁“读”诗词
古诗词的学习关键在于“读”,从读的方法入手,别出心裁,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诗情画意。
(一)设置意境,提高传统朗诵水平
在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练习古诗词的朗读背诵。可利用名家朗读示范引导、师生同读等方式,通过聆听、体会与练习,掌握朗读的节奏、音韵、重音等,从朗读方法和技巧上得到提高。如聆听《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领略诗词的魅力。师生自己录制朗读磁带,让大家评头论足,评选每周“朗读之星”,开展攻擂活动等等。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二)巧妙联姻,以唱助读别有滋味
如何过诗词背诵关,我观察一名戏曲演员有时要唱几十句甚至上百句的戏词,如果硬背可能难记,但在熟悉的旋律下演唱却可以一字不差。如果用“唱”的方法来背古诗词,效果是否会更好呢?以“唱”助读可是一个好方法。
(三)驱遣想象,读出诗中画意真情
语文的阅读不能“见槐是槐,见柳是柳”,在古诗苑漫步,含英咀华,就更离不开想象,只有驱遣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
可以开展“诗配画”活动。我国的古诗词一向讲究诗情画意,只要你用心品读,就会发现,每首诗甚至每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可任选诗词,自由配画,结集成册。如李白诗配画,一位同学取名为《仙剑明月》,另一位同学则取为《诗仙豪情》。李清照诗词诗配画,有的取名《轻舟载愁》,有的取名《暗香盈袖》,有的则取名为《豪气与柔情》,从中可窥见一斑,在“诗配画”活动中,同学们的品读更深入了,对古诗词的理解也更透彻了。
可以进行“诗词素描”。古诗词中的画意真情不仅可以用图画描绘,更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展现。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经典诗作时,我同时也将曾冬的《唐诗素描》中的几篇打印出来,供同学们借鉴学习,如《山居秋暝》《静夜思》《游子吟》等等,同学们读了这些美文,在唇齿留香之际不觉感慨万分:原来,诗词还可以这样来读。同学们便开始学习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词,并尝试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朗读感受。一位同学这样素描《西江月》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东方的夜空,一轮弯月已撕破夜幕,悄然升起。皎洁的银白无声无息撒向大地。宁静的夜晚,几多清凉,几多素淡。林间的树枝在月光下,影影绰绰,忽隐忽现。憩于枝间的鸟鹊,为月光的明暗交替而惊醒,时而起,时而落,时而长鸣,时而窃语。清淡的夜晚,生机四伏。忽然,一缕清风习习而过,枝叶翩然起舞。顿时,蝉儿清唱,此起彼伏,随风之舞而乐其鸣。温柔的夏夜,美妙的交响,如入人间仙境。
二、加强积累,内联外延“品”经典
要增强古诗文积累,提升文化品位,每册书后的10首课外古诗词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内联外延,巧妙衔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的积累量一升再升,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一)查阅资料,合作学习,开展小组探究
课外古诗词背诵积累,还需要老师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在更美更大的诗海中泛舟,在更幽更雅的词山中徜徉。为此,我们和学生一同设计了一份“课外古诗词学习探究表”,鼓励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合作互助,借鉴碰撞,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课外古诗词学习探究表(供参考)
小组名称诗词内容探究时间
作者
诗词背景
风格渊源
品味精彩
画面再现
字词传神
问题佳句
相关链接
探究“悦”读
这个表格只是给学生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它告诉学生,古诗词的学习积累方式很多。在这个表格的启发下,各小组的设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创新。比如“问题佳句”这一项,有的就换成了“作者经典”,不好找问题佳句,也可以将本诗词作者的其它经典诗篇或佳句列举出来。至于“相关链接”,内容非常广泛,比如名家的评论、精妙的赏析、诗词的新译等。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探究‘悦’读”这个栏目,学生在这个栏目的探究过程中,既有深层严肃的思考,也有妙趣横生的玩味。
(二)整合资料,自主学习,进行专题探究
在进行课外古诗词积累的时候,我们还可指导学生进行诗词的整理归类,有兴趣的可以进行专题探究,与课内古诗文学习结合,与现代科技文化结合,与时尚流行经典结合,充分发挥新语文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个性化特色,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以内容为专题进行探究学习。古诗词内容广泛,学习时,可打通课内外的渠道,加以分类归纳,有助于积累与运用。比如:诗中山、诗中水、诗中花、诗中春、诗中秋等等。一位同学就以“花魂”为题搜集了课内外阅读的关于“花”的诗词佳作,加以品味赏析,还配上了相应的花卉美景图片,真是图文并茂,令人赏心悦目,读之得到极高的艺术享受。
以作者为专题进行探究学习。以作者为主线来整合诗词,是很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使学生用好用足用透书中提供的例诗,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通过成倍的积累,熟悉作者文风,从而更好地把握时代背景和作品情感,更好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我们的教材中,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的作品是非常多的,他们都是进行专题研究的好目标。
一、培养兴趣,别出心裁“读”诗词
古诗词的学习关键在于“读”,从读的方法入手,别出心裁,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诗情画意。
(一)设置意境,提高传统朗诵水平
在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练习古诗词的朗读背诵。可利用名家朗读示范引导、师生同读等方式,通过聆听、体会与练习,掌握朗读的节奏、音韵、重音等,从朗读方法和技巧上得到提高。如聆听《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领略诗词的魅力。师生自己录制朗读磁带,让大家评头论足,评选每周“朗读之星”,开展攻擂活动等等。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二)巧妙联姻,以唱助读别有滋味
如何过诗词背诵关,我观察一名戏曲演员有时要唱几十句甚至上百句的戏词,如果硬背可能难记,但在熟悉的旋律下演唱却可以一字不差。如果用“唱”的方法来背古诗词,效果是否会更好呢?以“唱”助读可是一个好方法。
(三)驱遣想象,读出诗中画意真情
语文的阅读不能“见槐是槐,见柳是柳”,在古诗苑漫步,含英咀华,就更离不开想象,只有驱遣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
可以开展“诗配画”活动。我国的古诗词一向讲究诗情画意,只要你用心品读,就会发现,每首诗甚至每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可任选诗词,自由配画,结集成册。如李白诗配画,一位同学取名为《仙剑明月》,另一位同学则取为《诗仙豪情》。李清照诗词诗配画,有的取名《轻舟载愁》,有的取名《暗香盈袖》,有的则取名为《豪气与柔情》,从中可窥见一斑,在“诗配画”活动中,同学们的品读更深入了,对古诗词的理解也更透彻了。
可以进行“诗词素描”。古诗词中的画意真情不仅可以用图画描绘,更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展现。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经典诗作时,我同时也将曾冬的《唐诗素描》中的几篇打印出来,供同学们借鉴学习,如《山居秋暝》《静夜思》《游子吟》等等,同学们读了这些美文,在唇齿留香之际不觉感慨万分:原来,诗词还可以这样来读。同学们便开始学习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词,并尝试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朗读感受。一位同学这样素描《西江月》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东方的夜空,一轮弯月已撕破夜幕,悄然升起。皎洁的银白无声无息撒向大地。宁静的夜晚,几多清凉,几多素淡。林间的树枝在月光下,影影绰绰,忽隐忽现。憩于枝间的鸟鹊,为月光的明暗交替而惊醒,时而起,时而落,时而长鸣,时而窃语。清淡的夜晚,生机四伏。忽然,一缕清风习习而过,枝叶翩然起舞。顿时,蝉儿清唱,此起彼伏,随风之舞而乐其鸣。温柔的夏夜,美妙的交响,如入人间仙境。
二、加强积累,内联外延“品”经典
要增强古诗文积累,提升文化品位,每册书后的10首课外古诗词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内联外延,巧妙衔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的积累量一升再升,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一)查阅资料,合作学习,开展小组探究
课外古诗词背诵积累,还需要老师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在更美更大的诗海中泛舟,在更幽更雅的词山中徜徉。为此,我们和学生一同设计了一份“课外古诗词学习探究表”,鼓励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合作互助,借鉴碰撞,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课外古诗词学习探究表(供参考)
小组名称诗词内容探究时间
作者
诗词背景
风格渊源
品味精彩
画面再现
字词传神
问题佳句
相关链接
探究“悦”读
这个表格只是给学生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它告诉学生,古诗词的学习积累方式很多。在这个表格的启发下,各小组的设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创新。比如“问题佳句”这一项,有的就换成了“作者经典”,不好找问题佳句,也可以将本诗词作者的其它经典诗篇或佳句列举出来。至于“相关链接”,内容非常广泛,比如名家的评论、精妙的赏析、诗词的新译等。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探究‘悦’读”这个栏目,学生在这个栏目的探究过程中,既有深层严肃的思考,也有妙趣横生的玩味。
(二)整合资料,自主学习,进行专题探究
在进行课外古诗词积累的时候,我们还可指导学生进行诗词的整理归类,有兴趣的可以进行专题探究,与课内古诗文学习结合,与现代科技文化结合,与时尚流行经典结合,充分发挥新语文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个性化特色,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以内容为专题进行探究学习。古诗词内容广泛,学习时,可打通课内外的渠道,加以分类归纳,有助于积累与运用。比如:诗中山、诗中水、诗中花、诗中春、诗中秋等等。一位同学就以“花魂”为题搜集了课内外阅读的关于“花”的诗词佳作,加以品味赏析,还配上了相应的花卉美景图片,真是图文并茂,令人赏心悦目,读之得到极高的艺术享受。
以作者为专题进行探究学习。以作者为主线来整合诗词,是很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使学生用好用足用透书中提供的例诗,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通过成倍的积累,熟悉作者文风,从而更好地把握时代背景和作品情感,更好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我们的教材中,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的作品是非常多的,他们都是进行专题研究的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