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卓越课堂的实行方式。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进行有效的梳理、总结,使自身的主导地位得以体现。
关键词: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设计
1.有效预习为卓越课堂打下基础
(1)预习准备。教师分发本节课的学案,学生根据学案提示,阅读课本,初步了解生长素的发现史中的重要科学家及其实验设计方案。
(2)设计意图。通过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为卓越课堂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优质导课为卓越课堂埋下伏笔
(1)教学活动。课件演示:2012年NBA十佳球的一段精彩视频。教师提问:①运动员要完成包括打篮球在内的一系列生命活动需要哪些系统的参与以及哪些机制的调节?②植物和人体不同,没有神经系统等结构层次,那它们又将如何完成生命活动的调节?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泛读课本。
(2)设计意图。用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再进行适当的提问和引导,自然地引出本节的内容,勾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和自发的内在学习动力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良好合作助卓越课堂走向成功
(1)“向光性的理解”教学活动。实物展示:阳台上摆放一盆向外表现出向光性生长的植株。课件展示:各家各户窗台上摆放的花盆里的植株都表现了向光生长的特点。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盆栽,为什么植物都努力地向着窗外生长,窗内和窗外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光。师生共同总结:向光性的概念——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寻找科学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达尔文的实验”教学活动。课件展示:玉米的胚芽鞘结构示意图。教师提问:①胚芽鞘的向光性是不是由单侧光引起的?②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哪里?③胚芽鞘感光后,生长部位在哪里?
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一大组可再分为六人的学习小组),分别负责解答其中一个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之间针对问题相互讨论、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了解学生的思想,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每一个学习小组推选一位中心发言人汇报本组的实验设计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其他小组同学可针对该发言人的讲解提出问题或者作出补充。教师提示:请各小组准备好自己的实验汇报。
学生A:实验设计如图1所示。结论是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由单侧光引起的。
学生B:应增设对照组,给予均匀光照,形成对比实验。
学生C:实验设计如图2所示。结论是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学生D:我们小组觉得胚芽鞘感光后,生长部位可能是尖端,也可能是尖端下段。对此,我们的实验思路是对胚芽鞘的尖端及尖端下段进行等距标记,单侧光照射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每一段的距离,若只有尖端距离变长,则生长部位是尖端;若只有尖端下段距离变长,则生长部位是尖端下段;若两者都变长,则尖端及下段同时生长。
教师总结:真是棒极了!科学探究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不断与人合作,不断完善,最终才能一点一点靠近真理。
课件展示:达尔文的实验设计如图3所示。(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复述刚才的实验设计及结论。)
(2)设计意图。卓越课堂需要教师将课堂充分还给学生,这是必须要完成的一项改革。所以,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堂上来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加以适时的指导和最后的归纳总结。通过这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教得更轻松,而学生学得更愉快,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潘瑞炽.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合生.现代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重庆市长寿中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设计
1.有效预习为卓越课堂打下基础
(1)预习准备。教师分发本节课的学案,学生根据学案提示,阅读课本,初步了解生长素的发现史中的重要科学家及其实验设计方案。
(2)设计意图。通过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为卓越课堂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优质导课为卓越课堂埋下伏笔
(1)教学活动。课件演示:2012年NBA十佳球的一段精彩视频。教师提问:①运动员要完成包括打篮球在内的一系列生命活动需要哪些系统的参与以及哪些机制的调节?②植物和人体不同,没有神经系统等结构层次,那它们又将如何完成生命活动的调节?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泛读课本。
(2)设计意图。用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再进行适当的提问和引导,自然地引出本节的内容,勾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和自发的内在学习动力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良好合作助卓越课堂走向成功
(1)“向光性的理解”教学活动。实物展示:阳台上摆放一盆向外表现出向光性生长的植株。课件展示:各家各户窗台上摆放的花盆里的植株都表现了向光生长的特点。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盆栽,为什么植物都努力地向着窗外生长,窗内和窗外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光。师生共同总结:向光性的概念——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寻找科学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达尔文的实验”教学活动。课件展示:玉米的胚芽鞘结构示意图。教师提问:①胚芽鞘的向光性是不是由单侧光引起的?②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哪里?③胚芽鞘感光后,生长部位在哪里?
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一大组可再分为六人的学习小组),分别负责解答其中一个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之间针对问题相互讨论、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了解学生的思想,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每一个学习小组推选一位中心发言人汇报本组的实验设计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其他小组同学可针对该发言人的讲解提出问题或者作出补充。教师提示:请各小组准备好自己的实验汇报。
学生A:实验设计如图1所示。结论是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由单侧光引起的。
学生B:应增设对照组,给予均匀光照,形成对比实验。
学生C:实验设计如图2所示。结论是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学生D:我们小组觉得胚芽鞘感光后,生长部位可能是尖端,也可能是尖端下段。对此,我们的实验思路是对胚芽鞘的尖端及尖端下段进行等距标记,单侧光照射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每一段的距离,若只有尖端距离变长,则生长部位是尖端;若只有尖端下段距离变长,则生长部位是尖端下段;若两者都变长,则尖端及下段同时生长。
教师总结:真是棒极了!科学探究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不断与人合作,不断完善,最终才能一点一点靠近真理。
课件展示:达尔文的实验设计如图3所示。(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复述刚才的实验设计及结论。)
(2)设计意图。卓越课堂需要教师将课堂充分还给学生,这是必须要完成的一项改革。所以,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堂上来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加以适时的指导和最后的归纳总结。通过这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教得更轻松,而学生学得更愉快,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潘瑞炽.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合生.现代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重庆市长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