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头费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小平成了双烽村的红人。
   走在村子不足五百米的窄小街道上,张小平会有意识把脑袋高高扬起,似乎天上有什么吸引他眼球的东西。街上的人,看到张小平走过来,老远就主动跟他打招呼,这让张小平很受用,也有了一份小小的自豪感。
   双烽村是戈壁滩深处的一个小村子,只因村南村北各有一座烽火台,村子因此而得名。这两座矗立在戈壁滩上的烽火台,据说有上千年的历史,在长年累月的风蚀雨剥中,愈显沧桑落寞。前几年,县文物局来了几个人,在烽火台周围拉起一道围栏,把烽火台保护了起来。天气晴朗的时候,经常会有开越野车的人来到烽火台下拍照,拍日出,也拍晚霞。
   双烽村的先辈们,一定经历过兵荒马乱的岁月,或许也曾经历过辉煌。但今天的人们,并没有沾到半点烽火台的光,他们依旧靠种田过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双烽村距离县城一百多公里路,人们进城只能坐隔日往返一趟的班车,有的人三五年也进不了一趟城。
   张小平曾在城里生活过几年,先在技校读书,毕业后又在县城上班。那些年,在双烽村人们的眼中,张小平是个有前途的人,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月月都有一份固定收入,人们提起他的时候,通常会说他是“月月有个麦儿黄”。张小平每次回村,人们看到他,都会主动打招呼,问他什么时候回来的,在家待几天,找没找女朋友。可是,张小平却在二十五岁那年,不声不响地回到了双烽村。人们最初看到蔫头耷脑、沉默不语的张小平,以为他病了,或者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待几天就会回城,但张小平回村后却再没有离开。
   双烽村因为干旱缺水,只能种小麦玉米棉花之类的耐旱作物,人们的日子过得清汤寡水,但凡有机会离开双烽村的人,只要在外面站稳脚跟,是不愿意回来的。张小平在外混了几年,非但没混出个人样来,反而灰溜溜回了村,这在双烽村人看来,必定有蹊跷。
   关于张小平回村的原因,大致有几种说法,一说他在城里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挣的工资不能养活自己,月月靠家里接济,家里不给钱,他就没法继续在城里生活,只好回农村;一说他在城里学坏了,跟着一帮小混混偷盗抢掠,被公安盯上了,只好回到村里躲避;还有一种说法,张小平爱上一有夫之妇,两人苟且时被妇人的丈夫撞个正着,丈夫手持菜刀,把赤身裸体的张小平追得满街跑,张小平丢尽了脸面,在县城里待不下去了,才被迫回到双烽村。
   不管哪种说法更接近事实,没有人愿意细究。总之,张小平回到农村,在双烽村人眼里就是个失败的例子。人们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总是拿张小平做反面教材。张小平的父母,因为自己的儿子不争气,在村里也自觉矮人一头。
   回到双烽村后,张小平也重新规划过自己的人生,也做过发家致富的梦,但总是不尽如人意。他试种过几亩地中药材,但是从外地买回来的药材种子不适应本地土质,不到成熟就死了一多半,折了本不说,到头来颗粒无收,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笑话。他也想过办养殖场,可那几年养殖行情惨淡,外地的大养殖场都赔得一塌糊涂,关门的关门,转行的转行,张小平的这个梦想最后只能作罢。张小平最后选择了一条既稳妥又能赚钱的行业,他在农活不忙的时候跟过一段时间集市,卖些杂七杂八的小商品,但终归是小打小闹,只能赚几个零花钱,不足以发家致富。
   在双烽村,张小平是惟一穿皮鞋下地干活的人。他在城里穿惯了皮鞋,回到农村后,一直不肯脱下皮鞋。每天干完农活回到家,张小平都会仔细打理他的鞋,他总是把皮鞋擦得亮晶晶的。因为张小平的与众不同,没少被人背后指点。
   李玉花当姑娘的时候要模样有模样,要身材有身材,是村里的一枝花,走到哪里,屁股后头都有成群结队的小伙子,但李玉花却嫁给了张小平,让那些追随者对张小平恨得牙根发痒。李玉花之所以选择张小平,是因为看重他上过技校,还在城里上过班,更因为他与众不同。嫁给张小平后,新婚的喜气尚未淡去,李玉花就后悔了,她发觉张小平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两口子没少为过日子拌嘴。
   张小平尽管没有赚大钱的本事,但他有一张善辩的嘴,他的如簧巧舌总能把李玉花哄高兴,让她脸上的寒霜顷刻间烟消云散。
   张小平常自诩千里马,只是没有遇到识才的伯乐。
   五月头上,接连下了两场小雨,浇醒了沉睡的树木和灰头土脸的田野,也给双烽村带来了生气。张小平早上起来后洗了把脸,就去玉米地里薅草,刚蹲下身拔了几棵草,身后便响起了一连串汽车喇叭声。张小平抬起头,看到一辆小轿车在他身后的公路上停下来,从车里下来一个中年男人。张小平以为又是打听去烽火台的路的,这两年,经常有人来双烽村问路。
   中年男人下到地里,跟张小平打招呼道:“老弟薅草呢?”出于礼貌,张小平起身“嗯”了一声,对方从口袋里掏出一盒黑兰州。张小平拍拍手上的土,接过对方递来的烟。中年男人打着火,给张小平点着烟,自己也点了一支。
   中年男人告诉张小平,他在跃进农场种了一百多亩地色素辣椒,眼看到了薅草间苗的时间,可是农场里人手紧,想找几个干活的人,问张小平能不能在村里幫他找几个人。
   张小平在脑子里大概梳理了一下,村里的青壮年,不在外上学,就在城里打工,剩下的多数都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再就是留在家里带孩子的小媳妇。
   小平问中年男人要找几个人。对方说农场里地多,长期需要干活的人,当然越多越好,让张小平把人找好后给他打电话。中年男人叫王扬,给张小平留下手机号码后开车走了。
   跃进农场距离双烽村有十公里路。很多年前,这里也是一片戈壁荒滩,后来从城里来一批知青,在这里战天斗地,开垦出几千亩地,把这里变成了一个国营农场。早些年,农场里的人们虽然也靠种地生活,但每月能领到一份固定工资,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工人。双烽村的姑娘,要是能嫁到跃进农场,那便是攀上了高枝。如今,原来的农场工人早已退休,他们的子弟也多半进城,留下来的则多数成了农场的管理人员,为了不让土地撂荒,农场也开始把土地向外承包。一些有经济能力的人纷纷到农场包地种,有的人家一年承包几十亩甚至几百亩地,赶上农产品行情好,一年就能暴富。承包地的人大多住在城里,来去有小轿车。农场里虽然有大型机械,细活小活却离不开人手。    张小平回头一想,薅草又不是力气活,在村里吆喝一嗓子,肯定有很多人都愿意去。
   进村后,张小平见人就问,想不想去跃进农场薅草,早上去,晚上回,中午还管一顿饭,工钱一天一百块,当天就能拿到手。大家掰着指头算着账,村里一些在城里打工的青壮年,好不容易找份活,累死累活一个月也就挣两三千,还要租房,再抛去一日三餐的开销,到头来剩不了几个。现在不出远门就能一天挣一百,这样的好事情,谁不去他就是傻瓜。
   不到一顿饭工夫,张小平就约好了十个人,他打电话给王扬说了情况。王扬在电话里连连说:“太好了太好了,明天一早你把人给我带过来。”张小平说:“可是我没有车,怎么把人给你带过去?”王扬说:“你家里总该有三轮车吧?”张小平说:“三轮车倒是有,可是三轮车斗里最多只能坐六七个人。”王扬说:“能来几个就来几个吧,实在不行,我再到别处找人。”
   张小平以为王扬会亲自开车来拉人,没想到却让他把人带过去,还让他从每个人的工钱里抽十块钱当车费,俗称“人头费”。张小平认为,他给王扬找了干活的人,这十块钱车费应该由王扬来付。但王扬坚持说,在他们农场里,找人干活都是这样付工钱的。张小平觉得,让他从每个人的身上剥一层皮太不厚道,他做不出来。可是王扬已经不耐烦了,在电话里口气生硬地说,你要是不想挣这个钱,我就另外去找人。张小平不想到嘴的肥肉被人抢走,急忙讨好地说:“好吧好吧,我明天一早就把人给你带来。”
   撂下电话,张小平琢磨了一阵,脑子里有了主意,自己约的这十个人当中,肯定会有人舍不得掏十块钱车费,只要有人提出异议,他绝对不会勉强。果然,当张小平向大家说起十块钱车费的事,还真有三个人说家里活多去不了。
   吃过饭后,张小平端了一盆清水,把停在后院里的三轮车里里外外擦洗了一遍,还给轮胎打足了气。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张小平就从后院里把三轮车推出来。说好去跃进农场薅草的人也按时赶到,坐进了三轮车斗里。张小平开上三轮车,摇摇晃晃上了路。
   来到农场,王扬早已等在路口,直接把张小平带来的人领到了干活的地里。农场的地块大,一块地通常十来亩。张小平他们几个人下地后站成一排,边薅草边间苗,一个来回就是好几亩。
   一天十多个小时下来,尽管双腿蹲得发麻,腰半天都挺不直,但他们每个人都领到了一百块钱,大家看着攥在手里的崭新票子,脸上的表情个个都是满意的。
   张小平算了一笔账,他的三轮车来回一趟烧汽油不到二十块钱,他连人带车一天的净收入是一百五十块,十天就是一千五,一个月就能挣四千五,比进城打工真是强多了。
   一连几天,张小平都开三轮车拉着七个人去跃进农场薅草。
   晚上,张小平刚回到家,家里就齐刷刷涌进来几个人,说他们也想挣薅草的钱,希望张小平把他们也带上。张小平说他的三轮车斗里坐那几个人已经够呛,再多一个人都坐不下。那几个人就说,他们要和前面的七个人轮班,今天这几个人去,明天那几个人去,反正农场里有的是活。张小平没有立即答应他们的要求,说让他再想想。
   送走来人,张小平给王扬打了电话,问他农场里还有没有找人干活的人家。王扬说:“农忙时节的,谁家地里还不缺几个人,你要能找来更多的人当然再好不过了。”
   张小平一夜没睡踏实,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重新买辆车,专门拉人去跃进农场干活,不但自己能挣一份工钱,还能多挣一笔人头费。对于张小平的决定,李玉花没有反对,只要男人的决定对这个家有利,她举双手赞成。
   天亮后,张小平把干活的人送到农场的地头,转身坐上了进城的班车。县城有一家二手车交易市场,张小平进市场转了一圈,看中了一辆江铃加长型客货车。虽然这辆车离报废只剩下不到两年,但张小平认为双烽村和跃进农场离城远,交警也不会三天两头来查,只要不出意外,再开个三五年不成问题。张小平花八千块钱买下了这辆车。
   干活的人们刚吃过午饭,张小平就把新买的二手客货车开到了农场的地边上。大家看到张小平开回来一辆客货车,都说这辆车买的正是时候,这车不光坐的人多,跑得也快。
   换了客货车后,张小平每天都拉着十七八个人去跃进农场干活。他照样每人每天收十块钱车费。
   口袋里有了哗哗响的现票子,张小平一下子找回了自信,他感觉自己在村里的地位快要盖过张小顺了,张小顺虽说是村支书,但现在的村干部远不如过去风光。现在,他张小平才是双烽村最有影响力的人,一大伙人每天坐他的车去挣钱,有谁不看他的眼色?张小平的客货车驾驶室是双排座的,谁想坐驾驶室,得看他乐不乐意,高不高兴。
   外人的态度暂且不说,自从张小平每天能挣回来两百多块现钱,不但李玉花变得温柔体贴了,连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叫“爸爸”的时候,声音里都有了温度。以往,李玉花看上一件新衣服,张小平总要琢磨老半天,现在只要她伸手要钱,他绝不含糊。儿子的学校门口有一家小商店,以往張小平每天给他五毛钱零花钱,儿子总嫌少,老噘着小嘴巴,现在他一下子给涨到了两块。
   家里家外的这些变化,让张小平备感自豪。他感到自己这匹千里马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而王扬就是他命中的伯乐。
   一段时间后,张小平开车拉人去跃进农场干活挣钱的事传到了邻近的五丰村,五丰村的几个人晚上来找张小平,也想坐他的车去农场干活挣钱。可是,张小平的客货车已经坐得满当当。五丰村的人说,他们愿意每天多给张小平五块钱车费,让他无论如何也要带上他们。
   人不是货物,总不能像装麻袋一样放倒了一层层摞起来吧!可是,张小平又不想放弃每天多挣百八十块钱的机会。夜里,张小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李玉花被他吵醒,问他是不是遇到了麻烦?张小平说出了自己的烦恼。李玉花想了想说:“我倒是有个好办法,你看行不行。”张小平说:“你有什么好办法?”李玉花说:“你注意过经常来村里收牛羊的贩子拉牲口的车吧,他们的车帮上都焊着高高的围栏,干脆你也把咱家的客货车焊上铁栏杆,让干活的人都站到车厢里,这样就可以多拉几个人了。”张小平想了想,觉得这个办法行得通。    次日一大早,张小平把干活的人送到跃进农场后,就把客货车开到了镇上的一家电焊铺,花了几百块钱,在客货车的四个车帮都焊了钢筋围栏。经过这样改造,他家的客货车又可以轻轻松松多拉几个人。
   从那以后,张小平便当起了甩手掌柜,不再下地干活了。把干活的人送到地头,他就把车停到有阴凉的地方,躺在驾驶室后排的座位上玩手机。张小平爱玩手机游戏,但平时没时间玩,现在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可以挥霍,岂能轻易放过?等主家把午饭送到地头,他便下车跟大伙儿一起吃午饭,然后钻进车里睡觉,睡醒了接着玩手机。太阳偏西的时候,干活的人们收工,张小平就开上车把他们拉回家。
   有一次,李玉花跟张小平抱怨,说家里的农活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张小平心里清楚,李玉花是希望他把干活的人送到农场后,回来干自家地里的活,但他嘴上却说,你能干多少干多少吧,长成啥样算啥样。李玉花知道张小平不想回来干活,便不再说什么,毕竟他开着车,还拉着一车人,万一出个差错麻烦就大了。
   那天晚上,张小平刚一进家门,很少来他家串门的张小顺便随后跟了进来。张小平心中暗喜,他不会也想去农场干活吧,想不到堂堂村支书也会来求自己。张小平客气地拿出黑兰州,给张小顺让了一支,自己也点上一支。自从换了客货车,张小平就抽上了黑兰州。
   张小平和张小顺是叔伯兄弟,但平日里走得并不近。
   张小顺吸了一口烟,笑呵呵地说:“兄弟,听说你最近开车拉人到跃进农场干活,情况还好吧?”张小平打着哈哈说:“还行,也就挣个零花钱。”张小顺说:“那辆客货车是你自己买的吗?”张小平说:“是在二手车市上买的。”张小顺说:“你有开客货车的驾照吗?”张小平说:“还没有。”张小顺说:“抽时间记得考个驾照,无照驾车法律不允许。”张小平说:“我就在地边转转,又不上公路跑运输,有没有驾照都一样。”张小顺又说:“客货车车斗里是不允许拉人的,你可一定要注意安全。”张小平心想,张小顺一定是嫉妒他挣了钱,嘴上却说:“哥你放心,我心里有数。”
   两个人谈话不投机,张小顺坐了一会儿就走了。张小平把張小顺送到门外,心里愤愤地想,张小顺,别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二十多天后,跃进农场薅草的活基本结束。农场里还有一些人种着制种葫芦、西瓜、甜瓜等作物,很快便到了授粉期。每天天不亮,张小平继续开上客货车,拉着二十来口人去农场授粉。张小平算了一笔账,再干一个月,他买客货车的钱就能挣回来。
   去农场的路上车少,张小平一般都开得很快。
   又是一个清晨,张小平拉着一车干活的人去跃进农场,在一个三岔路口,一辆摩托车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了过来。张小平还没来得及踩刹车,就听到“咚”得一声,骑摩托车的小伙子像一只大鸟飞起来撞在了客货车上,又重重地落在了柏油路上。张小平吓得面色煞白,傻傻地半天不知道该干什么。车上坐着的人们,原本叽叽喳喳聊着天,突然发生的这一幕,让一车人惊得目瞪口呆。最先反应过来的那个人,迅速跳下车去看地上躺的小伙子,但见他一动不动,身下已经洇出一大摊血。
   有人喊道,快叫救护车。
   人们陆续下了车,但没一个人敢凑近去看。
   医院的救护车来了,医生检查说人已经死了。交警赶来看了事故现场,虽然张小平和骑摩托车的小伙子都是超速行驶,也都是无证驾驶,但对方人已死,张小平就是说破天也不占理。
   张小平开车撞死人,不但人进了拘留所,车也被交警扣押。死者家属纠集了十几个人到张小平家里哭闹要钱,并扬言拿不到钱就搬东西,还要把死者的灵堂摆在张小平家里。李玉花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带着儿子回娘家躲了起来。
   待在拘留所里的张小平胆战心惊,脑袋昏昏沉沉,车祸的一幕像放电影一样反复在眼前出现。听人说,他不但会被判刑,还得给死者家属赔钱,至少要一二十万。这对于张小平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他家刚刚好起来的日子,一下子又退了回去,张小平感到天要塌下来了。
   转眼麦子黄了,村里其他人家的麦子陆续收割完了,唯独张小平家的麦子还直楞楞长在地里,麦穗干枯,都快掉下来了。李玉花回娘家后再未露面,张小顺叫人去找,李玉花还是不敢回家。张小顺托人找关系,凑钱到交警队交了保释金,才把张小平保释出来回家收麦子。
   张小平回来后,全村人都去看他。人们发现,才几天时间不见,张小平看起来老了好多岁,眼窝深陷,眼球布满了红血丝,头发乱糟糟如鸟窝,脸上的表情木讷呆滞,说话语无伦次,完全不是大家记忆中的那个人了。
   唉——
   人们不禁叹息。
   责任编辑/乙然
其他文献
林溪在电话里愤愤地说:“苏渝,你说,他凭什么提出要跟我分手?凭什么?”电话那头,苏渝沉默了片刻,说:“林溪,你听我说,千万别难过,我马上就过去。”   放下电话,苏渝哀叹了一声,自己下了多大的决心,才离开了林溪,逃到了另外一个城市。可是,林溪的一个电话,还是让他割舍不下。急忙收拾行装,开车一路奔赴林溪。  一   苏渝是在一次大学公共讲座上对林溪一见倾心的。那天,来了很多前来听讲座的大学生,林
1、  陈国栋是新招来的投递员,负责天子路和海关路的信、报纸、杂志、包裹的投送。这工作不错,以前他在一家企业做打包工,累不说,上夜班,很不方便,负责孩子上学的接送就有些困难。妻子在外地打工,照顾孩子的重担落在他肩上。而做邮局的投递员,下午三点以后,基本没事了,接孩子有充裕的时间。唯一让人不爽的是,一上班,就得戴顶“绿帽子”。这工作服为啥偏偏选绿色?好郁闷。  他今天送的信中,有一封地址是天子路47
一   在接到去伏牛山深处扫帚坪小学任教的通知时,石俊泉的心里还是有一点跃跃欲试的新奇感,毕竟目前找一份事做不容易,暂时有一份工作能让内心踏实下来。   原本,他是可以先回老家黎城看看父母亲,因为和自己的女朋友肖淑娜在省城多待了十多天,便耽误了些时日,最后,他决定直接去扫帚坪小学报到,起码可以先熟悉一下环境。   为此,石俊泉在省城告别了肖淑娜之后,没有选择回黎城,给扫帚坪小学打了一个电话,说明一
王春燕今年51岁,是个退休1年有余的油田女工。   18岁之前,王春燕是个乡下姑娘,18岁之后是个漂在油田的农民工。她长得漂亮、水灵,讨人喜欢,就冲这个,来油田的第二年,就有人给王春燕介绍对象。介绍的小伙子,要么是钻井的,要么就是勘探的,都是长年工作在野外的艰苦工种,王春燕却不在意。她知道,自己来自乡村,能找个逢月拿工资的油田工人就可以了。遗憾的是,那些小伙子们虽然很喜欢王春燕,却不甘心自己找个
摘 要: 本文选取浙江树人大学78名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教育心理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风格和目标导向三个维度分析调查结果,探究影响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动机,提高阅读能力,从学生角度给学校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英语专业学生 英语阅读学习  英语是当今全世界最流行的语言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也
1.我总会在不确定的场合莫名其妙地想起一些人和事。比如今天下午在网吧,我想起了林朵。准确的说,我想起了十六岁的林朵,正在洗澡的林朵。  那时,林朵住在我隔壁,中间是一堵红色的且爬满藤蔓的砖墙。有一天我终于忍受不住墙那边传来的“哗哗”水声的诱惑,忍受着被藤刮伤的疼痛把头伸到了围墙以上。彼时林朵就站在一个木盆中,用红色的塑料水舀往身上浇水,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一个女人的裸体,我的眼睛被她怒放的身体狠狠地刺
1   鸽子望到英子小饭馆的时候,已经是除夕深夜了。即便是白天,恐怕这里也看不到他的卡车。它应该很孤独,鸽子何尝不是。四周似乎什么都没有,他像行走在另一个世界。他能想象城里的那份热闹,街道如晚霞,也听到远处村落的爆竹声渺远又低落。   应该下一场雪,要不对不起“除旧纳新”的寓意。香树坡以南的所有荒野、村庄,都笼在厚厚的旧日里,似乎有片灯光就能将层层的幕布揭过去,然后趁着夜色浮到山后。   炊
我八点钟的时候,准时出现在芍香街,我的铺子在南头的第7间店面,走完这条街只需要五分钟。   这条街的生意其实很复杂,有服装店,化妆品,婚庆公司和超市,更多是饭店,晚上的时候整条街都是香的,也车水马龙地堵个水泄不通,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给人置身滚滚红尘的感觉。   我的店门口每天都有排队等候的顾客,多是老人和家庭主妇。一年四季不变,让我感动,这个异乡的小城充满温暖,我几乎有落地生根的感觉,在这里终
摘 要: 本文基于对常熟方言实例语料的分析,从词汇方面对普通话和常熟方言进行比较。主体从构词、词义、文化三方面进行实例论说;构词主要从合成词的语素差异和构成差异进行比较;词义主要从表达特色和定义范围进行比较;文化主要从传承与变化进行比较。  关键词: 常熟方言 词汇 语素 词义  引言  常熟方言是吳语的一种,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作为历史传承悠久的吴方言的一个分支,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价
摘 要: 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功用十分显著,儿童音乐剧能够提高幼儿参加音乐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表达能力和乐感,促进幼儿智力的培养。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音乐剧与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音乐剧加强儿童互动、亲子互动,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建立。  关键词: 儿童音乐剧 音乐活动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启蒙,包括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的养成及心理状态的建立。因此,对于幼儿园教育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