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个文静、腼腆的男孩。之前对他的不太注意,缘于
开学初班主任老师的一番交待:“最后一排的同学,只要不影
响课堂纪律,就不要管他们了,成绩差的根本提不起来,在他
们身上浪费时间,毫无意义”。
新学期开学,根据学校的安排,我接了这个班的课。因为教学任
务相当的繁重,或许也因为班主任老师的有言在先 其实,这些都不
能成为一种理由 但是,在一个多月里,我的确不大注意最后一排学
生,当然也包括他。但这又是一个和“最后一排”的同学迥然不同的孩
子 他很有礼貌,待人友善,热爱班集体,还喜欢读书……
不知什么时候,我渐渐地观察起他来了。对他观察、注意的越多,
我就越发奇怪:这个孩子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的表现和他的成绩怎么会
有这么大的反差?我的好奇与日俱增,心里的问号愈画愈大。一次和他
“不经意”的谈话,让我认识到,教师对学生的疏忽、漠视,简直就是
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
“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他面带惭愧的神色跟我诉说起来,“上
了中学,课程增加,难度加大,感觉学习更吃力了。每次考试考不好,
老师批评,家长责骂,我苦恼极了,感觉压力特别大。尽管自己也在努
力,可成绩还是没有起色。父母说我丢了他们的人,慢慢对我的学习不
抱希望了;老师们也说我脑子不够用,不是学习的料,最后自己也没心
思学了。我听不懂的时候就在课上看课外书,一个学期也看了不少书
呢。老师,谢谢你和我说这些话,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老师叫过我了”。
说完这些话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是黯然、忧伤的。
我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自己听完这席话的感受。只因老师向孩子了
解情况就要对老师说声“谢谢”,孩子的这一举动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
吗?都说教育是阳光,可这阳光为什么照不到最后一排学生的身上?都
说教育是爱的事业,但为什么总有一些学生得不到爱的享受呢?
和他的谈话过去很久了,可我的心里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尽管
他的现象似乎仅仅是一个个案,可在他的身上又有着许许多多这类学生
的共性:老师的忽视是导致学生厌学乃至放弃学习的最大因素,我们对
学生的忽视是对学生心理最大的伤害!忽视,犹如寒冬,冻结了这些学
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忽视,犹如沟壑,阻隔了这些学生与人交流沟通
的愿望和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
励和唤醒。”一语中的,道出了教育的功用和价值。教育的核
心,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兴趣。面对这样的
学生,真正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师,是我们的教育理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被需要是人的价值体现,被关注是人的
心理需要。我们还可以换位思考这个问题:当你竭尽全力努力
工作的时候,别人视而不见,你将是多么失望,你还会一如从
前的努力吗?当你遭遇不幸需要帮助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漠然
视之,你是多么孤独和无奈,你还还会觉得人生是美好的吗?
失望中你学会了以牙还牙,学会了隐忍报复。长此以往,你的
心理陰暗,性格扭曲,你已经不是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同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的经历,排除智
力、生理的因素,学困生是由于一次次的失败经验累积成挫折
感、自卑感,外界又无法给予他适当的关注与疏导而导致的学习
动机、行为、兴趣等的失调或缺失,最终导致了学习困难。学困
生与优等生一样承受着繁重的课业负担与心理负担,他们除了要
承受升学的巨大压力,老师的严厉要求,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所
带来的挫折感、无助感外,还要承受家长粗暴的指责,师长刻意
的疏忽,同学们的讽刺、挖苦及由此产生的自卑感、屈辱感。在
这样沉重的心理负荷面前,学困生很难保持心态平衡。学困生这
种失衡的心态若得不到有效的疏导与改善,很容易产生诸如消沉
悲观、无聊厌烦、冷漠麻木等负面的情绪以及一些诸如敌视、攻
击他人或封闭自己内心的心理偏差,成为“心理弱势学生”。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
对象,而是让教育适应每一个受教育者。我们的教育理念中,
有“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不
让一个学生掉队”等话语,但在现实中能真正能把学困生教育
与尖子生选拔“一碗水端平”的教师,还不是非常的多。校园
内依然存在着教育不均衡的怪现象:对待尖子生、特长生,那
是追时加点,因材施教,寄予厚望;而对待那些学困生或后进
生,仍然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放羊式”管理。
时至今日,新课程改革尽管已经实施了达十年之久,九
年义务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如果扪心自问,我们的任
何一个教师真的就切切实实地担负起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的责任
吗?答案并不是非常的肯定。我们的个别学校或个别的教师因
各种原因将这些学生排除在公平教育的视野之外,因为这些老
师总这样认为,他们的价值应该更好地体现在成绩优良的学生
身上,而不是那些“需要花大力气,却未必会有小收获”的学
困生身上。所以,他们视这些学生为另类,对他们所提的要求
是不影响老师上课就好,其余就任其自我发展下去,种种此类
的对学困生们这些“弱势群体”的遗忘,实际上是对教育公平
原则的缺失。对他们的学业疏忽与情感漠视,使这些学生在
求学的开始阶段就亲历了教育的不公。教育对学困生“弱势群
体”的遗忘,更是一些教师师德错位的表现。本来这些“心理
弱势”的学生理应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怀与帮助,但现实情形却
恰恰相反,他们所能得到的仍然是漠视与孤独。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
学生的发展。其首要问题是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
有平等发展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价
值,获得全面发展。关注学困生,让教育的阳光洒落到每个学
生的心里,依然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时代工程。
(作者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第四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
开学初班主任老师的一番交待:“最后一排的同学,只要不影
响课堂纪律,就不要管他们了,成绩差的根本提不起来,在他
们身上浪费时间,毫无意义”。
新学期开学,根据学校的安排,我接了这个班的课。因为教学任
务相当的繁重,或许也因为班主任老师的有言在先 其实,这些都不
能成为一种理由 但是,在一个多月里,我的确不大注意最后一排学
生,当然也包括他。但这又是一个和“最后一排”的同学迥然不同的孩
子 他很有礼貌,待人友善,热爱班集体,还喜欢读书……
不知什么时候,我渐渐地观察起他来了。对他观察、注意的越多,
我就越发奇怪:这个孩子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的表现和他的成绩怎么会
有这么大的反差?我的好奇与日俱增,心里的问号愈画愈大。一次和他
“不经意”的谈话,让我认识到,教师对学生的疏忽、漠视,简直就是
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
“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他面带惭愧的神色跟我诉说起来,“上
了中学,课程增加,难度加大,感觉学习更吃力了。每次考试考不好,
老师批评,家长责骂,我苦恼极了,感觉压力特别大。尽管自己也在努
力,可成绩还是没有起色。父母说我丢了他们的人,慢慢对我的学习不
抱希望了;老师们也说我脑子不够用,不是学习的料,最后自己也没心
思学了。我听不懂的时候就在课上看课外书,一个学期也看了不少书
呢。老师,谢谢你和我说这些话,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老师叫过我了”。
说完这些话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是黯然、忧伤的。
我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自己听完这席话的感受。只因老师向孩子了
解情况就要对老师说声“谢谢”,孩子的这一举动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
吗?都说教育是阳光,可这阳光为什么照不到最后一排学生的身上?都
说教育是爱的事业,但为什么总有一些学生得不到爱的享受呢?
和他的谈话过去很久了,可我的心里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尽管
他的现象似乎仅仅是一个个案,可在他的身上又有着许许多多这类学生
的共性:老师的忽视是导致学生厌学乃至放弃学习的最大因素,我们对
学生的忽视是对学生心理最大的伤害!忽视,犹如寒冬,冻结了这些学
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忽视,犹如沟壑,阻隔了这些学生与人交流沟通
的愿望和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
励和唤醒。”一语中的,道出了教育的功用和价值。教育的核
心,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兴趣。面对这样的
学生,真正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师,是我们的教育理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被需要是人的价值体现,被关注是人的
心理需要。我们还可以换位思考这个问题:当你竭尽全力努力
工作的时候,别人视而不见,你将是多么失望,你还会一如从
前的努力吗?当你遭遇不幸需要帮助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漠然
视之,你是多么孤独和无奈,你还还会觉得人生是美好的吗?
失望中你学会了以牙还牙,学会了隐忍报复。长此以往,你的
心理陰暗,性格扭曲,你已经不是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同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的经历,排除智
力、生理的因素,学困生是由于一次次的失败经验累积成挫折
感、自卑感,外界又无法给予他适当的关注与疏导而导致的学习
动机、行为、兴趣等的失调或缺失,最终导致了学习困难。学困
生与优等生一样承受着繁重的课业负担与心理负担,他们除了要
承受升学的巨大压力,老师的严厉要求,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所
带来的挫折感、无助感外,还要承受家长粗暴的指责,师长刻意
的疏忽,同学们的讽刺、挖苦及由此产生的自卑感、屈辱感。在
这样沉重的心理负荷面前,学困生很难保持心态平衡。学困生这
种失衡的心态若得不到有效的疏导与改善,很容易产生诸如消沉
悲观、无聊厌烦、冷漠麻木等负面的情绪以及一些诸如敌视、攻
击他人或封闭自己内心的心理偏差,成为“心理弱势学生”。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
对象,而是让教育适应每一个受教育者。我们的教育理念中,
有“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不
让一个学生掉队”等话语,但在现实中能真正能把学困生教育
与尖子生选拔“一碗水端平”的教师,还不是非常的多。校园
内依然存在着教育不均衡的怪现象:对待尖子生、特长生,那
是追时加点,因材施教,寄予厚望;而对待那些学困生或后进
生,仍然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放羊式”管理。
时至今日,新课程改革尽管已经实施了达十年之久,九
年义务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如果扪心自问,我们的任
何一个教师真的就切切实实地担负起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的责任
吗?答案并不是非常的肯定。我们的个别学校或个别的教师因
各种原因将这些学生排除在公平教育的视野之外,因为这些老
师总这样认为,他们的价值应该更好地体现在成绩优良的学生
身上,而不是那些“需要花大力气,却未必会有小收获”的学
困生身上。所以,他们视这些学生为另类,对他们所提的要求
是不影响老师上课就好,其余就任其自我发展下去,种种此类
的对学困生们这些“弱势群体”的遗忘,实际上是对教育公平
原则的缺失。对他们的学业疏忽与情感漠视,使这些学生在
求学的开始阶段就亲历了教育的不公。教育对学困生“弱势群
体”的遗忘,更是一些教师师德错位的表现。本来这些“心理
弱势”的学生理应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怀与帮助,但现实情形却
恰恰相反,他们所能得到的仍然是漠视与孤独。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
学生的发展。其首要问题是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
有平等发展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价
值,获得全面发展。关注学困生,让教育的阳光洒落到每个学
生的心里,依然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时代工程。
(作者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第四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