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焦虑是人类常见的心理现象,如:学业焦虑、升迁焦虑、业绩焦虑以及人际关系焦虑等。适度的焦虑有助于人们解决危机,但若焦虑严重程度与客观事实或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为病理性的焦虑。焦虑障碍是病理性焦虑表现最常见的一类心理疾病,如社交焦虑、惊恐发作、广泛性焦虑等,它们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焦虑障碍发病原因都有自己的解释,其中认知行为疗法是预防和治疗焦虑障碍的主要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认为,认知偏差是焦虑障碍形成、发展、维持和复发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们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心理学中的认知一般是指人们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可见,认知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现象中最基础、重要的一部分。通俗来说,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而焦虑障碍患者存在认知偏差,也就是指当他们在加工外界信息时会与其他人有所不同,这种偏差又尤其以对威胁性信息的加工优势为表现。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头脑中感知到的世界是充满危险的,那他怎么可能不焦虑呢?
研究者对认知偏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其主要包含的三个方面,即注意偏差、解释偏差和记忆偏差。焦虑障碍患者对注意、解释和记忆的认知,都与一般人有所差别。
注意偏差
如果说认知是所有心理现象中最基础的环节,那么,注意又是所有认知活动中最基础的部分。注意指人们对需要认知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具有选择性,人们通过注意来选择需要着重加工的对象,并且这个过程基本是“无意而为之”的,我们通常都没有意识到注意在作选择。在健康人群中,人们对积极刺激的注意和对消极刺激的注意没有太大差别,或者对积极刺激注意更多一些;而焦虑障碍患者的注意更容易被消极刺激捕获,当刺激是人们担忧的内容时更是如此。例如一个社交焦虑的人,当他要当众演讲时,本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演讲上的他却很难做到这一点。相反,他会更多地关注台下观众的反应,尤其是那些没有表现出赞赏的观众,除此之外,他还会更加关注自己身体的反应,比如感觉自己的脸在发烫、手脚冰凉、声音在颤抖等等,即使这些变化只是很微小的。一旦威胁性刺激将焦虑患者的注意力捕获后,他很难脱离这种捕获,他会将注意力一直锁定在威胁性刺激上无法自拔。
解释偏差
当人们感知到某一外界信号的时候,通常会对其进行一定的理解和解释。例如过马路时看到红灯亮了,解释为“停”,绿灯亮了,解释为“行”。与注意一样,解释的过程很多时候也是自动化的。像对红绿灯这样的解释,一般来说不会存在什么歧义,但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信号不那么容易解释,经常会出现一些“模棱两可”的情景。还用上述的例子,当一个人在演讲时,他看到台下的评委表情凝重,微微皱眉。这个信号至少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威胁性的解释为评委不认同自己所讲的,甚至觉得自己讲得很差;而中性的解释则可以是评委在思考自己所讲的内容。毫无疑问,社交焦虑患者更有可能将评委皱眉的信号解释为前者,即以消极或者威胁性的方式对社交刺激作出解释,这就是解释偏差。除了对台下观众表情的解读,他还很可能对自己轻微的手心冒汗和声音颤抖存在解释偏差,如认为自己太紧张了,马上就要崩溃了等。
记忆偏差
如果你以为焦虑障碍患者的认知偏差只存在于当他处于威胁性的情景时,那你就错了。即使当上面例子中的那个人离开了演讲现场,眼前不再是评委和观众,他的认知偏差依然在发挥着作用。他会回想出更多的负性刺激,比如有哪几个评委表情凝重,而没有记得他身边的另一位评委在他的演讲后热烈鼓掌—这就是记忆偏差。也许若干时日以后,当这名焦虑的演讲者再次想起这次演讲经历的时候,他只会记得这是一次失败的演讲,自己表现得有多么紧张,评委的脸色有多么难看了。
不难看出,以上提到的三种认知偏差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促进的。当一个社交焦虑的人进入一个社交场景时,他的记忆偏差开始发挥作用,让他想到自己是一个多么害怕社交的人,上一次的经历有多么失败。自然而然地,他开始过分关注于一切具有威胁性的信号,即使有些信号在常人看来是中性的,也会被他以威胁性的方式进行解释,并予以关注。他开始变得越来越焦虑,焦虑的情绪影响了他的认知加工水平,使他的注意力变得狭窄,对威胁性信息的注意形成固着。在如此认知偏差的影响下,他的焦虑程度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深,新的经历又加深了对于社交失败的记忆,形成恶性循环。除了相互作用外,认知偏差还通常是自动化的,因为这些认知加工方式已经被使用得“炉火纯青”了,人们在意识层面很难对他们有所调整,比如告诫自己“不要紧张”,这很难起到作用。
认知偏差自动化加工的特点让传统的谈话式治疗无法很好地对症下药,一种新的名为认知偏差修正训练(CBM)的治疗方法被发展出来并接受实证的检验。不同于谈话治疗,CBM以计算机程序为载体,设计了针对注意偏差、解释偏差和记忆偏差的训练程序,用类似于电脑游戏一样的人机互动方式,为焦虑者提供大量的、反复的认知加工任务练习。通过程序的巧妙设计和一些反馈,让焦虑者在潜移默化中调整认知上的偏差,从而达到减轻焦虑的目的。程序化和标准化的特点使得该方法在临床上便于操作和控制,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焦虑障碍发病原因都有自己的解释,其中认知行为疗法是预防和治疗焦虑障碍的主要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认为,认知偏差是焦虑障碍形成、发展、维持和复发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们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心理学中的认知一般是指人们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可见,认知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现象中最基础、重要的一部分。通俗来说,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而焦虑障碍患者存在认知偏差,也就是指当他们在加工外界信息时会与其他人有所不同,这种偏差又尤其以对威胁性信息的加工优势为表现。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头脑中感知到的世界是充满危险的,那他怎么可能不焦虑呢?
研究者对认知偏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其主要包含的三个方面,即注意偏差、解释偏差和记忆偏差。焦虑障碍患者对注意、解释和记忆的认知,都与一般人有所差别。
注意偏差
如果说认知是所有心理现象中最基础的环节,那么,注意又是所有认知活动中最基础的部分。注意指人们对需要认知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具有选择性,人们通过注意来选择需要着重加工的对象,并且这个过程基本是“无意而为之”的,我们通常都没有意识到注意在作选择。在健康人群中,人们对积极刺激的注意和对消极刺激的注意没有太大差别,或者对积极刺激注意更多一些;而焦虑障碍患者的注意更容易被消极刺激捕获,当刺激是人们担忧的内容时更是如此。例如一个社交焦虑的人,当他要当众演讲时,本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演讲上的他却很难做到这一点。相反,他会更多地关注台下观众的反应,尤其是那些没有表现出赞赏的观众,除此之外,他还会更加关注自己身体的反应,比如感觉自己的脸在发烫、手脚冰凉、声音在颤抖等等,即使这些变化只是很微小的。一旦威胁性刺激将焦虑患者的注意力捕获后,他很难脱离这种捕获,他会将注意力一直锁定在威胁性刺激上无法自拔。
解释偏差
当人们感知到某一外界信号的时候,通常会对其进行一定的理解和解释。例如过马路时看到红灯亮了,解释为“停”,绿灯亮了,解释为“行”。与注意一样,解释的过程很多时候也是自动化的。像对红绿灯这样的解释,一般来说不会存在什么歧义,但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信号不那么容易解释,经常会出现一些“模棱两可”的情景。还用上述的例子,当一个人在演讲时,他看到台下的评委表情凝重,微微皱眉。这个信号至少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威胁性的解释为评委不认同自己所讲的,甚至觉得自己讲得很差;而中性的解释则可以是评委在思考自己所讲的内容。毫无疑问,社交焦虑患者更有可能将评委皱眉的信号解释为前者,即以消极或者威胁性的方式对社交刺激作出解释,这就是解释偏差。除了对台下观众表情的解读,他还很可能对自己轻微的手心冒汗和声音颤抖存在解释偏差,如认为自己太紧张了,马上就要崩溃了等。
记忆偏差
如果你以为焦虑障碍患者的认知偏差只存在于当他处于威胁性的情景时,那你就错了。即使当上面例子中的那个人离开了演讲现场,眼前不再是评委和观众,他的认知偏差依然在发挥着作用。他会回想出更多的负性刺激,比如有哪几个评委表情凝重,而没有记得他身边的另一位评委在他的演讲后热烈鼓掌—这就是记忆偏差。也许若干时日以后,当这名焦虑的演讲者再次想起这次演讲经历的时候,他只会记得这是一次失败的演讲,自己表现得有多么紧张,评委的脸色有多么难看了。
不难看出,以上提到的三种认知偏差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促进的。当一个社交焦虑的人进入一个社交场景时,他的记忆偏差开始发挥作用,让他想到自己是一个多么害怕社交的人,上一次的经历有多么失败。自然而然地,他开始过分关注于一切具有威胁性的信号,即使有些信号在常人看来是中性的,也会被他以威胁性的方式进行解释,并予以关注。他开始变得越来越焦虑,焦虑的情绪影响了他的认知加工水平,使他的注意力变得狭窄,对威胁性信息的注意形成固着。在如此认知偏差的影响下,他的焦虑程度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深,新的经历又加深了对于社交失败的记忆,形成恶性循环。除了相互作用外,认知偏差还通常是自动化的,因为这些认知加工方式已经被使用得“炉火纯青”了,人们在意识层面很难对他们有所调整,比如告诫自己“不要紧张”,这很难起到作用。
认知偏差自动化加工的特点让传统的谈话式治疗无法很好地对症下药,一种新的名为认知偏差修正训练(CBM)的治疗方法被发展出来并接受实证的检验。不同于谈话治疗,CBM以计算机程序为载体,设计了针对注意偏差、解释偏差和记忆偏差的训练程序,用类似于电脑游戏一样的人机互动方式,为焦虑者提供大量的、反复的认知加工任务练习。通过程序的巧妙设计和一些反馈,让焦虑者在潜移默化中调整认知上的偏差,从而达到减轻焦虑的目的。程序化和标准化的特点使得该方法在临床上便于操作和控制,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