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解读中的浓浓语文味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e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小说,在文学的海洋里,给我们留下了激越飞扬、五光十色的浪花。由于独具魅力,在叙事形式、叙事结构与话语、审美意蕴等方面都有自身的典型特色,这朵浪花已经在中学课本中占有一席之地。《甜甜的泥土》是现代作家黄飞的一篇小小说。这篇文章入选教材,颇受争议。众多教师诟病于它那些有悖于事实的艺术化细节;文章对恶毒后母的刻画,在离婚率逐年上升的今天,更是失去了现实意义,在离异家庭的学生脆弱敏感的心田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那么,教什么?怎么教?笔者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一、走进故事,感知文本
  《甜甜的泥土》讲述了这样的故事:离异家庭的小亮得到了亲生母亲送来的一包奶糖,他将奶糖与同学老师分享后,由于害怕后母的挑唆、父亲的责罚,将舍不得吃的奶糖藏入了雪堆中;第二天,地温回升,奶糖融化,渗进了泥土之中,孩子在伤心之余品尝泥土,感到泥土是甜丝丝的。在情境导入后,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放声诵读课文。琅琅读书声,营造了课堂浓浓的语文味。通过指导学生抓住小说清晰的叙事线索,用几个动词,厘清了文脉。
  二、感受真情,细读文本
  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句里,指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母亲。学生品读缺乏情感,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揣摩人物的心境。“这句平缓中略带深沉,压低声音。”“这句加快语速,带着哭腔,拖长尾音。”……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们的读书声越来越有语文味。“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母亲的呼唤,这位母亲的呼唤让我们听到了她的心在滴血的声音。”“她的情绪经历了如此的波澜,她神情恍惚,答非所问,而一切波澜由谁而起?”……或评价,或追问,用诗意的语言为课堂增添了浓浓的语文味。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掏”这一动词,我精心准备了道具,学生当场表演,体会出“掏”与“拿”的区别,理解了母亲深沉而无助的爱,感受深刻。
  三、品味滋味,探究文本
  “小亮为什么要把奶糖埋入泥土?”这一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品味到主人公生活中的苦涩。但是在这一环节中,我并未多加引导,大肆渲染。對这一处弱化处理,点到为止,这是基于我对文本现实意义的理解。语文课堂教学是雕琢人的灵魂、塑造人的品格,时时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因而对于让学生品味主人公精神世界中的“甜”,我不吝引导,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去理解“传达室大爷”“同学”“老师”给予主人公的关爱。文章结尾是一个有悖于事实的艺术化细节,但它又是这篇小小说的一大特色,它符合“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我引经据典,“坤为地,为母”“万物生于地,人生于母亲”“厚德载物”……引导学生领会泥土与母亲和博爱的关联,明白人间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主题的探究中,语文味更加浓厚。
  四、畅想未来,挖掘文本
  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这一问题:“设想一下,将来小亮长大了,会如何对待父母(父亲和现在的母亲)。”此时,课堂对主题的挖掘还在继续。有的学生说“他会善待父母,以德报怨,因为他的善良”,有的学生说“他会尽赡养义务,但无法避免感情的淡漠”,有的学生说“他不会善待父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人的关爱不能弥补在家庭中缺失的温暖”……见仁见智,精彩纷呈。对于学生各种言之成理的观点,我一一给予了肯定。我告诉孩子们:“谁也不能预知未来,将来的小亮还是不是当初的模样,无法断言。但我们都满怀希望,希望他初心不改,直面生活的苦涩;我们还希望永远有爱他的人、他爱的人,让他在苦涩的生活里,兜住心底的甜。”至此,文章主题的挖掘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关注儿童的成长。最后我出示一句寄语:“大爱无疆,感念于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至此,课堂已近尾声。急促的下课铃声在耳畔回响,而本堂课的语文味让我和学生久久回味……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迷恋于讲解各种答题技巧,而忽略了阅读的根本大法——“读懂”原文。本文就以节选自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的文本片段《伏击》为例,来探讨阅读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读懂文本的基本策略。  一、丰富阅读素养,遵循思维之路  于漪老师在《读懂还真不容易》中说:“(就阅读而言)每位教师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会。五篇、十篇、几十篇、上百篇,独立阅读分析,就可尝到庖丁解牛的滋味。拿到课文,文字
期刊
2015年9月份,我校正式启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实验之初,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号召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推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深入开展。在教研室张强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校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进行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实验活动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理论先行,研训结合,把握好实验的脉搏  我校组织实验教师积极学习教研室张强老师和宗守咏老师撰写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相关文
期刊
语文学科是文字与文学的美妙结合,具有发人深省的独特魅力。对于每个人而言,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在学习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命,探求真理,挖掘人性。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有效途径,也是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拓展思维,增强心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为此,保障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成为了每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肩上不容推卸的重任。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
期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古语高度强调了“预”的重要性。确实,凡事应预备在先,充分准备,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但对于学生学习、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我们却陷入了认识与行动的误区——以为学习中的“预”就是课前的“预习”。于是,几乎所有各科,特别是语文学科都出现了布置课前预习的问题,有的地方、学校、教师为了让预习“富有成效”,对预习还进行了所谓的“改革”——变“口头布置”“教材作业”为完成“导学案”、
期刊
归有光19岁时写《项脊轩志》。项脊轩,是小阁子,“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破败的“百年老屋”,也是“余稍为修葺”而成的书屋。它见证了“我”的读书之“可喜”,也见证了家破人亡之“可悲”:伯叔分家,母爱不再,祖母遗愿不遂。归有光32岁时补写《项脊轩志》,项脊轩又见证了“我”的婚姻的幸福与不幸。  归有光写读书短暂的喜,不过是为了衬托人生漫长的悲。浸淫全文的是挥之不去的悲哀,极致表现这种悲哀的是有关三个亡
期刊
一、知晓内容,明确方向  1.复习。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姥姥的剪纸》(读题)。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笑源的姥姥,她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手中的剪纸栩栩如生。她心地善良,广结善缘,为乡亲们剪得最多的窗花是什么?(喜鹊登枝)而她为“我”剪得最多的是什么?(牛兔图)(板书:牛兔图)  2.过渡。这是一张张饱含温情的剪纸,这节课,我们就跟着文字感受我和姥姥之间的祖孙情。(板书:浓浓亲情)  【設计意图】
期刊
为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从诠释学的角度看,文本的意义并非静止不动的东西,它通过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而得到呈现。阅读作为一种境遇,它具有情境的规定性,每个读者都是用一种先在的思想和情感去感知与理解所面对的文本。伽达默尔说,诠释者是“必然带着已有的先见进入文本”,这就意味着文本意义必然具有开放性。文本意義的开放性体现得最显著的是文学作品,因为文学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其典型特点就是形象性与
期刊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提问有很多种作用,从表面上来说,提问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有效地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从本质上讲,提问能够调动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思考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更深层次来看,提问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它能够带领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问是一门艺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应当问出精彩,问出高效。  一、变换提问角度,让提问更新颖  提
期刊
陕西省榆林市第六中学成立于2013年,是隶属于榆阳区教育局的一所初级中学。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榆阳区教育局关于在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通知》精神,于2015年8月启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两年来,学校实施“海量阅读”工程,以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实现语文学习空间的大突破,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实验开展两年多来,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主要做法总
期刊
合作学习主要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活动,通过小组之间的互相协作、互相帮助,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喜欢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因为它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激励性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再加上语文本身就是有着丰厚文化的一门学科,很多知识的学习仅仅靠学生自己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当然,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