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的重点,是统筹城乡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川渝地区,在成为了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特征,探讨建设新农村的道路和对策, 是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及发展过程进行了简要述评,以期推动对新农村建设的讨论进一步深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川渝 社会主义新农村 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的重点,全国各地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成就,川渝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不例外。在成都有著名的城乡一体化新农村——“龙华社区”,有成功的校园经济型新农村——“东洪社区”,它们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那么什么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发展和意义又是怎样的呢,在此将理论界的研究做出如下综述。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定义及内涵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目标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虽然短短20字但其内涵广泛,概括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基本内涵就是农村公共政策体系构建的目标体系,包括: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民主的管理体制、和睦的邻里关系和崭新的精神面貌。而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新”在以下方面:一是新面貌;二是新农民;三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新制度。其中新形象,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理解为:“有因地制宜地而建设的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在环境卫生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同时还要有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农民;群众要有移风易俗,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和丰富的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过程及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在80年代的“五个一号文件”里也有涉及,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更是明确地提出。虽然多次提到这一概念,但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背景,在此将理论界对不同阶段提出的意义综述如下。
(一)在上世紀50年代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要求发展农业要逐步迈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当时为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农民以及全体人民生活水平提出的一个斗争纲领。当时提出的新农村只是强调土地集体制。
前农业部部长陈耀邦认为,在50年代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是通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使土地由个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的,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整个生产的发展,进而改变农民的生活。我国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当时被认为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性文件。
(二)“社会主义农业”一词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非常盛行,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五个一号文件”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体制上的阻碍、推动农村生产力大发展,进而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造物质和思想动力。改革开放后80年代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立在巩固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80年代到90年代提的只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某一方面,并不是很完整。
(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十一五”计划里,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所以我们现在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实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根据新形势、新阶段提出的,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
三、成渝地区的政策优惠及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7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宣布重庆和成都为首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成渝新特区”。 成渝的改革将赋予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平等的地位,给予他们同市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区别于深圳经济特区的吸引、聚集资本政策,成渝新特区是要把农民的身份解放出来。因为如今面对的是城乡关系严重失衡的格局,难以完全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决城乡问题,必须通过体制与政策改革来解决这一矛盾,以引导城乡资源有效流动与合理配置。
成为新特区后,成都和重庆等地可能得到相关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在5.12地震之后,中央财政在一定时期内会对新特区给予专项补助,从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土地流转试验、推进特区市场改革。如:建立市域城镇体系,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支持基础设施类企业自主发展;建立开放、规范、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等。
结论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以来,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都是引人注目的,特别是有相关政策扶持的新农村示范点,随着中央的着力部署,其它地区新农村的发展也会跟上脚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相关政策是相辅相承、紧密联系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相关政策的扶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难以实现;没有新农村这样的环境,所制定的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等政策也难以得到肯定和实施。政策是新农村建设的坚实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策执行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2]谢来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公共政策体系建构[J].农村经济问题.2006,(2)
[3]柯炳生.新农村新在哪儿.
[4]新华访谈:陈耀邦解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川渝 社会主义新农村 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的重点,全国各地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成就,川渝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不例外。在成都有著名的城乡一体化新农村——“龙华社区”,有成功的校园经济型新农村——“东洪社区”,它们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那么什么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发展和意义又是怎样的呢,在此将理论界的研究做出如下综述。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定义及内涵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目标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虽然短短20字但其内涵广泛,概括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基本内涵就是农村公共政策体系构建的目标体系,包括: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民主的管理体制、和睦的邻里关系和崭新的精神面貌。而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新”在以下方面:一是新面貌;二是新农民;三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新制度。其中新形象,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理解为:“有因地制宜地而建设的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在环境卫生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同时还要有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农民;群众要有移风易俗,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和丰富的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过程及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在80年代的“五个一号文件”里也有涉及,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更是明确地提出。虽然多次提到这一概念,但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背景,在此将理论界对不同阶段提出的意义综述如下。
(一)在上世紀50年代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要求发展农业要逐步迈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当时为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农民以及全体人民生活水平提出的一个斗争纲领。当时提出的新农村只是强调土地集体制。
前农业部部长陈耀邦认为,在50年代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是通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使土地由个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的,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整个生产的发展,进而改变农民的生活。我国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当时被认为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性文件。
(二)“社会主义农业”一词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非常盛行,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五个一号文件”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体制上的阻碍、推动农村生产力大发展,进而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造物质和思想动力。改革开放后80年代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立在巩固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80年代到90年代提的只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某一方面,并不是很完整。
(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十一五”计划里,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所以我们现在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实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根据新形势、新阶段提出的,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
三、成渝地区的政策优惠及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7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宣布重庆和成都为首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成渝新特区”。 成渝的改革将赋予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平等的地位,给予他们同市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区别于深圳经济特区的吸引、聚集资本政策,成渝新特区是要把农民的身份解放出来。因为如今面对的是城乡关系严重失衡的格局,难以完全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决城乡问题,必须通过体制与政策改革来解决这一矛盾,以引导城乡资源有效流动与合理配置。
成为新特区后,成都和重庆等地可能得到相关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在5.12地震之后,中央财政在一定时期内会对新特区给予专项补助,从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土地流转试验、推进特区市场改革。如:建立市域城镇体系,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支持基础设施类企业自主发展;建立开放、规范、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等。
结论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以来,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都是引人注目的,特别是有相关政策扶持的新农村示范点,随着中央的着力部署,其它地区新农村的发展也会跟上脚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相关政策是相辅相承、紧密联系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相关政策的扶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难以实现;没有新农村这样的环境,所制定的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等政策也难以得到肯定和实施。政策是新农村建设的坚实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策执行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2]谢来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公共政策体系建构[J].农村经济问题.2006,(2)
[3]柯炳生.新农村新在哪儿.
[4]新华访谈:陈耀邦解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