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曲阜的第二天,本刊记者来到孔子研究院,如期见到了孔院长。走进孔院长办公室的时候,他刚刚送走电视台的两名记者。寒喧之后,本刊记者递上《醒狮国学》杂志,简单翻阅之后,孔院长面带欣喜,一边倒了两杯热茶一边微笑着说“能办一本这样的杂志,真的很不错!”
“治世者尊孔,乱世者反孔,修身者敬孔,放纵者轻孔。”这是孔院长最喜欢的一句话,承先租之衣钵,继往圣之绝学,一直以来他始终把保护孔庙、传播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事业。
安身立命 承圣追贤
本刊记者:这些年您为孔庙的保护和儒学的传播作了很大的努力,请您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下在孔庙保护方面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孔祥林:1984年,我开始负责曲阜的文物保护工作,经过十年浩劫,孔庙保护受到很大影响,许多珍贵文物遭到破坏,进行文物的抢修和保护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工作。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许多国外的游客纷纷来到中国,游故宫、游孔庙,在他们眼中,孔庙是东方的文化圣地。虽然为迎接1979年的恢复对外开放,曲阜文物古迹进行了修容整面,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文物保护的问题。也许是一种使命感,让我下定决心去重新找回孔庙、孔林和孔府昔日的辉煌。1985年,八上北京,从国务院申请到1290万元的文物维修专款,从国家文物局申请到110万元的奎文阁大修专款,重修了所有古建筑,重建了部分已毁建筑,迁出了文物保护区内的十几个非文物单位和200多户居民,拆除文物区内的非文物建筑3万多平方米,基本恢复了孔庙、孔府和孔林的历史原貌,铺设了地下电缆,安装了消防灭火系统和监视监控系统。新建了具有恒温恒湿功能的文物库房,建设了大型文物数据库,打扫一下卫生就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专家的验收,1994年孔庙、孔林和孔府就被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也被评为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单位、中国世界遗产管理先进单位。
人们都问我。是不是因为我姓孔,对孔庙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才对孔庙进行如此耗时、耗才、难度又很大的修缮。其实也许有这种感情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承圣追贤的使命感,保护祖先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德通古今 道贯中西
本刊记者:以世界各地孔庙的发展为标志,儒家思想在海外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孔祥林: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与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孔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一直影响到了海外。从历史上来看,儒家文化大致经历了三次向外的传播。
西汉时。儒家文化就已经传播到朝鲜和越南,其后又传播到日本,到公元五世纪就已经形成了“孔子文化圈”。这一时期儒家文化的传播是一种强势输出,东亚各国纷纷主动学习儒家文化,仿效中国建立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制度,促进了这些国家思想、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
第二时期大致在16、17世纪,孔子思想开始走出“孔子文化圈”,远涉重洋,传播到欧洲。16世纪晚期,西方传教士开始来华讲经布道,宣传他们的基督教文化。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他们发现,中国人只相信孔子,根本无意接受他们自以为神圣的宗教文化,于是他们便开始研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研究中国人、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最终使他们发现,一种文化已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根深蒂固,那就是儒家文化。而研究中国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果,使他们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沉溺于宗教文明的东方文明,他们按捺不住对新发现的激动,情不自禁地将中国文明介绍给西方。而中国儒家的非宗教倾向、以德治国的主张、仁政教化的治国方略、重农的经济思想,给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供了反对宗教神权的思想武器,当然这并不是传教士介绍中国思想文化的初衷。现在我们不能不感谢传教士的功绩,虽然他们在中国传教的收获不大,但他们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世界上还有一种完全不同于他们的文明,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也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
第三个时期就是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特别是西方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又开始探寻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自然将注意力更多的转向了儒家文化。现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历史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更多地从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智慧,维修甚至重建孔子庙。为适应国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了解的需要,中国政府适时地推出孔子学院,短短三年,就在80多个国家建造了280多所孔子学院和270多所孔子学堂。儒家思想正大踏步地真正走向了世界。
所以,从历史上来看,儒家文化越来越多影响世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得力于国家的强盛,另一方面则源于儒家思想所独具的普世价值。
本刊记者:您觉得儒学中的普世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孔祥林:“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个世纪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正像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内斯·阿尔文博士在1988年巴黎诺贝尔获奖者大会闭幕式上所说的这样,儒家思想中的许多东西对世界各国来说都具有亘古不变的普世价值。孔子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镌刻在联合国总部大厅。孔子的以德治国、实行仁政、富民教民、反对战争、建立和谐社会的政治主张,仁、义、礼、智、信、忠、恕、孝等伦理道德,扣而不同的处世原则,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都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孔子不仅仅属于中国,属于东方,也属于全世界。
回望圣贤 树人为先
本刊记者:您觉得目前我们国内在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存在哪些问题呢?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孔祥林: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热衷学习我们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对自己满足的优秀文化重视的却是很不够。经过近百年对孔子的批判,人们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太少了,很多人至今对儒家思想的认识还停留在批孔阶段,对孔子及儒家思想仍然持负面的看法的人还不少。现在国家提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但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却没有发挥应该的作用。中央《十一五精神文明建设纲要》明确规定要在中学教材中增加经典的内容,但是我们学校的教科书中经典的比例仍然很小。
在日本株式会社出版的《国语综合》中,寓言故事如守株、矛盾;《史记》的节选如管鲍之交、鸡口牛后、先从隗始;唐诗《送元二使安西》《登颧雀楼》《早发白帝城》以及论语的部分章节等,这些篇幅占到《国语综合》的三分之一。除了《国语综合》之外,还有选修课《古典》和《古典讲读》。其中《古典》里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占了一半,而《古典讲读》几乎 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许多出版社的高中教科书《国语》、《古典》等每册都选择《论语》十章左右。由此可见,日本很注意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教育日本年轻人,日本学生接触的中国优秀文化远远多于中国学生。
台湾的《语文课程纲要》中,明确地将“体认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其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全年200天授课时间,规定《国文》要占到正规学习时间的30%。初一上学期文言文占课文的20%,以后每学期递增10%,到初三下学期占到60%。另外,书法也是初中国文的必修课,平均每两周一课时,学生要练习毛笔字,书法成绩要计入国文成绩中。
此外,韩国、越南等国家中小学教材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比例也很大。而我们自己教材中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华却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是需要我们加强的地方。
孔祥林: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使得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过于保守。在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上我们的思想倒是完全开放的,甚至西方的很多糟粕都敢开放,但对于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反而畏首畏尾,这是很不可思议的。西方人很推崇我们的“学而优则仕”,但是我们很多人认为它不对。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学而优则仕”的人才选拔方式。对传统的东西过于保守,这个心态是不对的。我们民族历史上优秀的东西很多,要复兴传统文化,就一定要把思想放开。
崇儒尊孔 旨为世范
本刊记者:您是研究和保护孔庙的专家,您觉得孔庙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孔祥林:在历史上,孔庙是国家推崇儒学、继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标志。它的最大功能就是通过祭祀等形式进行成圣成贤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以教化万民为目的。以前的孔庙主要是建造在国立学校里,而过去的学校和现在的学校不一样,现在学校以传授知识、培养各类人才为主,古代的学校主要进行品德教育,以培养官员队伍为目的,考取秀才才能进入国立学校,也就是进入了官员的后备队伍。皇帝尊儒敬孔,推崇圣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报效国家为己任,把孔子作为读书人的楷模,,
孔庙推崇孔子、祭祀圣贤的主要目的是为官员树立典范,中国人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即使做不到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贤人。孔庙除供奉孔子、四配、十二哲和先贤先儒外,还设有名宦祠和乡贤祠。名宦祠奉祀曾在本地任职勤政爱民的官员,乡贤祠奉祀本地出生在外地任官有善政的官员或虽然没有做官但在本地有嘉言善行(如赈济灾民、修桥补路等)的人士,孔庙就是这样为民众提供了一系列效仿、学习的榜样
就现在的孔庙而言,其教化功能已渐行渐远,人们更多的把它作为一个观光游览的场所,却少了古人对圣贤的敬畏之感,失去了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的功能,这是很可悲的!
本刊记者:您觉得应该如何唤起人们对孔庙、对圣贤、对传统文化的这种敬畏之感呢?
孔祥林:其实我并不反对人们把孔庙作为一个旅游的场所,但我认为这种旅游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旅游,应该是一种文化之旅、心灵之旅。1986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到曲阜参观孔庙,他女儿问他:“这么多人到这里来是求什么?”李光耀对他女儿说:“求知识”。李光耀说得非常好,我们应该通过游览孔庙,去更多的了解传统文化,学习圣哲先贤行事为人的准则,使这种文化之旅能够真正有益于事业、有益于人生。
此外,也可以让孔庙成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场所,在孔庙内定期开展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的展览,介绍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儒学的发展等等,举办读经班、传统文化讲座等,将孔子文化的气息带进来,使对孔庙的参观,成为人们追慕圣贤、修身正心的过程。
本刊记者:从历史上来看哪个时期对孔庙的保护更好一些,破坏最严重的又是在哪个时期?
孔祥林:历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对孔子庙的建设和保护,孔子庙到清代发展到它的鼎盛期。清朝实行崇儒重道的思想文化政策,康熙帝曾亲自到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在大成殿行三跪九叩礼,褒扬孔子为“万世师表”,称赞孔子学说“与日月并行,与天地同运”。乾隆皇帝八次前来曲阜孔子故里,把崇孔活动推向高潮,“国家崇儒重道,尊礼先师,朕躬诣阙里,释奠庙堂,式观车服礼器,用慰仰止之思。”在崇奉孔子的同时,清朝统治者多次重修曲阜孔庙,并在全国各地修建孔庙,到清末,全国有各种级别的国立学校孔子庙1740多所。
清末废除科举以后,在全国推行新式教育,各地纷纷建立新式学堂,许多地方将原来的学校改作新式学校。学校建筑不够使用,到民国时期陆续将孔子庙建筑也改作教室。学校无力维修,就任其建筑倒塌,有力扩建,则将建筑陆续拆除,到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保存较好的孔子庙不足100所,连仅存一座建筑的孔子庙算在一起也不到500所。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珍视,许多孔子庙得到维修。
有形的孔庙可以毁而复修,而无形的孔子思想仍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情何以堪!复兴传统、寻回夫子是我们当前义不容辞的责任。
“治世者尊孔,乱世者反孔,修身者敬孔,放纵者轻孔。”这是孔院长最喜欢的一句话,承先租之衣钵,继往圣之绝学,一直以来他始终把保护孔庙、传播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事业。
安身立命 承圣追贤
本刊记者:这些年您为孔庙的保护和儒学的传播作了很大的努力,请您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下在孔庙保护方面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孔祥林:1984年,我开始负责曲阜的文物保护工作,经过十年浩劫,孔庙保护受到很大影响,许多珍贵文物遭到破坏,进行文物的抢修和保护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工作。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许多国外的游客纷纷来到中国,游故宫、游孔庙,在他们眼中,孔庙是东方的文化圣地。虽然为迎接1979年的恢复对外开放,曲阜文物古迹进行了修容整面,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文物保护的问题。也许是一种使命感,让我下定决心去重新找回孔庙、孔林和孔府昔日的辉煌。1985年,八上北京,从国务院申请到1290万元的文物维修专款,从国家文物局申请到110万元的奎文阁大修专款,重修了所有古建筑,重建了部分已毁建筑,迁出了文物保护区内的十几个非文物单位和200多户居民,拆除文物区内的非文物建筑3万多平方米,基本恢复了孔庙、孔府和孔林的历史原貌,铺设了地下电缆,安装了消防灭火系统和监视监控系统。新建了具有恒温恒湿功能的文物库房,建设了大型文物数据库,打扫一下卫生就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专家的验收,1994年孔庙、孔林和孔府就被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也被评为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单位、中国世界遗产管理先进单位。
人们都问我。是不是因为我姓孔,对孔庙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才对孔庙进行如此耗时、耗才、难度又很大的修缮。其实也许有这种感情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承圣追贤的使命感,保护祖先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德通古今 道贯中西
本刊记者:以世界各地孔庙的发展为标志,儒家思想在海外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孔祥林: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与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孔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一直影响到了海外。从历史上来看,儒家文化大致经历了三次向外的传播。
西汉时。儒家文化就已经传播到朝鲜和越南,其后又传播到日本,到公元五世纪就已经形成了“孔子文化圈”。这一时期儒家文化的传播是一种强势输出,东亚各国纷纷主动学习儒家文化,仿效中国建立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制度,促进了这些国家思想、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
第二时期大致在16、17世纪,孔子思想开始走出“孔子文化圈”,远涉重洋,传播到欧洲。16世纪晚期,西方传教士开始来华讲经布道,宣传他们的基督教文化。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他们发现,中国人只相信孔子,根本无意接受他们自以为神圣的宗教文化,于是他们便开始研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研究中国人、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最终使他们发现,一种文化已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根深蒂固,那就是儒家文化。而研究中国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果,使他们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沉溺于宗教文明的东方文明,他们按捺不住对新发现的激动,情不自禁地将中国文明介绍给西方。而中国儒家的非宗教倾向、以德治国的主张、仁政教化的治国方略、重农的经济思想,给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供了反对宗教神权的思想武器,当然这并不是传教士介绍中国思想文化的初衷。现在我们不能不感谢传教士的功绩,虽然他们在中国传教的收获不大,但他们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世界上还有一种完全不同于他们的文明,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也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
第三个时期就是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特别是西方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又开始探寻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自然将注意力更多的转向了儒家文化。现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历史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更多地从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智慧,维修甚至重建孔子庙。为适应国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了解的需要,中国政府适时地推出孔子学院,短短三年,就在80多个国家建造了280多所孔子学院和270多所孔子学堂。儒家思想正大踏步地真正走向了世界。
所以,从历史上来看,儒家文化越来越多影响世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得力于国家的强盛,另一方面则源于儒家思想所独具的普世价值。
本刊记者:您觉得儒学中的普世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孔祥林:“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个世纪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正像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内斯·阿尔文博士在1988年巴黎诺贝尔获奖者大会闭幕式上所说的这样,儒家思想中的许多东西对世界各国来说都具有亘古不变的普世价值。孔子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镌刻在联合国总部大厅。孔子的以德治国、实行仁政、富民教民、反对战争、建立和谐社会的政治主张,仁、义、礼、智、信、忠、恕、孝等伦理道德,扣而不同的处世原则,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都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孔子不仅仅属于中国,属于东方,也属于全世界。
回望圣贤 树人为先
本刊记者:您觉得目前我们国内在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存在哪些问题呢?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孔祥林: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热衷学习我们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对自己满足的优秀文化重视的却是很不够。经过近百年对孔子的批判,人们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太少了,很多人至今对儒家思想的认识还停留在批孔阶段,对孔子及儒家思想仍然持负面的看法的人还不少。现在国家提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但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却没有发挥应该的作用。中央《十一五精神文明建设纲要》明确规定要在中学教材中增加经典的内容,但是我们学校的教科书中经典的比例仍然很小。
在日本株式会社出版的《国语综合》中,寓言故事如守株、矛盾;《史记》的节选如管鲍之交、鸡口牛后、先从隗始;唐诗《送元二使安西》《登颧雀楼》《早发白帝城》以及论语的部分章节等,这些篇幅占到《国语综合》的三分之一。除了《国语综合》之外,还有选修课《古典》和《古典讲读》。其中《古典》里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占了一半,而《古典讲读》几乎 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许多出版社的高中教科书《国语》、《古典》等每册都选择《论语》十章左右。由此可见,日本很注意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教育日本年轻人,日本学生接触的中国优秀文化远远多于中国学生。
台湾的《语文课程纲要》中,明确地将“体认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其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全年200天授课时间,规定《国文》要占到正规学习时间的30%。初一上学期文言文占课文的20%,以后每学期递增10%,到初三下学期占到60%。另外,书法也是初中国文的必修课,平均每两周一课时,学生要练习毛笔字,书法成绩要计入国文成绩中。
此外,韩国、越南等国家中小学教材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比例也很大。而我们自己教材中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华却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是需要我们加强的地方。
孔祥林: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使得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过于保守。在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上我们的思想倒是完全开放的,甚至西方的很多糟粕都敢开放,但对于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反而畏首畏尾,这是很不可思议的。西方人很推崇我们的“学而优则仕”,但是我们很多人认为它不对。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学而优则仕”的人才选拔方式。对传统的东西过于保守,这个心态是不对的。我们民族历史上优秀的东西很多,要复兴传统文化,就一定要把思想放开。
崇儒尊孔 旨为世范
本刊记者:您是研究和保护孔庙的专家,您觉得孔庙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孔祥林:在历史上,孔庙是国家推崇儒学、继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标志。它的最大功能就是通过祭祀等形式进行成圣成贤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以教化万民为目的。以前的孔庙主要是建造在国立学校里,而过去的学校和现在的学校不一样,现在学校以传授知识、培养各类人才为主,古代的学校主要进行品德教育,以培养官员队伍为目的,考取秀才才能进入国立学校,也就是进入了官员的后备队伍。皇帝尊儒敬孔,推崇圣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报效国家为己任,把孔子作为读书人的楷模,,
孔庙推崇孔子、祭祀圣贤的主要目的是为官员树立典范,中国人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即使做不到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贤人。孔庙除供奉孔子、四配、十二哲和先贤先儒外,还设有名宦祠和乡贤祠。名宦祠奉祀曾在本地任职勤政爱民的官员,乡贤祠奉祀本地出生在外地任官有善政的官员或虽然没有做官但在本地有嘉言善行(如赈济灾民、修桥补路等)的人士,孔庙就是这样为民众提供了一系列效仿、学习的榜样
就现在的孔庙而言,其教化功能已渐行渐远,人们更多的把它作为一个观光游览的场所,却少了古人对圣贤的敬畏之感,失去了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的功能,这是很可悲的!
本刊记者:您觉得应该如何唤起人们对孔庙、对圣贤、对传统文化的这种敬畏之感呢?
孔祥林:其实我并不反对人们把孔庙作为一个旅游的场所,但我认为这种旅游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旅游,应该是一种文化之旅、心灵之旅。1986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到曲阜参观孔庙,他女儿问他:“这么多人到这里来是求什么?”李光耀对他女儿说:“求知识”。李光耀说得非常好,我们应该通过游览孔庙,去更多的了解传统文化,学习圣哲先贤行事为人的准则,使这种文化之旅能够真正有益于事业、有益于人生。
此外,也可以让孔庙成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场所,在孔庙内定期开展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的展览,介绍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儒学的发展等等,举办读经班、传统文化讲座等,将孔子文化的气息带进来,使对孔庙的参观,成为人们追慕圣贤、修身正心的过程。
本刊记者:从历史上来看哪个时期对孔庙的保护更好一些,破坏最严重的又是在哪个时期?
孔祥林:历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对孔子庙的建设和保护,孔子庙到清代发展到它的鼎盛期。清朝实行崇儒重道的思想文化政策,康熙帝曾亲自到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在大成殿行三跪九叩礼,褒扬孔子为“万世师表”,称赞孔子学说“与日月并行,与天地同运”。乾隆皇帝八次前来曲阜孔子故里,把崇孔活动推向高潮,“国家崇儒重道,尊礼先师,朕躬诣阙里,释奠庙堂,式观车服礼器,用慰仰止之思。”在崇奉孔子的同时,清朝统治者多次重修曲阜孔庙,并在全国各地修建孔庙,到清末,全国有各种级别的国立学校孔子庙1740多所。
清末废除科举以后,在全国推行新式教育,各地纷纷建立新式学堂,许多地方将原来的学校改作新式学校。学校建筑不够使用,到民国时期陆续将孔子庙建筑也改作教室。学校无力维修,就任其建筑倒塌,有力扩建,则将建筑陆续拆除,到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保存较好的孔子庙不足100所,连仅存一座建筑的孔子庙算在一起也不到500所。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珍视,许多孔子庙得到维修。
有形的孔庙可以毁而复修,而无形的孔子思想仍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情何以堪!复兴传统、寻回夫子是我们当前义不容辞的责任。